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承续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承续研究

  • 作者:杨莉 吴宗铖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22506272
  •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 页数:260
  • 定价:¥7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历史发展的自然脉络,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技术工作这一方面的创新与探索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向科技进军”口号的提出,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的战略要求,结合当时的时代追求思想的演变与体系建构,展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思想体系形成全过程,分析每个时期科学技术创新的现实意义。科技创新思想一脉相承,适应时代需要,**时代发展,永为“生产力”。
    文章节选
    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包含了历史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等,其中科技观也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马克思科技观应运而生。近代科技革命及其产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产生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背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茂大杠杆理论是马克思科技观的深刻理论内涵。 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产生的背景 产业革命之后,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其中科技的进步对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两个领域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科技与社会”作为一个热点话题被人们进行研究。我国要实现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建成科技强国,资本主义**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利用科技取得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近代科技革命的形成 中世纪漫长的���夜逐渐退去,在科学方面以令人震惊的力量重新崛起,并且其发展速度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究其原因,恩格斯指出首要的一点应当是工业的发展。恩格斯深刻地描述道:“自十字军远征以后,工业便有了长足的发展,随之衍生了许多力学(磨坊、纺织、钟表制造)、化学(酿酒、染色、冶金)、物理学(眼镜)等方面的新事物”,[1]即使这样,在古代传统文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意大利,但处于同一时期的西欧、中欧在相互联系的同时也在发展进步,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层出不穷,印刷机也**面世。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了盛大的科学革命。 这次科学革命应该从16世纪前后算起,“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2]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巨人也出现了巨人的时代。以达·芬奇、马基雅弗利、路德等为代表性人物,意大利在艺术领域出现**的繁荣,德、法崭新的现代文学也随之涌现。中世纪的黑暗过去了,教会的那种专制统治精神崩塌、瓦解,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意识、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冒险精神、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社会中开始显现出来。“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3]“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又似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4]在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和数学先发展,因为它们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学科。到了牛顿、林奈这一时期的末尾,人们所能看见的学科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刚体力学的主要规律已弄清,主要的数学方法已基本确定,此后,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在不断的发展着,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恩格斯指出:“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了科学的形式”。[5]力学、天文学、数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主要归功于牛顿,而化学的开创者为布莱克等人,由于人们对所生活的地球形状的进一步探索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地理学上升到科学水平。各类科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恩格斯所说的观点可以表明英国爆发科学革命的部分原因,认为科学革命发生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变迁。此外,科学以意识形式而存在,从其本身的视角来观察,科学革命产生的起初原因还有诸多。 (一)贸易往来与文化交融成为近代科学出现的催产婆 从“十字军东征”前后经历的八次失利可以看出,宗教的统治地位已经摇摆不定,大部分的商品和文化被骑士们不断引入到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作为十字军的出入门户,自然而然成为了东西方贸易及文化交流的**。同时其城市商业、手工业也急速发展,由此形成了类似于佛罗伦萨、威尼斯这样的“城市**”。由于茶叶、丝绸、棉布、陶瓷等各种东方商品的引入使得意大利的生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再加上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对当地本土产业来说竞争压力明显增强,开辟新市场成为迫不得已的行动,航海、探险也需进行,并使得部分人的内心产生了冲动,使得市民社会开始出现,从此欧洲各国的交流融合开始频繁起来。 从12—17世纪,中国四大发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传入欧洲,促使欧洲在科学文化方面产生了革命性变革。随后,欧洲的航海事业和探险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些发展离不开指南针所起的重要作用,航海和探险事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视野由狭隘变得更加开阔起来,人们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断被打破,对外的国际市场由此逐渐扩大;火药在欧洲各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战场上的强有力的武器;火药与指南针两大武器作为殖民主义者实行海上侵略的“一炮一舰”而具有重要的价值;科学文化在欧洲各地得到普及并进一步发展,造纸术与印刷术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中国科举制度传入,促使西方形成了现代文官制度。各国文明相互交流融合更容易产生包容精神,与单一的文明形式相比更具有优势,从而可以产生新的文明并逐渐推进。 (二)文艺复兴运动为实现科学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过程中,书写、计算、法学、医学等实用知识和技能取代了神学经典的地位,并产生了一批比较知名的医学、法学学府,而且在大学内经常开展自然科学讲座,确保了学者们的工资和职位,独立性由此得到显著增强;市民**精神生活的逐渐加强离不开人们对于自然主义和现世主义艺术的崇尚;哲学思想的历史性变革打碎了人们思想上的宗教枷锁。人文主义与教会思想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达·芬奇、薄伽丘以及但丁、彼特拉克等人,都把教会作为主要的批判对象,因此圣人们的光环已消失,普通大众的所处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6] (三)“科学实验时代”的到来 思想解放为科学发展的实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大学学府里,研究团队的研究风气和条件都有所改变,附设了植物园以供教学与研究,同时出现了一些具有研究性质的学术组织,并以高薪吸引杰出学者担任在职教授。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使得学者职能与工匠职能日趋融合。以哥白尼和伽利略为这场科学革命的领路人。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取得了正式的发表,解答了“天、地”问题;1590年,伽利略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顺利进行,之后又通过自制望远镜观察到一系列天文现象,其中的实验工具——望远镜,在军事、航海的实用性而广受关注,伽利略也因此获得“**科学家”的称号,这足以表明,社会取得飞跃式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紧密联系。