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

  • 作者:黄宗智 编著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9828514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596
  • 定价:¥79.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黄宗智在每年下半年开设面向全国高校相关学科在读生招生的“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研修班的理念与课程内容为基础,是一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科学研究指南书,旨在为青年学生和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一种研究进路上的借鉴,即黄宗智倡导的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包含19篇学员感悟,横跨8个专业;9名学者的研究经验总结与反思;黄宗智与周黎安2位教授的思想碰撞火花。 由于每年黄宗智教授研修班的名额有限,很多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子无法亲身研习相关课程,因此这本书对广大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青年学生大有裨益。
    文章节选
    连接经验与理论: 国内教学15年的回顾、总结与进一步思考 黄宗智 我们研究一个课题,一方面要搜集并**掌握相关经验材料,尽可能是新鲜的资料,另一方面,要**掌握现有相关理论。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主要问题是:现有理论的概括或预期对我们理解自己搜集的经验证据有什么样的帮助,有什么样的不足或偏颇?更符合经验实际的、更有洞见的是什么样的概括?这两个问题是我一辈子学术生涯探讨的核心,也是我在国内15年教学所突出的要点。 我提倡的研究方法是将现有理论当作问题而不是答案,在经验研究中特别聚焦于现有理论间的交锋点或理论与经验间的不相符之处,通过自己新的探索来与现有理论对话而形成自己的论点,根据新经验证据来对现有理论做出取舍、对话、重构、创新,来形成对经验证据的更恰当的概括,借此来推进我们的认识。其中关键在有说服力地连接理论与经验。这不是简单地为了构建理论,也不是简单地为了堆积新的经验知识,而是为了形成紧密连接经验与理论来*好地逼近真实,*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在国内这15年的教学所试图传达给青年学子的学术理念和方法。 “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是我按照以上的思路特地为国内研究生设计的一门课程,2005年以来每年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课,面向全国招生,由我自己每年精选10到20名学生。课程已经开设了12届,一开始是全年的课程,逐步浓缩到如今的7堂课。 课程从基本专著的阅读开始。这是因为,**的专著一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以上总结的方法,即与现有理论的对话,形成既带有强有力的概括又具有扎实的经验证据。那样的专著是组成现有各个学术领域的基本砖石。一个领域的专业化和成熟程度要看它的专著。要进入一个领域,要对其具备发言权,**掌握其**的专著是*基本的条件。我的课程是从锻炼学生怎样去**掌握专著出发的,当然也是一种锻炼学生未来写作专著的基本功。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一般刚读完一本书之后,对其的记忆是比较精准的,但几个月之后便会越来越模糊,几年之后,也许除了书的大致好坏之外,根本就不记得其具体论点,更不用说其主要经验证据和据此得出的论析了。那样的话,无论是教学还是在写作中,需要引用的话,还要回去重看。我因此特别强调,应该在自己刚看完一本书之后便写出对自己有用的**的总结,以便日后写作和教学之用。我自己30岁开始采用这个方法,当时用的是5乘7寸的卡片,每本书几张到十几张。在自己1990年代开始使用电脑之前,积累了六个容纳1000张卡片的纸箱。使用电脑之后,当然更便利了,每本书按照作者名字输入。��是自己长期积累的一种学术财富。要求学生们这样做,是要让他们养成相似的习惯。(至于原创性专著的写作,我的经验是,经验证据搜集到2000张卡片时,那本书便可以写了。) 经过三周的专著阅读之后,我们便进入理论阅读,聚焦于如今学术界影响*大的四大理论流派的代表性著作,包括新自由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这是为了协助学生们进入理论学习,强调的是借助各家各派的不同理论来加强自己对理论的认识和自己的概括能力,要求达到能够借助不同理论来培养自己概括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自己选择带有重要理论含义的研究题目的能力,并加强自己通过与其对话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并提高自己概括的能力。总的目的是学习借助不同理论来形成对自己所聚集的经验证据的恰当有力的概括,为的是形成有说服力、基于扎实经验证据的论点。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训练 (一)阅读和写作优良专著的习惯 如上所述,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协助学生们开始养成系统阅读每个专业领域中的*突出和主要的专著的习惯。在阅读笔记中首先要关注好的专著的结构:每一本有说服力的专著都会具备一个清晰的**论点以及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阅读一本专著的关键在于掌握其**论点,包括主要的次级论点,以及支撑那些论点的关键经验证据。**掌握之后才谈得上对其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它将你说服了没有?每一个成熟的专业领域都会具备数十本这种奠基性的,本领域必须掌握的专著。这样才说得上是该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认识,当然也包括其主要分歧。这是要达到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发言权的基本条件。 