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容美土司遗址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容美土司遗址

  • 作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鹤峰县博物馆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65928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368
  • 定价:¥3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容美土司自元至大三年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历经425年16代24位司主,是当时西南诸土司中*强大的土司之一。容美土司遗址集群规模极其庞大,尤其是形成了以中府、爵府、南府、北府、西平府为**的五大遗址片区,在西南诸土司中也极为少见。各遗址片区内发现的遗存类型有官署、洞府、戏楼、关隘、石刻、寺庙、城门、桥梁、津渡、道路、墓葬、墓地等,基本形成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小型城镇,各遗址片区通过道路、桥梁、关隘等相连,形成了联系较为紧密的整体。结合文献资料,通过考古工作对容美土司文化遗存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基本可以揭示出鄂西南甚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土司文化遗存全貌,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章节选
    **章 绪言
    **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容美土司元末时兴起于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鹤峰县、巴东县、建始县三县交界处的容米洞a,后逐渐壮大,至明末发展至鼎盛,其疆域包括今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和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阳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恩施州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清江以南地区,所辖疆域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至清雍正年间,容美土司控制的���域缩小至恩施鹤峰县及宜昌市五峰县、长阳县境内,但其所辖疆域面积仍有约4000平方千米。容美土司的治所位于今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城及周边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1′45.46″,北纬29°53′29.90″,海拔497米(图一;彩版一)。
    容美土司所控疆域,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南山地中部,其东连江汉平原,西接酉水,南通澧水,北靠清江,是中原通往西南地区的咽喉要道。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溶洞伏流遍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多山间小盆地,平均海拔1147米。境内**点为五峰县白溢寨(容美土司北府)黑峰尖,海拔2320.3米,**点是五峰县渔洋河桥河峡口,海拔150米。全境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受地貌影响,山地气候显著,气候变化呈垂直性,立体气候显著。低山湿润,中高山温和,高山温凉,昼夜温差较大。雨多、雾多、蒸发小、湿度大,年均降水量在1300~2100毫米。境内土壤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红壤、黄壤、山地棕黄壤,垂直分布明显。耕地土壤大部分缺磷缺硼,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较高,氮、磷、钾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氮素利用率低。境内金属矿藏主要有铁矿、金矿、银矿、钒矿、钼矿、铀矿,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磷矿、黄铁矿、煤矿、石灰石、百合石、高岭土等。境内林木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具有垂直性的特征。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混交林为主。农作物以茶叶、土豆、玉米、高山水稻为主。境内动物种类繁多,哺乳类动物有黑熊、**豹、豺狗、狼、狐狸、野猪、猕猴、水獭等,鸟类有野鸡、锦鸡、白鹤、灰鹤、鸿雁、岩鹰、鹞鹰、猫头鹰、杜鹃、布谷鸟、啄木鸟、黄莺、黄鹂、青翠鸟等,鱼类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齐口裂腹鱼、马口鱼、红翅膀鱼、青鱼、岩花鱼、巴岩鱼、红尾子等,蛇类有烙铁头蛇、银环蛇、蝮蛇、菜花蛇等。
