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美的哲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美的哲学

  • 作者:李泽厚
  •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1159311
  •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爆发出一场关于美学的大论战,历时六年之久。这场大论战对美学的深入辨析与深刻探讨,至今无出其右。 时年二十余岁的李泽厚在此过程中一战成名,与朱光潜、蔡仪形成三派鼎立之势。他创立了“自然的人化”理论,来诠释美、美感,以及自然美的根源,发前人未见,影响至今。本书收录了作者当时参与此次论争的全部文章,以及其他有关美学、中国古典文学等的论著,呈现出作者早期的主要美学思想。 李泽厚前后共写作了美学四书。他曾经自述,《美的历程》与《华夏美学》实为中国传统美学之内篇与外篇,《美学四讲》则为其美学理论概述,而《美的哲学》与其他三本前后衔接,详尽而全面地展示出其美学理论演绎过程与思想内涵。
    文章节选
    美一方面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不依赖于人的美感的客观存在,同时它又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呢?如何给美下个定义呢? 下定义是*困难的问题,因为定义意味着整个研究成果的精炼概括,而这种研究,现在却还只是开始。所以,不能指望下定义。 我认为,美学史一般从不提及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看法或定义,倒基本上合乎上面我所谈的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车尔尼雪夫斯基反对美是“**理念的体现”(黑格尔唯心主义),并肯定美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美,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这较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 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这种说法有很大的弱点,它抽象、空洞。这就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体系没能摆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一样,“生活”,在他那里,基本上仍是一个非社会历史的自然人的“生命”概念(虽然他也局部地看到了**斗争等社会���容),它并不具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的客观内容。生活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既然还不能十分确定,那么,“美是生活”的说法也就显得模糊、抽象了。因此任务在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关于社会生活的理论,把“美是生活”这一定义具体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主要是以生产斗争和**斗争为核心的社会实践。人们的一切思想、情感都是围绕着、反映着和服务于这种种实践斗争而活动、形成或消亡。人类社会在实践斗争中不断地向前生长着、丰富着,这也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即客观的发展前途)。美正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 黑格尔说,“理念”从感官所接触的事物中照耀出来,于是有“美”。这里的“理念”如果颠倒过来,换以历史唯物主义所了解的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就可以说是接近于我们所需要的唯物主义的正确说法了。与黑格尔的根本区别,在于他的“理念”是超脱生活的抽象精神实体,而我所说的生活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却只是生活本身,是不能超脱生活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它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具体的社会形象或自然形象的关系,就只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存在关系。 在这里,便涉及美的两个基本特性(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了。美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它的客观社会性。所谓美的社会性,不仅是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这仅是一种消极的抽象的肯定),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例如,人类为理想开展的活动就是这样一种本质、规律和理想。它构成了美的客观社会性的无限(相对于下述的“有限”)内容。 美的另一基本特性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即美必须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相对于上述的“无限”)的生活形象的存在,不管是一个社会形象还是一个自然形象。无限的内容必须通过这个有限的形式而表现,没有这种形式的内容,就只能是逻辑、科学的对象,不能成为美感、艺术的对象。美感的特征(主观直觉性)是建筑在美的这一特征(具体形象性)的基础之上。后者是前者产生的条件和根据。 这里要重复一下的是,绝不能把美的社会性和形象性分割开或看作两个不同的实体的独立存在。只有逻辑、科学才把二者分开来,把本质从现象中,把内容从形式里,抽象升华出来研究,但在现实中,这二者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存在。而艺术美感的特点,就在于从现象上、从具体形象中去把握。美的社会性是寓于它的具体形象中,美感的功利性是寓于它的具体直觉中。 美是具体形象。因此,作为构成具体自然形象的某些自然属性——如均衡、对称的物理上的性能与形态等,也就成为构成美的必要条件。在上节批判旧唯物主义时,我强调了这些自然属性本身并不就是美;现在,要公正指出,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美,却是构成美的重要或是必要的条件。例如,高山大海的巨大体积,月亮星星的黯淡光亮,就常成为壮美或优美的必要条件。这种自然条件或属性还常成为快感的客观对象、基础和根据。例如,夏冬自然气候的不齐,对人生理上的刺激,从而影响心理情绪而作用于美感。“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 上节曾指出快感与美感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正是以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为基础和根据的。自然属性本身不是美,却常常构成美的条件,帮助美的形成和确定;快感本身并不是美感,但却常常构成美感的条件,帮助美感的形成和确定。所以,艺术美感的体现和唤起,就常常是以快感对象为其物质材料。总括上面,可以知道,美是形象的真理,美是生活的真实。真和美在现实生活中,本应是完全一致的、不可分的统一存在。如果把“真”和“美”分裂并对立起来,其结果常常是否认美的客观生活的真实存在。 与此同时,朱光潜先生又把美与善(实用价值)割裂和对立起来。认为美是非实用的,实用的也不一定是美,并举了农夫以为门前海景不如屋后一园菜美的例子,这一例子已有人加以反驳,这里不再说。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美和善根本上也应是统一的、一致的。但美不是与狭隘的某个个人的实用价值相一致、相统一(如那个农夫的例子),而是与总体人类社会生活的大实用价值相一致、相统一。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生活的本质、发展规律和理想的可感知的具体生活形象,它是纯朴的真,它是伟大的善,同时也就是崇高的美。 美的两个基本性质(亦即美的内容与形式)问题,一方面总结了美感的矛盾二重性问题,另一方面却又开展为艺术形象与典型这一艺术的**环节。因为美的无限宽广深刻的社会内容是与其有限片断的具体形式相矛盾的。后者不能充分表述前者。人们越认识后者,就越要求更圆满地表现前者。从而,这就推动着艺术美的出现。艺术美是现实美的摹写和反映,又是现实美的集中和提炼。优美的艺术是内容(社会性、思想性、政治标准)和形式(形象性、艺术性、艺术标准)的完满和谐的统一,它把美引向了更**的形态和阶段。 所以,研究美(现实美)的问题,必然归结到研究艺术(艺术美)的问题。在我们研究顺序上,美是美感的否定,艺术是否定之否定。
    目录
    一、论美感、美和艺术/ 001 二、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041 三、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 051 四、论美是生活及其他/ 083 五、蔡仪的《新美学》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 101 六、美学三题议/ 129 七、山水花鸟的美/ 157 八、关于崇高与滑稽/ 165 九、试论形象思维/ 191 十、关于形象思维/ 219 十一、形象思维续谈/ 225 十二、典型初探/ 241 十三、“意境”杂谈/ 273 十四、以“形”写“神”/ 291 十五、虚实隐显之间/ 299 十六、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 309 十七、略论艺术种类/ 335 十八、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 361 十九、美英现代美学述略/ 37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