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儿童读写三十讲(大教育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儿童读写三十讲(大教育书系)

  • 作者:魏智渊 著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70224890
  •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 页数:230
  • 定价:¥4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动化的读写能力。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团队二十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本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儿童读写能力要求,系统、全面、科学、专业地提出小学阶段儿童读写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读写课程,助力教师科学地培养儿童的自动化读写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文章节选
    序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的重要性,至少在小学阶段,现在早已经达成了共识。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不会反对,甚至相当强烈地支持加强阅读。 但是,怎么抓阅读?却千姿百态。 形式上讲,开阅读课?办阅读节?做阅读课程?举行阅读活动? 内容上讲,是读经典名著?是背诵?是写读后感?是摘抄好词好句?是写故事梗概? 无论怎么抓,后的结果大同小异,就是阅读往往沦为形式,甚至沦为政绩工程,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因为抓阅读时,有两个致命的问题不容易想清楚。一个问题,是阅读到底应该怎么抓?一个问题,是怎么处理阅读和考试的关系。不知道怎么抓,导致了少慢差费,没有处理好与考试的关系,导致了阅读流于形式。因为成绩不好,方方面面都交代不了。 今天我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什么是阅读能力? 1 在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儿童阅读”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这个概念。通常,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养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根本处,仍然是德智体美劳,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对德智体这三大领域在新时代的要求的表达。高尚的道德、深刻的智力、强健的身体,是超越一切时代的核心素养。道德的风格化、智力的风格化、身体的风格化,都表现为美。美不是并列的,美是德智体发展的顶点。而劳动,则更多的是手段。 那为什么不说德智体,仍然要说核心素养?主要是时代变了,德智体的内容,也在演进。比如,封建社会,更重视私德,你要孝顺,要忠诚;而今天的社会,更重视公德,你要遵守游戏规则。因为过去的道德更强调伦理,强调等级顺序,而现在的道德更强调规则,强调平等的社会交往。同样地,过去更看重知识,所以强调背诵,现在则淡化记忆,更强调能力。哪怕是数学,过去也更强调算术,强调计算能力,现在则更强调概念与统计,强调数学建模,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强调身体的时候,更强调健壮,现在强调身体的时候,更强调健康,以协调为美。 如果我们把身体素养先放在一边,作为另外一个重要的单独项目,聚焦于德与智,或者说道德人格发展与智力发展的时候,那么,小学阶段重要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什么? 答案是:自尊水平与阅读能力。在道德人格发展方面,除了自尊水平,什么重要?是习惯培养;在智力发展方面,除了阅读能力,什么重要?是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数学能力,甚至还没有放进去,因为数理逻辑能力,在小学高段才真正地有可能得到发展。这是小学的特点。 2 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呢?它与智力有什么关系? 智力是一个没有明确结论的概念,加德勒提出了很有影响力的多元智能理论,这是对智力影响的一个解释。尽管这里列出了八大多元智能,但事实上,真正的核心的智能,仍然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是学校智力发展事实上的核心。而在小学阶段,核心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处于浪漫期,在中学阶段,核心在朝数理逻辑智能转移。 通俗地讲,年龄越小,语言学习越重要;年龄越大,数理化学习越重要。 所以,当我们在小学讲到智力的时候,核心就是指语言智能。语言智能,在小学主要表现为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因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黄金期,是在小学高段和初中阶段。 那么,一提到阅读能力,我们立刻想到的是哪些内容呢?语文老师可能会想到语文要素,或者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与评价能力等。 对于阅读能力来说,毫无疑问,理解能力是核心,理解能力包含了预测、提问、复述、想象等一系列的阅读策略,以及根据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概括**思想与观点,体会思想感情等核心能力,以及对常见文体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能力,以认读能力为前提,包括识字、词语积累、快速阅读能力等。理解能力的**阶段,是鉴赏评价以及运用能力,包括判断、比较、评价、审美、鉴赏、批判等能力。 小学的语文教材,尤其是统编本教材,正是按照这个逻辑来编排的。在小学低段,是以认读能力为核心的;小学中高段,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初中阶段,是以理解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为核心的。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是公认的。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乃至于大学,读写能力是非常差的,有许多学生甚至错别字满篇,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连清华大学,也不得不在本科阶段开设写作课,以提**生的写作能力。 如果这个问题还嫌大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问题变小:在小学阶段,为什么总有一批学生,记不住字词,默写的时候错误连连? 3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误解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更误解了认知规律。 在认知上,或者说在学习理论上,有两条根本的规律,要予以特别的注意: 1.认识源于整体,是从“整体—部分—整体”的不断循环,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是黑格尔的观点,教育家怀特海把它转化为一组概念,叫“浪漫—**—综合”。 