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演进(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演进(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丛书)

  • 作者:张传福 彭灿 刘丑中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181046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65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其演进,内容包括无线移动通信环境,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接口协议、物理层技术及物理层过程,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HSDPA,IMS,3G技术的演进等。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适合通信网络维护人员、移动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应用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或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无线移动通信环境 1
    1.1 无线移动通信的特点 1
    1.1.1 无线移动通信环境的特点 1
    1.1.2 移动通信基本传播机制 2
    1.1.3 信号传播中的损耗和效应 5
    1.1.4 相关概念 8
    1.2 无线信道 11
    1.2.1 无线信道概述 11
    1.2.2 无线信道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1.2.3 信道中的噪声 15
    1.2.4 建立信道模型的意义 16
    1.3 小尺度衰落信道 16
    1.3.1 多径衰落信道概述 16
    1.3.2 移动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 17
    1.3.3 多径信道的统计特性和模型 20
    1.3.4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24
    1.3.5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信道模型 27
    1.4 大尺度衰落信道 29
    1.4.1 自由空间的传播模型 30
    1.4.2 平坦球面上的传播模型 30
    1.4.3 刃形绕射模型 31
    1.4.4 对数正态阴影的路径损耗模型 32
    1.4.5 传播模型 33
    第2章 W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接口协��� 37
    2.1 WCDMA网络结构 37
    2.1.1 网络结构的演化 37
    2.1.2 UMTS网络结构 41
    2.1.3 UTRAN的结构 48
    2.1.4 WCDMA核心网络结构 54
    2.2 UTRAN接口及协议 64
    2.2.1 UTRAN概述 64
    2.2.2 Iu接口及协议 66
    2.2.3 Iub接口及协议 78
    2.2.4 Iur接口及协议 82
    2.2.5 UTRAN接口的改进和演化 86
    2.3 WCDMA无线接口及协议 91
    2.3.1 WCDMA无线接口概述 91
    2.3.2 媒体接入控制协议MAC 101
    2.3.3 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 108
    2.3.4 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 111
    2.3.5 广播/多播控制协议BMC 113
    2.3.6 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 113
    第3章 WCDMA物理层技术及过程 119
    3.1 WCDMA的信道 119
    3.1.1 逻辑信道 119
    3.1.2 传输信道 119
    3.1.3 物理信道 121
    3.1.4 信道之间的映射 136
    3.2 WCDMA物理层处理 138
    3.2.1 WCDMA物理层处理模型 138
    3.2.2 信源编码 138
    3.2.3 编码、交织与复用 141
    3.3 扩频与调制 144
    3.3.1 信道化码序列 144
    3.3.2 扰码 145
    3.3.3 同步码 146
    3.3.4 上行链路的扩频与调制 146
    3.3.5 下行链路的扩频与调制 148
    3.4 同步过程 150
    3.4.1 小区搜索进程 150
    3.4.2 公共物理信道同步 151
    3.4.3 专用物理信道同步 151
    3.5 随机接入过程 154
    3.5.1 概述 154
    3.5.2 RACH过程 154
    3.5.3 CPCH过程 155
    3.6 寻呼过程 157
    3.7 功率控制过程 158
    3.7.1 概述 158
    3.7.2 快速闭环功率控制过程 158
    3.7.3 开环功率控制 159
    3.7.4 外环功率控制 160
    3.8 发射分集过程 161
    3.8.1 开环发射分集 161
    3.8.2 闭环发射分集 161
    3.9 测量过程 163
    3.9.1 概述 163
    3.9.2 切换测量过程 165
    3.9.3 压缩模式的测量过程 167
    3.9.4 其他测量 171
    第4章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 172
    4.1 CDMA技术标准的发展历史 172
    4.1.1 IS-95技术标准 172
    4.1.2 cdma2000技术标准 173
    4.2 IS-95通信网络 174
    4.2.1 IS-95的网络结构 174
    4.2.2 IS-95系统接口和信令协议 175
    4.2.3 IS-95的物理层 175
    4.3 cdma2000通信网络 177
    4.3.1 cdma2000的网络结构 177
    4.3.2 cdma2000的网络单元 178
    4.4 cdma2000的物理层 180
    4.4.1 前向物理信道 180
    4.4.2 反向物理信道 182
    4.5 无线接口协议结构 183
