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入门捷径
QQ��询:
有路璐璐:

中医入门捷径

  • 作者:周德生(著)
  •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799098
  •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总论篇、基础篇、临床篇、方药篇、理疗篇、养护篇。总论篇简介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以及取类比象、形神合一、中和、常变等具体的传统思维方法,中西医异同与融合的现代思维方法。基础篇简介脏腑生理、病因病机、辨证诊断。临床篇涉及神经精神科、内科、传染科、**科、外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肛肠科、妇产科、男科、小儿科等临床专科的122种主要疾病。方药篇包括调剂配方理论、本草药性理论,以及临床篇中全科主要病种辨证论治必须具备的100~120个名方类聚,120~125种中药**备要。理疗篇简介康复科、针灸科、按摩推拿科、气功科的非**疗法,以及现代有代表性的医用器械疗法。养护篇简介康复调理、心理调理、饮食调理、生活调理的方法及预防养生等内容。
    文章节选
    **章 中医学理论思维方法 **节天人相应学说 中国古代医家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长期实践,运用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等自然科学论证的天人关系的哲学理论。 一、天人相应学说的概念 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天运人随,天体具有的方位性、时空性、主气性、当令性、周期性、平衡统一性等,即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与人(小宇宙、微观个体)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 二、天人相应学说的基本涵义 其主要内容有3个方面:生气学说应阴阳四时之法学说,藏象学说应五行生克制化学说,经络学说应五运六气学说。简称为应气,应形,应法。 (一)人赖大自然生存,并与之息息相通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指出“生命是���个自然界的结果”。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泉源,《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五味是自然界直接供给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能应四对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势必会受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影响。如一年之中,气候变化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之别,生物亦相应有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人也不能例外。《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应。**之中,太阳有日出、日中、日夕之变,人体阳气亦随之有相应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称为“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月亮有盈亏圆缺,人体气血有虚有实。《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由此可见,机体的生理活动随四时六气、日月星辰运行的变迁而变化。 (二)人体对自然界的变化有调节适应能力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本能,这就是机体本身的自动调节功能。《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古代先哲已通过人体水液代谢的细致观察,揣测到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对保持其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的意义。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疾病,并可以通过药食来调节阴阳以保持健康。 (三)天人相应学说特别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抱朴子内篇·黄白》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则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才能征服自然,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思想文化环境为医学实践提供了认识方法和思想基础。如道教经典《太平经》曰:“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这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积极观念,它与那种将生死寿夭归结为“天命”的观点比较起来,充满了可贵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医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三、天人相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天人相应的观点,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察,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预防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中医诊察疾病强调“谨侯气宜,无失病机” 譬如望诊,**是望神色,而望神色必须结合内外(机体和自然界)来判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曾载扁鹊结合望色察病决预后的佳话: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扁鹊望其色有病气,告之日此伤脾气,当至春隔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而死。后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原来扁鹊掌握了患者面色“杀然黄”(黄兼青黑之色)为脾士衰败之象,至春则土不胜木,故死。清代张石顽认为切脉还必须结合地理环境来分析,“江南人之气薄,所以脉多不实;西北人习惯风寒,内外坚固,所以脉多沉实;滇粤人表里疏豁,所以脉多微数,按之少实”。在剖析病机时亦须注意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是感冒,春天风木当令,感冒常以风为主因;夏天多暑热,感冒每必夹暑湿;秋天燥金司令,感冒多燥气偏胜:冬天多寒,感冒常以寒邪为主,这是四季感冒的病机特点。在疾病过程中,昼夜阴阳消长的变化亦可影响到疾病的转归。《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记载;临床上发热患者的体温往往下午开始**,晚上常达*甚,下半夜至清晨体温渐趋下降。因此,我们在判断发热患者的病势以及治**果时,尚不能排除自然因素,否则就有贻误病机的可能。 (二)中医在治病时,强调因时因地制宜 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中医在治病时,强调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强调根据社会、心理、体质因素辨治。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特点,结合病机制订**大法,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整体性和灵活性。《黄帝内经》强调“治不法天纪,不因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所谓“岁气”,即每年的气候变化。明代医家吴崑说:“岁气有偏,人病因之,用药必明乎岁气。”例如,夏天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反之,冬季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敛藏于内,若非大热,慎用苦寒,以免伤其阳气。故李东垣有“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之戒。李时珍根据四时气侯特点立法用药,即从“岁气”对人患病的影响立论的。《本草纲目》曰:“岁有四对,病有四时。”“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而养天和也。” (三)指导养生防病的首要准则 生命是自然赐予的,自然界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以维持人和自然的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该篇还提出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来调节生活节奏及情志活动。