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血液病理与遗传学综合诊断
QQ咨询:
有路璐璐:

血液病理与遗传学综合诊断

  • 作者:陈辉树,李小秋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72803
  • 出版日期:2021年02月01日
  • 页数:643
  • 定价:¥3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血液病理与遗传学综合诊断》依据现代血液病诊断新模式,即基于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表型(immunotyping,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e genetics,M)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参照2017年《造血与淋巴组织**WHO分类》及国内《血液病诊断及**标准》(第4版)和当前《中华血液学杂志》公布的相关血液病诊治标准的专家共识,结合作者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编写而成。《血液病理与遗传学综合诊断》内容包括髓系**及其他相关血液病的诊断、髓外淋巴组织**、常见非**性血液病、常见非**性淋巴细胞增生疾病、分子遗传学技术、血液病理诊断形态学与免疫学相关技术,共六篇,35章,110余万字,图片600余幅,图文并茂,资料珍贵。
    文章节选
    **章 现代血液病诊断模式及其应用
    **节 造血细胞起源
    造血细胞的发生与分化
    (一)血细胞的发生
    人胚胎造血分三个期:①胚外卵黄囊造血期;②胚胎肝造血期;③出生前骨髓造血期。
    1.卵黄囊造血期 人胚第3周(或19天),在体蒂、绒毛膜和次级卵黄囊壁紧贴内胚层的胚外间充质细胞,称为**代造血,部分间充质细胞聚集成团,称为血岛(blood island),在中胚层和内胚层细胞的相互作用下,血岛细胞向两个方向分化,其周边的细胞变扁,成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的细胞变圆,与周边细胞分离,成为血母细胞(hemoblast),即为*早的多功能造血干细胞(multipotential stem cell),光镜下酷似原始有核红细胞(图1-1-1,图1-1-2),即为造血细胞的起源。原红细胞与血管母细胞源自同一干细胞,其免疫表型均为CD34+/-,CD117+,CD38-,CD33-,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KDR/FLKI+,FLK2-/FLT3-,CD133+/-。造血血管母细胞可直接生成造血干细胞,或生成特殊的内皮细胞,即生血内皮细胞,进一步转化为造血干细胞。此期胎体尚无造血干细胞产生。
    2.胚胎肝造血期 人胚第4~6周有3处可产生定向造血细胞:①卵黄囊血岛;②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的前部;③发育中的胎盘的尿囊部。此三处的造血干细胞均可循环至肝分化发育成为各种造血细胞,胚胎发育中期肝成为主要造血场所(胎体有了造血干细胞),所产生的绝大部分为有核红细胞。因造血干细胞在卵黄囊、AGM区和胎盘时并不分化。但是胎盘绒毛及脐带与胚胎同源,有较多造血干细胞和(或)原红细胞提供给胎儿(图1-1-3~图1-1-5)。胚胎第7周卵黄囊已测不到造血祖细胞。
    图1-1-1 53天胚囊内壁造血组织结构
    图1-1-2 同图1-1-1,53天胚囊内壁造血细胞
    胞质粉红似红系幼稚细胞,造血干细胞
    图1-1-3 胎盘绒毛髓外造血细胞(HE染色)
    图1-1-4 胎盘绒毛红系造血细胞(GPA+)
    图1-1-5 胎盘绒毛MPO染色,偶见阳性
    胚胎造血干细胞从卵黄囊迁徙至胎肝造血,并持续至胎儿第5个月之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肝窦内(图1-1-6)。此时,肝内亦含有大量造血调控因子(见后)。
    图1-1-6 5个月胎儿肝窦幼稚红系造血岛
    3.出生前骨髓造血期 为胚胎发育第三阶段,从肝迁徙而来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和骨髓并开始造血,肝造血功能逐渐减退。出生前主要是骨髓造血。
    骨髓造血:胎龄4个月时,骨髓开始有红、粒、巨核3系造血细胞(图1-1-7~图1-1-9)。人体终身造血功能由骨髓承担。3岁前的骨髓均为造血细胞,基本上无脂肪细胞。5岁左右时,开始有脂肪细胞增生。随着年龄增大,从管状骨开始骨髓造血组织逐渐萎缩。全身骨髓造血细胞向心性减少、脂肪细胞向心性增多。即离心脏越远,骨髓越容易脂肪化。
    骨髓也是B淋巴细胞分化的场所,B淋巴细胞在骨髓内发育和分化的过程不同于髓系细胞。
    图1-1-7 妊娠8个月胎儿骨髓
    ①上半部分为软骨组织,有特征性的叠碗样排列的软骨细胞;②下半部分是由较密集的骨小梁和骨髓细胞构成的骨髓组织
    图1-1-8 8个月胎龄时骨髓造血,小梁间血窦扩张充血
    图1-1-9 同图1-1-8,骨髓切片,粒、红、巨核3系细胞增生
    儿童骨髓的粒、红、巨核、单核、淋巴细胞处于增**育过程,原始和早幼阶段细胞比例较高,少数细胞形似淋巴母细胞,染色质稍粗、无核仁,相当于骨髓前体B细胞(precursor B-cell);该细胞的早期型(血胚细胞Ⅰ期)表达TdT、CD34、CD10和CD19,较成熟型(血胚细胞Ⅱ期)呈TdT和CD34阴性。婴幼儿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检测Ki67阳性细胞可达90%,TdT、CD34、CD10和CD19阳性细胞(血胚细胞)占5%~15%,而正常成人血胚细胞低于5%,在儿童尤其注意不要误认为**性增生(图1-1-10,图1-1-11)。
