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药基础(第3版)(药剂3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药基础(第3版)(药剂3版)

  • 作者:何绪良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66420
  • 出版日期:2021年02月01日
  • 页数:141
  • 定价:¥34.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30666420
    • 作者
    • 页数
      141
    • 出版时间
      2021年02月01日
    • 定价
      ¥34.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医药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创新教材之一。《中医药基础》内容除绪论外共分4篇,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主要论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的必修课程。在编写体例方面,《中医药基础》通过案例导入、考点、链接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书后附教学基本要求、参考文献、自测题(选择题)参考答案,并配全部教学内容的PPT课件。《中医药基础》保持了中医药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内容丰富,版式新颖,图文表并茂、深入浅出、实用性强。
    文章节选
    第1章 绪论
    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和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中医药学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便已有了疾、医、疥、龋、沐等医学文字记载;周代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考核制度,并开始了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活动。我国现存*古老的方书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问世。该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对人体结构、病因病理、诊断**、预防养生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确立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原则,载方只有13首。其后,托名扁鹊所著的《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扁鹊提出病有“六不治”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两汉时期,古代医药学家托名神农氏撰写了我国**部**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共三卷,将**分为上、中、下三品,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为药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世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被后世赞誉为“医圣”。《伤寒杂病论》全书载方314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被称为“经方”。《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考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上*早的外科手术记载。他还创编了一套名为“五禽戏”的健身气功,开创了**体育的先例。
    晋至隋唐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是我国**部脉学专著。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部针灸学专著。南北朝时期雷敩撰写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部病因病机学和临床证候学专著。隋唐之间的《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儿科专著。唐代药王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类书。唐代苏敬等于659年修订完成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载药850种,比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83年,对世界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思邈《大医精诚》节选
    凡大**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宋代陈言编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宋代官方组织力量编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大型医书;1247年,宋慈著的《洗冤录》是世界上*早的法医学专著;陈自明所著的《妇人大全良方》是杰出的妇科专著;北宋钱乙著成的《小儿药证直诀》确立了中医儿科的诊疗体系,也是世界上较早的儿科学专著。
    金元时期,中医学百家争鸣,出现了四大医学流派。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主张用寒凉剂,为“寒凉派”代表;张从正认为“邪去则正安”,立“汗、吐、下”三法,为“攻下派”代表;李杲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以脾土为主,为“补土派”代表;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上主张重在滋阴,为“养阴派”代表。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考点:金元四大家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广搜博采,亲自实践,历时近30年,三易其稿,完成了《本草纲目》这一科学巨著。全书52卷,载药1897种(也有计为1892种),书中附有**图1109幅,附方11096首,约190万字。该书勘误并丰富了我国医药学的内容,先后被译成38种外国文字,对世界**学、生物学和自然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早在11世纪,我国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到16世纪出现专著《种痘新书》,17世纪该法流传欧亚各国,成为当时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明清时期,温病学逐步发展成一门学科。明末吴有性著《温疫论》,认为瘟疫是“戾气”所致;清代叶桂著《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薛雪著《湿热病篇》,创立湿热病专论;吴瑭著《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综合了各温病学说理论。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考点:温病四大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医药传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药界及科技界的重视,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学习、运用“中医药”的热潮。中医药学将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2节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案例导入1-1
    华某,男,15岁,生活在南方,喜好吃酸辣食物和肉类。因面部粉刺过多被人笑话,整日郁闷烦怒,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医生诊断为“粉刺”,认为乃肝火内盛,脾胃湿热所致。**当清肝泻火,清热化湿。予龙胆泻肝汤方化裁煎服而愈。
    思考与讨论:1.为何面部粉刺与肝、脾胃有关?
    2.本病与患者的年龄、生活地、饮食、情绪有关吗?
