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物理化学(第四版)(孟阿兰)
QQ咨询:
有路璐璐:

物理化学(第四版)(孟阿兰)

  • 作者:孟阿兰,杨宇,刘杰 主编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357670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336
  • 定价:¥5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针对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编写的物理化学教材。在保留前三版简明、浅显易懂和文笔流畅等风格的同时,突出了热力学主线,并融入了物理化学理论与应用的新成果,拓展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全书内容包括:气体的性质、化学热力学基本原理、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热力学、相平衡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统计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与胶体化学。 本书可作为工、农、医等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及高职、电大的物理化学教材,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每章有学习目标,并且配套有物理化学在线课程、教学课件及习题解答等数字资源,方便读者使用。
    目录
    0绪论 0.1物理化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001 0.1.1物理化学的内容/ 001 0.1.2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02 0.1.3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003 0.2物理化学的量和单位/ 003 0.2.1量与量纲/ 003 0.2.2量方程式和数值方程式/ 004 0.2.3量在图和表中的表示方法/ 005 1气体的性质 1.1理想气体/ 007 1.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007 1.1.2混合理想气体/ 008 1.2实际气体/ 010 1.2.1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010 1.2.2对应状态原理及通用压缩因子图/ 012 习题/ 016 2化学热力学基本原理 2.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017 2.1.1系统与环境/ 018 2.1.2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 019 2.1.3状态和状态函数/ 019 2.1.4过程与途径/ 020 2.1.5热力学平衡/ 021 2.2热力学第零定律与���度/ 021 2.3热力学**定律/ 022 2.3.1热力学能/ 022 2.3.2热和功/ 022 2.3.3热力学**定律及其表达式/ 023 2.4焓与热容/ 024 2.4.1焓/ 024 2.4.2热容/ 025 2.5热力学**定律在物理变化中的应用/ 028 2.5.1可逆过程/ 028 2.5.2理想气体等温过程/ 031 2.5.3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033 2.5.4卡诺循环/ 035 2.5.5节流膨胀过程/ 037 2.5.6相变过程/ 038 2.6热化学/ 039 2.6.1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040 2.6.2等压反应热与等容反应热的关系/ 041 2.6.3标准生成焓/ 043 2.6.4标准燃烧焓/ 044 2.6.5平均键焓/ 045 2.6.6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 047 2.7热力学第二定律/ 049 2.7.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 049 2.7.2熵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050 2.7.3熵的微观本质/ 052 2.8熵变的计算及自发性的判断/ 053 2.8.1等温过程的熵变/ 053 2.8.2非等温过程的熵变/ 054 2.8.3绝热过程的熵变/ 056 2.8.4相变化过程的熵变/ 057 2.9热力学第三定律/ 058 2.9.1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 058 2.9.2标准熵/ 059 2.9.3化学反应的熵变计算/ 060 2.10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062 2.10.1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及其判据/ 062 2.10.2重要的热力学函数关系式/ 064 2.10.3ΔA与ΔG的计算/ 066 习题/ 068 3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3.1多组分系统及其组成的表示方法/ 073 3.1.1多组分系统/ 073 3.1.2多组分系统组成的表示方法/ 074 3.2偏摩尔量/ 075 3.2.1偏摩尔量的定义/ 076 3.2.2偏摩尔量的相关公式/ 076 3.3化学势/ 077 3.3.1化学势定义与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基本方程/ 077 3.3.2化学势判据/ 079 3.4气体的化学势/ 080 3.4.1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081 3.4.2真实气体的化学势/ 082 3.5稀溶液中两个经验定律/ 084 3.5.1拉乌定律/ 084 3.5.2亨利定律/ 084 3.5.3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微观解释/ 085 3.6液态多组分系统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087 3.6.1理想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087 3.6.2真实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088 3.6.3理想稀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化学势/ 089 3.6.4真实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化学势/ 091 