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楚辞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第三辑)
QQ咨询:
有路璐璐:

楚辞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第三辑)

  • 作者:金开诚 高路明 选注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67159
  •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者的作品集,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他们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了一部总集的名称。这是我国历史上部个人专著诗集。《楚辞》中作品数量多的是屈原,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选》一书精选屈原、宋玉名篇,精加注释,剖分段落,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文章节选
    离骚 本篇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一篇。《离骚》篇名的解释,旧说可概括为两类:(一)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训释更为明确:“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二说略同,多为后人所宗,并有所申说。(二)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此说释“离骚”为“别愁”,在后世也很有影响。在近人的解释中,影响较大的亦有两说:游国恩先生认为,“离骚”与《大招》中的“劳商”双声通转,“劳商”,王逸注为古曲名,则“离骚”亦应为古曲名,用于篇名与《九歌》、《九辩》相若。至于“离骚”二字本身的意义,游国恩认为,“离骚”即“牢骚”,二字当释为一词,不宜分释(说详《楚辞概论》)。又钱锺书先生说,“离骚”是“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的意思,与用作人名的“弃疾”、“去病”,或用作诗题的“遣愁”、“送穷”相类(说详《管锥编》第二册)。此二说亦颇新颖别致。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屈辞用词之例来看,我们认为司马迁和班固的解释较符合题名原意。 关于本篇的创作年代,汉代学者大都认为作于楚怀王时期。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说到《离骚》具体的创作年代,汉人之说莫衷一是,多有矛盾,不可轻信。例如,《屈原列传》既已明确指出《离骚》作于楚怀王怒而疏屈原之后,但后文又认为作于怀王时被放逐之后,而且在《太史公自序》中更肯定地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认为,“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但在《汉书·地理志》中却说:“屈原被谗放逐,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王逸《离骚序》也有类似的矛盾。屈原的被疏与被放分别在楚怀王和顷襄王两个朝代,中间相隔数十年,汉人却混为一谈,可见他们对《离骚》具体创作年代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在汉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离骚》本文和屈原生平事迹的分析,我们认为《离骚》的创作是在楚怀王朝屈原遭谗被疏、多经挫折之后,但他尚未离开郢都去往汉北。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仅见的长篇抒情诗。全诗以强烈的爱憎、丰富的形象、浓重的色彩深刻反映了诗人屈原与楚国没落**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突出表现了屈原本人的进步理想、政治热情、峻洁的品格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诗中反复强调修明法度、举贤授能,是使楚国强盛的正确道路;而违法乱纪、结党营私则必然要将楚王朝引向危亡。诗人熟练地运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两种主张和做法之间的斗争。由于《离骚》的创作真切地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现实,作者在强烈的政治倾向的推动下,又创造性地在抒情叙事中融进了说理的成份,因而使全诗具有鲜明的政论性,这正是它的思想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屈原作为进步政治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及其必然存在的历史局限。 《离骚》作为抒情诗,大大突破了《诗经》中基本定型的“短章复沓”形式,它在高度概括复杂的现实矛盾的基础上,对抒情主题做了富于变化而层层深入的表达。全诗篇幅宏伟,气势磅礴,波澜起伏,气象万千。诗人屈原在创作上的一些主要特征,如积极浪漫主义、比兴艺术和华实并茂的语言风格等,都在《离骚》中得到充分、典型的表现,因而也能够显示屈原的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总的来说,《离骚》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标志着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时代。 帝高阳之苗裔兮〔1〕,朕皇考曰伯庸〔2〕。摄提贞于孟陬兮〔3〕,惟庚寅吾以降〔4〕。皇览揆余初度兮〔5〕,肇锡余以嘉名〔6〕。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8〕,又重之以修能〔9〕。扈江离与辟芷兮〔10〕,纫秋兰以为佩〔11〕。汩余若将不及兮〔12〕,恐年岁之不吾与〔13〕。朝搴阰之木兰兮〔14〕,夕揽洲之宿莽〔15〕。日月忽其不淹兮〔16〕,春与秋其代序〔17〕。惟草木之零落兮〔18〕,恐美人之迟暮〔19〕。不抚壮而弃秽兮〔20〕,何不改此度〔21〕?乘骐骥以驰骋兮〔22〕,来吾道夫先路〔23〕! 〔1〕帝: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高阳:古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在位时的称号。