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类案裁判规则与适用
QQ咨询:
有路璐璐: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类案裁判规则与适用

  • 作者:刘树德,聂昭伟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320631
  •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 页数:456
  • 定价:¥8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典型案例的方式,按照《刑法》总则、分则的法条顺序,针对《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下各具体罪名适用中存在的前沿、疑难、复杂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本书对该类罪名中涉及的罪刑相适应原则、犯罪概念、犯罪形态、共同犯罪、自首与立功、刑罚的具体适用及追诉时效等《刑法》总则问题和该类罪具体罪名及其相关从重、加重处罚情节认定等《刑法》分则问题进行了归纳。 本书将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专题,在每一专题下设置“裁判规则”和“规则适用”两个部分。其中,“裁判规则”部分以总结、概括某一问题的法律适用规则为主,旨在为解决类似问题作出清晰指引;“规则适用”部分详细阐释规则背后的理论支撑及法律依据,让读者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本书选用*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以及作者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案件进行适度点评,以便读者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规则适用。
    目录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在要求:单向制约还是双向制约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在法官个案裁判解释中如何体现 第二章刑法的时间效力与空间效力 一、针对某一犯罪行为“新旧法”法定刑相同的,如何选择适用 二、如何理解《刑法》第12条“从旧兼从轻”中的“处刑较轻” 三、犯罪预备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的,能否适用我国刑法 第三章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及“但书”的司法功能如何把握 二、“但书��的司法适用 第四章犯罪故意 一、如何认定行为人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 二、如何认定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犯罪故意 第五章犯罪过失 一、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与意外事件 二、在人身伤害类案件中存在介入因素时,如何判断因果关系 第六章刑事责任年龄与能力 一、户籍证明与其他证据矛盾时如何认定被告人的年龄 二、行为人因饮酒、吸毒致责任能力丧失的,是否影响刑事责任的承担 三、醉酒状态下实施犯罪能否作为酌定从轻处罚情节 四、如何审查轻度精神障碍及智障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第七章正当防卫 一、如何理解正当防卫的时间要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二、如何理解“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三、针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能否实施正当防卫行为 四、为预防不法侵害而事先准备防卫工具的能否成立正当防卫 五、在相互斗殴过程中是否存在实施正当防卫行为的空间 六、对于特殊防卫条件中“行凶”一词如何理解 七、假想防卫致人死亡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及处理 八、在自家院内搜寻不法侵害人时发生打斗致人死亡的,是否构成正当 防卫 第八章犯罪形态 一、在间接故意犯罪中是否存在未遂形态 二、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杀人未遂案件,能否适用死刑立即执行 三、中止犯罪中“未发生结果”及“未造成损害”如何认定 四、自动性与被迫性并存时犯罪中止与未遂如何认定 五、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如何认定 第九章共同犯罪 一、共同犯罪中帮助犯等共犯行为的认定思路如何把握 二、共同犯罪中主犯与从犯如何认定与区分 三、如何准确区分共同犯罪与同时犯 四、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不完全相同的,能否成立共同犯罪 五、有责任能力者与无责任能力者能否成立共同犯罪 六、事前明知但无通谋,事后包庇、掩饰、隐瞒的,能否以共犯论处 七、对明显超过共同犯罪故意内容的过限行为如何处理 八、共同犯罪中教唆犯、帮助犯脱离共犯关系如何认定 第十章死刑 一、《刑法》第48条“罪行极其严重”如何理解与认定 二、对未成年人和年满75周岁老人如何适用《刑法》第49条和第17条 三、如何理解《刑法》第49条规定的“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四、如何理解和认定《刑法》第49条规定的“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五、主观恶性极大、人身危险性极大的罪犯获得谅解的,能否判处死刑 六、罪行极其严重的故意杀人未遂案件是否可以判处死刑 七、对罪行极其严重但兼有法定从轻、从重情节的罪犯如何适用死刑 第十一章死缓并限制减刑制度 死缓限制减刑在因恋爱、婚姻矛盾引发的杀人案件中如何适用 第十二章剥夺政治权利 一、对被判处死刑的外国人能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二、对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判决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第十三章自首与立功 一、如何认定自首情节中的“确已准备去投案” 二、不知自己已被公安机关实际控制而投案的,能否认定“自动投案” 三、亲属“送亲归案”或者协助抓获行为人的,能否认定“自动投案” 四、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的如何认定 五、行为人供述与采取强制措施罪名不同的罪行,针对该罪能否认定自动 投案 六、如何认定自首情节中的“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 七、经电话通知、传唤到案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自动投案” 八、作案后既有自杀又有报警行为的,能否认定为“自动投案” 九、报警后在等待抓捕期间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能否认定为自动投案 十、报案时未表明系作案人而在现场等待的,能否认定为“自动投案” 十一、以被害人或证人身份报案,归案后隐瞒重大犯罪事实的,能否认定 “自动投案” 十二、在一般性排查中就如实交代罪行的,能否认定为“自动投案” 十三、对于犯罪后未逃离现场或者逃离后又返回的,如何认定“自动 投案” 十四、在抢救被害人过程中被抓获,后主动如实供述的,能否认定为自首 十五、如何区分认定“自动投案”过程中的“形迹可疑”与“犯罪嫌疑” 十六、如何理解和认定“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的内容与时间 十七、在二审发回重审后的一审期间再作供述的,能否认定为“如实 供述” 十八、行为人对其主观心态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的成立 十九、自动投案但对影响量刑升格的次要事实翻供的,是否影响自首的 认定 二十、余罪自首中如何认定“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不同种罪行” 二十一、共犯以证人身份协助司法机关指认同案犯的,是否构成立功 二十二、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线索来源违法或者不清的,能否认定为立功 二十三、被窝藏人主动供述他人窝藏犯罪的能否认定为立功 二十四、被告人亲属协助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能否认定为立功 第十四章缓刑 如何认定故意杀人当中的“情节较轻”并适用缓刑 第十五章追诉时效 一、如何确定犯罪行为对应的法定刑及追诉期限 二、被害人虽控告但公安机关不立案的案件是否受追诉时效限制 三、新、旧刑法交替后追诉时效规定应当如何适用 四、已婚被告人与他人存在事实婚姻关系,后单方终止事实婚姻的,如何 计算追诉时效 第十六章故意杀人罪 一、帮助他人玩“危险游戏”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性 二、因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而“以暴制暴”杀人的,应当如何量刑 三、教唆、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能否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四、以驾车、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险方法杀人应当如何定性 五、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转化为故意杀人的情形 六、遗弃罪、虐待罪与故意杀人罪应当如何区分 七、因自己行为致被害人于生命危险境地,“见死不救”如何认定处理 八、因婚恋、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量刑 九、故意杀人案件中被害人过错是否影响死刑适用 十、多名被告人致一人死亡的共同犯罪案件如何区别量刑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