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四时之味天然欢喜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四时之味天然欢喜

  • 作者:陈峰 著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357038
  •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江南草木欣盛,食物甘美丰富,跟随时节变换,食物也轮番上场。这本书呈现的是美食里的江南,也是美食里的江南风俗与人情。这些与食物相关的情感与记忆,带给我们温暖,也带给我们悠悠的念想。
    文章节选
    清明麻糍
    春二三月,初长成的鸡容光焕发,生蛋做了新鸡娘。 没多久,天气变暖和了,母亲打起新鸡娘的主意来,要让它孵小鸡。
    母亲把种鸡蛋轻轻放进偏屋的草窠,轻轻抱起鸡娘,帮它卧在蛋上,然后又轻轻把箩筐覆在草窠上。 昏暗的光线下,鸡娘闷声不响,稳笃笃,开始孕育小生命,准备做“娘”。
    之后的每个晚上,母亲都会轻手轻脚从窠里抱出鸡娘,请它散步、拉屎,还喂它米吃,一边喂一边轻声细语:“乖,多吃点,要做娘了。”我在一旁捂着嘴笑,笑声从嘴里漏出来,鸡娘听了,“咯咯咯”地叫。 母亲平时很喜欢差遣我,看我闲着,把扫帚递给我,巴不得让我做点事。 这次却不要我插手,她怕我惊动了鸡娘的“胎气”。
    清明前一周,村里的阿姨婶婶们开始上山采茶,“明前茶,贵如金”,明前茶也就一周的时间吧。 过了清明,就改称雨前茶,雨前茶的品质略逊于明前茶。 所以,明前茶的产量少,摘来在自家的锅里炒,备着,平时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在乡间,清明前后,大人忙,小孩也忙,这不,小鸡仔孵出后,大人就把养鸡的任务交给了我。 早晨,我要打开鸡笼,让鸡自由散漫找食吃。 黄昏,点数后赶鸡进笼,这是它们的睡觉
    时间。 大人们忙于明前茶,待时间一过,则张罗起清明祭祖上坟的事了。
    清明祭祖的事可烦琐呢。 但一边是烦琐,一边是热闹,有着过节般的热闹。 父亲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从很远的省城赶来,我的堂妹也来了。 堂妹带来城里的洋娃娃送给我,我带着她去各家串门,玩乡间的游戏,比如跳房子、穿线绷、拾子;吃乡味的零食,比如炒倭豆、番薯干、年糕干。 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城里玩不到、吃不到的。
    这时的彩英阿婆,忙着念阿弥陀佛。 阿婆吃素,她念的经,顶顶灵光。 男人们忙着点豆种瓜,年轻的女人们忙着赶十庙九庵,去祭拜观音菩萨和庙神,据说这样来世就会交上好运。 村里的男人们看到女人们赶来赶去奔寺院,脚不沾地,调侃她们是不是下世想做男人。 我们这些小孩儿呢,也忙,忙着上山摘松花,田里采艾叶,为家里做清明麻糍做准备。
    松花长在松树上,哥哥麻利地爬上松树,枝头耸立着一朵朵圆锥体一般的松花,金黄灿烂又蓬松。哥哥将枝条一节节拽下来,我和堂妹在下面踮起脚尖,轻轻地拗断松枝——怕惊动了松花。 举着拗下的松花,轻轻摇一摇,松花粉飘到地上,隐身了,空气中则弥漫着松花的芳香味。 摘到家的松花,晒着太阳,躺在铺着报纸的圆竹匾上,满满的一匾,松花浑圆壮实,芬芳馥郁。 我用口水濡湿手指,沾一沾松花,送入嘴里,嘬嘬手指,嗯,真是好吃,堂妹学我的样子,嘬得手指发白。
    要做麻糍了,先把艾叶洗净,用滚水汆熟,捏成团控去水分,和蒸熟的糯米粉一起,倒入洗净的捣臼中。 力大的男人高举木榔头往捣臼里使劲舂,捣臼边坐着一只盛着清水的脸盆,边上蹲着一个帮忙的人。 每舂一下,帮忙的人伺机疾速把手伸进脸盆蘸点水,疾速捋一下榔头,以防粘连,并疾速地翻动一下糯米团,动作快得根本看不清。 等雪白的糯米粉变成了绿色,估摸着差不多了。 紧接着,把舂好的糯米团摊到已撒满松花粉的案板上,用擀面杖把糯米团擀到差不多手掌这般厚,再把松花粉撒在上面,用刀切成块,麻糍就做成了。 刚做的麻糍,绵软得像婴儿的皮肤,吃进嘴里,唇齿之间,香气满满,艾叶、松花、糯米无一不是香的。