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季,自然界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也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应保养体内阳气,不使宣泄太过,否则会使阳气虚损而腹泻腹痛诸证丛生;秋冬之季,自然界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阴气外盛而内虚,故秋冬养阴而不伤精,以顺应来春生气的宣发。《灵枢·本神》概括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综上所述,天人相应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思想。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中医学所说的天人相应与古代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论和“天人感应”论是完全不同的,其本质的区别在于后者承认天有意志,可以主宰人事祸福。如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曰:“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认为天造人是为了通过人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意志,所以人体构造与天数相合,社会人事与天意相应,这就跌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而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际观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人与天地相应,而不是天地与人相应,它与鬼神迷信势不两立,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这也是为什么天人相应学说至今仍有其实际价值和积极意义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第二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元论,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只肉眼看不见的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具有普遍性。“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能够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成为参与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②自然界具有某种共性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和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而人类也是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但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都在于元气的盛衰存亡;人体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为气化生理。生命现象,本源于气体的升降出入。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用以阐释人体的基本构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原则方法,等等。 (一)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神是指反映整个生命存在状态的活动表现,包括代表人体生长壮老已、脏腑气血运动变化的现象,也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灵明神气,以及这种灵明神气所具有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论,极大的影响了中医学精气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学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自然、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则产生一定影响。剧烈的气候变化与社会动荡,则引致病邪的产生,侵犯人体而致疾病发生。因此,《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临床诊断中能够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临床上能够使用推拿、按摩、针刺、艾灸、****等等调理气血。张介宾《景岳全书》指出:“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 第三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代表对立的两个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对立的双方。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可发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阴阳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和现象,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上与下、天与地、水与火等。阴阳制约,是指阴阳中一可**、约束与之对立的另一方。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取得了统一,使阴阳维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若有一方过于亢盛,则对另一方过度**,可致其不足;若一方过于虚弱,则对另一方的**不足,可致其相对偏亢。如此,则阴阳双方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协调,称为“阴阳失调”。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相互为用的阴阳双方,若有一方虚弱,久之必致另一方亦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理论告诉我们,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相遇而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产生交感作用。阴阳互藏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阴阳互为消长一般有两类不同的形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这种消长形式一般出现在阴阳的对立制约过程中。阴阳运动时刻都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皆消皆长,是指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减的消长变化,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一方面是因为阴阳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这是事物转化的内在依据。另一方面是因为阴阳之间不断消长变化,转化是消长的结果。另外,事物转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两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而言,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就脏腑而言,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就五脏而言,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其**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其中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由于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着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着人的生命进程。