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作者:(荷兰)何塞·范·迪克(José van Dijck)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90652
  •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首部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专著,研究社交媒体“连接”的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展示了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微妙关系的独到发现与见解。 何塞·范·迪克在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法,其作为一种超前的框架,在微观上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理解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又采取政治经济学方法,并引入了宏观经济因素,将二者有效地融会贯通。沿用这种框架,作者选择了五个*常见的网络平台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作为分析对象,在梳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其背后隐含的技术文化元素,从所有权、治理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研究了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于对社交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阅读《连接:社交媒体批判史》当会有所收获。
    文章节选
    被委以重任的连接

    晏青 陈光凤

    谈连接,首先谈的是媒介的物性、介质层、功能性问题。众所周知,很多学者把媒介视为人的一种“赋权”之道。麦克卢汉的 “媒介即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亚里士多德认为工具是灵魂和身体的延伸;马克思也认为技术是人类自我扩展的方式;**提出 “技术哲学”一词的恩斯特·卡普认为电报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延伸;亨利·柏格森将技术视为一种被制造出来的器官,成为天然有机体的延伸。

    媒介之连接,不仅仅关乎物性与人性,更关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涉及社会权力与资本神话。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交媒体”一词意味着这些平台以用户为**,关注的是 “参与”和 “人类协作”。但是,本书作者何塞·范·迪克更关心的是连接层次上的社交媒体,因为它涉及自动化系统工程和操纵之间的联结,追踪并编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确实也看到,媒介技术让相隔千里的人 “在一起”(being there)。这种 “在一起”是通过中介化媒介感受到与对方的社交热度和亲密度(Short,Williams&Christie,1976),通过传播媒介感知他人的存在,共同在场、分配注意力,实现信息理解、情感理解,情感上相互依赖(Harms&Biocca,2004)。

    连接,是技术哲学问题,也涉及社会生态。尼古拉斯·盖恩、戴维·比尔在 《新媒介:关键概念》一书中讨论网络、信息、交互界面、档案、互动性、仿真等组成的新媒体研究概念框架,谈到几点值得反思的新兴主题,其中一条便是 “新媒介概念提供了将新媒介客体转变成为社会与文化现象的路径,与此同时又受到作为其基础的物质性的影响”(盖恩和比尔,2015:119)。在本书中,范·迪克采用生态系统方法,将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视为构成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所以她说,平台的每个调整都会让整个生态系统泛起涟漪。比如,1998年出现的网络小说 《**次亲密接触》引发了网恋潮,珍爱网的智能**代表了另一种爱情模式,在这个生态中,受波及的就包括爱情观、风险投资、被操纵的情感、被编码的人际关系。不管淘宝网、大众点评网、京东网、猫眼网等是 “泛连接”,还是 “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的体现,它们本身就代表了从物性衍生出来人的行为、社会文化和权力。本书所说的连接主要指人际连接,而不涉物与物等连接样态,它在人际关系、现代化中被委以重任,是观察当代社会的一面棱镜。

    本书于2013年出版,是**部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专著,研究社交媒体“连接”的本体论 (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的微妙关系有独到的见解,迄今为止已被引用超过3700次,广为学界推崇。范·迪克的生态系统法作为一种超前的框架,融合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她*初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理解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第1章),但她发现这种分析视角缺乏宏观经济因素,于是加入了政治经济学方法 (第2章)。中间五章 (第 3章至第7章)分别对应单个的系统即 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 Wikipedia,每种社交媒体形式都使用这种框架进行考察。每章都采用相同的结构:首先介绍平台、定义和目的,然后讨论其技术文化元素。具体来说,是根据平台的用户、技术和内容对其进行分析。在进行技术文化分析之后,会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所有权、管理和商业模式。*后一章再次讨论构成社交平台的各种要素,以及维系媒体生态系统的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基础。范·迪克也关注经济结构,社交媒体同时也是一种由风险资本驱动的免费使用的公共服务,所以她强调了所有权、管理和商业模式等概念在批判分析中的地位。
    目录
    第1章 连接文化中的工程社会性 第2章 拆散平台,重组社交 第3章 Facebook和“分享”的必然性 第4章 Twitter:“关注”和“动态”的悖论 第5章 在社区与商业之间的Flickr 第6章 YouTube:电视与视频共享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7章 Wikipedia与中立原则 第8章 连接媒体生态系统:锁定、隔离、退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