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大教育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大教育书系)

  • 作者:王君 著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70212712
  •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页数:360
  • 定价:¥43.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语文**教师、青春语文倡导者王君老师的*力作,是她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文本特质和课程教学创新的思考与沉淀。 全书十一讲,将中学课文文本归纳为七个教学类型,以此形成七大课型,并以备课沙龙、精品课堂、课堂鉴赏的形式展开,探讨每一课型的教学特征与要求,并将这些教学诉求落实到实践,以创新的形式在课堂中呈现。全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炉,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研究教材、铸炼课堂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文章节选
    第二讲 文本特质分类与课堂教学设计 王君:上一讲我研讨了青春课堂的核心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这个追求是青春语文课堂追求的根。从这一讲开始,我们研讨具体的做法。本讲我们的话题是文本特质分类思想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影响。什么是文本特质分类思想呢?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文本特质分类思想呢。我想先从我听《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感受说起。 我曾经和青年教师一起同课异构宗璞名篇《紫藤萝瀑布》,我发现,除我之外,其他老师的力气都无一例外使在挖空心思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我感觉到他们的教学目标都是希望凭借这篇优美散文加强对学生热爱生命、抵抗挫折的情怀熏陶。你们觉得这样的处理是不是合适呢? 周忠玉:我觉得不太合适。曾有人这样评价宗璞:“她以一个知识女性的涵养和一个女性知性的秉持,把散文艺术提升到一个独特的境界、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宗璞散文创作艺术手法更值得探讨。我曾把本文处理成写作型文本,设计出《我向〈紫藤萝瀑布〉学状物抒情散文写法》的课型。 王君:我��看法是这样的:《紫藤萝瀑布》属于意蕴外显的一类散文,其主题,作者在文本中简直就是用“演讲”的方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具争论性,也没有多义性。所以这个文本,在主题研讨上价值并不大。它*值得研究的是什么呢?作为宗璞散文的代表作,它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主题表达都异常精美,几乎算得上宗璞这一类散文的**之作。老师备课的时候应该去研究这个,讲课的时候应该努力让学生多少懂得一点点此类散文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技巧,而不是钻在“主题思想”的套子里,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被文本的“主题”套牢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 熊幸:我曾和王老师一起观摩《苏州园林》的课堂教学,感受很深。这些课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大多泛泛地以说明文的原始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二是力争要在“说明文”中讲出思想来,或者讲“中式审美”,或者讲“园林保护”。总之,课听下来,还是不知道《苏州园林》作为一篇经典说明文,到底经典在哪里。 陈海波:一次教研活动,一个老师上《芦花荡》,用了很多时间带着学生探讨“老头子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其间还穿插了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视频和材料,但对于文本写作价值与语用价值的挖掘等却浅尝辄止。 王君:这些病症我称它们为语文教学的“主题纠缠症”。这种病有点儿像糖尿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富贵病。犯这种病,是因为我们习惯地,无意识地把一个文本当成“主题型文本”来对待。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处理任何一个文本,如果不在“主题”上下大力气的话,都是不可以的。要“治好”这个病,我们就需要文本特质的分类思想。 孙秋备:是的,我对王老师说的这段话记忆深刻,感受很深:长久以来,因为我们缺乏区分文本特质的意识,导致在所有文本上都以大概相同的思路平均用力:文本解读使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教学设计遵循大致相同的思路,课堂教学呈现大致相同的模式。语文教师被“求全”心理支配,妄图课课全面出击、篇篇精雕细刻,*后的结果当然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王君:所以,我们要拯救自己。拯救的方式是简化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简化”达到“净化”“纯化”“美化”的目标。而简化的前提则是:就文本特质为文本细致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简洁易操作的课型。只有有效地区分文本特质,才能在备课过程中迅速地给文本定位,然后准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繁冗环节。 吴凤云:王老师,到底什么是文本特质呢? 王君:我把文本特质定义为: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 ·····
    目录
    目录 **讲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开掘与呈现 / 001 无常之云与无常之生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 016 第二讲文本特质分类与课堂教学设计 / 035 扎扎实实地教一点儿写作知识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 / 049 第三讲语用型文本教学设计的“五看” / 076 荡气回肠学语用 ——《风雨》课堂实录 / 093 第四讲用“聚焦法”处理语用型文本 / 112 读出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 126 第五讲主题型文本语用学习的两重境界 / 140 荒唐之处演大荒 ——《变色龙》课堂实录 / 153 第六讲主题型文本开掘精神价值的路径 / 172 活出“我”,温暖“你” ——《木兰诗》课堂实录 / 183 第七讲写作型文本的探讨与运用 / 205 少年**是怎么塑造出来的? ——《社戏》教学之“双喜何以成为经典?” / 219 第八讲诵读型文本的教学策略 / 235 把一切奥妙读出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 248 第九讲思辨型文本的教学策略 / 264 不那么“讨人喜欢”的部分也让人学得欢喜 ——《松鼠》课堂实录 / 276 第十讲积累型文本的教学策略 / 293 思辨与积累齐飞 ——《春天会不会生气》课堂实录 / 313 第十一讲跳板型文本的教学策略 / 334 信达优雅是高标 ——《小王子》聊书会实录 / 344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