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站在未来教语文:语文价值的追问与重构 大夏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站在未来教语文:语文价值的追问与重构 大夏书系

  • 作者:林秋雁,林虹,李燕玲,等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027754
  • 出版日期:2022年05月01日
  • 页数:160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站在未来教语文——语文价值的追问与重构 》是厦门市海沧区孙宗良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历经四年多研讨与探究的思想成果。 《站在未来教语文——语文价值的追问与重构 》紧扣语文教学实践,始终将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究融为一体,试图实现对语文学科与语文教学的整体观照,在把握学科的历史走向与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来回答今天我们到底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和基点上来认识并导引自己的语文教学,走出一条自己的语文之路。
    文章节选
    语文学科的时代认知
    时代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的价值观遭遇冲击,诸多迷惘与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来,而是面向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要重建,根底在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语文教育应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语文的核心价值应指向人的生命成长。
    一、语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大数据、信息爆炸等构建了新的社会生态,新时代对创新��才的新需求正在推动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
    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言语活动就像空气与阳光一样不可或缺:蜂拥而至的报刊、书籍,扑面而来的广告,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会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会学习,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不会听、读、写、说的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时代的需求凸显了语文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语文是基础学科,可以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言语活动。其中,“学会学习”被摆在了教育的首位。在怎么“学习”这个问题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认为在各科的学习中,应运用写作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推动、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写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写作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语文课程基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有别于其他学科,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运用。叶圣陶先生明确论述:“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语言运用本领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西方学者把语言看作开启人类社会文化起源和发展奥秘的钥匙,不仅视语言为一种文化现象,称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还把语言看作文化建设中的一种力量,认为语言和文化相互塑造、相互渗透、相互从属。汉语汉字的人文性尤为突出。
    可以说,语文学科的根在“语言”。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更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仅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离开了人文性,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语言这一工具。
    语文教学应切切实实扎根在“语言”这块沃土上,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适应新时代人际交往沟通的需要。
    第二,语文学科可以培养学生认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批判性发现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不确定、变动性增强的世态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之养成;还能给予人基本的文化修养,促成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发展,人生的美丽,需要人文熏陶和人文积淀,语文学科将为学生开阔了解历史、人生、社会、世界、文化、艺术、科学等的视野。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语文学科可以将思想情感的渗透融入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到文字间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语文学科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养成个体人格,健全公民素养,培养融入和改变身边世界的能力,培养与人为善、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生态度,以自觉创造并可能拥有幸福人生。
    第三,语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华民族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精粹的部分并加以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往往蕴含着高远的人生理想、傲岸的精神品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借助这些篇章,学生能提升自己的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目标,增强文化传承的意识,使中华文化绵延流传,滋养一代代学子的生命。
    语文学科上述价值的根源在于其基本特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有利于学生提高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又不致使语文教学嬗变成技艺之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其价值观。
    二、时代要求语文学科充分挖掘育人价值
    2000年,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所颁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科德育受到广泛关注。2002年,叶澜教授指出:“传统的学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呈现方式……造成了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提出要“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特别强调:“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基于**政策的要求,语文学科应把育人价值作为核心目标,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就是语文这门课在教育人、培养人方面的作用。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要从“教书”走向“育人”,其实也意味着从“知识传递”走向“生命价值的挖掘与提升”。
    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立场,坚守语文教学的生命价值,要求语文直接关联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体现生命成长的完整性、差异化,注重动态生成价值。二是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确定语文学科的教学**。这个教学**,就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三是基于**课程的地位,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高度。这种价值高度主要是满足现代民族**建构的需要,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吸纳人类**文明成果。
    这三重价值分别着眼于生命价值、学科本位和**意志,具有层次化的特征:层次一是为育人打底的通识与互通的价值,层次二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价值,层次三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跨界及融通价值。其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融通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科内的融通、学科外的跨界、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融通三个方面。
    那么,要如何挖掘语文的育人价值呢?