    诸事具备,人也齐了,提着菜和点心,带上经卷和香烛,一大早出发去扫墓。 先清理坟上及坟边的杂草,清理完,拿出煮熟的菜摆放在坟前的拜台,“塌”豆腐、炒蛋、粉丝羹、油煎小黄鱼等菜肴,点心当然是清明麻糍。 再备一杯酒,一碗米饭,几双筷子,然后点香插烛。 这些祭品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给祖宗大人,一份给土地公公。 为什么土地公公也需一份呢?因为祖先们需要土地公公在一旁的照拂。 妥帖后,大人小孩儿一个接一个,跪拜如仪,念念有词。 这时,小孩儿*好收起笑脸,恭敬肃立。 对父亲来说,扫墓的神情是悲伤的,他在坟前喃喃自语:“阿姆阿爸哎,你们多吃点,现在生活好了,我多烧点钱,你们放心,孙子孙女都乖的,大孙子明年就要读高中了,你们要保佑他考上大学,光宗耀祖……”
    我从没见过爷爷奶奶,哥哥、堂妹也没见过爷爷奶奶。 父亲八岁时,奶奶去世了,十岁时,爷爷去世了,父亲和叔叔成了孤儿。 他们怎么长大成人的故事,说了很多遍,我也明白不了,只知道父亲的口腔有特异功能,一碗馊气的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父亲说,爷爷奶奶都是饿死的。 人,怎么可能会饿死,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
    祭祖仪式一结束,我们撒腿就跑,山上的杜鹃花开得红红火火,摘来扯开花瓣,一瓣一瓣吃。 母亲敛起表情,警告:不能多吃,要流鼻血。 回家路上,河边的杨柳吐出细叶,千条万条,弯着腰,风吹过,柳丝拂起一圈圈涟漪。 母亲给我和堂妹各做了一顶柳叶编织的花环,戴在头上,俗话说:“清明戴柳,下世有娘舅。”娘舅,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上学时,给你买书包;过年时,给你压岁钱。 外婆有三个儿子,于是我就有了三个娘舅。 母亲说我原本还有一个娘舅,可是这个娘舅十九
    岁时参加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光荣牺牲了,长眠在异国他乡了。
    外婆思念他,在家乡造了一座衣冠冢,每年的清明节都去祭奠。我问母亲什么是衣冠冢?母亲叹了口气,说坟里面葬着的是衣服啊,人牺牲在战场,回不来了。 说着说着,母亲突然哭了,话哽在舌头底下,出不来。 堂妹没有娘舅,一个也没有,于是她吃饭戴着杨柳,走路戴着杨柳,甚至睡觉也戴着杨柳,直到柳叶变得干巴巴。 是啊,我多么幸运,有三个娘舅。 可不,马上就要上学了,娘舅早就托人把书包和其他读书用品给捎过来了。“外甥书包娘舅买”,这在乡间是俗例,有寄寓小辈读书**的意思在里面。
    扫墓后,回家必须做清明羹饭,请祖宗大人来享用。 母亲会炒一盆螺蛳,这时的螺蛳,肉质特别肥美,“清明螺,抵只鹅”,说的就是这个时节的螺蛳。 一上桌,饭桌上“嘬嘬嘬,嘬嘬嘬”吃螺蛳的声音此起彼伏,悲伤早已悄遁而去,有的只是对眼下和未来生活的热切憧憬。
    对农民的收成来说,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可偏偏老天不作美,雨下起来没完没了,也许,这雨是老天替睡在地下的先人们而下的吧。
    目录
    目录 春 之娇嫩 遍地草籽 002 马兰花开 006 溪头荠菜花 010 笋时 014 羊尾笋 024 钱湖之吻 027 青艾 030 清明麻糍 033 夏 之清凉 野葱香 040 五月白糖粽子 044 玉荷花 050 立夏至 055 夏至杨梅 063 一担蜜桃阔佬笑 066 西瓜祓秋 070 盖着棉被的棒冰 073 桑果黑了 076 春夏渔事 080 木槿花 091 盛夏木莲冻 098 秋 之风韵 秋风螃蟹 104 八月桂花蒸 108 南方嘉鱼 114 大白鹅 126 葡萄熟了 130 番薯当饭 134 奉化芋艿头 137 千层饼碎了 140 馄饨不混沌 143 乡宴 147 冬 之欢愉 田家豆熟 152 浆板睡进被窝里 159 祭灶果 163 六谷米胖 169 团圆饭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