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临证治要——赵氏四代中医医案精选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临证治要——赵氏四代中医医案精选

  • 作者:赵郴
  •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71014988
  •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长沙市名中医赵郴及祖上三代中医从事临床工作中精选的实例病案及其解析,是赵氏家传临床经验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共收录内、外、妇、儿科普通或疑难病案39例,篇尾附经验良方48首。本书以临床实际病案为切入点,以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作为临床依据,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指导思想,以临床**为首要目的,从辨病辨证到治法方药丝丝相扣,并对某些疾病用药的经验不遗余力地进行点化。本书对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类似病证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尤其适合从事中医临床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的初学者阅读。
    文章节选
    章内科疾病 一、感冒(7例) 医案1
    李某,女,26岁,湖南长沙县人。
    初诊恶寒身痛微热3日。患者3日前因感受风寒后恶寒重,轻微发热,身痛,无汗,伴有口渴,无腹痛,腹泻。遂到门诊就诊。舌苔薄白,脉浮紧细。既往体质较弱,容易感冒。中医诊断:感冒。
    中医辨证:风寒束表。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5 g,防风10 g,独活10 g,柴胡10 g,前胡10 g,川芎10 g,党参15 g,羌活10 g,桔梗10 g,薄荷(后下)4 g,葛根10 g,甘草6 g。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畏寒缓解,无发热,身痛好转,偶有口渴,伴有咳嗽,干咳无痰。舌苔薄白,脉浮紧细。
    方药荆芥6 g,防风10 g,陈皮10 g,柴胡10 g,川芎10 g,党参10 g,羌活10 g,桔梗10 g,薄荷(后下)6 g,紫菀10 g,白前10 g,百部10 g,杏仁10 g,甘草6 g。3剂,水煎服。
    三诊无畏寒及发热,无身痛,偶有咳嗽,干咳无痰,伴有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缓。
    方药荆芥10 g,防风10 g,白术10 g,柴胡10 g,前胡10 g,党参10 g,黄芪15 g,桔梗10 g,薄荷(后下)6 g,紫菀10 g,前胡10 g,百部10 g,杏仁10 g,沙参10 g,麦冬10,甘草6 g。3剂,水煎服。
    按本案为外感风寒邪,郁于肺卫,卫表失和的风寒感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本案初诊先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发汗解表达邪,二诊用止嗽散加减疏风散寒,宣肺**,三诊用玉屏风散加减宣肺**,祛邪扶正,使寒邪解,肺卫和,恶寒发热身痛症状除。 医案2
    洪某,女,37岁,湖南衡东县人。
    初诊头身困闷,往来寒热20日。10月间,雨天甚久,复抱心忧,精神被伤,又染外寒湿症候,头身困闷,初则每日往来寒热数次,头痛,小腿肚胀,邀余诊之。舌苔白厚,脉浮有力。中医诊断:感冒。
