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7)

  • 作者:王灵桂 赵江林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56691
  •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 页数:272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智库分论坛各与会嘉宾发言的结集之一。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承办。与会嘉宾来自不同**、不同领域,覆盖亚洲各国和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域外**,以及相关国际组织。既有曾在智库任职的政要和官员,也有知名智库或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国际知名学者和中青年学术新星。中方与会者包括**高端智库、研究机构、高校和文化界代表,以及政府部门代表。 本书分上、下两册,分为“亚洲文明“历史上的亚洲文明交流与互览”“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亚洲文明互鉴的机遇与挑战”“亚洲文明互鉴的路径构建”等六部分。上册主要是各国嘉宾阐述亚洲各国文化、文明之间从历史到现代的交流,涉及亚洲文明的起源与演变、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亚洲思想之路、亚洲**间的知识交流和相互学习、口头传统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等方面。 下册主要是关于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亚洲文明互鉴的路径构建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会专家对古代文明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关系、亚洲文明的特色、中华文明传统与当今世界关系等发表了看法,探讨了亚洲文明交流面临的威胁与机遇、非洲发展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及文明内部对话的紧迫性等问题,介绍
    目录
    主题报告 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王灵桂/3 亚洲文明的内涵与演化 亚洲文明:起源与演变 桑达·纳斯·巴塔莱(Sundar Nath Bhattarai)/19 亚洲文明对话:来自英国的观点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25 亚洲文明对话:来自马来西亚的观点 翁诗杰(Ong Tee Keat)/29 数字时代的文明对话:亚洲和欧洲的前景和机遇 帕特里克·库吉尔(Patryk Kugiel) 阿格涅斯卡·库莱萨(Agnieszka Kulesa)/31 在伏尔泰思想中,中华文明是创建美好欧洲的典范 吉尔吉·西纳尼(Gjergji Sinani)/38 口头传统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 朝戈金/45 双重历史叙事:一种自下而上的非对称冲突历史教学方法:主要经验 萨米·阿德旺(Sami Adwan)/51 亚洲文明交流互鉴 亚洲文明对话与阿塞拜疆的历史经验 阿利扎德赫·阿基夫·阿利扎德·奥格鲁(Alizadeh Akif Aghamehdi Oglu)/73 聚焦东方——欧亚大陆“道路”上的匈牙利民族学家 巴拉兹·鲍洛格(Balázs Balogh)/81 “礼”作为中国新生态意识的核心 贝一明(Emanuel Pastreich)/89 宋真宗《劝学文》中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 大木康(Yasushi Oki)/97 从歧视过去走向共同未来:儒家和犹太教认为学习和家庭是两性 平等的基础 加利亚·帕特·沙米尔(Galia Patt-Shamir)/104 亚洲佛教中的文化多元化对和平与和谐的促进 维马尔·赫瓦马纳奇(Wimal Hewamanage)/113 亚洲文明与亚洲发展 古代文明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萨丁德(Satyendra Kumar Upadhyay)/125 亚洲文明在现代人文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鲜明的亚洲特色 扎伊迪·萨塔尔(Zaidi Sattar)/133 东亚就传统文化、习俗和治理展开对话,能否释放新的潜力? 贝一明(Emanuel Pastreich)/143 中国“崛起”有助于亚洲复兴 赛义德·哈桑·贾维德(Syed Hasan Javed)/151 中华文明传统与当今世界 张宇燕/159 以色列人、犹太人和亚洲文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流 埃胡德·艾拉恩(Ehud Eiran)/161 蒙古国在东北亚的角色与立场 哈桑迪·卢夫桑(Khaisandai Luvsan)/169 亚洲文明互鉴的机遇与挑战 亚洲文明相互交流面临的威胁与机遇 乌彭铎·普拉萨德·梅纳利(Upendra Prasad Mainali)/175 中亚地缘经济及其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沙洛菲丁·纳扎罗夫(Sharofiddin Nazarov)/183 大国和非洲: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亚洲发展模式的挑战 弗兰斯·克龙涅(Frans Cronje) 戴维·安萨拉(David Ansara) 尼古拉斯·洛里默(Nicholas Lorimer)/189 亚洲文明互鉴的路径构建 夯实人文基础“*大公约数”深化亚洲文明交流互鉴 郑筱筠/199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与岭南文化传播 张志安/205 东方传统与新科技的结合 潘国驹/212 青年在亚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青年智力和精神能力建设为例 扎奇(Zar Chi Phyoe Wint)/218 公共图书馆对菲律宾发展的贡献 詹妮弗·布蕊·迪马萨卡(Jennifer Brin Dimasaca)/227 老挝与中国通过旅游和经济合作开展文化交流 布亚当·森卡姆霍特拉冯(Bouadam Sengkhamkhoutlavong)/236 老挝的旅游业发展 阿姆西洛·兰特妮霍特(Amthilo Latthanhot)/242 后记/25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