在荣誉面前,伽利略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进行回答,坚决不盲目跟从宗教的一些活动,并对于托勒密体系进行了彻底否决,不随意盲目听从宗教与神权教义,因此被“异端裁判”所暴力讯问和长期监禁。伽利略以放弃自由和生命为代价在监狱里完成了代表作《天文对话》,当然同样付出自由和生命的还有布鲁诺,虽然他们牺牲了自己,但是科学精神与科学尊严一直存在。继伽利略之后的百年内未出现过知名大家,意大利的科学复兴也在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而中途阻断。 (四)具有启蒙精神的科学方法论 弗朗西斯·培根和笛卡尔共同为科学发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的理论方法。培根不承认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理论——解释现实——产生新体会的三段论,并抨击自他以来的方法理论,他提倡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归纳得出一系列真理性的发现并取得真理性检验的方法。培根还提出,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在于科学技术层面与科学知识层面的区别,他赞同“知识就是力量”的认识,并提出让学者们由浅入深进行研究的建议,从而实现“学者与工匠的结合”“知识与力量的统一”。在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里,社会由“哲学王”统治,因为他认为“哲学王”是智慧的化身,统治者所学的知识只为寻求真理,他们与武士都不需要进行生产活动,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知识和劳动完全分裂,对于科学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他对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培根创造了新型的精神核心方法。他认为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是自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实验,后通过不断的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步骤来完成,从个别中归纳出共性,强调理论由经验得来,这就对神权世界关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发起了挑战。由此,马克思认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7]此后,笛卡尔在他的《方法论》与《哲学原理》中用数学方法与演绎法弥补了培根归纳法的不足之处。他们思想上的相互补充造就了科学方法论的形成,促使人们冲破宗教枷锁,丢弃盲目自信,这为牛顿、富兰克林等大科学家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在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但并没有实现科学革命。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学革命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岁月才能实现从萌芽到革命性变化。各类学科在18世纪时才形成较为科学的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科学表现出的主要特征仍然是传统经验,同时也可以说明,当时意大利还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科学和社会条件,所以不能够形成科学革命。当今社会,对科技的需求急速增加,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科学来推动发展。 二、近代科技革命的首要成果——产业革命 在意大利处于逐渐分裂的情况下,使得一直居于落后地位的英国有了超越它的空间。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取得发展,这都是超越意大利的必要条件,同时英国的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一优势也是英国进行科学革命的重要条件。培根与新教思想广为传播,为英国科学革命的兴起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基础;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由新教伦理促成;资产**革命使英国政体趋于领先;社会传统更加强调对科技的重视。格列沙姆学院是一所为人们教授专业科技知识的主要集中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举办了一场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讲座,自此牛顿等人开始了科学研究的进程;在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成为经商者、教师以及工匠们学习先进手工技能的聚集地;至17世纪中期前后,伦敦在欧洲社会成为了具有先进称号的科技**。欧洲主要关注学术界的一些热点问题,这同样在英国也有很多人研究,常常多人同时抵达终点,竞争极其强烈。从产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手工业不断取得发展以及商品在竞争中出现多样化,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重新建立了更加专业化、协作化的生产方式,这就成为工厂产生的起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的科学发展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牛顿在继承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发现了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总括了宇宙中所有物体、天体的运动规律。1687年,牛顿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1843—1845年的两年期间,英、法天文学家发现海王星并得到证实,牛顿学说得到更进一步的科学性验证。 英国在科学方面领跑长达一个世纪,其技术的进步成功诱发了产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生产力的二次高涨。改良织布机在产业革命时期是一件具有标志性的革命成果,1733年,在竞争与需要并存的情况下,机械师约翰·凯伊制造出了飞梭,使得织布机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织布机的改良对于纺线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1764年,哈格里沃斯发明了竖锭纺车,此项发明为工人**带来了质的变化;1768年,阿克赖特制成了水力纺纱机,成为全世界首台需要许多人力的“大机器”,以这一“大机器”建立起的现代工厂相继诞生,雇佣工高达400多人;1779年,工人克隆普顿整合了以往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纺纱匀称又结实、具备300~400个纱锭的机器,他将其命名为“骡子”,用以说明这是杂交的成果,并且具有杂交的优势。新的产品在不断深化的归纳、演绎中产生,其中所包含的思维方法是科学革命的宝贵成果。 随着纺纱机的不断改进,人力、水力已经不能适应它的发展需要,而是需要强大的驱动力加以配合生产,那么新机器的运作到底需要什么来带动呢?这是17世纪末的英国工业发展所要面对的新挑战,也是科技领域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先出现的动力问题主要表现在炼铁行业,随着在生产中对钢铁的需求的不断增加,有限的木材、煤炭已经不能满足其生产需要,所以人们必须掌握一门新的技术作为自己立足的支撑点,在纺织动力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英国的科学技术领域不惜牺牲几个世纪的时间坚持试验,并且不断探索发明蒸汽机,1774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并迅速在各国得到广泛使用。 英国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科学发明,先出现的是棉纺织工业的诞生,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随着纺纱部门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8]人们在工作时从以前的居家式走了出来,聚集到建筑物上,并且实行工厂制,因此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具有很强的彻底性,手工劳动被蒸汽动力与机器作业所取代。为了促进工业领域迅速发展,政府采取措施在税收方面做了相应调整,大大改善了现有的交通状况,随后铁路和轮船运输业方面也有了快速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在现代英国所有关系中起着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当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谓的工业化无疑指的是以工业为主的经济,那么英国农业的地位就退居其次,这样迫使农业在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向其他需要农业的地方转移,伴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移,拉丁美洲逐渐成为了英国的原料供应地,而其他一些非洲及东南亚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从英国科学革命产生的结果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科学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作为前提,还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面对牛顿取得的重要科学成果,人们在当时几乎看不到它对生产的积极意义。然而,科学家互相启发、相互吸收、彼此促进,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共同体,在科学家眼中,必须具备的是开创进取精神,从事科技交流或是某种理论直接造成科技交流都是次要的。