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绿皮火车(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21年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绿皮火车(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21年卷)

  • 作者:羌人六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21215298
  •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01日
  • 页数:332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1215298
    • 作者
    • 页数
      332
    •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01日
    • 定价
      ¥4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散文集《绿皮火车》收录羌人六近年来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散文海外版》、《天涯》、《雨花》、《文学港》、《广西文学》等国内各级文学刊物发表的新散文作品二十篇。该散文集主题明确,作者以陌生化、诗性的语言、想象抒写出生地“断裂带”乡亲父老的喜怒哀乐、人事变迁,生动再现了羌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风貌,彰显了不屈的民族信念,地域色彩浓厚,语言风格、思想和表达方式皆有极其独特的一面,辨识度极高,亦是作者近年有意识在“新散文领域”不断努力尝试和探索的心血之作。
    文章节选
    绿皮火车 不会游泳的人 想趁水不注意 游到河那边去 ——自言自语 一 二十世纪末,川西北群山深处的断裂带,随日升日落、季节和农事辗转的断裂带,祖祖辈辈跟庄稼生死相依的断裂带,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根据地。生活循环往复,日子循环往复,看似千篇一律,毫无变化。那时,我已经明了:一个人的脑袋和嘴,能把个体从混淆的人群里面区分开来。脑袋通过思想,嘴通过语言,而不是凭靠它吃下的食物。“叫唤的鸟儿不长肉”,母亲总是如此意味深长地教育我少说话、多做事,不在人前胡说八道,尤其是家里的事。仿佛,我是家里的一面围墙,随时可能把一个家的败落和耻辱暴露在外,让人一览无余;后来到镇上学校念书,我学到一种更为简洁的书面表述:“祸从口出。”再后来,遇见自我,遇见诗歌,遇见散文,遇见小说,遇见杰克·伦敦,遇见凯鲁亚克,遇见堂吉诃德,遇见海明威���遇见库切,遇见勒克莱齐奥,遇见艾丽斯·门罗,遇见歌德,遇见赫塔·米勒——这个深刻而勇敢的罗马尼亚女人,一针见血似的指出:“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人的眼睛。” 是的,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人的眼睛。如同前几天,多难的四川盆地某个边远地带,一场突发的森林大火意外卷走三十个年轻的生命,这句充满智识和陌生脸孔的话语,也在我的眼睛里久久燃烧。止不住 泪流。 岁月漫漫,我习惯让自己躺在面包之外,一遍遍陷入回忆,在往事中刷新初忽略的真实,咀嚼它们,巩固它们,而我就是它们留下的全部。当然,人,永远去不了的地方就是过去。回忆,不是为了抵达,而是为了梳理。 已在断裂带的空气中化作齑粉的那些年,虽涉世尚浅,但我已经通过历练,熟练掌握了一套非常顽固且相对靠谱的经验。大人们总是教我,见了人就要打招呼,在断裂带,打招呼,就是“喊人”。喊人不仅是一种贯穿古今的礼貌行为,也会得到奖赏。喊人,意味着把形形色色的人区分开来,固定在记忆的岩层之中。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像工厂流水线上的模具,塑造着我的潜意识,嘴是一种工具,让我以为,世界上会喊人的小孩才是好孩子,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在类似的塑造过程中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事实上,我不想成为好孩子,否则,不会隔三岔五地挨揍,和院子里的几个小伙伴浓缩成村里人尤其是附近一些邻居的眼中钉、肉中刺。不过,千真万确,大多时候,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嘴巴甜,会喊人,也喜欢喊人。总而言之,如此矛盾交织,都是为了我的小算盘。