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从传统到现代: 道德教化的价值重构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从传统到现代: 道德教化的价值重构研究

  • 作者:沈小勇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3097294
  •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01日
  • 页数:202
  • 定价:¥4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建构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文教”系统,通过道德教化、礼乐教化等深深影响着社会的治理。儒家文化重视以德为先、德礼并重,力图恢复百姓内在的生活根据,通过其特有的教化方式传递给社会老百姓丰厚的文化滋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家国情怀。本书注重从社会价值培育层面来探究道德建设问题,突出从“道德治理”和“文化治理”的广义角度来提出和研究“道德教化”的问题,力求在汲取中华传统智慧中寻找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与价值治理之路。
    文章节选
    后 记 **汉学家安乐哲曾经提到,在当今时代,儒学仍然是世界文化秩序变革的重要资源,儒学在关系结构中确立的人的观念,恰恰可以成为西方个人主义的强有力替代。安乐哲提出的“儒学与世界文化秩序变革”这一思考命题,给了我们中国文化研究者很大的文化自信和研究信心。今天,中国文明的崛起和全球化带来的新的世界变局,需要我们中国文化研究者认真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重新梳理自身的文化积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多一些体现与时代发展同步、充分彰显自身文化价值的中国研究。 2014年,我在出版了博士论文《百年回眸:儒学的现代之境》之后,以价值建构的中国文化根基为**进行探索研究,力求从文化传承视角探究和回应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构建。2014年12月,我有幸成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一名研究人员,这正好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环境,也激发了我的研究动力和兴趣,但是研究过程却充满艰辛,研究时间���非常紧张。2018年上半年我终于顺利提交了出站报告《文化塑造与中国传统治理之道研究》,作为这次难得的研究经历的一个学术总结。本书就是在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改的,也是继博士论文之后我的第二本专著。虽有些诚惶诚恐,但我还是希望本书的出版激励自己今后开展更多的深化研究。 在本书中,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如何汲取中华传统教化智慧的价值意蕴和方法路径。因为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培育特别需要从“教化”的哲学视角来探究其社会实践问题。道德的“教化论”主张把道德和价值问题看作是整体精神的塑造、培育、陶冶和化通,通过“教化”,实现“文以化人”“以教化民”,以此转移世间的人心风俗,达成“化民成俗”。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注重教化立民,德礼并重,恢复有序的社会秩序建设,恢复百姓内在的生活根据,达到“重拾人心”的教化功能。可以说,中国传统社会正是将“教化”理念和方法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取得了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为此,我在研究中始终认为,在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今天,特别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社会教化之道,以教化的视域来看,不仅要看到传统道德教化蕴涵的独特政治与文化意义,更要看到和思考今天的我们如何借鉴古人的智慧重构当代中国的教化之道,培育好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研究设计中,我主要从中华传统德治教化的“秩序建构问题”“伦理功能问题”“礼法融合问题”“教化路径问题”等四个方面力求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并相应提出系统化的转化与现时代思考。通过研究,我强烈感受到,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构建需要认真思考道德建设的中国式方案,因此构建体现“中国现代性”的价值观话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显得尤为重要,要真正关注如何塑造“伦理共同体”的精神空间,构建中国式道德教化的当代话语,以期形成一种重构中华传统“化民成俗”教化智慧的民族性伦理精神,并在此基础之上建构起体现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秩序。*后,作为结论性思考,我还特别提到要注意树立四个方面的重塑理念,这就是:弘扬传统美德伦理,融入社会治理,避免“有治无教”;重视现代伦理教育,升华传统纲常,强化“公共伦理”;摒弃礼法对立思维,注重引礼入法,重构“礼义之邦”;探索活化传统路径,切入当代生活,发挥“教化功能”。 在新时代,把握中国崛起的文明特质和对世界的贡献,特别要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内在机理,本书的研究作为一个尝试,正是希望以中华德治文化传承的视角来解析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秩序的建构和**治理品格塑造等问题。总体来看,从新时代**治理的角度研究中华德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很多值得深化研究的地方,因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时间等限制,我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开展这项研究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挑战,如在研究方法上,我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来对“活着”的文化传统开展反思和研究,但是并不十分**;如在研究资料和学科上,本研究以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资料为主,同时试图借鉴伦理学、历史学以及政治学和法学的学科观点,但是设想总是美好的,实际研究过程中总感力不从心,尤其是对西方伦理学和西方政治学的*新研究成果运用不够,这些都是我今后应当继续努力的。 