    有学者主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三个角度挖掘教学的“育人价值”。从教学内容来看,文本潜在的价值经过教材分析、教学实践,转化为显在的内容,此即“化潜为显,化静为动”。语文教师改变单篇教学的价值取向,走向多篇、大单元的思路,此即“从零为整,由篇达类”;要从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到生命体验,此即提**生的生命价值。从教学方法来看,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体验与表演等,都蕴含着育人价值。从教学工具看,语文学科与汉字、汉语有关的内容以及独特的媒介等,也都蕴含着某种育人价值。这一分析角度,适用于所有学科,但具体到各学科的不同特点,也应有所区别。例如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等中包含的师生对话内容,其实也隐含着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甚至语文教师本身的形象、学识、品质等,也都有这样的价值存在。
    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对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有着辩证的、全面的理解。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就是文学教学,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字词、语句和句段,只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有的只传授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轻视甚至忽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有的则从教育的政治性、立场性着眼,认为语文是“文”“道”的统一,思想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窄化了语文的育人功能。
    这显然不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转向”与“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挖掘学科内涵,真正把育人作为核心目标。
    事实上,在当前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指向知识观变革与人的心智自由迁移的项目化学习方式,还是以典型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深层思维的问题**,或者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任务驱动,都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
    语文要从“教”走向“学”,从“教书”走向“育人”,从“知识传递”走向“生命价值的挖掘与提升”,终实现由“知识”到“生命”的转换,融通“教”与“育”。唯其如此,才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生命价值”的缺失,真正将生命成长、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蕴含在课程、教材和具体教学内容中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或育人价值,基于对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已有认识,将其转化为日常教学中真实具体的行为、策略与方法,从而使语文的育人价值真正落地。
    三、多元教学流派对时代需求作出的回应与探索
    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作出变革,大批**教师、语文教学研究者纷纷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对语文学科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各种流派应运而生,如**教师张孝纯的“大语文”、赵谦翔的“绿色语文”、王开东的“深度语文”、王君的“青春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异彩纷呈,林林总总。上述流派尽管在教育思想、核心理念、实现路径上或有差异,但呈现出以下共同点。
    ,对人的理解更文明,对教育的理解更进步;尊重个体,秉持践行“全人教育”“生活语文”的理想;试图把握语文基本的内涵,回归语文本源,把语文学习还原到生活之中,用恰当的方法教语文。
    第二,把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打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唤醒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
    第三,主张用大格局和长远眼光来对待语文学习,不囿于语文的课堂教学,不断地拓展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边界,开发课程资源,打通语文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领域的关系。
    第四,重在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操、审美能力,提高文学修养,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其生命的成长与成熟,学会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去体验生活,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确立起与生存和发展相适应的人生准则。
    第五,以生命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怀,追求健康蓬勃的生命状态,重构师生的语文生活,让每个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得到保护、激发和释放,为学生的幸福奠基。
    总之,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流派体现了新时代语文教育者对时代的反思、对教育的追索、对语文本质的追问。这些教育者怀揣美好的愿景,渴望对时代提出的要求予以回应,渴望建立起学生与语文的紧密关联,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语文教学现状也会让一线教育者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不知应该听从哪一种声音。因此,有必要化繁为简,对语文学科的核心特质进行界定。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显得格外重要。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发展过程基本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视角来规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可理解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并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核心素养”的范围更加广泛,既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追求。
    语文教育终走向“核心素养”,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变革。从此之后,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激发创造力和生命力,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人生、获得精神成长的地方。
    语文教育的价值应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因此,语文教育应追求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并将所学知识与其生活世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目录
    前 言 001 追问篇 语文学科为什么需要价值重构 章 时代呼唤学科教学变革 003 节 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003 第二节 时代选择“人”的教育 008 第三节 学科育人的基本向度 019 第二章 语文学科的价值重构 031 节 百年语��的回顾与思考 031 第二节 语文学科的时代认知 039 第三节 素养本位的价值指向 046 第三章 语文教学的内容价值和过程价值 063 节 对内容价值和过程价值的理解 063 第二节 内容价值与过程价值的合一 078 第三节 价值实现的三个转向 089 第四章 多维育人的课堂融合 106 节 多维融合的思维原点 106 第二节 课堂融合的教师因素 114 第三节 课堂融合的准则策略 121 重构篇 怎么走出一条自己的语文之路 第五章 理性分析与情感体验 137 节 对理性分析与情感体验的理解 137 第二节 情感体验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146 第三节 理性分析与情感体验的相互作用 157 第六章 单元教学与综合实践 170 节 单元教学撬动课堂转型 170 第二节 综合实践培养关键能力 184 第三节 综合实践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 199 第七章 课堂评价与教学改进 212 节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维度 212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和应用 219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改进 234 成长篇 在问题与使命中前行 第八章 教师成长:寻找自我的美丽倒影 ——海沧区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与探索 255 节 应对挑战:学科育人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255 第二节 团队修炼:工作室运行策略与实践 269 第三节 共同愿景:工作着是美丽的 284 后 记 29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