体内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共同维持着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与协调,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由于邪气作用于人体,而使人体阴阳之间失去了协调平衡,称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包括阴阳的偏胜、偏衰、互损、格柜、亡失等多种病理变化,但*常见者乃阴阳的偏胜与偏衰,故中医学把“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机总纲。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在诊法方面,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来搜集临床资料,对具体症状和体征,常用阴阳学说进行分析。如望诊方面,以色泽分阴阳,则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方面,以语声分阴阳,则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问诊方面,以喜恶寒热分阴阳,则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切诊方面,以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在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四)在疾病**方面的应用 1确定**原则:由于疾病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则。 2归纳**的性能:**的性能,主要靠其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热、温属阳。药味主要有辛、甘、酸、苦、咸五种,称为“五味”,另还有一种淡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是**作用趋向的一种概括,升、浮属阳,降、沉属阴。 第四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指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由上可知,在五行学说中,五行已脱离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本身含义,而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中医学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现象,做了广泛的联系,并以“取象比类”或“推演络绎”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形态、性质和作用,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用以阐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内外环境的五行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现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归属,列于表11中。
    目录
    目录 **篇总论篇 **章中医学理论思维方法 **节天人相应学说 第二节精气学说 第三节阴阳学说 第四节五行学说 第二章中医学临床思维方法 **节辨病辨证论治 第二节三因制宜 第二篇基础篇 第三章脏腑生理 **节心与小肠 第二节肝与胆 第三节脾与胃 第四节肺与大肠 第五节肾与膀胱 第六节心包三焦 第七节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胞) 第四章病因病机 **节六淫外感 第二节七情内伤 第三节饮食失宜 第四节不内外因(劳逸、外伤、虫类、动物)损伤 第五章辨证诊断 **节望闻问切按诊法 第二节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第四节气血津液辨证 第五节脏腑辨证 第三篇临床篇 第六章神经精神科疾病 **节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偏头痛 第三节面神经炎 第四节癫 第五节老年性痴呆 第六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第七节脑出血 第八节重症肌无力 第九节精神分裂症 第七章内科疾病 **节急性中毒 第二节心搏骤停 第三节休克 第四节上消化道出血 第五节外感高热 第六节昏迷 第七节流行性感冒 第八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九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十节支气管哮喘 第十一节肺炎 第十二节支气管扩张症 第十三节呼吸衰竭 第十四节心力衰竭 第十五节心律失常 第十六节原发性高血压 第十七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十八节急性心肌梗死 第十九节心脏神经症 第二十节胃食管反流病 第二十一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二十二节消化性溃疡 第二十三节炎性肠病 第二十四节功能性便秘 第二十五节慢性腹泻 第二十六节肾小球肾炎 第二十七节尿道综合征 第二十八节肾病综合征 第二十九节糖尿病肾病 第三十节营养不良性贫血 第三十一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三十二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三十三节糖尿病 第三十四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三十五节女性特发性性早熟 第三十六节脂质代谢异常 第三十七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第三十八节类风湿关节炎 第三十九节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四十节痛风 第四十一节风湿热 第四十二节干燥综合征 第八章传染科疾病 **节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手足口病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节肺结核病 第九章**科疾病 **节白血病 第二节肺癌 第三节肝癌 第四节直肠癌 第五节乳腺癌 第十章外科疾病 **节胆道感染与胆石症 第二节尿石症 第三节烧伤 第四节急性乳腺炎 第五节乳腺增生病 第十一章骨伤科疾病 **节骨折 第二节软组织扭挫伤 第三节肩关节周围炎 第四节脱位 第五节跟痛症 第六节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第七节腕管综合征 第八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九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第十二章眼科疾病 **节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第二节眼干燥症 第三节老年性白内障 第四节青光眼 第五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第六节视神经萎缩 第十三章耳鼻咽喉科疾病 **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第二节分泌性中耳炎 第三节感音神经性聋 第四节梅尼埃病 第五节慢性咽炎 第六节慢性扁桃体炎 第七节慢性鼻炎 第八节变应性鼻炎 第十四章口腔科疾病 **节龋病 第二节牙髓病 第三节根尖周病 第四节牙龈炎 第五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第六节口腔念珠菌病 第七节慢性唇炎 第十五章皮肤科疾病 **节痈 第二节丹毒 第三节蜂窝织炎 第四节带状疱疹 第五节湿疹 第六节荨麻疹 第七节皮肤瘙痒症 第十六章肛肠科疾病 **节痔 第二节肛门直肠脓肿 第三节肛瘘 第十七章妇产科疾病 **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二节闭经 第三节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四节痛经 第五节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六节先兆流产 第七节产褥期抑郁症 第八节子宫肌瘤 第九节宫颈炎症 第十节不孕症 第十八章男科疾病 **节慢性前列腺炎 第二节前列腺增生症 第三节男性不育症 第十九章小儿科疾病 **节新生儿黄疸 第二节注意缺陷障碍 第三节微量元素障碍 第四节小儿黄水疮 第五节小儿寄生虫病 第四篇方药篇 第二十章名方类聚 **节调剂配方理论 第二节分类方剂 第二十一章**备要 **节本草药性理论 第二节分类** 第五篇理疗篇 第二十二章非**疗法 **节针刺疗法 第二节灸疗法 第三节按摩推拿疗法 第四节其他非**疗法 第二十三章医用器械疗法 **节能量**器械理疗 第二节****器械理疗 第三节自体**器械理疗 第六篇养护篇 第二十四章康复调理 **节心理调理 第二节饮食调理 第三节生活调理 第二十五章预防养生 **节体质养生 第二节顺时养生 第三节动静养生 第四节带病养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