    中医辨证:寒湿外袭,肝郁不舒。
    治法:散寒祛湿,解表疏肝。
    方药九味羌活汤加佛手。1剂,水煎服。
    服后寒热往来更数,家属另请医者前往,予清凉涤下诸剂,发热虽除,但舌苔白厚未■■■,又以参芪益气,当晚昏蒙。家人请问而不知答,或答音极微,医惊骇辞去。
    二诊家人急赴余所求救之,予诊脉不迟不数,胃气井然,依所见,症候虽逆,脉当不死。
    方药石菖蒲12 g,西洋参(另煎兑服)6 g,附子6 g,麦冬12 g,藿香12 g,西党参12 g,甘草4 g。1剂,水煎服。意以兴奋脑神经而复知觉。
    三诊脉象如前,颇能言语,知饥而食,舌干深赤,自诉胸中无烧灼等状,此系两旬久热涸伤津少,急以生津撤热,免再昏蒙。
    方药高丽参(另煎兑服)6 g,天冬9 g,麦冬9 g,牡丹皮9 g,天花粉15 g,石菖蒲6 g,甘草4 g,生地黄30 g。2剂,水煎服。2剂后增西党参12 g以益气,再服2剂。
    四诊神识清醒,但于晚间一时昏睡不语,舌红已去,脉搏加速。
    方药西党参24 g,生地黄24 g,天冬12 g,天花粉12 g,麦冬12 g,牡丹皮12 g,玄参12 g,黄芪12 g,天麻12 g,菖蒲3 g,甘草3 g。1剂,水煎服。用金鸡纳霜丸2粒,有烦躁不宁之状,脉象归原。更方药如下:西党参12 g,麦冬9 g,牡丹皮9 g,天冬12 g,石斛9 g,花粉15 g,甘草3 g,生地黄24 g。2剂,水煎服。
    五诊神识全复,食欲已启,但身体不能坐立。
    方药玄参15 g,麦冬12 g,天冬12 g,西党参12 g,白芍12 g,天麻9 g,甘草4 g,生地黄24 g,黄柏6 g。水煎服,4剂而安。继服肉食补益之品而痊愈。
    按本案外感寒湿之邪初次表散不愈,寒渐发热或潮热数日或旬余,津液为热邪所灼,现舌赤干燥等症,当宜急以救未涸之津,佐以疏肝,或则未愈,继以生津泻火之药。观于本案洪某寒湿并伤久亦全化为热,只用生津补液之品未用利湿等物,难获全安,后之观者当知所证矣。感冒病症,也当辨证论治,虽说当外感淫邪时,一般不宜使用补益**,有闭门留寇之嫌,但如确实有阳虚、气虚或阴虚之证,当需使用适当补益剂,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医案3
    胡某,男,50岁,湖南衡东县人。
    初诊头身痛、发热口渴3日。早3日前头痛身痛,烦热口渴口苦,喜冷饮,小便灼痛,无汗,苔白有津,脉紧而数。中医诊断:感冒。
    中医辨证:风热犯表入里。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泻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 g,连翘12 g,桔梗9 g,薄荷(后下)3 g,牛蒡子10 g,芦根12 g,淡竹叶6 g,黄芩12 g,生石膏(打碎先煎)24 g,车前子(包煎)10 g,桑白皮10 g,甘草3 g。生姜汁兑服。2剂,水煎服。
    二诊服2剂没有出汗,其他症状未见进退,仍喜冷饮,舌脉如前。
    方药生石膏(打碎先煎)60 g,葛根12 g,天花粉12 g,知母15 g,金银花9 g,牛蒡子9 g,黄芩9 g,大黄9 g,连翘12 g,荆芥9 g,甘草6 g,2剂,水煎服。
    三诊服2剂热尚未退,头身已不痛,口渴,小便灼如故,大便溏。苔黄,舌心尖夹绛红,无津,脉数有力。
    方药天花粉20 g,葛根18 g,芒硝(冲服)3 g,黄连6 g,黄芩9 g,黄柏9 g,甘草9 g,金银花12 g,连翘12 g,生石膏(打碎先煎)60 g。2剂,水煎服。
    四诊服2剂热已减少。口渴、小便灼痛减,苔白,舌中尖不甚干、有津,脉数。
    方药生石膏(打碎先煎)30 g,天花粉15 g,玄参12 g,生地黄12 g,麦冬12 g,天冬12 g,葛根12 g,白芍12 g,黄芩12 g,黄连9 g,甘草9 g。2剂,水煎服。
    五诊服2剂,发热已平,口已不渴,小便黄,大便黑,唯头眩,身倦,舌苔白有津,脉平。
