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认知心理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认知心理学

  • 作者:(美)布里奇特·罗宾逊-瑞格勒(Bridget Robinson-Riegler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541581
  • 出版日期:2020年09月01日
  • 页数:473
  • 定价:¥1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相对抽象、也相对有趣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就是思维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和推理等方面如何工作。 本书对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组织与整理,并且遵循思维过程设计了写作结构,内容包括信息加工、知觉、意识、记忆机制、即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重构、语言加工、问题解决等 12 个方面。本书在介绍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讲解了认知心理学各领域的多元化研究成果和重要实验,并且强调学以致用,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设计了贴近日常的思考与实验栏目。 希望本书能够帮各高校的心理学教师与学生、心理学爱好者了解自己的思维与行动,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目录
    目录 第 1章 信息加工与认知 // 001 1.1 什么是认知 // 001 1.1.1 跨学科观点 // 003 1.2 前认知心理学时期 // 004 1.2.1 心理物理学 // 005 1.2.2 结构主义 // 006 1.2.3 机能主义 // 007 1.2.4 行为主义 // 007 1.2.5 为认知心理学打下基础 // 009 1.3 认知心理学出现 // 011 1.3.1 S-R 解释大错特错吗 // 012 1.3.2 科技影响力 // 018 1.4 后行为主义时代 // 019 1.4.1 重新审视行为主义 // 019 1.4.2 信息加工与认知 // 020 1.4.3 联结主义与认知 // 020 1.4.4 隐喻之外的大脑 // 022 1.4.5 生态考虑和当前趋势 // 032 第 2 章 知觉与意识 // 035 2.1 知觉的基本问题 // 035 2.1.1 感觉与知觉 // 036 2.1.2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 036 2.2 视知觉的基本任务 // 037 2.2.1 知觉组织过程 // 037 2.3 多感官互动与整合 // 044 2.3.1 联觉 // 044 2.3.2 跨通道对应与相互作用 // 046 2.3.3 知觉与行动 // 051 2.4 意识与认知 // 061 2.4.1 主观意识觉察与认知 // 062 2.4.2 阈下知觉 // 066 第3 章 记忆机制 // 071 3.1 什么是注意 // 072 3.1.1 前注意加工与后注意加工 // 073 3.2 视觉注意 // 074 3.2.1 视觉注意的类型 // 074 3.2.2 视觉注意的限制 // 082 3.3 听觉注意 // 089 3.3.1 选择性注意 // 090 3.3.2 分配性注意 // 093 3.4 自动加工 // 097 3.4.1 斯特鲁普效应 // 097 3.4.2 自动化加工的特点 // 098 3.4.3 自动化解释 // 099 3.4.4 自动化成本 // 100 3.5 驾驶与注意 // 103 3.5.1 驾驶与听觉注意 // 104 3.5.2 驾驶与视觉注意 // 105 第4 章 即时记忆 // 109 4.1 控制执行注意的重要性 // 109 4.2 即时记忆的基本特点 // 112 4.2.1 持续时间限制 // 112 4.2.2 记忆容量限制 // 112 4.3 即时记忆的理论框架 // 115 4.3.1 模态模型 // 116 4.3.2 工作记忆模型 // 117 4.3.3 记忆的整体观 // 125 4.3.4 遗忘 // 129 4.4 谁是老板?执行控制问题 // 133 4.4.1 心智游移 // 133 4.4.2 控制的反讽过程 // 135 4.4.3 压力的影响 // 139 4.4.4 加强执行功能 // 140 第5 章 物体识别的概念与分类 // 147 5.1 识别与分类概述 // 147 5.1.1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识别 // 148 5.1.2 视觉物体识别 // 149 5.1.3 非视觉识别 // 158 5.2 面孔识别 // 161 5.2.1 人脸倒置 // 161 5.2.2 整体加工 // 162 5.2.3 面孔识别“特殊”吗 // 163 5.2.4 个体差异 // 165 5.2.5 自我识别 // 166 5.3 网络与概念 // 168 5.3.1 语义网络 // 169 5.3.2 概念与分类 // 171 5.3.3 关于概念/ 分类学习和表征的观点 // 173 5.3.4 当前问题与趋势 // 179 第6 章 长时记忆的基本过程 // 185 6.1 根本问题与区别 // 185 6.1.1 长时记忆的类型 // 186 6.1.2 用于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描述性框架 // 188 6.1.3 获取和使用的LTM 模式 // 189 6.2 外显长时记忆的编码过程 // 193 6.2.1 注意与重复 // 193 6.2.2 复述 // 197 6.2.3 加工水平 // 200 6.2.4 自我参照 // 201 6.2.5 生存加工 // 203 6.2.6 组织性与独特性 // 206 6.2.7 行动记忆 // 208 6.2.8 迁移适当加工 // 210 6.2.9 测试效应 // 211 6.3 长时记忆的提取过程 // 212 6.3.1 可用性与可获取性 // 213 6.3.2 编码特异性 // 213 6.3.3 内隐记忆 // 219 第7章 记忆的重构本质 // 225 7.1 建构记忆 // 225 7.2 记忆之罪 // 229 7.2.1 疏忽之罪 // 230 7.2.2 所犯之罪 // 231 7.3 目击者记忆 // 233 7.3.1 影响编码和存储的事件相关因素 // 233 7.3.2 影响编码和存储的事件后因素 // 241 7.3.3 提取因素 // 244 7.4 错觉记忆 // 250 7.4.1 简单事件 // 250 7.4.2 复杂事件 // 253 7.4.3 虚假记忆的理论框架 // 262 7.5 记忆恢复之争 // 266 7.5.1 创伤性事件记忆会被遗忘,然后又被想起吗 // 266 7.5.2 创伤记忆过程是特殊的吗 // 268 7.5.3 对创伤事件的虚假记忆 // 271 7.5.4 问题的答案 // 271 第8 章 自传体记忆 // 273 8.1 日常记忆 // 273 8.1.1 研究自传体记忆 // 274 8.1.2 什么是自传体记忆 // 275 8.2 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 276 8.2.1 童年期遗忘 // 277 8.2.2 怀旧性记忆上涨 // 282 8.2.3 遗忘 // 284 8.3 自传体记忆的提取 // 289 8.3.1 自传体记忆的编码特异性 // 289 8.3.2 自传体记忆提取的模型 // 292 8.3.3 无意识自传体记忆 // 294 8.4 情感与自传体回忆 // 297 8.4.1 闪光灯记忆 // 297 8.4.2 压抑与闪光灯记忆 // 303 8.5 自传体记忆的功能 // 304 8.5.1 自我功能 // 304 8.5.2 社会功能 // 306 8.5.3 指导功能 // 307 第9 章 语言和言语加工的基本问题 // 309 9.1 语言的基本原则 // 309 9.1.1 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 // 310 9.1.2 词语与规则 // 310 9.1.3 语言的设计特征 // 310 9.1.4 分析层面 // 312 9.2 音系学 // 312 9.2.1 音素和音位 // 313 9.3 词法 // 317 9.3.1 口语词汇的产生(或“变形”) // 318 9.3.2 口语词汇的感知 // 319 9.4 句法与语义 // 328 9.4.1 转换语法 // 329 9.5 语用学 // 336 9.5.1 会话结构 // 336 9.5.2 性别与会话 // 337 9.6 语言生成与知觉 // 338 9.6.1 言语生成 // 339 9.6.2 言语知觉 // 345 第 10 章 阅读与理解文本 // 349 10.1 阅读的机械部分 // 349 10.1.1 眼动 // 350 10.2 词语识别 // 354 10.2.1 阅读障碍 // 356 10.2.2 阅读应该如何教学 // 358 10.2.3 以英语为**的语言研究 // 359 10.2.4 关于阅读的传说 // 361 10.3 句子层面的加工 // 364 10.3.1 句子解析 // 365 10.4 语篇理解 // 368 10.4.1 表征层次 // 369 10.4.2 结构与连贯性 // 370 10.5 文本记忆与表征 // 376 10.5.1 语篇记忆 // 376 10.5.2 语篇理解的模型 // 380 10.5.3 元理解 // 385 10.5.4 速读 // 386 第 11 章 判断与决策 // 389 11.1 基本概念 // 390 11.1.1 聚焦错误 // 390 11.1.2 双重过程观点 // 392 11.2 推理 // 393 11.2.1 演绎推理 // 393 11.2.2 归纳推理 // 401 11.3 判断 // 403 11.3.1 可获得性启发式 // 404 11.3.2 代表性启发式 // 408 11.3.3 锚定与调整启发式 // 414 11.3.4 对判断的评价偏向 // 416 11.4 决策 // 420 11.4.1 期望效用理论 // 420 11.4.2 前景理论 // 422 11.4.3 情绪与决策 // 425 11.4.4 决策不是偏向而是适应 // 427 第 12 章 问题解决 // 431 12.1 什么是问题 // 431 12.1.1 定义明确与定义不明的问题 // 432 12.1.2 常规与非常规问题 // 432 12.1.3 问题解决研究中的方法论挑战 // 433 12.2 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 // 435 12.2.1 问题解决与联想学习 // 435 12.2.2 问题解决与顿悟 // 436 12.2.3 问题解决与信息加工 // 437 12.3 问题表征 // 438 12.3.1 问题表征中的刻板性 // 440 12.3.2 问题表征中的个体差异 // 443 12.4 问题解决方案 // 446 12.4.1 算法 // 446 12.4.2 启发式 // 446 12.5 专家 // 455 12.5.1 专家优势 // 456 12.5.2 专业优势与年龄相关缺陷 // 457 12.5.3 专家劣势 // 459 12.6 顿悟与创造力 // 460 12.6.1 顿悟 // 461 12.6.2 创造力 // 468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