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钱币上的中国史:器物、制度、思想视角的解读
QQ咨询:
有路璐璐:

钱币上的中国史:器物、制度、思想视角的解读

  • 作者:王永生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21740875
  •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 页数:1100
  • 定价:¥1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钱币”。 哪枚钱币承担了秦统一六国的使命?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本书作者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100枚钱币,从器物、制度、思想三大视角,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另类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一部钱币史,可以说是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的政治史、一部另类的经济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按照时间顺序,从早的货币海贝(贝币)开始,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的顺序,一直讲到早的人民币。 上卷包括了从先秦到唐和五代期间的钱币,讲述了钱币的面世、流通、统一,以及钱币所见证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上卷中,你会读到,“朋”曾经是古代早的货币单位之一;贝币不只是海贝,还有铜贝;布币、刀币都属于早的四大货币体系;秦半两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混乱局面;哪枚钱币曾经预言了东汉行将崩溃;三国时期又上演过什么样的钱币版“三国演义”。 中卷主要讲诉了宋朝到明朝时期的货币,包括在此期间的辽、西夏、金、元等多个朝代。在本卷中
    文章节选
    璀璨的先秦钱币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以及典章制度肇始并逐渐形成的时期。这一特点在货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虽���看似各自为政,杂乱无章,实则脉络清晰,互有归属,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四大体系。这些形态各异的货币,实际上正反映了那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诸子百家文化的高度发达。
    下面5 节分别介绍以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为代表的先秦四大钱币体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通过钱币这一视角讲述中华货币文化是如何原创产生、独立发展并自成体系的,以及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布币:“钱”这一名称的由来
    说到“钱”,可能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这是现代人对货币的一种俗称。实际上,“钱”这一名称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它出现得很早,可以说是我们的老祖宗对货币早的称呼。我在前文讲过,我国早的货币是海贝,那是不是海贝又被称作“钱”呢?
    不是的,钱指的不是海贝,而是一种替代海贝的青铜农具。那青铜农具为什么会取代海贝而成为新的货币?源自青铜农具的货币又为什么被称为“钱”?下面我就结合文献资料以及实物货币讲讲被称为“钱”的布币的来历,以及它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
    青铜农具取代海贝而成为新的货币,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期人类社会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的社会分工,次是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因为社会分工的发生,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不尽相同,这就为经常性的交换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金属逐渐成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主要材料,在交换中自然居于首要地位并取代其他商品货币而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等价物初多半是由铜、铁等贱金属充当,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金、银等贵金属因其自身的优点而逐渐胜出,终一定会替代贱金属铜铁而成为货币金属的。
    海贝初被当作货币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是外来的交换品,因为**,不容易得到而被选中。但是,也正是因为它比较**,又不便分割,在后来随着交换的频繁发生,其缺点和不足也就越来越显露出来。因此,海贝就被价值含量高、便于分割、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青铜铸币逐渐给取代了。
    海贝作为我国早的货币,虽然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被正式废弃,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便已经基本绝迹了,被由各式工具发展演变来的、形态各异的铲形的布币和刀币等青铜铸币替代。
    铲形的布币初被称为“钱”,受此影响,后来“钱”成为各式货币的通称,并沿用至今。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钱”,初竟然是一种农具的名称,这可能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因为在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篇叫《周颂·臣工》的诗歌,是周王在举行农耕仪式时唱的一段歌词,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钱”。歌词是这样说的:“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这里需要做点解释,“庤”是收藏、整理的意思;“奄”指尽、广泛;“铚”指镰刀;“艾”指收割。整句歌词的意思是说,周王命令他属下做农活的人们,要他们整理好铁锹和锄头等农具,他要去视察开镰收割庄稼。