    3.这说明什么问题?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考点: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成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共同完成机体的整体生理活动。在生理情况下,各系统不同的生理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在病理状态下,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必然相互影响。所以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病变。如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瘪等。同样,体表的病变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来**,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采取外治的方法来**。中医学就是运用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来诊治疾病的。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即中医所谓“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若自然的变化未超出人体生理的适应范围,则人体处于正常的状态;若超出人体的正常生理适应范围,则人体将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损伤,形成病理变化。
    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非常明显。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与之相应,人体在生理上也产生相应的反应,表现在脉象上则有春弦、夏洪、秋毛(浮)、冬实(沉)之不同。若四季变化太过,超过人体调节功能的适应能力,人体就会发病。除发生一般疾病外,在不同的季节,人体往往会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泄泻、秋天多疟疾、冬季多伤寒。
    由于地区环境存在差异,北方燥寒,故人体腠理致密,脏腑坚实;江南地区潮湿温热,故人体腠理疏松,脏腑脆弱。若有人易地而居,就有适应水土气候的问题。
    (三)人与社会密切相关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化对人也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明显的是社会的进步与落后,安定和战乱,以及人的社会地位变化。社会进步,国泰民安,人们生活规律,抗病力强,就不易患病;而社会战乱,人们生活不安宁,抗病力弱,就易患疾病。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带来人们生活及心理的变化,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认识疾病和**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一)“症”“证”与“病”
    “症”指单个的症状和(或)体征。症状指患者主观不适的感觉与某些病态反应,如头痛、咳嗽。体征则是某种客观指征的病理变化,如水肿、目赤。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有风寒证和风热证。“证型”的归纳如果是正确的,一定会与证候群产生本质联系。
    “病”是对疾病的总称,可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如“感冒”就是病名,它是一个笼统的病理概念,基本上反映疾病全过程的病理变化以及转归、预后。
    (二)辨证与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将其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方法。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方法也不同。如麻疹,初期表现为发热,疹出不透,是病在表,治宜解表透疹;中期,疹出肌表,表现为高热、咳嗽,是病在肺,为肺热壅盛之证,治当清肺热为主;后期,高热渐降,疹渐消退,患者口干、口渴,是肺胃阴伤、余热未尽之证,故治当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或近似的证候,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如久泻之后,出现脱肛,为中气下陷;而产后调理不当,子宫下垂,也是中气下陷。这两种病虽不同,而证是一样的,因此都应采用益气升阳的**方法。
    考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本草纲目》
    2.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A.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
    C.人与动物是一个统一整体
    D.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整体
    E.人与天地相应
    3.患儿,5岁,初期因发热,疹出不透,医生诊断为麻疹,给予解表透疹;另一个患儿,3岁,疹出肌表,高热、咳嗽,医生亦诊断为麻疹,给予清肺热**。为何同为麻疹,**各异,此为中医的什么理论()
    A.异病同治 B.同病异治
    C.异症同治 D.同症异治
    E.同证异治
    4.刘某,男,75岁,久泻脱肛,医生认为中气下陷,给予补中益气汤治愈。而李某,女,26岁,产后子宫下垂,医生亦认为中气下陷,给予补中益气汤治愈。这两例依据中医的什么理论()
    A.异病同治 B.同病异治 C.异症同治
    D.同症异治 E.异证同治
    5.李杲是何学派的代表()
    A.攻下(邪)派 B.寒凉派 C.补土派
    D.养阴派 E.经方派
    6.世界上*早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五十二病方》 D.《新修本草》
    E.《备急千金要方》
    7.被誉为药王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孙思邈 C.吴鞠通
    D.华佗 E.叶天士
    (何绪良)
    第1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产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物质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物质世界。它广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1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1 第2节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2 第1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6 第1节 阴阳学说/6 第2节 五行学说/10 第3章 藏象学说/17 第1节 脏腑/17 第2节 精、气、血、津液/26 第3节 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28 第4章 经络/30 第1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30 第2节 十二经脉/31 第3节 奇经八脉/33 第4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34 第5章 病因病机/38 第1节 病因/38 第2节 病机/44 第2篇 中医诊法 第6章 四诊/48 第1节 望诊/48 第2节 闻诊/52 第3节 问诊/53 第4节 切诊/56 第7章 辨证/60 第1节 八纲辨证/60 第2节 气血津液辨证/63 第3节 脏腑病辨证/64 第8章 预防与治则/68 第1节 预防/68 第2节 治则/69 第3篇 中药学基础 第9章 中药基本知识/74 第1节 中药的采制/74 第2节 中药的性能/76 第3节 中药的应用/78 第10章 常用中药/82 第1节 解表药/82 第2节 清热药/86 第3节 泻下药/93 第4节 祛湿药/95 第5节 温里药/98 第6节 理气药/100 第7节 理血药/102 第8节 补虚药/106 第9节 化痰**平喘药/110 第10节 消食药/112 第11节 驱虫药/113 第12节 安神药/114 第13节 开窍药/115 第14节 平肝息风药/116 第15节 固涩药/118 第16节 外用药/120 第4篇 方剂学基础 第11章 方剂基本知识/126 第1节 方剂与治法/126 第2节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28 第3节 常用剂型/129 第12章 常用方剂/132 教学基本要求/137 参考文献/140 自测题选择题参考答案/14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