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QQ咨询:
有路璐璐:

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 作者:孙亚桂
  •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 ISBN:9787516658413
  •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5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6658413
    • 作者
    • 页数
      328
    •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01日
    • 定价
      ¥5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全书大致由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合作研究突出的是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设计,自主研究讲求的是教师个人开展的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本书将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铺陈开来,贯穿全书,并为促进综合教育的发展并开设跨学科活动的实践建立基础。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同一年级各学科教材中安排有相似内容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便于提炼主题,能使教师从不同学科角度开展同一主题的实践活动研究,从而提**生的学科素养,使实践活动课程系统化。
    文章节选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报告
    孙亚桂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一)选题缘由
    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入基础教育成为**课程中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明确提出了“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该课程注重学习者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者个体的主观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实践的作用,重视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注意学习结果,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干我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举措方面是一个巨大突破。
    该课程的全面实施已有十余年,但是实施效果却不乐观。有些学校将其与春游、秋游活动融合在一起,简单将综合实践课程等同于室外活动;有些学校安排一名或几名专职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教师就机械地落实上级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
    自1999年开始,我国公布了一系列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实践���育研究还非常薄弱,已有的培养举措更多侧重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来进行,还很少有从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探求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
    2015年7月31日,北京市已经在正式施行了《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计划),该计划明确规定了从1年级至8年级各学科实践活动具体安排,特别是新学期开始,各个学科平均会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此次修订的课程计划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也更加关注课程的综合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这是摆在所有小学教育者面前的课题,而为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开设跨学科实践活动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核心素养:指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内容,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要点。
    跨学科:围绕同一个主题,至少两个以上学科协同,分别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活动本课题主要指学科实践活动,即依据教材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实践活动具有学科性、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本课题中的“学科”主要指**课程中的语、数、英、音乐、美术、品、科等,“实践活动”指体现学科本质和培养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本课题主要研究《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提出的“10%学科实践活动”。
    1923年美国成立的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就抱有促进各门社会科学相互交流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至少有数个跨学科研究项目在美国展开,各学科的专家通过项目得以整合,围绕共同的研究对象、集中各学科知识。学生也通过跨学科的教学项目获得关于特定领域的多学科知识和综合理解。早期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主要出于知识生产专门化和知识需求综合化的张力。如40年代美国开展的“曼哈顿计划”(即美国的原子弹发展计划),集中了几乎全部科技领域门类的专家,因此,现实社会具体问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也是促使跨学科研究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二战后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学研究及改革**在世界范围进行**跨学科活动调查,并在2005年提出“跨学科研究是—种经由团队或个人整合来自两个或多个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信息、材料、技巧、工具、视角。概念和/或理论来加强对那些超越单一学科界限或学科实践范围的问题的基础性理解,或是为它们寻求解决之道。"
    学者曼西利亚(Verónica Boix Mansilla)也提出跨学科研究(或者说跨学科性)的三个特性,即意图性、学科性和整合性。首先,跨学科是有意为之的活动;其次,跨学科研究要基于学科知识,不仅仅是学科研究的成果还包括它们的思维模式特点;第三,跨学科研究重在整合而不是并列各种学科视角,要达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热普科(Allen F. Repko)提出了一个更加整合和简明的定义:跨学科研究是一项回答、解决或提出某个问题的过程,该问题涉及面和复杂度都超过了某个单一学科所能处理的范围,跨学科研究借鉴各学科的视角、整合其识见.旨在形成更加综合的理解,拓展我们的认知。
    在跨学科活动发展的近百年间,它曾被理解为一个概念、一种思路、一套方法或具体操作,有时还被理解为一种哲学或自反的观念体系。
    知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外,更应关注学生学了知识之后走入生活、走入社会或在工作中要能运用。这才是对知识学习的生活意义的一种体现和追求。这在国外尤其是欧美**研究者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学生实践教育问题,如小学生就经常进行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个选题,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完成研究报告等,我国一些留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很不适应。
    在新版的课程标准中,各学科都提到了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几年来,我国在实施学科实践活动中,有了以下探索实施学科实践活动得出的结论:以教材为依托,**实践活动,教材是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实施中,梳理确定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突出**,确定实践学科;通览教材,选择实践内容;分科实施,落实实践计划。这也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可是学科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各个学科都应有的部分,各学科都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研究应该面对所有学科,让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来设计提**生素养的学科实践活动,而不是简单设计单个的活动,应是与教材、学生素养提升一脉相承的活动。而且更应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下力气,把学校的各个学科的活动融合到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领略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过程。