    方药西党参12 g,玄参12 g,炙甘草12 g,天花粉12 g,枇杷叶9 g,麦冬12 g,天冬12 g,白芍12 g,川芎9 g,陈皮6 g。 煎服4剂后诸症消除而愈。
    按本案患者首先头身痛,为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继而烦热口渴,小便灼痛,无汗而脉浮紧数,此乃风热犯表入里之候,如不及时**,遏制病情,则可发展为肺热病。初服方后,未见汗出,故原方重用生石膏。服2剂后,热尚未退,但头身已不痛,仍见口渴尿灼,前方加天花粉养阴生津。四诊时诸症皆减,表热已除,热病后期,伤津耗气,当以养阴生津为主。五诊再随证加减进4剂痊愈而安。 医案4
    曹某,女,14岁,未婚未育,湖南衡东县人。
    初诊发热身痛,伴少腹胀满,小便不利3日。初则身体不和,渐发热身痛,少腹膨胀突起,不久隆升脐上,打之如鼓响,按之自觉钝痛,小便点滴而出。常自汗口渴,浸湿下衣。两脚乏力,无法站立。纳差,体温38 ℃。诸医未减其苦,求余诊之。见舌红,苔白,脉细数。中医诊断:感冒。
    中医辨证:太阳腑证。
    治法:清热解表,攻瘀逐水。
    方药茯苓6 g,猪苓6 g,泽泻10 g,厚朴9 g,三棱9 g,莪术9 g,火麻仁12 g,牛蒡子4 g,大黄9 g,金银花4 g,甘草3 g,牡丹皮6 g,枳实12 g。1剂,水煎服。
    二诊服前药时呕逆,间断鼻衄血,大便灌肠后方通。
    方药桃核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18 g,芒硝(冲服)6 g,黄柏9 g,炙甘草3 g,桃仁9 g,黄连6 g。4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4剂后腹膨胀退至脐下食欲也开,小便已近正常,但热灼,大便未能通畅,脉数有力。体温378 ℃。
    方药酒大黄12 g,厚朴15 g,芒硝(冲服)3 g,白芍9 g,法半夏9 g,黄连9 g,黄柏9 g,桃仁9 g,酒柴胡9 g,郁金6 g。生姜汁(兑服)5 ml兑。水煎服,进2剂而安。
    按太阳病是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邪热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行,水热互结所致小便不利之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蓄血证是多由太阳病不解,瘀热随经,内结膀胱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本案患者发热身痛,少腹膨胀,小便点滴而出,自汗出,口渴,脉细数,当属太阳蓄水兼蓄血证候,故先解表清热破气。二诊呕逆,大便不通,鼻衄血,此为太阳不解,瘀热随经所致。蓄水证已解,现可攻之,予桃仁承气汤加减服用后诸症皆除。注意:本证方药孕妇切不可用。 医案5
    金某,女,51岁,湖南衡东县人。
    初诊恶寒发热10余日,晕厥2次。患者家属代诉10日前恶寒发热,觉头晕,心中不适,纳差,晚间寒战继而发热,2小时后缓解,第2日晚又发畏寒发热,呕吐,静脉注葡萄糖4支,随后昏厥1次,醒后数日觉心悸躁扰,复服大黄知母寒凉之剂,前往排便时忽然昏厥仆于地,家人将人抬入房中后急忙求诊,针刺少商后,四肢能动,不能说话,体温36 ℃。入院后请余会诊,查苔白有津,脉细弱。中医诊断:感冒合厥证。
    中医辨证:风寒束表,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
    治法:辛温解表,回阳醒神。
    方药桂枝9 g,西党参9 g,川芎9 g,防风9 g,陈皮9 g,石菖蒲9 g,白芍9 g,麻黄9 g,制附子(先煎)3 g,甘草3 g。2剂,水煎服。