我特别要借此机会总结一下自己的博士后研究经历和这五年来的学术收获。在复旦大学做研究的这段时间里,虽然经常往返上海和杭州两地,辛苦奔波,但我收获很大。*大的收获有二:一是我充分感受了复旦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传统,以及活泼生动的校园学术文化,距离2011年博士毕业已经过去很久,能够重新回到高校认真求学,也是以此激励自己要坚守学术本分,追踪学术前沿;二是在学术研究路数和学科拓展方面,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升。我在博士毕业之后来到杭州市委党校工作,慢慢适应了党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也感觉到固有的学科储备还是有限。为了今后更好地从事高质量的教学和研究,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再次走进高校,认真思考更具有现实关怀和实践启迪的课题,并开展系统的专题研究。我的博士专业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致力于儒家哲学的现代化研究,中国哲学有其固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数,而选择公共管理学科则意味着要突破自己以往的研究范式,重新考虑选题的设置,重新规划需要研究的书籍文献。这个收获对我的影响很大,更会影响到我今后的学术研究进程。回顾自己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我自问无憾,且不论这个报告的完成质量,起码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是一次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 这几年我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一边从事博士后研究,一边还要参加党校的有关教学和科研活动,特别是自己承担的大量教学任务,占去了很多时间,总的来说,酸甜苦辣的滋味杂陈。这几年虽然辛苦,但我也收获了许多:开设了一些教学专题,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论文,通过复旦大学顺利申报了教育部青年课题的资助,其间还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面上资助等;也获得了一些成果和荣誉,比如荣获了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以及全国党校系统**科研成果等,2015年底还顺利晋升为教授。这些都是对我以往教研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今后更好开展科研工作的激励。 开展博士后研究至今,有三次学习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在2015年下半年参加了**党校的师资班学习,在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二是在2016年暑假参加了赴美考察学习的浙江党校系统公务团,专题学习美国的公共行政与管理,访问了芝加哥大学等美国**高校,这次访学虽然短暂,却让我收获颇丰,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三是在2019年底参加了浙江中华文化学院出国办学工作团,赴欧洲法国和意大利开展中华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了我的文化视野和学术视野。我想,一个人只有永远保持学习的劲头,才会保持年轻,才会有激情,也才会以谦虚的姿态不断地充实自我。 回顾这几年的研究历程,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复旦大学给了我这次学习机会,感谢导师顾丽梅教授对我的指引和鼓励,还要感谢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后流动站的竺乾威、唐亚林、朱春奎等诸位老师给我的指导和帮助,也要感谢杭州市委党校对我学习和研究上的支持。当然,从事这么有挑战性的研究,也全赖家人的支持和付出,为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和我可爱的女儿。世事变化无常,2018年10月,我的母亲周兰女因**复发永远离开了我,这是我*为伤心的,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痛苦的或许莫过于此了。 *后,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 沈小勇 2020年1月于杭州
    目录
    绪 论 文化塑造与重构中国式道德教化之路·001 **节 教化的视域:伦理共同体的精神塑造·004 第二节 构建中国式道德教化的当代话语·010 **章 文化秩序话语与教化传统的重构·019 **节 内在机理:德治教化的秩序逻辑·021 第二节 价值融合:宗教、伦理和政治的统一·026 第三节 教化重塑:文化秩序的建构启示·031 小 结·039 第二章 儒家伦理的教化智慧与现代价值阐扬·043 **节 德礼并重的教化语境和治理逻辑·046 第二节 “礼治秩序”与教化功能的实现·057 第三节 儒家伦理话语的传承与重构·062 小 结·069 第三章 礼法融合的文化实践及其重新审视·073 **节 作为德治教化话语的仁政王道·076 第二节 价值塑造:礼法并重的治理文化·082 第三节 融合与开显:传统礼法文化的再思考·088 小 结·097 第四章 社会教化的实现路径及其方法论启示·101 **节 礼仪制度的规范与教化·104 第二节 官学、社学与书院教育·111 第三节 家规族法、乡绅与乡约教化·117 第四节 社会教化:“化民成俗”的文化塑造·124 小 结·130 第五章 道德教化的当代出场与实践话语建构·135 **节 当代出场: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价值诉求·138 第二节 现实超越:传统教化智慧的当代重构·146 小 结·161 附录 中国传统教化之道及其现代审视研究综述·166 参考文献·186 索 引·194 后 记·19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