    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素质和核心能力,试图通过各学科协同的“共同作用”,让学生成长。在这个意义上说,与以往的课程体系相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建构的贡献就在于将学生的培养方式,从分解式变成了整合式。而当前的核心素养建构,先确定学**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再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具体化为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核心素养的着眼点,不再是各学科的任务分解,而是整体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于这种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应该着眼于整合思维,聚焦于中国学**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具体化。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件大事。在课程标准未做新的修订之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也应该根据有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转换思维,培育学生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也必须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实现,关注以学科核心素养更新育人理念的路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面向未来,实现学生培养的“通”。
    不同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那里的表现,不应该是简单的“加法”,而应该是“乘法”,是以学**展的核心素养为表现的统一体。由此可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设计实践活动是单一学科无法实现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多元性更能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核心素养培育的呈现维度来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学科核心素养,都应该表现出其对于学生素养培育的独特价值。不同的学科,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素养培育。这种独特价值既是学科差异的表现,也是学科价值的体现。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同中之异。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学科性质的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领域,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可以在不同的程度和水平上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这些内容,都具有解明的学科烙印和学段差异。例如,同样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语文学科主要在经典诗篇的学习中实现,而德育学科则关注于尊重与自尊;同样是关注学生的“政治认同”,小学阶段实现的主要方式是对于**观念的初步感受,初中阶段就要落实到对干基本国情国策的认识,而高中阶段,这一素养的落实,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面,而应该通过更加深化的认识,形成学生的**立场和人生态度。
    针对以上观点,不同学科的学科实践活动就要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内容即使相同,体现的价值也是不同的。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同中有异”的学科特质,当下的义务教育段教育教学应该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实现。
    北京教育学院杨志成副院长说:课程体系服务于育人目标,学校课程体系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如果说核心素养体系本质是育人目标的重新确立,那么其实现的基础就是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与重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学校对育人目标进行课程化分解,形成学校课程目标体系,进而根据课程目标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整合。所以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学科实践活动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学科性等特点,在学科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上不可忽视。很多学校不知如何开发利用学科实践活动,所以还没有落实这项工作,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开展了学科实践活动,但是以独个学科为主,而且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没有宽度和深度,更加缺少跨学科主题学科实践活动。
    我们在新课程计划开展初期就进行了学科实践活动的探索,组织所有教师梳理教材,设计学科实践活动,并目在不同年段依据不同主题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在前期的探索中,我们取得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的思考:把我们的探索、教师的成功经验建立课程体系,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综合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方面形成系统,为学生学科素养培育奠定基础,纳入我校课程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借鉴。
    目录
    目录 章 调研报告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研究”调查报告 孙亚桂 002 第二章 研究报告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报告 孙亚桂 012 第三章 团结合作 我和植物交朋友 魏宇彤 040 新芽萌动,一同成长 田明 045 我是小当家 付潞婷 052 大运河远足 王春丽 056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王伟 060 寻找春天 李青青 065 我学会了 李晓佳 068 遨游汉字王国 庞艳 071 魅力通州 ——走近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健 076 铭记历史 与国同梦 池水清 082 美丽的通州你在哪儿 张立华 089 日记中话与画的**相遇 杜赛 091 Moving seeds高伟 098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熊纯瑶 102 画自己 王健 104 文明储蓄角的烦恼 田常亮 108 指纹中的奥秘 贾雪莲 122 创意造纸 李宝莹 127 第四章 自主研究 诗情墨韵 寸草春晖 张淑红 132 小身材大能量,让我来温暖你 李爱超 136 播下童话的种子 ——开启童话阅读之旅 孙袆 144 小故事 大道理 张辉 149 走进名人堂 ——寻梦我国近现代作家 陈迎 154 千古文人英雄梦 爱国精神永传承 ———走近辛弃疾 福然 157 共抗疫情,爱国力行 徐安然 165 “跳蚤市场”小活动,大体验 ——认识人民币 马玉梦 171 小学生握笔姿势的调查 高立春 176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之美 ——从低年级入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水乳交流 张玉秀 182 身上的尺子 刘艳 185 跑道中的数学问题 许博 188 美在通州 ——发展通州经济 张娜 193 创造自己的计数制 朱焕然 198 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曹新爽 202 魅力通州 ———途经通州的轻轨线 邱伟娟 206 跑道中的数学问题 武海深 212 美在通州 争当美少年 董雪峰 217 美在通州 ——走近通州 果杰 221 My Hero ——清明节 祁文平 225 动画英语流利说 韩旭 230 京杭大运河 刘丽丽 233 生活中的数字 张宇利 239 学做小厨师 付莹 242 “旅游小达人成长记”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许媛媛 247 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王颖 253 运河文化传承 ———运河船工号子 郑瑞重 260 文明观赛 孙佳林 263 动物绘本连环画小故事 甘露 265 有趣的漫画欣赏 王立宁 270 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 高铁华 281 我是绿色小卫士 韩思琪 286 知我家乡,爱我家乡 王卉 290 杆秤·匠心,我是小小文化传承人 张雪峰 294 制作电子板报 姜继龙 298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李静 302 我是小学生 ——手拉手好朋友 仝曦 307 汉字的秘密 ——字源识字 张影 31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