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陆水耦合的地理生态分区理论与实践
QQ咨询:
有路璐璐: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陆水耦合的地理生态分区理论与实践

  • 作者:江源等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61982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422
  • 定价:¥3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30661982
    • 作者
    • 页数
      422
    •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01日
    • 定价
      ¥32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地理、 生态、 环境等分区研究理论和分区方案的基础上,基于流域陆地特征和水体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陆水耦合的地理生态分区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并实现了一个耦合陆地和水体特征的流域地理生态分区———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陆水耦合的地理生态分区理论与实践》全面阐述了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 依据、 策略、层级体系和方法等理论原理, 也提出了分区的命名、 编码等基本规则和要求等.
    文章节选
    理论篇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原理与方法
    第1章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概念-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1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内涵与外延
    大型流域内部景观结构十分复杂,例如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这类流域均跨越了多个生态条件迥异的自然地理区域。回顾国内外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和管理实践历程,对于结构复杂的大区域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而言,大多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多样化保护措施和管理标准,而这种多样化的管理则需要以生态系统和环境特征的区域差异为基本科学依据。为此,各国的科学家们及其专业团队,提出了多种类型的生态或者地理分区方案,为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1.1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基本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支持**各行各业的发展,支撑**经济建设和生态与环境保护事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全国性综合的和部门的分区方案。这其中有许多以陆地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为依据���成的分区方案,例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1958)、“中国生态区划方案”(傅伯杰等,2001)、“中国生态地域划分方案”(郑度等,2008)、“中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7)等,也有一些依据湖泊、河流水文和水生生物组成等特征的分区方案,例如“中国五大湖泊区划”(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1959)、“中国内陆渔业区划”(曾祥琮,1990)、“中国水功能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0)等。
    然而,对于流域而言,无论其面积大小,也无论其流经何种区域,均包含有两类*基本的结构要素:①流域中的水体要素;②流域中形成汇水区域的陆地要素。随着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认识的深化和贯彻落实,多要素一体化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战略将会快速推进,我国的水生态与水环境管理和流域内部各类陆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也将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统筹流域的生态功能保护、水体污染治理与**、整体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维护等目标的流域生态综合管理将成为我国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多年来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实践经验表明,虽然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受损是流域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但根源主要在于其上游和周边的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多种变化,进而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和水生态系统退化。可见,实施有效的水生态系统健康保护与管理,不仅需要关注和保护不同的河流与湖泊等水生态系统在流域中的水生态功能,同时也需要关注保护相应陆域生态系统对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因此,研制一个既能反映流域水体生态系统特征区域分异,也能反映对水生态系统具有明显作用的陆域生态系统特征的水陆一体化流域分区方案,将有助于统筹水陆过程。通过对流域中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体化干预和管理,可有效促进我国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助力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治理。为此,有专家学者强调, 水生态功能区划分,是以保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标,在流域尺度上进行的水生态功能区划分。其目标是根据流域内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水生态功能指标为基础提出的类型划分。
    鉴于**水生态系统健康管理需求和国外的水环境管理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学者的相关讨论,本书对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理解和定位如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是形成一个集流域内部水体特征和陆域特征为一体的分区方案,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流域内部陆域生态系统特征与水生态系统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水生态功能分区一方面应该反映水生态系统类型组合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服务特征,另一方面也应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为水生态系统提供的支撑与服务及其区域分异规律;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同时需要处理好与其他各类生态与环境功能分区的协调和衔接,并兼顾管理部门应用时的简洁与便利。
    1.1.2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中涉及的主要相关概念
    (1)流域
    流域是指某陆地河流(或水系)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域(伍光和等,2000)。流域有大有小,一条大河的流域往往可以按照该大河各组成水系的等级分成数个支流域,每个支流域又可以分成若干个更小的流域等。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称为分水岭(divide,watershed),分水岭上**点的连线为分水线(drainage divide),即集水区的边界线。处于分水岭**处的大气降水,以分水线为界分别流向相邻的河流或水系。
    流域作为一个地理空间单元可在以下5个方面理解其概念:①存在明确边界,即集水区(catchment)是一个由分水线所包络的“封闭”系统。②流域面积不一,指其占有陆地表面的范围有大有小。一般的,占地表面积越大则河流水量也越大。③流域形状各异,可分为不同类型,且会明显影响到河流的水量变化,其越接近圆形则越易形成干流洪峰。④流域高度,指流域所处的海拔位置,处于不同海拔位置的流域所受气候特征(主要是气温和降水形式)影响不同,进而会影响到流域的水量变化。⑤流域河网密度,指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受流域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的渗透性和抗蚀能力等因素控制,其大小可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