回顾这15年来在国内开课的经验,应该可以说,绝大部分研究生都乐意接受养成系统阅读的习惯,并都能够在三四星期内便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标准。这无疑对他们长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一定程度上也会使他们学习到好的专著的基本结构和写法。 根据我的经验,在学生们的这个学习过程中,*难学会的是两种不容易传授的能力。一是求真决心。有的学生似乎生来便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意志,读了经验证据及其概括便很自然会做出有没有说服力的判断。但这是少数。大多数更倾向以下几种情况:*普遍的也许是,凭借所谓的“观点”来给一本书做出总结和判断,基本不顾经验证据,不会做出有没有说服力的判断,而是仅凭借“观点”是否符合自己现有的偏向来认识、理解、评价一本书。总体来说,这个症状患得*严重的是社会科学的学生,许多比较偏重理论和观点,不顾其经验证据。历史学的学生则好一些,可能会更重视经验论证,但是,不少史学学生,由于缺乏**掌握概念的训练,因而不能表达清楚一本专著的核心论点,或不能掌握其不同概括之间的关联,也不能抓住其与现存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异同。 学术研究的关键当然不仅仅在经验的碎片化叙述,而是在其论点是否紧密连接经验证据,因为这是一本书有没有说服力的关键。它需要借助强有力的论点来概括经验,同时,需要可靠扎实的经验证据来支撑论点。这不是两者任何单一方的问题,而是两者紧密结合的问题。那样的结合是个更高层次的能力和要求,一般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研究实践来认识、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当然不是简单几个星期的集中投入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终要看研究者本人的求真意志有多强烈,也要看其连接经验和概括的能力。这是个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的本事,一定程度上要靠一名学生的天赋。它也许是学者们一生中至为关键的因素,不是一门课程几周之内所能传授的,要日久坚持才能见功夫。 (二)专著传统与中国学术 这里要连带说明,中国目前有许多领域还没有能够形成有分量的专著写作的传统。它的基础首先是博士学位和博士论文的制度,在西方被广泛采纳于19、20世纪,如今已成为几乎所有专业领域的普遍制度。所谓的博士论文要求的核心是具有专著规模的学位论文,要求其具备原创性的研究。这样的学术背景已经普遍被设定为大学教员的**条件。而教授们要拿到终身权(即所谓的tenure,即不可被解雇的权利,其目的在保护学术的自由和独立),*基本的要求便是一本有分量的专著。与此搭配的是,研究生的培养和训练制度,一般都是从专著阅读入手。史学学科的课程基本分两大类:一是由教授来带领研究生们阅读本领域*重要的专著,称“阅读课”(reading course);一是“写作课”(writing seminar),由教授指导学生使用一手资料来作出原创性的文章,为博士论文和其后的专著奠定基础。如此,从博士课程和论文写作,到出版专著和拿到大学教学职位,到培训研究生,成为每个专业领域的一个相互支撑和环环相扣的体系。其中的核心是有分量、有深度、有创新价值的专著。在美国,一般博士论文要投入一两年来搜集材料和阅读档案或做实地调查,加上一两年的写作,之后再加上三四年的修改补充,才会形成一本专著,而成名学者则一般会花上约五年的时间来完成一本专著。 中国目前的情况与此既相似也有一定的不同;它带有深层的制度性矛盾。一方面是博士论文学位制度的全盘采用,但另一方面则是关于量化学术评估管理体系的要求:其**不在专著而在论文,特别是所谓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好是在国际S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其量化数据首先直接与拨给各个高校的经费挂钩,因此也成为各个高等院校聘请教员和评职称所主要关注的条件。一定程度上,它妨碍了青年学子集中于有分量的专著的写作,更多偏重短篇论文的写作。部分由于此,中国许多领域都久久未能形成本领域所普遍认可的专著阅读书单。如果有那样的读书单的话,实际上要么多主要以引进和翻译的外国著作来组成,要么仅是教科书型的全而不专,缺乏深度的研究。总体来说,本土生产的典范性专著还比较有限,就连中国研究方面也如此。这是个亟需改革的制度化环境,亟需大力鼓励、推动能够成为下一代学术人员必读的有分量、有深度的专著的写作和积累。 我个人有感于此,于是先在2016年创建了青年学子研究资助奖,目的是鼓励青年学子做档案和实地调查等**手的经验研究。今年(2019年)春季则设立了“实践社会科学青年学者*佳专著奖”,由一个选自全国的13位成名学者(名单公开)的**委员会来**参加比赛的专著,再由一个名单保密的遴选委员会来系统阅读、打分,而后开会讨论来评定出**届得奖的书。为的是要鼓励有分量、有深度的专著的写作,试图在偏重短篇论文的大环境中,积极鼓励青年学者创作专著。本届我们*终选定了三本书,然后由我自己代表我们遴选委员会写了一篇较详细的文章来向大家说明我们为什么会选上这三本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自己,也因为我夫人白凯,在我们的学术生涯经验中,曾经受惠于这样的奖励,形成我们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动力。(专著奖的资源的来源没有什么秘密,是来自我们在国内所买的房子的十年之中的增值。)大家可以在我们的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网站上看到关于**届的*佳专著奖的公告和对每本书的评论。至于“实践社会科学”这个名词的含义则在本文的下一部分来说明。 二、理论入门 课程的第二部分是理论入门。首先,我这里指的是学术理论,不是被意识形态化的理论。我们之所以必须学习理论是因为,对学术来说,它是一种“核武器”——你要不受它摆布便必须掌握它。有了理论概括,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有说服力的学术。即便是极其严谨和强有力的经验证据,仅凭其堆积,是不会有强大说服力的,必须要有适当的概括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这是专著与参考书籍或教科书的基本不同。后者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知识,但无法澄清其所包含的理论含义。