    境内主要人口除土家族和汉族两大民族外,还有回、苗、满、白、蒙古、侗、壮等民族。目前鹤峰县常住人口22.4万,五峰县常住人口20.8万。
    第二节 建制与土司制度沿革
    一、容美土司行政区域沿革
    容美土司所统辖的区域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战国早期属巴国,战国晚期属楚巫郡,秦时属黔中郡,两汉时期属荆州武陵郡,三国时期先属蜀,后属吴。西晋时属荆州天门郡与宜都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属施州府,隋时属清江郡,唐初时属江南道施州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后属黔中道施州府。北宋初时属峡西路,宋咸平四年(1001)后属夔州路,至元时属四川行省绍庆路,明至清康熙年间属湖广行省,清康熙三年(1664)后属湖北省。
    清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将原容美土司地加大隘关(关上碑刻上名大岩关)以外近关50里内之山羊隘地(原属湖南省慈利县麻寮千户所部分)和原属长阳县之渔洋关地设置一州、一县,州定名“鹤峰”,县定名“长乐”(后改名五峰),属宜昌府。鹤峰州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升直隶厅,隶属施鹤道,直属湖北布政使司。民国元年(1912),废厅为县,直隶湖北省。民国四年(1915),属荆南道。民国十五年(1926),属施鹤道。民国十七至二十二年(1928~1933),贺龙在此建立根据地,创建县苏维埃政府,属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边苏维埃联县政府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属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属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1980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鹤峰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仍属恩施专员公署。1983年8月19日,撤销鹤峰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仍称鹤峰县。
    长乐县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1914年更名为五峰县。1949年,属宜昌专区。1984年7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撤销原五峰县。以原五峰县的行政区域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1993年,撤宜昌行署及省管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隶属宜昌市。
    二、容美土司制度沿革
    唐、宋时期,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下简称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推行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宽松的羁縻政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少数民族严格控制的土司制度。通过封职、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的严格规定,加强**王朝对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和管理。至明清时期,土司制度发展至**。清雍正十三年开始全面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湘鄂西土司制度基本消亡。