    4.5.1 无线接口协议简介 183
    4.5.2 LAC层 186
    4.5.3 MAC层 187
    4.6 cdma2000 1x EV-DO/DV 188
    4.6.1 cdma2000 1x EV-DO概述 188
    4.6.2 cdma2000 1x EV-DO的物理层和协议结构 189
    4.6.3 cdma2000 1x EV-DV简述 191
    第5章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 193
    5.1 TD-SCDMA标准 193
    5.1.1 TD-SCDMA标准的形成 193
    5.1.2 TD-SCDMA特点 196
    5.2 TD-SCDMA的物理层 199
    5.2.1 概述 199
    5.2.2 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 200
    5.3 TD-SCDMA的关键技术 203
    5.3.1 功率控制技术 203
    5.3.2 切换技术 203
    5.3.3 智能天线技术 205
    5.3.4 无线资源管理(RRM) 208
    5.4 TD-SCDMA的组网方式 212
    5.4.1 TD-SCDMA的核心网 212
    5.4.2 TD-SCDMA的灵活组网方式 213
    第6章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数据接入(HSDPA) 216
    6.1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简介 216
    6.1.1 HSDPA的概念 216
    6.1.2 HSDPA技术演进 218
    6.2 HSPDA的物理层 220
    6.2.1 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S-DSCH) 220
    6.2.2 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S-SCCH) 224
    6.2.3 上行链路高速专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 226
    6.2.4 HSDPA物理层的工作过程 226
    6.3 HSDPA的协议结构 228
    6.3.1 HS-DSCH协议体系 228
    6.3.2 HSDPA的MAC层 229
    6.4 HSPDA的性能 234
    6.4.1 HSDPA终端性能 234
    6.4.2 HSDPA网络性能参数 235
    6.4.3 影响HSDPA性能的因素 235
    6.5 HSDPA的关键技术 236
    6.5.1 自适应编码调制(AMC) 236
    6.5.2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238
    6.5.3 快速分组调度算法 243
    6.5.4 快速链路调整技术 245
    6.5.5 快速蜂窝选择 245
    6.5.6 MIMO技术 246
    6.6 引入HSDPA对WCDMA网络的影响 247
    6.6.1 HSDPA与WCDMA的差异 247
    6.6.2 HSDPA的引入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248
    6.6.3 HSDPA的引入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250
    6.6.4 HSDPA的组网策略 254
    6.6.5 HSDPA网络的演进 257
    第7章 IP多媒体子系统(IMS) 258
    7.1 IMS概述 258
    7.1.1 IMS产生的背景 258
    7.1.2 IMS的特点 259
    7.1.3 制定IMS标准的组织 261
    7.2 IMS网络结构 265
    7.2.1 IMS系统的网络架构 265
    7.2.2 IMS网络的接口和协议 267
    7.2.3 IMS网络实体 274
    7.3 IMS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流程 284
    7.3.1 注册 284
    7.3.2 鉴权和授权 287
    7.3.3 接入IMS 288
    7.3.4 为用户指配S-CSCF 288
    7.3.5 支持漫游 289
    7.3.6 信令路由 291
    7.3.7 标识 292
    7.3.8 会话和会话过程 296
    7.4 IMS业务能力 298
    7.4.1 IMS提供业务的类别 298
    7.4.2 IMS业务网络架构 303
    7.4.3 IMS业务提供架构 305
    7.4.4 业务触发原理 308
    7.5 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310
    7.5.1 互通的概念 310
    7.5.2 IMS与CS网络的互通 311
    7.5.3 IMS的网间互通 316
    7.5.4 与其他SIP网络的互通 317
    7.5.5 WLAN接入IMS 318
    7.5.6 与不同IP版本的IMS系统间的互通 325
    7.5.7 WiMAX与IMS的互通 326
    7.6 IMS引入策略 327
    7.6.1 IMS引入时机 327
    7.6.2 IMS引入方式 328
    7.6.3 IMS组网方案 329
    7.6.4 IMS网元建设方案 332
    7.6.5 IMS发展阶段 332
    第8章 3G技术的演进 334
    8.1 HSUPA 334
    8.1.1 引言 334
    8.1.2 HSUPA的系统结构 335
    8.1.3 HSUPA MAC层结构 336
    8.1.4 HSUPA的关键技术 339
    8.2 HSPA/HSPA+/HSOPA 340
    8.2.1 HSPA/HSPA+ 340
    8.2.2 HSOPA 341
    8.3 LTE 344
    8.3.1 LTE的提出 344
    8.3.2 LTE的需求指标 345
    8.3.3 LTE无线接入多址方式 347
    8.3.4 LTE的网络架构 348
    8.4 超IMT-2000/E3G/B3G/4G 349
    8.4.1 超IMT-2000/B3G的研究进展 349
    8.4.2 4G 354
    8.5 cdma2000技术的演进 356
    8.5.1 演进方式——分阶段演进 356
    8.5.2 各阶段的演进 357
    8.5.3 空中接口演进AIE 359
    参考文献 361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