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午后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午后

  • 作者:邢小利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 ISBN:9787532179299
  • 出版日期:2021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 长安文人南柯是《唐音》杂志的一位**编辑,四十出头,离异、单身。 一个偶然的机会,南柯结识了老友齐文晋的学生兰湘婷,在日常交往中,两人感情渐渐升温;齐文晋是北方大学教美学的教师,他与学生柳晴亦互生情愫。四个人常来常往,三教九流、四处交游……人到中年之时,南柯与长安文坛若即若离,他一介文人,在编辑部的复杂关系中,超然物外;他还葆有浓厚的隐士情结,由其策划并主持、实业家朋友汪文海出资,在长安唐村建了一个隐士文化体验园、一座南山书院。后来,南柯到书院当了山长,在这里,他与兰湘婷的关系由热恋逐渐变为温暖的关爱,两个人也更深地了解对方……
    文章节选
    早上起来,按习惯,南柯先是开窗,换换新鲜空气。走到窗前,他一时呆住了,窗外大雾弥天!这么浓的雾,他感觉还是回见。如水,如乳,水似的流动着,乳样的浓稠,水乳交融的雾。打开窗,雾气如水浪一样涌入。南柯感到一股逼人的寒气。 南柯住十二楼。从十二楼往下看,白茫茫一片。前边几座二十层高的楼,如今只能隐隐看见近的一座,众楼处在虚无缥缈间,海市蜃楼一般。 南柯在窗前站了许久。看雾。 城里居然有如此深浓的雾,真让人惊异。恍惚间,南柯觉得眼前的景象很不真实。像梦,抑或像意识深处的某个谜团? 呆了一会儿,南柯回到客厅坐下,喝了一杯白开水。他打开CD音响,放了一张他百听不厌的古琴与箫合奏的碟《云水吟》。古琴声先响起,他知道,这首曲子是《寒山僧踪》。南柯觉得心境是寂寥的,这种心境,与这一年将尽的时刻、与这浓雾的冬天,颇为相宜。他又顺手拿起一本《元前陶渊明接受史》,读了几页,又放下了。南柯觉得自己心境寂寥却颇不宁静,他不知这是为什么。他是很喜欢陶渊明的,曾说中国人里边自己喜欢的是陶渊明,每次读陶或关于陶的书,他都能读进去,而且会静下心来,这次却没能读下去。这是怎么回事?南柯问自己,却找不到答案。 中午时分,座机响了,南柯接起,对方是一位女性。对方说:“我找南老师。”南柯说:“我是。”对方说:“你能听出我是谁吗?”南柯沉吟了一下,说:“一时听不出来。”这是他的习惯,说听不出来有些生硬,让人不好接受,就说“一时”听不出来。对方说:“我是如忆。” 南柯吃了一惊。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如忆是南柯曾经深爱过的一个学生。他们之间有一段长长的故事。 ………… 三个人到了竹里馆,拣了临窗的桌边坐下,一边喝茶一边闲聊。 几次接触,无形之中,兰湘婷似乎就成了南柯的女朋友或者说女伴,而柳晴无疑则属于齐文晋。这种关系的确立尽在不言中。因此,在坐下的时候,兰湘婷自然就坐在了南柯的身边,而柳晴则坐在了南柯的对面。旁边空着一张椅子,那是给齐文晋留的。 东拉西扯了一会儿,南柯话多一些,两个女孩子话少一些。南柯注意看她们俩,柳晴眼睛看起来更单纯一些,而兰湘婷的眼睛则显出些许幽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南柯看人往往从其眼睛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两个姑娘脸上都带着笑意,柳晴更明朗,兰湘婷更妩媚。北方的姑娘和南方的姑娘仅从神情上,都显出差异。 柳晴向周围闲看,无意间瞥了一眼桌旁的报夹,发现报上好像有“南柯”二字,就拿了过来。她把报纸展开在桌上,问南柯,这是你写的?南柯一看,正是他一个月前写的一篇随笔,今天报纸发表了。南柯说,这是写着玩的,一点随感,《长安晚报》有一个编辑约稿,就把这随感给了。兰湘婷也凑过去看,见题目叫《中年的惶惑》。文章写道: 人一过四十,就进入了中年,进入生命的午后。午后的生命是困倦的,中年则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或者说对什么都难以感兴趣了。对女人也不感兴趣,看见漂亮的女人过去总是要多看几眼的,现在则是视若无睹。这是很可怕的。一个男人对女人都不感兴趣,还会对什么感兴趣呢?对吃也不感兴趣,吃什么都没有新鲜感,没有兴奋感,没有愉快感,一句话,索然无味。吃和没吃一个样。过去还喜欢小赌一下,连着赌上三两天丝毫不觉得厌倦,没人叫了还想得慌,现在则对赌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人叫去赌,总想着躲过去。 接着,文章中是感慨: 没有喜好了,惶惑就油然而生。对自己惶惑,对生命惶惑。……时间**天过去,**天穷忙个不休。有时候,一回头,也不知都忙了些什么,为什么而忙。看上一辈的人,来日无多,却还在追求一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比如位子,比如帽子,行将就木,还恩怨不断,是非不断,这恐怕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文化性格决定的,没有办法。看下一代人,他们似乎对什么都不那么在意,只知道吃好玩好,没有家国之忧,没有前途之虑。也有人说,等到不看新闻联播的这一代人起来并掌权的时候,中国就有救了。意思是说,这一代人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世界大事,他们只关心自己,这是重视个性的一代人,是关心自我的一代人。这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与上一代人不同,与上上一代人更不同。