3.7稀溶液的依数性/ 092 3.7.1蒸气压下降/ 092 3.7.2凝固点降低/ 093 3.7.3沸点升高/ 094 3.7.4渗透压/ 094 习题/ 096 4化学平衡热力学 4.1气相反应的化学平衡/ 098 4.1.1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098 4.1.2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100 4.1.3实际气体的化学平衡/ 101 4.2多相反应的化学平衡/ 103 4.2.1多相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103 4.2.2分解压力与分解温度/ 104 4.3液相反应的化学平衡/ 105 4.3.1液态混合物的化学平衡/ 105 4.3.2液态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106 4.4化学反应平衡系统的计算/ 107 4.4.1利用平衡组成的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107 4.4.2利用反应焓变和反应熵变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108 4.4.3利用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110 4.4.4由相关反应的热力学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110 4.4.5平衡组成的计算/ 110 4.5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11 4.5.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12 4.5.2浓度或分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15 4.5.3总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16 4.5.4惰性气体及原料配比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16 4.6同时反应系统的化学平衡/ 118 习题/ 119 5相平衡热力学 5.1相律/ 122 5.1.1相律表达式/ 122 5.1.2相律的推导/ 124 5.2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 125 5.2.1单组分系统的相图/ 125 5.2.2单组分两相平衡系统温度与压力的关系/ 127 5.3二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气-液相平衡/ 129 5.3.1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图/ 129 5.3.2杠杆规则/ 132 5.3.3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图/ 133 5.4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液相平衡和气-液相平衡/ 136 5.4.1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液相平衡图/ 136 5.4.2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气-液相平衡图/ 137 5.5二组分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138 5.6二组分系统的液-固相平衡/ 139 5.6.1简单二组分凝聚系统的液-固相平衡图/ 139 5.6.2形成化合物的二组分系统的液-固相平衡图/ 143 5.7三组分系统相图简介/ 144 5.7.1三组分系统相图的表示方法/ 145 5.7.2三组分系统的液-液相平衡图/ 145 5.7.3三组分系统的液-固相平衡图/ 147 习题/ 147 6非平衡态热力学 6.1从平衡态热力学到非平衡态热力学/ 153 6.2局域平衡假设/ 154 6.3熵产生与熵流/ 155 6.3.1熵产生与熵流的概念/ 155 6.3.2熵产生原理与熵平衡方程/ 155 6.4昂萨格倒易关系/ 156 6.4.1热力学力和流/ 156 6.4.2昂萨格倒易关系式/ 157 6.5耗散结构/ 157 6.5.1耗散结构理论/ 157 6.5.2耗散结构的应用/ 158 习题/ 159 7统计热力学 7.1统计热力学概论/ 160 7.1.1统计热力学的内容和方法/ 160 7.1.2统计系统的分类/ 161 7.1.3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 161 7.2玻耳兹曼分布/ 162 7.2.1能级分布和状态分布/ 162 7.2.2微态数/ 163 7.2.3*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 165 7.2.4玻耳兹曼分布与玻耳兹曼熵定理/ 165 7.3微粒配分函数及其计算/ 167 7.3.1微粒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 167 7.3.2平动配分函数/ 168 7.3.3转动配分函数/ 169 7.3.4振动配分函数/ 171 7.3.5电子运动和核运动的配分函数/ 172 7.4热力学函数与微粒配分函数的关系/ 172 7.4.1热力学能与微粒配分函数的关系/ 173 7.4.2热容与微粒配分函数的关系/ 173 7.4.3熵与微粒配分函数的关系/ 174 7.4.4亥姆霍兹函数与微粒配分函数的关系/ 175 7.4.5其他热力学函数与微粒配分函数的关系/ 175 7.4.6能量零点的选择对微粒配分函数的影响/ 176 7.4.7统计熵/ 178 7.5用配分函数计算反应标准平衡常数/ 180 7.5.1理想气体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 180 7.5.2理想气体的吉布斯函数和焓函数/ 181 7.5.3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标准平衡常数/ 182 7.5.4标准平衡常数的统计表达式/ 183 习题/ 185 8电化学 8.1电解与电迁移/ 188 8.1.