    4.脾与造血 脾在胎龄10周后开始造血,脾髓系造血短暂,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图1-1-12)。出生前胎儿脾因未受外界抗原刺激,其相关结构尚未发育,无淋巴滤泡,只有淋巴细胞聚集灶,即初始的“白髓”。无动脉周围淋巴鞘,亦无脾窦基膜,待发育完善时CD8染色可显示。正常脾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参见第四篇相关章节。
    图1-1-10 幼儿骨髓活检原始血细胞,少数形似淋巴母细胞增生
    图1-1-11 同图1-1-10切片,TdT染色,胞核阳性少于15%
    图1-1-12 6个月胎儿脾,似有初级滤泡(锥形),未见造血岛。6个月胎儿脾见多灶小细胞,酷似小淋巴细胞,组成白髓
    脾是一个二级淋巴器官,是体内**的淋巴免疫器官,但与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其具有开放与闭合两套血液微循环系统,即使没有特异性免疫反应,也可清除血液中不需要的外源物质及衰老的红细胞,起血液过滤器的作用。
    脾的髓系造血于出生后早已停止。但出生后(成人至中老年)在某些情况下脾红髓的脾索及脾窦又出现粒系、红系及巨核细胞散在或簇状分布,即髓外造血,常见于骨髓纤维化。此时骨髓微环境被破坏,不成熟造血细胞迁徙至脾聚集,但脾没有与骨髓相似的微环境滋养体系,故它们不能发育成熟,为异常造血现象。
    5.胚胎期胸腺 胚胎4周左右胸腺开始发育(为一级或**淋巴器官)。小儿胸腺位于纵隔上部胸骨后方,大体呈三角形,分左、右两叶。纤维结缔组织包裹胸腺并深入胸腺实质将其分为若干小叶(图1-1-13)。胚胎时期胸腺发育的**阶段即前4~8周,从咽囊产生的胸腺上皮及其胸腺上皮扩增;第二阶段即第9~15周,胸腺被膜下皮髓质已发育,此时来自肝的干祖细胞在胸腺定植并产生淋巴细胞,并有表型成熟的T细胞产生。第三阶段开始于胚胎16周直到出生后1~2年,T细胞发育成熟。胸腺是T祖细胞或干祖细胞(T**淋巴细胞)的发源地,出生前于胚胎20周胸腺已发育成熟,新生儿胸腺重15~20g,并逐渐增大,青春期达高峰(30~40g),胸腺细胞发育顺序是从外周(皮质)向内部(**髓质),即从原始向成熟发育,分为三期,其表型:Ⅰ期/早期TdT+,CD38+,CD1a-,CD4-,CD8-;Ⅱ期/中期TdT-,CD38-,CD1a+,CD4+及CD8+;Ⅲ期/晚期CD1a-,CD4+或CD8+,TdT-。胸腺皮质由上皮细胞(分泌胸腺激素)、胸腺细胞及少量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构成,髓质可见胸腺小体(或Hassall小体)及大的Ⅴ型网状内皮细胞。性成熟后胸腺淋巴细胞逐渐减少,60岁以后逐渐萎缩、纤维化或脂肪化。正常胸腺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见第四篇相关章节。
    6.淋巴结 胚胎期由于未受抗原刺激,淋巴结组织只是很小的幼稚淋巴细胞簇,无被膜组织。出生后淋巴结逐渐形成。淋巴结为外周淋巴器官(二级淋巴器官)。人类成型淋巴结直径为2~10mm,
    图1-1-13 正常胸腺组织学结构(石蜡切片,HE染色)
    ①胸腺小叶;②浅皮质;③深皮质;④髓质;⑤小叶间疏松结缔组织
    呈圆形或肾形,沿淋巴管遍布全身。常分布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纵隔、肠系膜、腹膜后等处。人体有500~600个淋巴结。
    人全身体表或内脏所产生的淋巴液进入微细淋巴管,接受过局部抗原刺激的淋巴液经由远心部位淋巴结逐级流向近心部位淋巴结,经过多次(个)淋巴结过滤后的淋巴液流入乳糜管,再流入上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对于淋巴结来说,*先接触外来抗原的部位是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和淋巴结皮质区,表现为副皮质区增宽,淋巴滤泡细胞增生,体积增大,初级滤泡转化为次级滤泡(****扩大),接着发生髓质区浆细胞增多,窦组织细胞增生等变化(图1-1-14,图1-1-15)。正常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详见第四篇相关章节。
    图1-1-14 正常淋巴结组织结构
    ①皮质;②副皮质;③髓质;④初级滤泡;⑤次级滤泡;⑥包膜
    (石蜡切片,HE染色)
    目录
    目录 **篇 髓系**及其他相关血液病的诊断 **章 现代血液病诊断模式及其应用 003 **节 造血细胞起源 003 第二节 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与干/祖细胞分化发育相关调节因子 007 第三节 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评估方法及其在血液病综合诊断中的意义 012 第四节 骨髓活检病理组织形态学评估方法 020 第五节 常见骨髓病理改变 027 第二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033 **节 总论 033 第二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各亚型临床病理特点 047 第三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 059 **节 概述 059 第二节 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 061 第三节 急性髓系白血病,非特指型 075 第四节 髓系肉瘤 093 第五节 与唐氏综合征相关的骨髓增殖 095 第六节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096 第四章 急性未定系列白血病 100 **节 概述 100 第二节 各种急性未定系列白血病临床病理特点 101 第五章 骨髓增殖性** 105 **节 慢性髓系细胞增殖性疾病 105 第二节 肥大细胞增生症 118 第六章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 125 **节 概述 125 第二节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125 