    容美土司古称容米,元至大元年(1308)前史书上未有正式记载,后在明清时期发展壮大成为施州卫的四大土司之一,鼎盛时期控疆万里,甲兵数万。**任土司为田墨施什用(元至大三年,1310)被元庭授予黄沙寨千户官职,第二任土司为田先什用(元泰定元年,1324)被元庭授予容美洞等处军民总管府总管,第三任土司为田光宝(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自夏降吴。至正二十七年(吴二年,1367),吴王授予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军民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因受桑植土司叛乱牵扯,被降为长官司d,明洪武七年(1374)复升容美洞宣慰司,后废。永乐四年(1406)复置宣抚司,属施州卫f。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九年,1656),容美土司司主田既霖投降清朝,受封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赐蟒玉,正一品服色。清康熙十五年(吴周二年,1676),容美土司司主田舜年降吴三桂政权,接受吴周政权都统承恩伯银印,并派兵于湖南澧州在吴军前效力,后清军兵锋直指澧州时,容美土司田舜年转投清军,并攻打吴周军h。清雍正十三年(1735),时任湖广总督迈柱列款参奏容美土司罪状,清廷令末代土司田旻如赴京问讯,并发兵压境。田旻如躲避在屏山万全洞中,与清兵抗拒。境内土民暴动,捉拿了田旻如的心腹骨干田畅如、向日芳等,并将其围困。田旻如于十二月十一日在万全洞内自缢身亡,其司十八颗部印缴于荆州。容美土司自此结束自黄沙寨开始传承的24位司主,历经425年(1310~1735)的统治。
    第三节 容美土司遗址群概况
    容美土司遗址群原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共18处遗址点,分别是中府遗址、爵府遗址、南府遗址、司署遗址、细柳城遗址、水寨遗址、大屋场遗址、紫云山祭祀遗址、天泉山关寨遗址、九峰桥、万全洞洞府遗址、万人洞洞府遗址、情田洞洞府遗址、容美土司家族墓地、向氏家族墓地、官坟园“奉天诰命”碑、“百顺桥”碑、“保善楼记”碑等,这些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鹤峰县容美镇、太平镇、五里乡、燕子镇、下坪乡5个乡镇10个自然村内。通过查找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清理工作,不但在恩施州鹤峰县境内发现了大量的容美土司遗址,在宜昌市五峰县境内也发现了大量容美土司遗存。
    总的来看,在鹤峰县容美镇、五里乡、太平镇、中营镇、燕子镇、走马镇、下坪乡、邬阳乡的8个乡镇21个自然村,五峰县五峰镇、百年关镇、采花乡、湾潭镇、长乐坪镇5个乡镇9个自然村,以及巴东县、建始县等地均发现了容美土司时期的遗存,主要分为中府、爵府、南府、西府、北府五大遗址片区。新发现了容美土司北府遗址片区、西府遗址片区,并分别在爵府遗址片区、南府遗址片区、中府遗址片区内新发现遗址37处、墓地(葬)14处、石刻29处,并在五大遗址片区外发现独立遗址(迹)6处、墓葬6处、石刻11处(图二)。
    容美土司遗址类型丰富,遗址选址时,多选择与遗址功能相匹配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府署多修建在盆地、缓坡阳面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墓地多修建在背山面水的风水较好的山腰上,而防御的洞府遗址多修建在位于高山、河谷、陡壁上的天然溶洞内。处于不同地理环境的遗址保存状况有所不同,高山、河谷、洞穴等复杂自然环境下的遗址,人为扰动较少,多直接暴露在地表上,或表面仅覆盖一层厚0~30厘米的腐殖层或耕土层。分布在盆地、大坪(平坦台地)、冲积平原等自然条件较好的遗址点,多被现代村庄和城市叠压破坏,还有部分遗址,如桥梁和道路,至今仍处在要道和便道上,经过不断维修,沿用至今。容美土司在辖境内修建有官道,可通往境内各处,大致形成一个“两横一纵”的交通网。
    容美土司时期,这些道路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得到了土司司主高度重视,土司司主亲自派人督造修建,并立碑做传。目前,容美土司时期修建的交通网已基本废弃,尤其是靠近城镇的部分,多被现代村镇和公路占压或破坏,通往高山、峡谷等地的遗址尚存少量道路,但缺乏维护,损毁严重。清中晚期后,随着对外茶贸易的兴起,为保障茶道的畅通,鹤峰县及五峰县不断维修与扩修原容美土司时期的道路,并使用至现代公路通行为止。