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188 8.1.2法拉第电解定律/ 189 8.1.3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190 8.2电导及电导测定的应用/ 191 8.2.1电导和电导率/ 191 8.2.2摩尔电导率/ 191 8.2.3电导的测定和电导率的计算/ 192 8.2.4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193 8.2.5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194 8.2.6电导测定的应用/ 195 8.3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197 8.3.1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因子/ 197 8.3.2离子强度/ 200 8.3.3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201 8.4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测定/ 203 8.4.1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 203 8.4.2电池表达式/ 204 8.4.3电动势的测定/ 205 8.4.4标准电池/ 205 8.5可逆电池热力学/ 206 8.5.1计算ΔrGm、ΔrHm、ΔrSm和Qr,m/ 206 8.5.2电动势与各反应组分活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 207 8.6电池电动势的产生与电极电势/ 208 8.6.1电池电动势的产生/ 208 8.6.2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209 8.6.3各类电极/ 213 8.7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214 8.7.1电池电动势的计算方法/ 214 8.7.2浓差电池/ 215 8.8根据反应设计电池/ 216 8.9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218 8.9.1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218 8.9.2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因子与平均活度的计算/ 218 8.9.3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 219 8.9.4难溶盐的活度积的计算/ 220 8.9.5pH值的测定/ 220 8.9.6电势滴定/ 222 8.10电解与极化作用/ 222 8.10.1电解与分解电压/ 222 8.10.2电极的极化与超电势/ 223 8.10.3超电势的测定/ 225 8.10.4电解池和原电池的极化曲线/ 226 8.10.5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 227 8.11电化学的应用/ 228 8.11.1湿法电冶金与金属的电解精炼/ 228 8.11.2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腐/ 228 8.11.3化学电源/ 229 8.11.4水处理/ 231 8.11.5电合成/ 231 习题/ 232 9化学动力学 9.1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 237 9.1.1化学动力学的内容/ 237 9.1.2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39 9.1.3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 240 9.1.4质量作用定律/ 242 9.1.5速率方程/ 243 9.2简单级数反应/ 244 9.2.1零级反应/ 244 9.2.2一级反应/ 245 9.2.3二级反应/ 247 9.2.4n级反应/ 249 9.3速率方程的确定/ 251 9.3.1尝试法/ 252 9.3.2微分法/ 252 9.3.3半衰期法/ 254 9.3.4孤立法/ 255 9.4典型的复合反应/ 256 9.4.1平行反应/ 256 9.4.2对行反应/ 257 9.4.3连串反应/ 258 9.5复合反应动力学处理中的近似方法/ 259 9.5.1选取控制步骤法/ 260 9.5.2稳态近似法/ 260 9.5.3平衡态近似法/ 261 9.6链反应/ 261 9.6.1链反应的动力学处理/ 261 9.6.2支链反应与爆炸/ 263 9.7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65 9.7.1阿伦尼乌斯方程/ 265 9.7.2活化能/ 268 9.7.3总活化能/ 270 9.8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272 9.8.1碰撞理论/ 272 9.8.2势能面/ 275 9.8.3经典过渡态理论/ 277 9.8.4艾林方程的热力学表达式/ 278 9.9溶液反应动力学/ 279 9.9.1溶液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79 9.9.2溶剂无明显影响的溶液反应/ 280 9.9.3溶剂有影响的溶液反应/ 281 9.10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282 9.10.1光化学反应的特点/ 282 9.10.2光化学定律/ 283 9.10.3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284 9.10.4光敏反应/ 285 9.11催化反应动力学/ 286 9.11.1催化反应的特点/ 286 9.11.2均相催化反应/ 288 9.11.3非均相催化反应/ 288 9.12微观反应动力学/ 290 9.12.1微观反应动力学与态-态反应/ 290 9.12.2交叉分子束法/ 290 习题/ 291 10界面与胶体化学 10.1表面张力和表面吉布斯函数/ 297 10.1.1表面张力和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298 10.1.2影响表面张力的主要因素/ 299 10.1.3表面热力学基本公式/ 300 10.2气-液界面现象/ 301 10.2.1附加压力和弯曲液面的蒸气压/ 301 10.2.2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303 10.2.3表面活性剂/ 304 10.3气-固界面现象/ 306 10.3.1气-固界面上的吸附/ 306 10.3.2气-固吸附理论/ 307 10.4气-固相表面催化/ 310 10.4.1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 310 10.4.2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步骤/ 311 10.4.3单分子反应/ 311 10.4.4双分子反应/ 312 10.5固-液界面现象与液-液界面现象/ 314 10.5.1润湿与铺展/ 314 10.5.2接触角/ 315 10.5.3毛细现象/ 315 10.5.4液-液界面现象/ 316 10.6胶体/ 317 10.6.1分散系统的分类/ 317 10.6.2胶体的制备/ 318 10.6.3胶体的基本性质/ 319 10.6.4胶体的结构/ 321 10.6.5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322 习题/ 323 附录/ 327 参考文献/ 33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