    (2)流域水生态系统
    由上述定义出发,可知流域是河流(或水系)的陆地纳水和供水背景。由此,一个流域内总存在着一个或多个以水为纽带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水体生态系统。一般地,上游水体生态系统对下游的影响要更大些,上游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以及其*终输出的水质、水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下游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组成、功能和过程。因此,将整个流域连同其内的全部水体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应更合乎水文学、水资源学和水环境学的科学逻辑及方法论原理,也更有助于实现全面而**的水生态系统管理。
    (3)生态水文学
    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是国际上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水体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陆地水文学分支。这种相互作用既可以发生在水体如河流和湖泊中,也可以发生在森林、草地、荒漠或其他陆地生态系统内。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蒸腾作用和植物水分利用、生物对水环境的适应、岸带植被对溪流的影响,以及生态过程与水文循环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等。
    从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实践的角度考虑,生态水文学遵循的基本原理有三项:一是水文学意义上某流域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的量化规模,它决定着该流域内水文和生物过程相互间功能整合的水平;二是生态学意义上这种相互功能整合过程可以扩大流域尺度的环境容纳量,并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三是基于上两条原理并借助生态工程和系统学方法,可以实现流域综合管理(integrated water basin management)。
    (4)流域生态学
    流域生态学(watershed ecology)是将某**域认同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整体上研究流域范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以及流域内各陆地和水体子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规律的流域生态学的产生,缘于学界的一种认识:鉴于流域与河流水体之间不仅仅具有简单的水文学关系,而是存在着密切的生态学关联。近年来国际上亦逐渐兴起以流域为单元,将其内的所有水体及为这些水体供水的陆地区域等结合起来整体开展生态学研究的趋势,由此产生了生态学的这一新分支。
    流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一般认为主要是探讨:①流域内水体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流域内不同景观(高地、沿岸带、水体等)和不同生态系统间的能量、物质的变动规律。②由于流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特别是降水和融雪等)、水文特征(如溪流水量、土壤含水状况、地下水位等),均会对流域的陆地和水体子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这些特征对水体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过程,同样是流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③此外,由于流域内的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及其时空变化会对流域的陆地和水体产生巨大影响(如改变流域的地表蒸发蒸腾总量等),从而导致流域中水体的水质和水量在时空上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土地利用及其时空变化亦是流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5)水生态学
    水生态学(hydro-ecology)同样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牵涉到生态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水文化学等学科),指与水生物特别是与湿地生物及生境相关联的生态学研究,研究内容着重探求岸边及水体中植物和动物群落与支撑其生存的地表水、土壤水以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作为重要的实践工具,水生态研究的成果可服务于水体及湿地生态系统评估、湿地生态管理、水体及湿地生境开发影响评价(评估开发活动对水道、溪流、河流、下游湿地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乃至加剧流域的洪涝灾害等)、新湿地模式设计,以及为可持续流域体系建设提供前期准备等。
    (6)水体生态系统
    水体生态系统(aquatic ecosystem,water ecosystem)又称水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顾名思义,是以地球表面各类(自然形成或人工围筑的)水域为基质,由水生生物群落与水体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的总称。水体生态系统中栖息着自养生物(autotrophic,如藻类、水草等)、异养生物(heterotrophic,如各种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和分解者生物(decomposer,如各种菌类微生物),这些生物及其构成的群落与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特定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构成了完整的生态单元—水体生态系统。
    水体生态系统有许多不同的类别。①按水体环境中的盐分含量高低可将水体生态系统分为淡水生态系统(fresh water ecosystem)和咸水(湖泊或海洋)生态系统(saline water ecosystem);②按水体的流动性,可将淡水生态系统进一步分为静水生态系统(still-water ecosystem,lentic ecosystem,如湖泊、池塘和水库)和流水生态系统(lotic ecosystem,如江河、溪流、沟渠等)。
    (7)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ecological function,ecological functioning)指自然界物质(如碳、水、矿物质等)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内以及环境间流动转换的过程、该过程的性质和速率,以及由此而为人类带来并提供的生态利益(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服务)等。功能(function)一词的含义较为丰富,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通常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Jax,2005):某生态过程(process)及该过程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的因果联系;生态系统中某类生命有机体扮演的角色;维持生态系统存续的各种过程[这些过程从整体上决定着生态系统运转(functioning)];以及生态系统过程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因此所谓生态功能,可看成为生态系统中所存在和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间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的过程,这些过程[典型的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等]的显著特点是将生态系统的不同结构组分有机和动态地连接起来,共同完成能量与物质在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转换(transformation)。