    容美土司遗址目前发现了官署、洞府、戏楼、关隘、石刻、寺庙、城门、桥梁、津渡、道路、墓地等不同类型遗址,这些遗址在空间上主要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点状分布的遗址指的是孤立的、周边区域无与之相关联的土司遗址,这类遗址以洞穴遗址、关隘遗址为主,数量不多,分布较零散、类型复杂,对分析研究容美土司时期的历史地理变迁等有着重要意义;线状遗址是指呈线状分布的遗址,以道路和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为主,分布范围大,但是涉及面积较小,遗址多被割裂,但是通过重要节点可相互连接,对分析研究容美土司的交通有着重要意义;片状遗址是指分布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由多个具有紧密联系的土司遗址构成的遗址片
    目录
    目录 **章 绪言 (1) **节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1) 第二节 建制与土司制度沿革 (3) 一、容美土司行政区域沿革 (3) 二、容美土司制度沿革 (4) 第三节 容美土司遗址群概况 (5) 第四节 工作经历 (8) 一、以往工作经历 (8) 二、工作背景 (8) 三、工作历程 (9) 四、资料整理 (11) 五、报告编写 (12) 第五节 相关问题说明 (12) 一、遗址命名 (12) 二、报告体例 (13) 第二章 爵府遗址片区 (15) **节 爵府行署遗址 (17) 一、位置与概况 (17) 二、工作经过 (17) 三、地层堆积 (20) 四、建筑平台 (21) 五、遗迹 (31) 六、出土遗物 (48) 七、小结 (59) 第二节 紫云宫遗址 (60) 一、位置与概况 (60) 二、工作经过 (61) 三、遗迹 (61) 四、出土遗物 (71) 五、小结 (77) 第三节 小昆仑遗址 (78) 一、位置与概况 (78) 二、工作经过 (78) 三、地层堆积 (79) 四、遗迹 (79) 五、出土遗物 (82) 六、小结 (84) 第四节 鸣虎山遗址 (84) 一、位置与概况 (84) 二、工作经过 (85) 三、遗迹 (85) 四、小结 (88) 第五节 戏楼遗址 (89) 一、位置与概况 (89) 二、工作经过 (89) 三、遗迹 (89) 四、小结 (92) 第六节 万全洞洞府遗址 (92) 一、位置与概况 (92) 二、工作经过 (92) 三、遗迹 (93) 四、小结 (107) 第七节 大屋场遗址 (109) 一、位置与概况 (109) 二、工作经过 (109) 三、遗迹 (109) 四、小结 (110) 第八节 天泉山遗址 (110) 一、位置与概况 (110) 二、工作经过 (110) 三、小结 (110) 第九节 天心桥(铁锁桥)遗址 (111) 一、位置与概况 (111) 二、工作经过 (111) 三、遗迹 (111) 四、小结 (111) 第十节 天然桥遗址 (112) 一、位置与概况 (112) 二、工作经过 (112) 三、遗迹 (112) 四、小结 (112) 第十一节 向氏家族墓地 (112) 一、位置与概况 (112) 二、工作经过 (113) 三、遗存 (113) 四、小结 (118) 第十二节 结语 (118) 第三章 南府遗址片区 (120) **节 南府行署区遗址 (121) 一、位置与概况 (121) 二、工作经过 (121) 三、地层堆积 (124) 四、遗迹 (124) 五、出土遗物 (132) 六、小结 (135) 第二节 张桓侯庙遗址 (136) 一、位置与概况 (136) 二、工作经过 (136) 三、地层堆积 (136) 四、遗迹 (136) 五、遗物 (141) 六、小结 (147) 第三节 燕喜洞遗址 (147) 一、位置与概况 (147) 二、工作经过 (148) 三、遗迹 (148) 四、小结 (150) 第四节 道路与桥梁遗址 (150) 一、遗址概况 (150) 二、工作经过 (150) 三、道路 (150) 四、桥梁 (154) 五、赑屃碑 (160) 六、小结 (161) 第五节 结语 (163) 一、南府的营建与废弃 (163) 二、南府的功能 (165) 三、小结 (166) 第四章 中府遗址片区 (167) **节 中府遗址 (168) 一、位置与概况 (168) 二、工作经过 (169) 三、建筑遗存 (169) 四、遗物 (172) 五、小结 (174) 第二节 细柳城遗址 (174) 一、位置与概况 (174) 二、工作经过 (175) 三、地层堆积 (175) 四、遗物 (178) 五、小结 (180) 第三节 万人洞洞府遗址 (181) 一、位置与概况 (181) 二、工作经过 (181) 三、洞内结构 (181) 四、遗迹 (184) 五、遗物 (208) 六、小结 (210) 第四节 九峰桥 (211) 一、位置与概况 (211) 二、工作经过 (211) 三、遗迹 (212) 四、小结 (214) 第五节 官坟园墓地 (214) 一、位置与概况 (214) 二、工作经过 (215) 三、墓葬形制与遗物 (215) 四、小结 (218) 第六节 东阳湾土司家族墓地 (218) 一、位置与概况 (218) 二、工作经过 (218) 三、遗物 (218) 四、小结 (219) 第七节 刘安民夫妇墓地 (223) 一、位置与概况 (223) 二、工作经过 (223) 三、墓碑 (223) 四、小结 (223) 第八节 结语 (223) 第五章 北府遗址片区 (225) **节 北府遗址 (227) 一、位置与概况 (227) 二、工作经过 (227) 三、采集遗物 (227) 第二节 关帝庙遗址 (229) 第三节 桂崇皋墓 (229) 第四节 白溢寨遗址 (229) 一、位置与概况 (229) 二、工作经过 (229) 三、遗迹 (230) 四、采集遗物 (237) 五、小结 (239) 第五节 结语 (239) 一、北府遗址片区营建与废弃年代 (239) 二、意义 (240) 第六章 西平府遗址片区 (242) **节 西平府遗址 (243) 一、位置与概况 (243) 二、工作经过 (244) 三、遗迹 (244) 四、小结 (253) 第二节 天星寨遗址 (255) 一、位置与概况 (255) 二、工作经过 (255) 三、遗迹 (255) 四、遗物 (257) 五、小结 (259) 第三节 其他遗存 (259) 一、田九龄墓 (260) 二、覃母杨氏老太君墓碑 (260) 第四节 结语 (260) 第七章 线状遗址与点状遗址 (262) **节 线状遗址 (262) 一、大岩关关隘遗址 (263) 二、漂水岩关隘遗址 (263) 三、道路遗址 (263) 四、百顺桥遗址 (269) 五、红茅尖摩崖石刻 (269) 六、新改荒路记摩崖石刻 (269) 七、小结 (269) 第二节 点状遗址 (270) 一、情田洞洞府遗址 (270) 二、怀抱窝汉土疆界碑 (285) 三、刘门田氏姑母墓 (288) 四、田灿如夫妇墓 (289) 五、小结 (289) 第三节 结语 (290) 第八章 爵府遗址片区数字化建设 (291) **节 项目背景 (291) 第二节 三维扫描建模与数字化建设 (292) 一、技术背景及目标 (292) 二、数字化建设内容 (292) 三、技术流程 (294) 第三节 三维虚拟复原 (297) 一、技术背景及目标 (297) 二、数字化建设内容 (297) 三、技术流程 (298) 第四节 小结 (300) 第九章 结语 (301) **节 容美土司遗存文化特征 (301) 一、容美土司遗址类型与分布特征 (301) 二、容美土司遗址的建筑布局及构筑特点 (303) 三、容美土司遗物特点与年代 (305) 第二节 容美土司遗址的兴衰 (306) 第三节 容美土司遗存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价值意义 (308) 一、历史背景 (308) 二、价值意义 (309) 附表 (311) 附表一 万全洞F1榫槽数据表 (311) 附表二 万全洞南壁临时榫槽数据表 (312) 附表三 万全洞F2榫槽数据表 (312) 附表四 万全洞北壁临时榫槽数据表 (313) 附表五 万全洞L1榫槽数据表 (314) 附表六 万人洞瞭望台榫槽数据表 (314) 附表七 万人洞F3榫槽数据表 (315) 附表八 万人洞F1榫槽数据表 (316) 附表九 万人洞F2南壁榫槽数据表 (318) 附表一〇 万人洞F2北壁榫槽数据表 (320) 附表一一 万人洞L1第二段榫槽数据表 (324) 附表一二 万人洞L1第三段榫槽数据表 (325) 附表一三 万人洞L2榫槽数据表 (326) 附表一四 万人洞L3榫槽(眼)数据表 (326) 附表一五 情田洞门1门闩榫眼数据表 (332) 附表一六 情田洞L2北壁榫槽数据表 (332) 附表一七 情田洞L2南壁榫槽数据表 (333) 附表一八 情田洞F1北壁榫槽数据表 (334) 附表一九 情田洞F1南壁榫槽数据表 (336) 附表二〇 情田洞F2北壁榫槽数据表 (339) 附表二一 情田洞F2南壁榫槽数据表 (340) 附表二二 情田洞北洞壁城墙榫槽数据表 (340) 附表二三 情田洞南洞壁城墙榫槽数据表 (341) 附表二四 情田洞瞭望台北壁榫槽数据表 (342) 附表二五 情田洞瞭望台南壁榫槽数据表 (342) 附表二六 情田洞脚窝数据表 (343) 插图目录 图一 容美土司末期疆域示意图 (2) 图二 容美土司遗址分布图 (6) 图三 爵府遗址片区位置图 (15) 图四 爵府遗址片区遗址点分布与地形图 (16) 图五 爵府行署遗址位置图 (17) 图六 爵府行署遗址地形图 (18) 图七 爵府行署遗址探方分布图 (19) 图八 爵府行署遗址平台地层剖面图 (21) 图九 爵府行署遗址平台分布图 (22) 图一〇 爵府行署遗址**平台平、立面图 (23) 图一一 爵府行署遗址第二平台平、立面图 (24) 图一二 爵府行署遗址第三平台平、立面图 (24) 图一三 爵府行署遗址第四、五平台平、立面图 (25) 图一四 爵府行署遗址第六、七平台东段平、立面图 (27) 图一五 爵府行署遗址第六、七平台西段平、立面图 (28) 图一六 爵府行署遗址第八~一〇平台平、立面图 (29) 图一七 爵府行署遗址遗迹分布图 (31) 图一八 爵府行署遗址F1、F2平、剖及立面图 (33) 图一九 爵府行署遗址F3~F8及道路平、剖及立面图 (35) 图二〇 爵府行署遗址F12平、剖及立面图 (36) 图二一 爵府行署遗址F9平、剖面图 (37) 图二二 爵府行署遗址F10平、剖面图 (38) 图二三 爵府行署遗址F11平面图及侧、前、后视图 (38) 图二四 爵府行署遗址Q2平、剖面图 (39) 图二五 爵府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