到了他们手里,一切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必将土崩瓦解。话虽这么说,但看下一代人那种对什么都不在乎、对什么也不负责的作风和作派,真不敢想象他们能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而我们这一代人,中年一代人,我看更多的是迷茫,对人生、对世界、对价值、对意义的迷茫,深深的迷茫…… 兰湘婷读完,没有说什么。柳晴在旁边也扫了一遍。南柯看她们读自己的文章,也不说话。他估计她们对自己的这些话不感兴趣。 沉默了一会儿,南柯说,这几年来,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感情似乎越来越苍老了,很难再喜欢上一个人、爱上一个人。南柯说,一位作家朋友说,他年轻时看街上的女人,是一个比一个漂亮,感觉美女如云,到了中年,再看街上的女人,是一个比一个丑,好像再也找不到漂亮的女人了。作家感叹,不知是如今美女少了呢?还是人老了,心态有了变化。 后记 这是我的本长篇小说。早写于十多年前,2002年开始写,写到2003年初,写了十多万字,没有写完,放下了。后来“非典”来了。一放十六年,几乎把这个小说忘了,2019年,准备写另外一个小说时,找到这个小说,看了一遍,自我感觉“挺好的呀”,于是又放下那个准备写的小说,开始接着写这个中断了十几年的小说。当然,接着写的时候,把前边写的也改了一遍,以使前后气脉贯通。2019年写完,2020年初改定。之后,“新冠”来了。 生活与历史中的某些“偶然”与“遭遇”,令人惊诧。 回想起来,我早的人生梦想,就是当一个作家,那时对作家的理解就是写小说的。那个时候,十岁多一点吧(我十四岁到了城里),我还在乡下,几乎看遍了村子里能借到的小说,**宏愿,也想写长篇小说,那时对写什么的理解,就是写农业学大寨如农民修水库一类内容。后来进城上学,到新华书店当临时工,进工厂当工人,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小说,还在做写小说的梦。但对于写什么内容,并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读大学时对理论发生了兴趣,毕业后在一家文学刊物做理论编辑,后又调到作家协会从事关于小说理论和评论的编辑工作,阴差阳错,也写了大量的至今却不无悔意的关于小说的评论以及理论文章。其间也写过一些中短篇小说,但一直没有把写小说当成主业,准确地说,写小说的意志并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意识之中。 2002年的时候,由于生命的触动,开始写这个《午后》。写的时候,想尽力忘掉脑子里已有的关于小说的种种概念。那个时候,我的脑子里已经装了太多的关于小说的概念以及其他种种小说的套路和模式。我想依着我的生命触动和我对小说以及文学的理解写这个《午后》。 写了十多万字,未完成,并且放下,一放十多年,一是对有些东西还未想清楚,二是觉得当时写的文字好像也不成样子。后来再写的时候,我从生命的“午后”已经进入生命的“黄昏”,对生命和人生似乎有了更多一些的感受和理解,写和改的时候,自然融入了后来的经验和体验、理解和认识。 小说内容有题材之分,可能也有不同人群之别,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样的题材和人我都有兴趣,都能写。少年时想写农业学大寨那样的农村题材和故事,后来自己也觉得好笑。我比较熟悉知识分子这个人群。《午后》写的,是我比较熟悉的几个不同性格的知识分子,在生命的“午后”——中年,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午后”的人经历已经比较丰富,思想也相对比较“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比较确定,人生则处在一个瞻前顾后的阶段,故事也就比较丰富(从多的意义上说)和复杂(从矛盾的意义上说)。人和人的不同,可能不是外在的职业、地位之类,而是观念的不同、精神世界的不同。《午后》的背景是二十一世纪初,地点放在了长安城,小说中的几个知识分子或准知识分子,他们虽是朋友或熟人,但观念和精神世界差异很大,有的带有较多传统文人特点又有现代知识分子品格,对生活、对人生怀抱理想主义,有的对生活的态度是现实主义,有的则没有精神的故乡,是精神上也是生活中的浪荡鬼,有的则是没有底线的享乐主义者。这些人的生活故事和精神状况,也许能从一个侧面展现一个时期的时代风气和文化人的精神状态。 知识分子这个人群,一般来说,比较缺少像其他人群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但他们的内心生活比较丰富,精神世界相对比较开阔。在“午后”这个生命阶段,来时路一片斑驳,去时路一片苍茫,较之少年与青年时期,因为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人生经验和体验,包括挫折和失败,这个时候,对于人生目标的寻找与选择,关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确认,包括如何对待爱情和两性关系,可能就更能显出人性的本真,心灵的自由度,更能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午后”的爱情以及两性关系,较之青年时期,似乎也更丰富和耐人寻味。小说主人公单身多年,忽然间“遇”到心动的年轻女孩,而青年时的梦中所想也突然现身,还有偶然的“邂逅”以及念念不忘的“知音”,似乎可能出现了都出现了。知识分子对待爱情的态度,两性之间那种微妙的心理与关系,也是小说想表现的。 小说写出来,应该由读者评说,作者好不说,也说不好。编辑盛情约写,拉杂写来,权作后记吧。 邢小利 2021年3月26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