当科学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科学认识就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而社会的需要正是科学成功转化为技术的催化剂。 三、科技的发展与生产力的高潮 科学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它是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所以具有革命性特点,也表现出一种前进性。在这里前进性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而且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英国发生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势头更为明显。这种革命性的力量使得生产力不断发展出新高潮,而每次生产力的高潮都是建立在某项重大的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生产力高潮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呈现出周期短而规模庞大的发展势头,科技创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加突出。 (一)德国的化工技术革命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不长的时间内,科技**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发生新的转移,英国丧失了其经济上的霸主地位而被德国所代替,成为新的经济和科技**,并由此推出了第三次生产力的浪潮——化工技术革命。 哲学革命在科技革命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德国,哲学方面发展迅速,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德国人的认识方式发生改变,进而促使认识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思想上的解放运动。当牛顿游走于神坛之上,而且科学革命自身也表现出其革命性的本质,形而上学机械自然观也被人们当做是不可推翻的思维方法,而牛顿则认为世界的原动力是神,使得科学革命在神灵面前止步不前。但科学的脚步不会停下,所以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摆脱牛顿的形而上学机械自然观的束缚,这一历史任务,毫无疑问地落在了哲学家的身上。在自然科学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自然观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只有唯物主义哲学仍有着“清醒的头脑”。换言之,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依然坚持从世界本身出发去说明世界,后德国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产生了哲学革命。恩格斯对早期科学成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自然界被分解成几个分支,并将自然界按其发展阶段和所属性质的不同分为几个类别,关于有机体的研究是按照自身内部的解剖形态进行的,这是对自然界认识取得进展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9]这种片面性的看问题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的思维方式不攻自破。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作为开端,自然界是永恒不变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而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逐渐向各个领域蔓延开来,从而改变了人们以往看待客观世界的方法,“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0] 应用研究人才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英国产业革命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德国依然以一个落后农业国的身份而存在,主要原因是德国统一时间较晚,德国为追赶其他**的步伐,加快实现现代化进程,于是派遣大量学者到英、法两国留学,学成后在德国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由此出现了大量的骨干人才。大约在17世纪30年代左右,在德国出现了科学革命的热潮,伴随着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家,以李比希为代表的科学家创立了有机化学,创造了肥料业,另外还创立了煤化学工业,李比希还培养出了大批**的化学家,诸如凯库勒和霍夫曼。 精准选择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突破口。英国拥有大量价格低廉的植物染料的供应产地,因此英国研发出了合成染料技术,但英国对此并不重视。但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则充分利用合成染料技术进行各方面的研制工作,为德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在1863年,霍夫曼怀着为祖国筹建人工染料工业的愿望毅然回国,进而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在1913年,德国所生产的染料己经在世界上占有80%的市场份额。合成染料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制药工业、纺织工业、合成橡胶工业和油漆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成就了几十亿马克产值的煤化学工业,出现了好几家像拜尔这样的大公司,化学制品一时成为主要的制成品,人类进入了“化学合成时代”。 [1] a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36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56—65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3.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0. [10]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16.
    目录
    目 录 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 1 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产生的背景 1 第二节 马恩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阐释 13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推动历史进步的理论阐释 2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1 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萌发(1949—1977年) 32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1978—2002年) 42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2003—2012年) 52 第四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完善(2013年以来) 59 第三章 论科学技术 70 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政策 70 第二节 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伟大号召 78 第三节 工业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 81 第四节 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 86 第四章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95 节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世界科技革命背景 95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00 第三节 尊重知识和人才 112 第四节 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思想 123 第五章 与胡锦涛论科技创新 135 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135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实施 144 第三节 科技发展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153 第四节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161 第六章 *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170 节 *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171 第二节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177 第三节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184 第四节 坚持科技创新为经济服务 191 第五节 科技强军的重要战略 195 第六节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201 第七节 培育创新人才队伍 205 第七章 新时代科技强国的成就与前景 213 节 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 213 第二节 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228 参考文献 239 后 记 24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