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如何从0到1:语言科学研究方法论探索
QQ咨询:
有路璐璐:

如何从0到1:语言科学研究方法论探索

  • 作者:周频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538929
  •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对理论语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进行元理论思考和研究的理论专著。不仅引导读者反思一些普遍接受的观点,还基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背景,提出了自己的灼见:如何有效地开展学术批评,理论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建构原创的语言理论,语言学与哲学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此外还着眼于前沿的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前瞻性地提出了将语言学纳入认知科学大家庭的超学科发展范式的构想,以及今后如何改革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理论语言学人才等等。本书希望能对我国语言理论的创造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目录
    序i 前言iii **章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是科学吗?1 11 Saussure为何是“现代语言学之父”?2 111 为何为“父”?4 112 何谓“现代”?8 12 Saussure理论源于西方的自然认识方法:公理–演绎法加 抽象化–理想化9 121 源于雅典的公理–演绎法/形而上学思辨法9 122 亚历山大抽象的–数学的自然认识方式11 123 近代科学的三种革命:伽利略、笛卡儿和培根11 13 Saussure语言理论的现代性和科学性特征及其局限性12 14 中国语言学界为何没有产生理论体系?13 15 语言学的学科地位问题15 151 语言学的学科性质17 152 语言学的内部结构20 153 举个例子——认知神经语用学21 16 “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23 17 面向未来的语言学学科建设构想24 第二章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与语言理论的创新之路27 21 为何走不出“有学术无学派”的瓶颈?27 211 现状与问题28 212 原因分析32 22 科学知识是如何增长的?35 221 归纳主义的科学观:累积式增长模式36 222 证伪主义的科学观:猜想–反驳模式37 223 范式��的科学观: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模式38 224 精致证伪主义: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模式40 225 科学进步的解题模型41 23 科学哲学大视野下看语言理论创新之路41 第三章理论批判是发现研究问题的起点45 31 对学术权威的态度:膜拜还是批判?45 32 什么是批判?47 33 发现权威理论的漏洞47 34 案例一:为什么语言学家关注科学实在性问题49 341 三大语言理论对三元关系的基本假定之比较50 342 语言相对论的科学实在观神话52 343 袪魅Halliday的语法隐喻的科学观55 344 夸大其辞的具身的科学实在论62 35 案例二:对具身哲学的理性观的批判67 351 具身哲学的理性观69 352 对具身哲学的理性观的反思69 353 对无意识性的反思:基于认知错觉的发现76 354 对想象性的反思——基于对“逻辑”和“对逻辑 的理解”两个不同概念的澄清77 355 对进化性的反思——基于人与动物的思维的截然 界线和心智黑洞的证据79 36 案例三:对具身哲学的数学观的反驳81 361 具身的数学观81 362 对具身论的数学观的反思87 37 通过批判发现研究问题94 第四章理论批判的方法:内部批判与外部批判95 41 王初明与文秋芳关于“写长法”之争96 411 关于王的“写长法”理论96 412 文对“写长法”的批判97 413 王对“写长法”的辩护和对文批判的反驳98 42 从“外部批判”和“内部批判”看王与文之争99 43 “内部批判”举例——关于“语言机能”的大辩论103 431 争论的前提——要有基本的共识104 432 争论双方的分歧:围绕着递归的实现方式–合并展开105 433 后续影响114 第五章语言理论范式之间不可通约119 51 如何获得(确定的)知识?119 52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122 53 建构理论如同建造楼房125 531 不同语言理论是建在不同地基上的大厦128 532 不同“地基”的语言学理论之间不可通约134 54 不同理论之间或许可以互补136 541 CL和SFL关于语篇连贯机制的不同解释137 542 CL和SFL对语篇连贯解释的互补性139 55 实用主义真理观与理论的评价和选择144 第六章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148 61 国内外学者之见148 62 为何西方哲学家也研究语言问题?151 63 哲学家与语言学家的研究问题和目标154 64 语言学与哲学相互影响157 641 语言本体论与语言学理论159 642 三元关系中的语义理论与认识论160 第七章当代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大家庭之一员164 71 两代认知科学165 72 对心智的哲学研究166 721 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从“何物存在”到“对于 存在我知道什么”166 722 认识论的语言转向——将心智问题还原为对语言的 逻辑分析167 723 心智哲学的兴起——关于心脑关系的争论168 73 对心智的科学研究169 74 心智研究的发展与语言本体观的演变172 75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语言研究174 751 厘清语言科学解释的层次175 752 语言学需要进入超学科发展模式176 753 认知神经语言学的方法论模型177 第八章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语言科学研究180 81 当前语言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181 811 什么是复杂系统?181 812 复杂的语言被简单化研究183 813 简单化语言研究中的缺陷186 82 科学研究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190 83 复杂性科学下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思考191 831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191 832 复杂性科学对语言研究方法论的启示193 第九章创新人才的培养——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构想195 91 我国目前的语言学学科定位中存在的问题196 92 国外**大学的语言学课程设置举隅204 93 超学科视域下语言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构想206 参考文献207 后记 219 跋 221 图目录 图11 Schleicher的印欧语系树图(王士元,2011:8) 3 图12 分析哲学关于三元关系的假定 6 图13 结构主义语义观的三元关系假定 6 图14 索氏二分法下确立的语言研究对象(王寅,2013b:2) 8 图15 语言学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及关系 24 图16 语言学学科建设的四层构架 26 图21 归纳主义科学观的累积式增长模式 37 图31 语言相对论关于三元关系的假定 51 图32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三元关系的假定和知识观 51 图33 认知语义学关于三元关系的假定和知识观 52 图34 从知识走向无尽的科学探究 67 图 35 70 图 36 70 图 37 (ibid:23) 70 图 38 (ibid)71 图 39 (ibid)71 图 310 (ibid:24) 71 图 311 (ibid)71 图 312 (ibid:25) 72 图 313 (ibid) 72 图 314 (ibid:27) 72 图 315 (ibid:28) 73 图316 (ibid:30) 73 图 317 用容器图式理解的逻辑推理 78 图 318 毕达哥拉斯定理 93 图41 106 图42 107 图43 109 图44 110 图45 112 图46 115 图51 连贯、语域、衔接(张&刘,2003:34) 137 图52 衔接与衔接手段(张&刘,2003:29) 138 图71 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相关学科交叉整合(Miller, 2003) 176 图72 跨学科与多学科的学科间交叉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0:139) 177 图73 超学科的知识发展模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10:139) 177 图74 认知神经语言学的方法论模型 178 图81 复杂性的十大特征 183 图82A 188 图82B 189 图82C 189 图82D 190 图91 我国语言学专业的学科设置 198 图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的分类(ibid) 199 图93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的分类(ibid) 20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