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鲁迅杂感文集(钱理群导读)
QQ咨询:
有路璐璐:

鲁迅杂感文集(钱理群导读)

  • 作者:鲁迅 瞿秋白
  •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806501931
  •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01日
  • 页数:344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阅读者*好心存敬畏。不要说风和日丽,即使是斜阳余晖,也都值得论者认真鉴赏与品味。“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不取大刀阔斧放言高论的姿态,而宁愿“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似乎有必要提醒笃信“进化”的国人,略为调整视线,俯下身来,流连身边的风景。对于有心人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细微处,同样可以见精神。不妨借助一本本曾经激动过一个时代的书籍的重新阅读,触摸那很可能早就被历史的风沙抹平的精神印记,体会先辈们蹒跚的足迹。 本丛书希望沟通专家常识与大众趣味,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故关键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断与裁定。具体的工作策略是:将书籍本身的评介与“接受史”的叙述融为一体,并掺入个人的阅读体验。假如撰写导读的专家们之“生花妙笔”能勾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使“旧书”介入“新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功莫大焉。
    文章节选
    导读:鲁迅远行以后
    他是在六十五年前的那**那个阴冷的早晨——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告别这个世界,独自远行的。
    没有人知道离别前有怎样的思绪缠绕着鲁迅。
    他的日本友人鹿地亘和夫人池田幸子在回忆10月17日“*后的会见”时,谈到鲁迅一见面就告诉他们,“这一次写了《女吊》”,神情颇为得意,“把面孔全部挤成皱纹而笑了”;接着就大谈“与死相关的事情:关于自杀,古今东西的幽魂,古老所谈的冥鬼等等”,“我还似乎听见鲁迅的笑声:‘在日本,就是被砍了头的人,变了幽魂,也是有头的罢。在中国却是没有头的’”……
    他的“小朋友”萧红在回忆文章里告诉我们:在病中,“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不断地看着的”。那是一幅苏联画家的着色木刻,“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据说许广平“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
    或许正因为“不知道”,无法明确地说出,却更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在他还能握笔时,也曾留下了这样的病危中的生命体验——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
    ……
    目录
    导读:鲁迅远行以后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一九一八年:
    无题(《新青年》随感录之二十五)
    无题(同上三十八)
    无题(同上三十九)
    “来了”(同上五十六)
    现在的屠杀者(同上五十七)
    有无相通(同上六十四)
    一九二一年:
    知识即罪恶
    事实胜于雄辩
    一九二二年:
    所谓“国学”
    一九二四年:
    论雷峰塔的倒掉
    论照相之类
    一九二五年: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杂忆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一九二六)
    青年必读书
    忽然想到之三,四
    论辩的魂灵
    夏三虫
    忽然想到之五
    北京通信
    忽然想到之十一
    并非闲话之二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碎话
    一九二六年
    学界的三魂
    古书与白话
    一点比喻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
    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年
    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编辑推荐语
    为刚刚逝去的“20世纪”作总结,似乎是**中国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崛起于艰难之际、致力于建立现代民族**的中国人来说,20世纪既灾难深重,又生机勃勃。时过境迁,不管是“灾难”还是“生机”。其蕴涵的酸甜苦辣,都将成为后人咀嚼回味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遗产”。
    与书斋里的宏论不同,本丛书希望沟能专家学识与大众趣味,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故关键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断与裁定。具体的工作策略是:将书籍本身的评价与“接受史”的叙述融为一体并掺入个人的阅读体验。假如撰写导读的专家们之“生花妙笔”能勾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使“旧书”介入“新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功莫大焉。说到底,书,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这才有必要不时地回顾历史。
    包括阅读并未完作过时的好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