空洞的理论则只会给人空洞的感受,有清晰的、概括的经验证据积累才能够影响人们的知识和人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能够跨越时空,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理论。大部分的现有理论都会试图尽可能地将自身普适化,但实际上,他们都有一定的时空局限,原先是基于某种经验的抽象化,理论化,常常更是理想化(“理想类型化”)。我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是想要追求某种**化的理论而来上课的,但我的课程坚持的却是理论必须结合其经验依据和历史情境来认识和理解。它会有可取的一面,但肯定也会有其局限的一面。我们需要认识到的不仅是现有理论的威力,还有其局限。那样,才可能创建出符合实际的新概括、新理论。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将现有理论当作问题,而不是答案。 (一)中国相对现有理论的悖论性 对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研究来说,此点应该特别明显。中国无论是其古代历史还是现代历史,都与西方十分不同,而现有理论差不多都是来自西方及其经验的理论。譬如,中国早就形成高人口密度的小农经济,和西方的相对地广人稀的前现代农业十分不同。此点关联到中国现代化途径的不同。如今,中国虽然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工业经济体,但其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仍然是劳均才约10亩地的小农家庭农场,户均才约15亩,与美国的户均2700亩的企业化农业十分不同,当然也和一个几乎完全以资本主义企业为主要经济单位的经济体十分不同。又譬如,英国和美国的古典自由主义,以及由其延伸而来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如今乃是全球政治经济理论的主流,一贯强调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所起的关键作用,一贯强调要使**“干预”市场*小化,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这样的观点明显不符合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实际:其中,**能力的建设是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验中,**无疑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即便是英国和其他西欧**,其实**在资本主义早期起到远比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建构的模式要重大得多的作用。 笔者曾经撰写一系列的文章来论证,从英美(西方主流)理论视角来看待的话,中国实际历史经验几乎都是“悖论”的。即,呈现一系列西方理论所认为是不可并存的矛盾现象。譬如:**干预下的经济发展;没有乡村同步发展的城市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或劳动和资本双密集型的,而不是简单的资本密集型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又譬如,中国法律体系的传统主要是实质主义——即以道德理念为主导的——类型的理性法律体系,而不是形式主义——即形式化逻辑主导类型的理性法律体系等。我四十多岁的时候常对研究生们说:“要认识中国的历史实际和变迁,关键的**步是认识到中国经验之相对现有社会科学理论的悖论性。”也就是说,要理解中国,必须摆脱盲从西方的现有理论,必须构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 问题是,具体怎样来做,怎样才能看到中国的悖论性,怎样才能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概括? ......
    目录
    序言 导论 黄宗智 连接经验与理论:国内教学15年的回顾、总结与进一步思考 上编 研修班学员感悟 景风华 痛并快乐的日子 蒋正阳 问学得师,书中结友 赵刘洋 作为一种情感之旅的学术经历 李展硕 回忆·收获·惜别 赵珊 抱诚守真,深自砥砺 马超然 经验·理论·实践 屠凯 今方睹学问之难穷 赵大千 探寻学术之“根” 张潋瀚 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 罗煜 授之以渔 程瑶瑶 读书的拐点、学术的起点 王庆明 “心法”加“套路”:改变思维习性的学术之旅 王海侠 学以致用 焦长权 初学涂鸦 李宓 研修班的读、写、听、说 马梦挺 一种健康的学术心态 匡晓璐 我的学术启蒙建筑学 张园 **的阅读与真实的学术 吕勇 有一种温暖叫做学术 中编 关于实践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尤陈俊 “新法律史”如何可能 余盛峰 历史社会法学视野下的中国法律与中国法学 赖骏楠 “家产官僚制”与中国法律:马克斯·韦伯的遗产及其局限 高原 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之争 赵刘洋 “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发展经验研究方法论 黄宗智 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 方志远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非问题意识” 谭同学 关于制约当代民族研究的若干问题反思:迈向实践社会科学的视野 黄宗智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下编 黄宗智对话周黎安 黄宗智 重新思考“第三领域”:中国古今**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周黎安 如何认识中国? 结语 黄宗智 建立前瞻性的实践社会科学:从实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缺点谈起 附录 黄宗智 专著传统与中国学术:从首届“实践社会科学青年学者*佳专著奖”谈起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