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读“学术中国文丛”,遇见顶级学者)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读“学术中国文丛”,遇见顶级学者)

  • 作者:杨耕
  •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6171572
  •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0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把马克思的哲学放到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理论等多维视角去重释马克思的哲学,力图展示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重塑马克思的形象;重新研究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历史理论、人的理论、交往理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理论,并从现象学、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多维视角重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重新考察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明确指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其理论主题就是无产**和人类解放,理论特征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目录
    序言: 重读马克思——我的学术自述 导论:从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无产**和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哲学: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四、马克思哲学: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 ——兼��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关于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再思考 一、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三个定义 二、恩格斯辩证法思想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 三、重新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四、简短的结语 上篇 从人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再思考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关于马克思实践与世界关系理论的再思考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历史规律理论的再思考 一、历史规律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 二、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特殊路径 三、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 关于马克思人的理论的再思考 一、人的存在方式:实践 二、人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 三、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五、人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再思考 一、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厘定 二、交往与物质生产活动 三、交往与社会发展道路 四、对哈贝马斯“批判”的批判 关于马克思认识论的再思考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二、思维的建构性: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三、思维的反思性: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四、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五、“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思考 一、价值关系:本质上的利益关系 二、价值评价:特殊的认识形式 三、价值观念:对价值关系的观念把握 四、价值原则:人的内在尺度的外在表现 五、人的价值:创造价值的价值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再思考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及其双重效应 三、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走向社会主义 四、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再思考 一、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之谜 二、东方社会的“停滞性”及其历史命运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四、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五、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 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东方社会的特征与发展道路 四、社会发展的道路与类型 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和特殊性——兼论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 一、社会科学的独立化及其标志 二、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三、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 下篇 从哲学史与现代哲学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 一、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 三、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 论费尔巴哈、 舍勒、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对人的本质的三种整体探讨 一、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理解:人是“多名”的 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理解: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劳动构成人的全面的本质 论斯大林与卢卡奇的本体论思想 一、从列宁到斯大林:从“哲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 二、卢卡奇:从《历史和**意识》到《社会存在本体论》 三、简短的结语 胡塞尔: 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 一、建构“严密科学的哲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二、欧洲科学的危机:转向生活世界 三、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基础 四、简短的结语 德里达: 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 一、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主导思想 二、德里达话语转向的理论途径 三、德里达“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内涵 四、简短的结语 后现代主义: 背景、 实质和意义——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 一、众说纷纭的后现代话语 二、重释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的实质 三、一种知识态度和边缘话语 后殖民主义: 实质、 特征和局限——从马克思哲学的观点看 一、后殖民主义的崛起及其实质 二、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三、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局限 后马克思主义: 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附录 1. 一般和个别与共性和个性 2. 《哲学的贫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兼论《哲学的贫困》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中的地位 3. 在实践中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表40周年 4.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 ——访杨耕博士 5. 杨耕的哲学之“旅” 杨耕主要著述目录 后 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