这种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相互转换过程,可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巨大的、各式各样的生态利益(即生态服务ecological services),如生物产品、淡水资源、环境净化,气候调节、自然美学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理论篇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原理与方法 第1章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概念-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3 1.1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内涵与外延3 1.2水生态功能分区相关方案的国际进展8 1.3中国的自然区划与生态分区18 1.4水生态功能分区相关实践与应用23 参考文献27 第2章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原则、等级体系与方法32 2.1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科学依据32 2.2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目的、原则及等级体系35 2.3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策略37 2.4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与方法40 参考文献50 第3章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命名与编码规范51 3.1分区命名51 3.2分区编码54 范例篇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范例 第4章东江流域自然概况59 4.1流域自然条件概况59 4.2土地利用现状66 4.3东江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主要问题67 参考文献71 第5章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72 5.1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的目的、原则与依据72 5.2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73 5.3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综合与界限确定77 5.4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结果校验79 5.5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方案及其编码与命名82 5.6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说明83 第6章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104 6.1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的目的、原则和依据104 6.2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指标105 6.3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综合与界限确定109 6.4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方案及其编码与命名111 6.5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方案校验112 6.6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各论114 参考文献134 第7章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135 7.1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目的与原则135 7.2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指标136 7.3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方法与分区边界判定144 7.4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单元的水生态功能评估145 7.5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水生态功能定位150 7.6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方案及其编码与命名152 7.7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校验154 7.8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与水生生物保护157 参考文献158 第8章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160 8.1四级分区目标的原则160 8.2四级分区指标选择162 8.3指标获取方法168 8.4河段水生态系统类型确定174 8.5河段类型划分结果校验176 8.6四级水生态功能区压力状态分析181 8.7四级分区河段类型的水生态功能评估186 8.8四级区空间区域确定与命名193 参考文献198 说明篇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四级分区说明书 第9章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四级分区单元说明203 9.1定南水寻乌水山地森林河溪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Ⅰ1-1)203 9.2枫树坝山地森林水库河溪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功能区(RFⅠ1-2)209 9.3新丰江浰江中上游山地森林河溪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Ⅰ2-1)215 9.4新丰江山地森林水库河溪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功能区(RFⅠ2-2)223 9.5船塘河宽谷农田森林河溪社会承载与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Ⅱ1-1)228 9.6干流龙川段山地森林河溪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Ⅱ1-2)234 9.7增江上游山地森林河溪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Ⅱ2-1)241 9.8增江中游山地森林河溪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Ⅱ2-2)247 9.9公庄水中上游宽谷农田森林河溪社会承载与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Ⅱ3-1)253 9.10干流河源段宽谷农田森林河溪社会承载与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Ⅱ3-2)259 9.11黄村水山地森林河溪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Ⅱ4-1)266 9.12秋香江山地森林河溪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Ⅱ4-2)272 9.13白盆珠山地森林水库河溪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功能区(RFⅡ4-3)278 9.14干流下游北部山地森林河溪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Ⅲ1-1)284 9.15干流下游北部平原城镇农田河渠社会承载功能区(RFⅢ1-2)290 9.16干流惠州段平原丘陵城镇农田河渠库塘社会承载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功能区(RFⅢ1-3)295 9.17三角洲平原城镇农田河网社会承载功能区(RFⅢ1-4)301 9.18石马河东引运河平原丘陵城镇河渠库塘社会承载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功能区(RFⅢ1-5)306 9.19潼湖水平原丘陵城镇农田湿地河渠库塘社会承载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功能区(RFⅢ1-6)311 9.20西枝江中游宽谷农田森林河溪社会承载与水源涵养功能区(RFⅢ2-1)315 9.21沿海诸河平原丘陵城镇河渠库塘社会承载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功能区(RFⅢ3-1)321 9.22石马河淡水河中上游平原丘陵城镇森林河渠库塘社会承载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功能区(RFⅢ3-2)326 第10章东江流域河段水生态系统类型说明(基本河段类型)332 10.1冬温急流淡水河溪(编码:01)332 10.2冬温淡水急流中小河(编码:02)337 10.3冬温淡水急流大河(编码:03)342 10.4冬温淡水缓流河溪(编码:04)347 10.5冬温淡水缓流中小河(编码:05)352 10.6冬温淡水缓流大河(编码:06)357 10.7冬暖淡水急流河溪(编码:07)362 10.8冬暖淡水急流中小河(编码:08)367 10.9冬暖淡水急流大河(编码:09)373 10.10冬暖淡水缓流河溪(编码:10)378 10.11冬暖淡水缓流中小河(编码:11)384 10.12冬暖淡水缓流大河(编码:12)389 10.13冬暖淡咸水缓流大河(编码:13)395 10.14冬温淡水水库(编码:14)401 10.15冬暖淡水大型水库(编码:15)406 10.16冬暖淡水湖沼湿地(编码:16)411 附录东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名录417 附图1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图 附图2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图 附图3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图(1) 附图3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图(2) 附图3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图(3) 附图3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各区名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