我总是能够尝到些甜头,几颗水果糖,一袋奶油饼干,一截甘蔗,至少也能得到一个免费的笑脸,或者诸如“这孩子嘴巴甜”“这孩子真懂事”之类的表扬。只是,这些行为,和母亲口口声声的“叫唤的鸟儿不长肉”似乎有些矛盾。没有分清说话和喧闹本身的区别,我的嘴因此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久走夜路总要碰到鬼”,断裂带的这句老话,和人们常说的“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意思差不多。有一次,村里一个说话慢条斯理的放牛人,教会我一种别样的称呼。他指点迷津似的告诉我,看见村里某某的时候,喊他几声“嫖客”,准会有糖吃。跟说话慢吞吞的放牛人一样,他口中的某某,也是个放牛人,一个村的,同外公一个字辈。“孩子的头脑就像是捕蝇纸,不论给他们什么都会粘住。”多年以后,我在加拿大小说家艾丽丝·门罗一篇小说里读到这句话。毫无疑问,那时候,我的头脑就是一张捕蝇纸。我想的是,记住了“嫖客”,就不愁没有糖吃。外婆家是村里人上山放牛必经之地,为了吃到糖,我坐在外婆家竹影婆娑的院子里等了**又**,终于等到某某。大老远,“脑袋不知长哪儿去了”的我扯着嗓子一连串“嫖客”脱口而出。意想不到的是,“嫖客”的脸,一下子刷白,一下子又变得通红。他恶狠狠地瞪了我几眼,没给我糖吃,而是头也不回骂骂咧咧丝线般走远了。他真的走远了。据说,这个善良又爱面子的放牛老汉,因此怄气,回到家里,足足躺了一个星期。糖没吃到不说,父亲倒是用黄荆条子请我吃了许多小孩犯错或者闯祸后才会吃上的“坐墩肉”。我用“嫖客”招呼放牛老汉,人家走远了;我吃“坐墩肉”,是因为对放牛老汉使用了有毒的语言。我走远了。 除了请我吃“坐墩肉”,父亲还三番五次地问我:“你的脑袋长哪儿去了?” 蚂蚁经常搬家,脑袋却不会。我觉得父亲的问题有些奇怪,并且,明显不是出于礼貌的提醒、关心,而是质疑。于是我很认真很认真地看了看父亲的眼睛,又摸了摸自己的脑袋,看看它还在不在。 “你的脑袋长哪儿去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有时出现在挨打之前,有时出现在挨打之后。有时,是经由母亲之口说出。母亲说出和父亲一样的话,我一点不感到惊讶,有一次,我正好撞见他们两个紧紧抱成一团,站在弥散着油烟味的灶屋**,在那盏只有十多瓦的灯泡暗淡的眼皮子底下接吻。我想,父亲跟母亲接吻的时候,把这个问题也传染给了母亲。我一点都不感到惊讶。 “你的脑袋长哪儿去了?” 后来,这个问题,像在我的脑袋里面扎根一样,如影随形。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问题。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天气,我能随时看见这句话打开抽屉那般打开父亲阴郁而锋利的嘴唇,有着浓烈烟酒味的嘴唇,跑到面前,提醒我夹着尾巴做人。在家里,我莫名其妙地害怕父亲,害怕他像老鼠害怕猫。并且,常常陷入莫名其妙的困惑与恐惧,感觉自己并非活在空气的栅栏里,而是活在父亲的否定句中,如同断裂带那些死后肉和骨头会整个儿化成水流走的野生鱼,活在家门前那条潺潺流淌的河水的皮肤下面。 实话实说,我不知道我的脑袋长哪儿去了。我清楚的是,我已经无法忍受继续在家里待下去。我彻底厌倦了这种日复一日、枯燥至极的时光。我想逃离,想变成鱼,沿着家门前的大河顺流而下。那些年,我不止一次在河边遇见渴望变成鱼的女人,她们变成鱼的方式异常简单明了——她们用死。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一个阴冷的日子,当乡亲父老把被大伯揍得遍体鳞伤的伯娘从河边拉回岸边的时刻,大伯仍在一边幸灾乐祸地吆喝:“大河没盖盖子!”好像巴不得伯娘死给我们看。 在断裂带,“大河没盖盖子”并非纯客观表述,而是一种诅咒,只是相对委婉。对于外人,本地人可能更愿意用赤裸裸的“去死吧”表达内心世界,而对于家人,“大河没盖盖子”的使用频率似乎更高,仿佛,这就是冰与火,是语言的微妙之处,像一列穿过死亡的火车,满载 冷漠。 “大河没盖盖子”和“你的脑袋长哪儿去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又仿佛一脉相承。至少,缔造这些嘴唇的当事人的血液是相似的。多年来,这些令我不寒而栗的话语,并没有化作空气,而是肉一样长进了我的身体。我一直带着它们。我也想对它们说:“大河没盖盖子”和“你的脑袋长哪儿去了”。
    目录
    断裂带的山河故人 颜慧 /1 绿皮火车 /1 指纹 /19 人在大地上四处流淌 /37 无根者 /54 山河故人 /70 家门口 /91 总想多长几只手 /107 羊图腾 /118 见一面,少一面 /135 日薄西山 /146 蝴蝶效应 /161 安魂者 /178 你的沙制的绳索 /195 遍地苍茫 /206 露德圣母堂 /223 食鼠之家 /240 城的门 /256 九洲大道 /269 万家灯火 /286 断裂带 /30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