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改变儿童发展心理学的13项经典实验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从波波玩偶到棉花糖:改变儿童发展心理学的13项经典实验

  • 作者:(德)马库斯·鲍罗斯(Markus Paulus)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302850
  • 出版日期:2022年02月01日
  • 页数:208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们如何解释儿童成长阶段的各种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本书选取了13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如波波玩偶实验、棉花糖实验、罗伯斯山洞实验、新生儿模仿实验、错误信念实验、客体恒存性实验、情绪识别实验等,几乎涵盖了儿童心理重要的方面,不仅涉及儿童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儿童的观察与模仿学习,还涉及儿童对父母或成人的依恋情结、儿童的专注力与共情行为、理性活动与善恶判断的起源等问题。 书中的13项经典实验就如同13副**,即便不能完全对症下药,也足以让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获得诸多启示。
    文章节选
    译者序
    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发展心理学方面的通俗读物。作者选取了13项非常经典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实验,按照统一的解释模式,对这些关键实验进行了简略而又清晰的叙述和评价。这些实验不仅涉及儿童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儿童的观察与模仿学习,还涉及儿童对父母或成人的依恋情结、儿童的专注力与移情行为、理性活动与善恶判断的起源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儿童心理重要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看,鲍罗斯所著的这本书无疑是**的入门指南。13项经典实验就如同13副**,即便不能解决所有的儿童心理问题,也足以让读者获得充分的启示。
    从卢梭的《爱弥儿》开始,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这种对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和分析,被后世定义为发展心理学。从20世纪中叶开始,发展心理学越来越成熟,涌现出大批儿童心理学方向的专家学者,他们设计了各种针对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活动的实验。这些关键实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起源,对很多看似偶然的行为给出了科学的解释,为人类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此外,我要特别感谢张亚捷编辑的信任与支持。如果没有他的邀请,我可能没有机会翻译这本书。我在撰写和修改博士学位论文的间歇翻译了这本书,书中关于儿童意志问题的实验详解也有助于我对康德自由意志论问题的理解。因此,我在翻译这本书时感到特别的快乐。

    2021年夏于德国海德堡



    前言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引人入胜的领域之一,它致力于研究自新生儿开始的基本活动问题,包括:
    ? 睡眠、营养摄入以及对自身及环境进行小心翼翼地感知;
    ? 人格的形成;
    ? 同情并安慰他人;
    ? 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 能够长时间沉浸在有趣的游戏中;
    ? 与父母交流,如问“为什么我必须马上清理自己的房间”这样的问题。
    为了能让儿童掌握上述能力,并终长大成人,本书致力于提出以下问题:
    ? 我们如何解释儿童成长阶段的各种变化?
    ? 导致这些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致力于探究人类生命的经历和持续变化的行为。
    虽然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理论和模型,使我们有可能解释、预测和影响人类的经验和行为,但是自该学科从哲学分离出来后,就以经验为原则进行学科体系的构建,实证研究也因此进入了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个体研究之所以值得更深入的探索,是因为存在以下理由。
    ,相比无系统的日常观察,系统的观察或记录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人类经验和行为的某些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囿于现实,必须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我们很少像穆扎弗?谢里夫(Muzafer Sherif)那样在他**的夏令营研究中系统地对群体间冲突的发生这一确定现象进行研究(参见第1章)。
    第二,实证研究是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试金石。一个理论在预测研究结果时越准确,越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实证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区分理论内涵的丰富与贫乏。尽管一个理论假设如果与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明显相悖,会陷入困境,但这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就被勒妮?巴亚尔容(Renée Baillargeon)运用在关于婴儿期客体恒存性的研究工作中(参见第5章)。
    第三,一些研究通过特别有创造性的设计或经验性范例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标准。它们建立了一个许多研究人员都会使用的范式,并被证明是整个领域发展的基础。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的棉花糖实验(参见第7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四,实证研究被人们低估的方面恰巧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即可以对理论进行实践。例如,在卡罗琳?扎恩?沃克斯勒(Carolyn Zahn-Waxler)等人的范式中(参见第8章)可以看到,即使是年幼的孩子,当他们察觉到某人在实施伤害时,也能够表达同情。他们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却能普遍产生同理心和同情心。或者当人们能够观察到婴儿会自主模仿同样奇怪的行为,如用额头打开台灯(参见第11章),就会产生诸如“为什么婴儿会自己模仿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行为”“这种模仿能力是如何形成的”的疑问。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拓展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路径,因为它们总能提出令人着迷的问题。
    所以说,有些研究特别有影响力,因为它们显著地影响了我们对经验和行为的思考,也影响了许多其他研究人员的工作。这些实验将被我们作为核心实验一一再现出来,本书的主旨就是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和描述。
    本书所选取的13项实证研究都曾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者也可以说,它们是
    目录
    第 1 章 儿童间的敌意:罗伯斯山洞实验 1 该实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群体行为,并向我们证明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第 2 章 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 13 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就能塑造孩子的行为,可见父母的榜样作用有多重要。 第 3 章 婴儿惊人的模仿本领:新生儿模仿实验 25 出生2~3周的婴儿已具备“读取”他人行为和情绪的能力,并能被抚育者的一颦一笑所感染。 第 4 章 孩子是如何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的:错误信念实验 39 孩子多大才能明白别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不一样,或者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想法呢? 第 5 章 宝宝为什么对啥都感到新奇:客体恒存性实验 55 在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眼里,周围的环境就像无厘头的梦,即使平常的事也会让他们新奇不已。在婴儿的眼中是没有“客体恒存性”一说的。 第 6 章 孩子早期的依恋类型:婴儿陌生情境实验 69 该实验通过观察孩子在陌生情境下的情绪行为反应,以确定孩子的依恋类型。而孩子早期与父母形成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其一生与他人的关系。 第 7 章 自控力与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 79 该实验证明,那些自控力强和能推迟享受的孩子,在未来往往比其他孩子要更成功。 第 8 章 为什么有些婴儿看到其他婴儿哭,自己也会哭:情绪识别实验 91 其实,婴儿并不是纯粹地以自我为**的存在,他们从两岁起就能够参与他人的感受,并与他人共情。 第 9 章 婴儿是如何做到快速掌握一种语言的:婴儿统计学习能力实验 105 实验证明,婴儿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学习能力,他们能通过经验习得知识。 第 10 章 婴儿如何准确地感知和处理他人的行为:泰迪熊和小皮球实验 117 实验证明,人类在婴儿期就能够清楚地区分行为的目的性和无生命物体的运动。 第 11 章 婴儿会不会“理性地模仿”:用额头开灯实验 129 孩子生下来就会模仿,模仿是从他人的行为中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第 12 章 婴儿能分辨善恶吗:“帮助者”与“阻碍者”选择实验 143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婴儿会偏爱“好人”还是“坏人”?实验证明,区分“帮助者”和“阻碍者”的能力对孩子今后步入社会与他人友好交往非常重要。 第 13 章 亲子间的手势交流有多重要:亲子手势互动与儿童词汇量实验 157 这项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在幼儿期的前言语交流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及扩展阅读 16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