2.认识有两种路径和形态,一种是无意识学习,形成的是隐性知识,也称默会知识;一种是有意识的学习,形成的是显性知识。 怎么理解条规律呢?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一个词语,或者一个人,总是从整体开始的。举个例子,在座的绝大多数同行是次见到我,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是先看到我整个人,还是先看到我的一部分?例如,先看到我头发,再看到我额头和眼睛,然后是嘴巴和脖子,一直到脚,终,再组装成一个人。 再例如—— 研 表 究 明 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 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 仔味细回一下 才发这现话段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电脑阅读和人类阅读的区别在哪里?在于电脑阅读,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的,然后组装成句子,文章,人在听的时候,自己会使这些零散的字词变得有意义。但人在读的时候,每读出一个词,都受到了整个语境的影响,哪怕你是次读。比如,你可以读:“我们一致同意一点钟开会。”在这个句子中,“一”的发音,受到了后面字的平仄的影响,从而发生了音变,这在电脑阅读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电脑智能化以后,是另一回事情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所有的认识,都是基于整体,基于背景的。如果没有背景,你根本看不到墙上的黑点或白点。因为墙上的黑点或白点,是以整体背景色的存在作为前提的。 那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儿童是先学会阅读,还是先学会识字的? 我们发现,儿童早在识字之前很久,就学会阅读了。因为阅读的本质是输入,当儿童在听故事,听妈妈讲话的时候,就是在阅读。儿童生下来为什么不能说话?为什么要在一岁多才能够勉强说出字词?这一年多在做什么?这一年多,就是在听,在阅读。如果一个孩子在生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人跟他说一句话,例如父母是聋哑人,那么,当儿童长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要上幼儿园了,儿童可能彻底丧失语言能力,成了狼孩,为什么?他明明会发音,为什么学不会识字?因为他丧失了语言背景。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儿童接受的语言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我们前面讲了,早期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是核心。早期智力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或者至少是首先表现为阅读能力。 4 我们会发现,富裕家庭的儿童,与贫困家庭的儿童,城市家庭的儿童,与农村家庭的儿童,高知家庭的儿童,与普通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和学习水平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通常我们会归结为天赋,实际上不是,实际情况是,出生在乡村和出生在城市,先天的天赋差别并不大,主要的差异,在于后天的养育环境。富裕家庭、城市家庭、高知家庭的孩子,从生下来的那**开始,他们所面临的语言环境,就要比贫困家庭、农村家庭以及普通家庭的孩子丰富得多。 语言环境直接影响了智力,导致语言环境贫瘠的儿童学习变得困难。 现在回到刚才的话题:为什么在小学阶段,有些儿童,记不住字词,背不下课文,默写不了诗词呢?根本的原因,不是这些儿童不努力,不努力只是屡次失败以后的结果,而往往不是原初的原因。 说到这里,我还要说一句,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抽象的记忆力。因此,机构或辅导班里的记忆力训练,基本上都是智商税。 我以我自己为例,我从小到大,在语文方面的记忆力超常。无论是课文,还是诗词,基本上读几遍,就能背下来了。到大学时,甚至专门挑类似《离骚》这样的长文来背诵。教书的时候,教高中语文,基本上备完课后,课文就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而且不是刻意的。 但是,我是中师生,中师是不学外语的。中师毕业后,我想要自学外语,花了两年时间,终放弃了,因为记不住单词,就像现在的儿童记不住生字一样。 等我女儿初中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语言学原理。所以,她在中学阶段,背外语很快。电影台词,演讲,读几遍就能背了。 为什么我在中文方面记忆力很强,外语方面的记忆力就非常差,而我女儿,在外语方面的记忆力又非常强呢?都是因为有大量的语言输入作为背景。 结论是什么? 是一切语言学习,都是以输入量为前提的。儿童记不住词语,不会阅读和写作,是因为阅读量不够,要补的不是教材中的知识或考试题目,而是阅读。这话听着可能觉得非常耳熟……没错,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大家看我的介绍,我写过一本书,叫《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者。 换句话说,小学阶段阅读量不够,不只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且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而影响儿童的语数外和数理化的学习。 所以,小学有两件头等大事:一是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二是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目录
    序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儿童阅读 001 上篇:儿童阅读基础 什么是童书? 003 什么是绘本? 008 当孩子阅读故事时,他的内心在发生着什么? 012 经典的童书是什么样子的? 019 怎么让儿童爱上阅读? 025 为什么要海量阅读? 031 附:从“自动化阅读”说起 036 怎么管理好一个图书角? 046 要想做好儿童读写,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051 中篇:走向阅读课程 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 061 晨诵,与黎明共舞 066 附:凝视一朵花 070 从《丑小鸭》看整本书共读 077 什么是长文挑战? 084 儿童自由读写的时间从哪里来? 089 如何推动留守儿童阅读? 095 儿童如何学习文言文? 100 电影课程的诗与思 105 为什么不要让孩子去学习速读? 114 演讲怎么教? 124 为什么是童话剧? 129 下篇:儿童自由写作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写不好? 137 如何激励学生自由写作? 144 晨诵与儿童诗仿写 151 怎么指导儿童写读后感? 160 怎么指导儿童写日记? 166 怎么提升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 172 怎么指导儿童写演讲稿? 177 怎么写文学评论? 183 怎么写人物评论? 190 什么是广谱阅读? 194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修炼自己的读写能力? 199 后记 204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