第三节 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1阴性 128 第四节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130 第五节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131 第六节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无法分类 132 第七章 髓系与淋系**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PDGFRA,PDGFRB或FGFR1重排,或伴PCM1-JAK2 134 **节 髓系/淋系**伴PDGFRA重排 134 第二节 髓系**伴PDGFRB重排 136 第三节 淋系/髓系**伴FGFR1重排 137 第四节 暂定分型:髓系/淋系**伴PCM1-JAK2 138 第八章 胚系易感性髓系** 140 第九章 骨髓常见淋巴组织** 144 **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144 第二节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150 第三节 其他外周小B细胞淋巴**/白血病 155 第四节 浆细胞** 173 第五节 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 182 第六节 霍奇金淋巴瘤累及骨髓 187 第二篇 髓外淋巴组织** 第十章 前驱B和T细胞** 193 **节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指型 193 第二节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重现性染色体异常 196 第三节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202 第四节 急性NK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208 第十一章 成熟B细胞** 210 **节 概述 210 第二节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213 第三节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P+L) 217 第四节 脾小B细胞淋巴瘤 222 第五节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B细胞淋巴瘤 229 第六节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 236 第七节 淋巴结滤泡性淋巴瘤 241 第八节 淋巴结套细胞淋巴瘤 250 第九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GCB,非GCB来源) 253 第十节 高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 264 第十一节 Burkitt淋巴瘤 271 第十二节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 274 第十三节 浆母细胞型淋巴瘤 276 第十四节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277 第十五节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 280 第十六节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284 第十七节 ALK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 288 第十八节 浆细胞瘤 291 第十二章 成熟T细胞和NK细胞** 296 **节 淋巴结T细胞淋巴瘤 296 第二节 皮肤T细胞淋巴瘤 311 第三节 其他部位T和NK细胞淋巴瘤 328 第十三章 霍奇金淋巴瘤 341 **节 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341 第二节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342 第十四章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346 **节 组织细胞肉瘤 346 第二节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347 第三节 朗格汉斯细胞肉瘤 349 第四节 交指树突状细胞肉瘤 350 第五节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351 第六节 其他少见树突状细胞** 354 第十五章 免疫缺陷相关性淋巴增生性疾病 357 **节 原发性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淋巴增生性疾病 357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的淋巴瘤 363 第三节 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 366 第四节 甲氨蝶呤相关性淋巴增生性疾病 375 第三篇 常见非**性血液病 第十六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381 **节 总论 381 第二节 重型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383 第三节 先天性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 384 第四节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90 