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陪伴是最好的爱:儿童情绪与行为管理指南
QQ咨询:
有路璐璐:

陪伴是最好的爱:儿童情绪与行为管理指南

  • 作者:王意中 众和晨晖出品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ISBN:9787516825624
  •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话太多…… 选择性缄默症:拒绝讲话、不回答问题、过分焦虑、紧张…… 社交恐惧症:不敢交朋友、害怕打招呼、恐惧跟人互动…… ………… “情绪行为障碍”是因特定疾病及障碍,导致孩子内心和外在发生不受控的*表现,不但情障孩子被误会不受教,更造成家长和老师的极大压力,彼此沟通不良,甚至冲突不断。 面对多种情绪行为障碍,临床心理师王意中将病症源头分门别类,从情绪、行为、人际、生活与学习等常见困境入手,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点,做到对症状精准下药。
    文章节选
    多动症儿童诊断,谁说了算?
    ——别看到黑影就打枪,以偏概全是很危险的事 “你干吗那么愁眉苦脸的?”小泽爸爸问太太。
    “我在烦恼到底要不要带小泽去医院检查,做个评估。”小泽妈妈皱着眉说。
    “评估?小泽又没有生病,做什么检查?”爸爸一边玩手机,一边漫不经心地问。
    “老师三天两头就发信息来,斩钉截铁地说他怀疑小泽是多动症儿童。我跟老师说,小泽在家里表现很好,也没听看护班老师说过有这方面的问题啊,但是老师说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我们都还没带小泽去看医生,他凭什么就断定孩子是多动症儿童?”
    “你不要理他就好了。”
    “你说得倒容易。我要是不理,老师就会说我们做家长的不配合,说我们在逃避问题,只是把责任推给学校,丢给老师。”
    先生两眼直盯着手机屏幕,对太太的抱怨不再做出回应。
    “你就只会在那玩手机,这些烦人的事都丢给我处理。要不这样,你直接跟老师联络,换你跟老师沟通怎么样?”
    “我工作那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和老师谈这些。”
    听到这里,妈妈的火又上来了。
    “我就是比较闲,时间比较多对不对?什么事情都要我来承担,那不如直接带小泽去医院做个评估算了,让结果来说话,我真的受不了这种胡乱猜测了。”
    其实妈妈心里烦的,不是老师不断地要求她带孩子去医院做评估,或是老公总是忙于工作,得自己和老师沟通的事。
    她其实是在想:小泽在学校里究竟是怎么了?如果他真的没有这些问题,那为什么老师的意见那么大?她真的很想把这件事情查个清楚,解决心中的困惑,否则,如此反复,争论不休,真的非常耗费心力。
    只是她心中难免有一些担心:会不会到了医院,医师给了一个“疑似多动”的诊断,到时候又得跟导师争辩“疑似”到底是还是不是……想着想着,头又痛了。 意**理师说“情障”: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核心问题,在于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孩子不专心以及多动、冲动的症状,必须在十二岁以前出现。同时,这些症状必须呈现出跨环境的表现,例如在家里、学校或公共场所,类似的状况都会出现。
    我们需要真正厘清孩子的问题核心,并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是态度与配合度的问题,关键则在于彼此关系的建立以及行为后果的处理是否具有成效。 情绪行为障碍的辅导与教养秘诀
    跨环境的考虑
    当你怀疑眼前的孩子不对劲,当你猜想他是多动症儿童时,你需要先了解,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否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家里、学校、安亲班或公共场所,孩子都会出现这些状况。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眼前所看到的,便直接认定“孩子就是如此”。以偏概全,对孩子的诊断来说非常危险,是要尽量避免发生的事。
    这就如同在教室里,当老师发现孩子不断地开口说话、坐不住、静不下来时,很少去内省或自我觉察是否自己在班级管理上出了状况,而直接归咎于孩子的问题,这样的判断,是武断的。
    我经常在演讲时,与家长、老师、**师和心理师们分享:当我们观察一个孩子的时候,避免将当下所看到的误以为是全貌。我们反而需要去思考,孩子在我们所见“以外”的表现,与我们所见的是否一致。对注意力缺陷的多动症孩子来说,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例如专注力、活动量以及冲动控制,是否在跨环境的状态下都会出现。
    比较谨慎的做法是,我会试着去询问自己没有看到的部分,比如孩子在其他课堂上、其他老师面前,或者在家里、安亲班、才艺班等,是否表现也是如此。请谨慎地确认自己“没看到”的部分。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在于评估孩子是否出现“跨环境”的问题。这一点,对多动症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 面对不一致的表现
    有时,孩子问题的呈现,因人而异。例如,对数学老师来说,孩子常常干扰、破坏上课秩序,常常没有经过同意就直接发言或走动,不写作业,数学成绩不理想,很容易让数学老师认为眼前这孩子就是个问题儿童。
    但是,如果孩子在别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像是语文、英语、社会、自然甚至体育课等,都能够表现应有的水平,这时我们就必须冷静思考,孩子的数学程度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较是否显得落后,是不是不愿配合数学老师的要求。
    这就像在家里,如果妈妈在时,孩子写作业往往拖拖拉拉,其他同学半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孩子却总要写两三个小时,还不见得完成,但是只要爸爸提早下班,或者在家休息,孩子便能够使命必达,火速把功课写完。
    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表现不一致,其中的关键在于孩子与不同人之间配合度上的差异。在孩子的认知评估上,对是否按时完成会有不同程度的后果考虑。
    面对数学老师或者妈妈,或许孩子对他们如何判断自己的表现,觉得无所谓、不在乎,却被解读成是缺乏自我控制的问题。
    我们需要让孩子自我觉察自己的“不一致”,可以这么问孩子:“哪一个表现才是你?是语文、英语课配合的你,还是数学课不配合的你?”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孩子必须面对你自己的内心,诚实以对。 环境的设计,作为关键的判断
    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细微的表现、特质与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环境的设计,进一步了解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让孩子坐下来,好好把一本绘本、一篇文章看完,或让孩子坐着,好好听完一首歌曲、一段故事。也不妨试着让孩子一边做事情——比如画画、拼图、搭积木,或者在写作业的过程中,留意他是否能一边和你对话,一边完成作业。这时,你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专注力表现。
    你也可以让孩子在**的范围内自由活动,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在没有其他人要求的情况下,他的自律能力及自我控制表现。 以偏概全的风险
    以偏概全,容易让我们错误解读孩子的状况,同时也忽略了我们身为父母、老师所应担负的责任,在家庭教育、班级管理方面,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与修正。
    再次强调,诊断应该是一段非常严谨的推论过程。正确的诊断,会是一种良好的沟通。父母和老师们不需要也不宜自行诊断,但可以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表现是否与同龄孩子相类似,以便后续与相关专业人员沟通时,提供有效的信息,帮助专业人士对孩子的本质与全貌详细了解。
    请别看到黑影就打枪,以偏概全是很危险的事。 疑似多动,说不说?
