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Research on marxist aesfhetics)
QQ咨询:
有路璐璐: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Research on marxist aesfhetics)

  • 作者:王杰 王杰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801097798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24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作出贡献、本辑出版时适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曾经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作者,特别是中青年研究者为本撰稿,把本刊办得更富有朝气,更具有思想的力量。
    文章节选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约稿启事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
    我绝不敢说读者现在所看到的价值美学理论是解决美学难题的灵丹妙药或一劳永逸的**真理——其实,这样的灵丹妙药或**真理在现实世界上是找不到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我只能说:把审美活动看做是一种价值活动、把美(审美现象)看做是一种价值现象,这种看法在今天或许更契合审美活动实际和美(审美现象)的本来样态,更能搔到审美问题的“痒处”。以此为视角和途径,或许可以拨开以往的某些美学迷雾,澄清以往的某些美学误区。
    四、以往美学误区之一:在价值活动和价值现象之外找美
    以往某些美学家要么把美(审美现象)归之于客观的实体(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客观事物(物质事物或精神事物)或事物的属性;要么把美(审美现象)归之于主观的意识、情感、心绪、感受;要么虽然谈到美(审美现象)是关系,但当*终给美(审美现象)下定义时,其根本落脚点仍然把美(审美现象)或归为客观实体、客观事物、事物的属性,或归为主观的精神、意识……还有一���美学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或物质实践活动。总之,历史上的这些美学家总是把美(审美现象)划入“事实”范畴而不是“价值”范畴,即在价值活动和价值现象之外寻找美(审美现象)、界定美(审美现象)。他们所走的寻美(审美现象)之路,站在价值美学的观点来看,与美(审美现象)本身简直是南辕北辙,无异于缘木求鱼。
    例如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winlliam Hogarth,1697—1764)认为,美是一种精细的蛇形线(或称为波状线)。这就把美(审美现象)看成了一种物。荷加斯有一篇在美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论文《美的分析》。其中说:“蛇形线赋予美以*大的魅力。清注意: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少。”[11](p45)在荷加斯看来,精细的蛇形线是美的顶点;尽管如此,有些画家笔下的曲线却并不美,这要取决于非常仔细地确定曲线的弯度以及在理想的线条中各曲线之间的关系。荷加斯认为,美的曲线是由两条互成对照的曲线构成的。这些曲线不仅应该在相反的方向上运动,而且应该有适当的弯度,即弯度既不应太大而产生浮华之感,也不应太小而产生平直之感。他画了七个“S”形线,其曲度变化,从几乎是直线到几乎是圆形。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自1997年5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历经整整十一个年头。十一年来,在学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学术影响力。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进一步朝着国际化、规范化方向迈进,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和发稿的容量,我们计划从2008年,即第11辑起将刊物改为半年刊,每年6月、12月出版,希望继续得到海内外学者的大力支持。同时,从本辑起,本刊设立编委会,编委会组成人员由国内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有关的知名专家组成。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复杂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2007年8月18—19日,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召开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近70位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参加了会议,还有英国、美国、德国以及国内**高校的多位学者因故未能到会但向会议提交了论文。在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交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其中一些论文已在其他刊物上发表。本辑合四个专题刊发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代表们所提交的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目录
    卷首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
    杜书瀛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人•价值•美
    ——论审美现象的价值本性
    包忠文韩雪临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现代性
    朱立元
    略谈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及其美学意义
    阿里夫•德里克
    关于后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许娇娜译柏敬泽校)
    张玉能
    话语生产与“实践一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
    约克•齐默
    艺术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本体论问题(许娇娜译柏敬泽校)
    金惠敏
    论全球化作为“文化”
    周欣展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一个矛盾及其文化根源
    德鲁•米尔恩
    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陈春莉译强东红校)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
    周来祥韩贻杰
    和谐美学的探索与建设
    ——**美学家周来祥教授访谈录
    刘 康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的不同选择
    ——关于《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
    李庆本
    间性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创新
    王 杰
    明媚的暴力
    ——程贤章长篇小说《仙人洞》的人类学意义
    向 丽
    审美人类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
    对话与沟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多维形态
    程正民
    从对立到对话
    ——20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的轨迹
    陈天庆
    美是造化自身的闪耀
    ——马克思、海德格尔及后主体主义的理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陆 扬
    空间何以生产
    刘丽荣 黄凤祝
    论辩证美学与艺术的敏感性
    ——马尔库塞的艺术理念
    付德根
    《新左派评论》与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
    昂智慧
    文学性•美学•意识形态
    ——论保尔•德曼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问题
    E.P.汤普森
    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张亮译)
    傅其林
    论布达佩斯学派对卢卡奇总体性美学范式的批判
    李 健
    审美话语及其有效性
    ——哈贝马斯对审美功能的理论反思
    大卫•哈维
    纪念碑和神话:圣心主教堂的建造(蒋桂琴译)
    ——作为历史空间的圣心主教堂
    吴勇立 冯 潇
    阿多诺“论说文主义”的思想来源与风格特征
    附录
    李永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