第五节 先天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 391 第十七章 营养性贫血 394 **节 缺铁性贫血 394 第二节 巨幼细胞贫血 395 第十八章 溶血性贫血 398 **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98 第二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400 第三节 Evans综合征 401 第四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01 第五节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403 第十九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405 **节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405 第二节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406 第二十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 407 第二十一章 脂质代谢异常 410 **节 戈谢病 410 第二节 尼曼-匹克病 413 第三节 蜡样组织细胞增生症/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415 第二十二章 骨髓转移性** 417 **节 概述 417 第二节 各种骨髓转移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418 第四篇 常见非**性淋巴细胞增生疾病 第二十三章 正常淋巴组织/器官的组织形态、功能与免疫组化特点 429 **节 淋巴结组织结构、功能与免疫组化特点 429 第二节 脾脏组织结构、功能与免疫组化特点 431 第三节 胸腺组织结构、功能与免疫组化特点 432 第四节 扁桃体与鼻咽黏膜组织结构、功能与免疫组化特点 435 第五节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构与功能 436 第二十四章 易误诊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 438 **节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 病) 438 第二节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Castleman病) 441 第三节 淋巴结滤泡增生及滤泡间区细胞增生 444 第四节 病毒相关淋巴结肿大 448 第五节 其他单核/组织细胞增生性淋巴结肿大 451 第六节 淋巴结原发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455 第七节 假性淋巴瘤 457 第二十五章 伴有免疫功能异常的淋巴结肿大疾病 468 **节 免疫性疾病伴淋巴结肿大 468 第二节 淋巴结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475 第三节 免疫母细胞增生性淋巴结病 476 第四节 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477 第五节 淋巴结****进行性转化 478 第六节 良性结节硬化型淋巴结肿大 479 第七节 IgG4相关性疾病 480 第八节 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484 第二十六章 淋巴结转移性** 498 **节 上皮组织来源** 499 第二节 间叶组织来源** 502 第五篇 分子遗传学技术 第二十七章 PCR技术 509 **节 技术原理 509 第二节 影响PCR扩增的要素 510 第三节 血液疾病监测中常见的PCR技术 512 第四节 PCR实验室管理规范 520 第五节 PCR的临床血液病学应用 522 第二十八章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525 **节 放射性同位素原位杂交 525 第二节 荧光原位杂交概论 526 第三节 原位杂交的临床血液病学应用 532 第二十九章 MLPA技术 536 **节 MLPA技术原理及实验 536 第二节 MLPA技术在常见血液病检测中的应用 541 第三十章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 548 **节 概述 548 第二节 技术原理、常用平台及质控 549 第三节 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结果解读 554 第四节 基因芯片在血液**诊断中的应用 555 第三十一章 核酸测序技术 562 **节 Sanger测序 562 第二节 第二代测序技术 566 第三节 第三代测序技术 571 第四节 RNA测序 572 第五节 测序结果解读 575 第六节 DNA测序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577 第六篇 血液病理诊断形态学与免疫学相关技术 第三十二章 骨髓检查技术 583 **节 骨髓穿刺细胞学 583 第二节 骨髓活检术 595 第三节 骨髓活检常规病理组织制片 602 第三十三章 淋巴结穿刺技术 605 第三十四章 脾脏相关检查技术 616 **节 脾脏穿刺方法 616 第二节 脾脏切除方法 618 第三十五章 免疫分型技术 621 **节 流式细胞术 621 第二节 骨髓活检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624 附录1 血细胞分化抗原 627 附录2 我国健康成人血象和骨髓象 632 附录3 血液**常见检测基因列表 635 附录4 常见免疫组化 64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