    当孩子疑似为特殊生时,在入学前,是否需要主动向学校提及孩子的身心状况或诊断?说与不说的情形会如何?父母所顾虑的又是什么。
    对有明显障碍的孩子,例如孩子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或脑性麻痹,家长要在入学前,将孩子的相关评估数据告知学校,比如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小学升至初中、初中升高中等。
    但是,对有些特征相对不明显的孩子,例如疑似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说与不说之间,父母所顾虑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有些父母担心,当主动提了之后,如果老师对这些障碍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老师一开始就给孩子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家长的顾虑与担心所在。
    因此,当孩子有**诊断(例如疑似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却不具备特殊教育学生身份(例如家长未申请特教鉴定),家长们或许就先让孩子以一般学生身份或者说正常学生的身份进入学校再说,届时视孩子的实际状况和老师的反应再说明情况。这种情况在进入私立学校或幼儿园的孩子身上也很常见。
    然而,当孩子实际上存在一些状况,如分心、多动、冲动等自我控制问题,而父母选择不事先说明,对班级而言,往往会造成老师的困扰,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将趋向紧张。同时,对班上其他孩子来讲,也不见得是好事。
    这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班级安置了特殊学生,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同一个班级出现两名、三名或更多的特殊学生与疑似生的问题。
    特别令人烦恼与头痛的是,将彼此容易产生冲突的障碍类型孩子安置在一起,会给老师在班级管理与教学上带来严峻的挑战。
    *常遇到的情况是,班上同时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及亚斯伯格症的学生,或者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比率偏高,老师需要关注的人数就过多,非常不利于老师的教学。
    对许多家长来说,当然期待孩子在入学前或者开学不久后,老师就能很充分地了解孩子的状况。入学前的提示,有助于老师在日后的教学与管理中更好地帮助孩子,充分地接纳孩子,并找出更适合的教学方式。
    在说与不说之间,其实反映着家长与老师之间对障碍类型以及特殊教育的认知、信任、态度、观念等是否一致。
    不过,疑似特殊生在尚未取得特教身份的情况下,如果有需要,可以事先告知,将相关评估资料提供给学校,让孩子有机会优先享受辅导咨询系统的辅导,降低可能产生的行为与情绪等问题。
    因此,“充分沟通,充分信任”,在家长、老师、学生之间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
    目录
    **章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面对多动症儿童,你的抱怨真的够了! ——善用奖励,胜过处罚 在教室里,伤害多动症儿童*深的话 ——他们真的不是故意的 多动症儿童诊断,谁说了算? ——别看到黑影就打枪,以偏概全是很危险的事 孩子爱说话怎么办? ——锁紧自我控制力,培养行为好规范 当上课常被打断怎么办? ——提升多动症儿童的“提问力” 当孩子被排挤 ——“不跟我玩,我就闹你”的失控 多动症儿童卫教倡导怎么说? ——聚焦在“如何好好相处” 第二章 焦虑性疾患第三章畏惧性疾患 孩子不说话,老师怎么办? ——少安毋躁,营造开口的机会 别让家长孤军奋战 ——团队分工合作,破解缄默铁壁 别让选择性缄默症患儿孤单 ——帮助选择性缄默症孩子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这站,沉默。下一站,开口? ——选择性缄默症患儿班级转换的注意事项 孩子有分离焦虑怎么办? ——依附关系的重新修复 情非得已的强迫症 ——感同身受高度焦虑与痛苦 无人知晓的强迫思考 ——让孩子坦然说出口 第三章 畏惧性疾患 当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症 ——让社交更自由自在 当孩子上台过度恐惧怎么办? ——解除孩子的过度联想 当孩子患上惧学症怎么办? ——抽丝剥茧,找出恐惧的原因 第四章 情感性疾患第五章精神性疾患 当孩子心情变了 ——忧郁的觉察与关注 为什么孩子不愿对我说? ——留意开口的禁忌 当孩子常将错误归咎自己 ——忧郁的自我否定 当孩子出现自我伤害 ——存在与消失之间的生命选择 躁症与郁症的交错 ——躁郁症,需要多一些了解 第五章 精神性疾患 思觉失调症:妄想与幻觉的联手合奏 ——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思觉失调症的人际关系陪伴 ——化解*遥远的距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