    二诊服1剂即能言,神识没有完全清楚。服2剂神识恢复清明,微热而有汗,小便灼,口苦,头晕头痛,心悸,口不渴,胸闷而喘,身微痛,体温37 ℃,后询问情况自诉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觉胸中胀满而心悸随后昏迷。苔白有裂纹,脉细弱。
    方药紫苏子12 g,桔梗9 g,陈皮9 g,西党9 g,紫菀9 g,茯苓9 g,当归9 g,甘草3 g。3剂而安。
    按本案病属感冒合厥证。《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感冒初起,多属太阳病证,依法均当汗解。患者初期表现为畏寒发热,头晕,呕吐等症状,本为风寒之候,应属桂枝汤证,当以辛温解表,患者误投寒凉之剂,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反而发生变证,发为寒厥,故见卒然昏仆,言语蹇涩,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用麻黄发汗,使邪气从表而解,佐以一味附子回阳救逆,配伍石菖蒲醒神开窍,后继加用行气化痰之品以清化痰热,清解内郁之邪,此案标本兼治,故获效较快。 医案6
    彭某,男性,25岁,湖南衡东县人。
    初诊发热伴腹痛1个月。因外感后,发热恶寒,咳嗽,腹胀痛,喜热饮,右上腹部胀痛向右背放射,如此约月余求诊之。面形瘦削,。舌苔少,脉细弱偏数。中医诊断:感冒并腹痛。
    中医辨证:外感风寒,脾胃气滞阴虚。
    治法:解表散寒,行气滋阴。
    方药柴胡9 g,桂枝9 g,厚朴9 g,苍术9 g,玉竹12 g,麦冬15 g,茯苓9 g,白豆蔻9 g,防风6 g,甘草3 g,生姜汁(兑服)10 ml。7剂,水煎服。
    二诊服3剂后烦躁不宁,再服2剂诸症大减,但咳嗽略带血丝,脉搏90次/min,服完后2剂,发热腹痛全除,不再服任何**,体安如常。
    按本案患者外感风寒,平素阴虚气滞。其治法当以解表散寒,滋阴行气。予以自拟方,二诊初服3剂烦躁不宁,见于《伤寒论》:“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为外感病所致烦躁,宜续服。故续服2剂诸症大减。5剂服完后痊愈。本案辨证准确,方证相乎,故**显著。
    目录
    章内科疾病 / 一感冒(7例)/ 二痢疾(2例)/ 三疟疾(3例)/ 四湿温(瘟)(4例)/ 五咳嗽(1例)/ 六肺热病(1例)/ 七哮病(3例)/ 八喘证(2例)/ 九肺胀(2例)/ 十肺痈(2例)/ 十一肺络张(1例)/ 十二肺痨(1例)/ 十三眩晕(2例)/ 十四中风(1例)/ 十五不寐(1例)/ 十六癫病(1例)/ 十七痫病(1例)/ 十八胃痛(10例)/ 十九痞满(1例)/ 二十腹痛(4例)/ 二十一噎嗝(1例)/ 二十二呃逆(2例)/ 二十三嗳气(1例)/ 二十四黄疸(9例)/ 二十五胁痛(3例)/ 二十六臌胀(1例)/ 二十七水肿(3例)/ 二十八淋证(4例)/ 二十九遗精(2例)/ 三十血证(3例)/ 三十一消渴(2例)/ 三十二积聚(2例)/ 三十三悬饮(1例)/ 三十四头痛(1例)/ 三十五痹病(16例)/ 三十六痿病(1例)/ 三十七腰痛(1例)/ 三十八鼻咽癌(1例)/ 三十九乳腺癌(1例)/ 四十子宫癌(1例)/ 四十一肉瘿(1例)/ 第二章 外科疾证 / 173 **行赤眼(1例)/ 二乳痈(1例)/ 三阴茎痰核(1例)/ 四丹毒(1例)/ 五足背发(1例) / 六破伤风(1例)/ 七乌泡中毒(1例)/ 八脱疽(3例)/ 第三章 妇科疾证 / 193 一痛经(3例)/ 二崩漏(1例)/ 三带下病(2例)/ 四胎漏(1例)/ 五妊娠痫病(1例)/ 六胞衣不下(1例)/ 七小产并泄泻(1例)/ 八鬼胎(葡萄胎)(1例)/ 九产后血虚(1例)/ 十产后水肿(1例)/ 第四章 儿科疾证 / 219 一积滞(1例)/ 二麻疹(2例)/ 三小儿泄泻(1例)/ 附 经验良方26首/ 229 名医传记/ 23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