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建筑景观场所与营造
QQ咨询:
有路璐璐:

建筑景观场所与营造

  • 作者:王珺哲,刘晓曦 编著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376350
  •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 页数:182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建筑景观场所与营造》探讨了建筑及景观的营造与场地的关联性。在介绍场所、营造的基础上,从古典及现代园林、乡村或自然景观、具有历史价值的区域、工业遗址,以及现代人居环境五个场所范畴展开建筑、景观在场所与营造过程中的呈现。在这五种场所范畴中,尝试挖掘由于不同背景、不同功能需求下场地与营造的关系。 本书可供设计师、设计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1 概述 / 001 1.1 场所 002 1.1.1 “场”与“场所” 002 1.1.2 场所的产生 003 1.1.3 场所的结构 015 1.1.4 场所的精神 021 1.2 营造 024 1.2.1 “营造”的含义 024 1.2.2 “营造”之于建筑 025 1.2.3 “营造”之于园林 026 1.3 建筑景观场所与营造 027 2 园林与建筑营造 / 029 2.1 场所信息挖掘及设计 030 2.1.1 风景园林中的场所及空间 030 2.1.2 基于场所特质营造园林景观的原则 032 2.1.3 基于场所特质营造园林景观的途径 032 2.1.4 空间、园林空间及景观序列 034 2.2 建筑与风景园林场地 053 2.2.1 风景园林要素的内涵 053 2.2.2 风景园林与建筑营造 054 2.2.3 建筑园林要素 057 2.3 古典园林场所营造 059 2.3.1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 059 2.3.2 西方古典园林营造 062 2.4 现代园林场所营造 064 2.4.1 园地为山林胜——红砖美术馆 065 2.4.2 蜿蜒曲折的空间营造——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065 2.4.3 叙事性表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067 3 乡村的场所精神与建筑营造 / 072 3.1 乡村的含义 074 3.2 乡村的设计基础 075 3.2.1 乡村场所精神的认知 077 3.2.2 乡村的设计资本 078 3.2.3 乡土建��元素 080 3.3 乡村营造策略 088 3.3.1 策略解析 088 3.3.2 乡土建筑元素在场所营造中的应用 090 3.4 乡村设计的外延 092 3.4.1 乡村旅游 092 3.4.2 乡村空间活力提升 093 3.4.3 乡村设计与田野考察 096 3.5 乡村营造的未来 097 3.5.1 未来乡村设计的关注点 097 3.5.2 可持续生态技术的乡村推广应用 098 4 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场所营造 / 100 4.1 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含义与意义 101 4.1.1 基本概念 101 4.1.2 保护城市历史环境的意义 104 4.2 城市历史环境的场所精神 107 4.2.1 “场” “景”= 记忆 107 4.2.2 构成历史环境场所精神的要素 107 4.2.3 场所精神感知中的“通感”现象 109 4.3 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策略 111 4.3.1 城市设计与历史保护的关系 111 4.3.2 城市更新与历史环境保护 111 4.3.3 城市景观设计与文化传承 111 4.3.4 历史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 112 4.3.5 历史环境整治提升执行策略 117 4.4 历史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以北京市为例 121 4.4.1 公众参与的概述 121 4.4.2 公众参与语境下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构建 121 4.4.3 北京市历史环境保护与营造的公众参与 122 5 工业遗产景观的场所与建筑营造 / 126 5.1 相关概念 128 5.1.1 工业遗产与工业景观 128 5.1.2 棕色地段 129 5.2 工业景观场所精神的解读 130 5.2.1 遗产地的场所精神 130 5.2.2 工业景观的场所精神 130 5.2.3 工业遗产景观的内涵 131 5.3 工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 132 5.4 工业景观场所与建筑营造策略 135 5.4.1 工业遗产的分析评估与再利用 135 5.4.2 工业遗存信息的去与留 139 5.4.3 工业遗产景观的开发模式 142 5.4.4 工业遗产景观的场所与建筑营造方式 147 6 “互联网 ”背景下人居环境新发展 / 162 6.1 “互联网 ”与人居环境 163 6.1.1 互联网 163 6.1.2 人居环境科学 165 6.1.3 互联网 人居环境科学 166 6.2 人居环境发展新趋势 168 6.2.1 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 168 6.2.2 城市新数据应用 171 6.2.3 物联网技术应用 172 参考文献 17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