苗裔(yì亿):后代子孙。宋代朱熹《楚辞集注》说:“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之弟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六曰季连,芈(mǐ米)姓,楚其后也”。又据王逸《楚辞章句》,楚武王生子瑕,受封于屈地,因以为氏。屈原是屈瑕的后代,所以“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 〔2〕朕(zhèn阵):我。古时候人人都可以用“朕”自称,从秦始皇开始,才为帝王独用。皇:大。一说“美”。考:对亡父的尊称。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名或字,但也可能是一个化名。 以上二句说: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我那已过世的伟大父亲叫伯庸。 〔3〕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这是古代“星岁纪年法”的一个名称,指岁星在星纪宫、太岁在寅位的年份。按:“星岁纪年”是“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的合称。岁星即木星,自西向东运行,以接近十二年的时间绕太阳一周,十二年中经历星纪、玄枵、诹訾、降娄等十二宫。这是天文上实有的现象,构成了“星岁纪年法”的天文学基础。太岁是一个假设的星名,古代星历家为了应用方便而假想它自东向西运行,与岁星背道而驰又紧密对应,十二年中“经历”人们所用惯了的子丑寅卯等十二辰位,依次记年。所以这是“星岁纪年法”的一种实用方法。又太岁“经历”十二辰位,各有一个名称,其中“太岁在寅”之年,就叫做“摄提格”。贞:正,正当。孟陬(zōu邹):正月。按夏历每一年的正月是寅月。 〔4〕惟:发语词。庚寅:指屈原的生日,这**用“干支”来计称,恰好是庚寅日。降:降生。 以上二句说:太岁在寅之年,正当新正之月,就在庚寅那天我降生了。 〔5〕皇:上文“皇考”的省文,指父亲。览:观察。揆(kuí奎):估量。度:时节。“初度”,初生之时。 〔6〕肇(zhào兆):开始。锡:赐给。嘉名:美名。 以上二句说:父亲在我初生之时仔细观察我,一开始就给了我美好的名字。 〔7〕以上二句意思是:给我取名叫正则,表字灵均。古人有名有字,这里“名”和“字”都用作动词。据《史记·屈原列传》,屈子名平字原,所谓“正则”、“灵均”当是与“平”、“原”二字意义相应的化名。清代王夫之说:“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楚辞通释》) 〔8〕纷:盛多的样子。楚辞句例,往往以一个字或三个字的状语放在一句之前,形成其句法特点之一。此处“纷”字即为状语提前的一例。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9〕重(chónɡ虫):加上。宋代洪兴祖说:“重,再也,非轻重之重。”(《楚辞补注》)修能:**的才能。清代钱澄之说:“内美以质言,修能以才言。修能犹云长才也。重之,言既有其质,又有其才也。”(《屈诂》) 以上二句说:我既有这么多内在的美好品质,又加之以**的才能。 〔10〕扈(hù户):楚方言,披的意思。江离:香草,即芎(xiōnɡ qiónɡ凶穷),也叫川芎。芷(zhǐ止):香草,即白芷。“辟芷”,生长在幽僻之处的芷草。 〔11〕纫:连结。秋兰:香草,即兰草或泽兰(一类二种),因在秋季开花,所以这里称之为“秋兰”。按:屈原辞中多次说到“兰”,不少旧注以“兰”为兰花,实则屈原所说的兰是指兰草。兰花和兰草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兰花无枝无茎,叶呈条形,花香叶不香;兰草则有枝有茎,叶呈卵形,花叶俱香。宋代朱熹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以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其非古人所指甚明,但不知自何时而误耳。”(《楚辞辩证》)这是从可否“刈而为佩”来区别兰草与兰花。总之,屈原所说的“兰”确指兰草或泽兰无疑。旧注凡以“兰”为兰花、或在解释中把兰草、兰花相混者,皆不可信。佩:名词,指古代人身上佩带的饰物。洪兴祖说:“兰芷之类,古人皆以为佩也。” 以上二句说:身上披带着江离和白芷,又把兰草连结成串作为佩饰。 〔12〕汩(yù 玉):楚方言,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是比喻时间过得快,并用了状语提前句式。不及:来不及。 〔13〕与:等待。“不吾与”,不等待我,是否定句宾语提前句式。朱熹说:“言己汲汲自修,常若不及者,恐年岁不待我而过去也。”(《楚辞集注》)清钱澄之说:“此言其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二人解释正确可参。 以上二句说:时间过得飞快,我总好像来不及似的,怕的是年岁不等人。 〔14〕搴(qiān千):楚方言,摘取。阰(pí皮):土坡。木兰:树名,落叶乔木。晚春时开紫花,所以俗称紫玉兰;又花形如莲,所以又叫木莲。 〔15〕揽:采,取。洲:水中的陆地。宿莽:经冬不枯的草。一说即拔心不死的卷施草。 以上二句意思是:早早晚晚都采用芳香而生命力坚强的植物以为装饰,比喻德和才的顽强进修。 〔16〕日月:指时光。忽:过得很快的样子。淹:久留。 〔17〕代序:时序更相替换。 〔18〕惟:思、想。一说此处“惟”为发语词。 〔19〕美人:泛指有德才或有作为的人。迟暮:晚的意思,比喻年老。 按:“日月”以下四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日月不留,美人衰老,是泛言人生的道理。以此作为过渡,就使前文较为自然地转入后文,就是说,作者由追述自身的进修转而劝告楚王要上进。 〔20〕抚:持有,引申为凭藉的意思。壮:指壮盛之年。秽(huì汇):脏东西,比喻恶行;一说比喻谗佞之臣。 〔21〕度:指行为的准则,一说指态度。 以上二句,上句指出楚王没有凭藉壮盛之年来抛掉不好的行为,下句质问他为何不改变这种做法。又清代徐焕龙解释下句的“何不”,认为“与上句互文,上‘不’字已暗合一‘何’字,而又带起下文之词。”(《屈辞洗髓》)按照徐氏的说法,则上下二句都应作问句来读,可作为参考。 〔22〕骐骥(qí jì其记):骏马。“乘骐骥”,比喻楚王任用贤能。驰骋:比喻楚王大有作为。 〔23〕来:来吧,是招呼楚王之词。吾:屈原自指。道:同“导”,引导。夫(fú扶):语助词。先路:前面的路。 以上二句说:如果你乘上骏马以奔,那就来吧,我来给你引路。 ......
    目录
    目录 前言 屈原 离骚 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天问 九章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远游 卜居 渔父 宋玉 九辩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