    这里出现了我国古代文献中早记载的“钱”字,《说文解字》的释文是:“钱,铫也。古者田器”。“铫”就是“锹”字,与铲同类, 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垂直,用于起土;“镈”字在《广雅·释器》的释文是:“镈,锄也。”锄也是一种农具,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平行,用于锄草。
    “钱”与“镈”是当时用来除草松土的两种农具,分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铁锹”与“锄头”。钱镈两字在古代经常连用,泛指农具或者农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曰:“钱镈停置,农收积场。”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说:“繇是星陈畎亩之具,日新钱镈之类。”明代杜濬《唐港耕人歌》诗曰:“东邻借钱镈,西邻借桔槔。” 这里都是泛指农具。宋代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中:“无术铸五兵, 使民兴钱镈。”则是借指农事。
    后来被称为“钱”的那种青铜货币,就是从古代的农具“钱”逐渐演变而来的,我们现在将货币统称为“钱”就是来源于此。又因为在古代,“布”是“镈”字的同声假借字,可以相互借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将铲形的铸币称为“布”,也是源于此。
    我们说西周的时候,布币是从铲形的青铜农具演变来的,这除了在《诗经》中能找到依据之外,从出土的钱币实物上我们也能发现它们之间相互的承继关系。
    因为华夏文明根植于中原地区的农耕社会,因此,在早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用青铜制作的铲形农具,自然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因此而演变成为一般等价物,并逐渐发展成为货币。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早的青铜铸币,是由原始的农具“铲”演变来的。这种演变的痕迹,从钱币实物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早期布币的上端即,仍然保留一个用来插木柄的銎。因为銎是空心的,所以在銎里还留有泥土,被称为范芯。
    (二)
    布币虽然是我国早期重要的金属铸币,但是它早出现于什么时间却是一个难以做出准确界定的问题。这是因为实用的生产工具铲,与早期用于货币的原始镈(布)之间是很难明确划分的。
    一般说来,越早的布币,其形状就越接近于它所演变的工具,后来因为逐渐减重而演变成为各种形制不同的布币。钱币界大多数专家根据考古资料认为,早的布币大致出现在商朝的中后期。
    铲形的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这里的中原地区,指的是西周王室直接统治的都城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以及山西、河北的南部地区。这一带初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空首布,后来又演变为平首布,统称为布币。因此,布币根据其形制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类。那么什么是空首布呢? 图1—1 原始布 图1—2 空首布(安周)
    所谓空首布,是指布的是中空的并呈銎状。它是商朝中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由原始布改造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周王畿、晋、郑、卫、宋等地区。
    空首布的銎部多呈方形,个别也有菱形的,銎部因范芯的支点而留有不规则的穿孔。因为铸造流通的区域不同,主要有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尖足三种形制,每种形制又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等。大者长140~150 毫米、肩宽60~70 毫米、足宽70~80 毫米、重50~80 克;小者长63~81 毫米、肩宽35~39 毫米、足宽37~43 毫米、重20~15 克。这种分类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在时间上却有先后的区别。大型的应该属于商朝中后期至西周初,中型的则从西周成康之世至春秋中晚期,小型的则从春秋末至战国。
    大型空首布出土以今天的河南安阳为**,遍及河南中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河北中南部及山西东南部,长江以南很少发现。多数都铸有文字,字体近乎甲骨文,一般都是单字,也有多字的;已发现有200 多种,多为纪数、方位、名物、干支、地名、族姓、吉语等,涉及面广,较为分散;多与农作、天气及祭祀有关, 反映了商朝中后期至西周初年的社会生活情况。时间上大致是河亶甲至商纣王时期(公元前1400 至公元前1000 年),有400 多年,这是空首布的初期。
    牧野一战,帝辛败死,商朝灭亡。七年后帝辛的儿子武庚发动复国战争,与周公苦战三年,兵败被杀。周公立帝辛之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从此,“周人力田,商人贸易”,相安无事。但是,“商人”一词却逐渐演变成为特指从事贸易的人群,重农抑商的观念由此形成。商人继续拥有铸币的特权。新铸的布币体型开始变小,重约30 克,两面皆有凸起的竖(斜)线两条或三条,四周有隆起的边缘;几乎都铸有文字,或在一面或两面都有,字体介于甲骨文与大篆之间, 内容多和货币、经贸活动有关,如“釿”字、“市南小化(货)”等。这种布币的出土地域扩展到东北、内蒙古、晋北、关中及两湖等东南沿江地区,时间大致是西周成康之世至春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时, 即公元前1000 至公元前500 年,约有五百多年,这是空首布的中期。
    春秋末期,随着商业的发展、贸易的繁荣,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似乎已经蜕变为不以血缘为基础的工商集团,领有封邑或操有政柄的封君卿士也多涉足商业,并在封邑内设炉鼓铸。这一时期的空首布有三大特点:一是越变越短,并逐渐由空变平;二是体型越变越小,且由薄变厚;三是文字越变越多,由杂乱变得较为规整。此时的空首币重量多在20 克以下,数量较少,出土地域也明显缩小,仅在河南、山西及河北南部有发现。这些变化说明空首布的流通区域在缩小,已经不再是市场上的主币,即将被新的货币取代。
    空首布在春秋时期估计还是由民间铸造,当时的文献中未见提及,古诗中虽然提到了“贝”“朋”,但是没有提到布币。《诗经》中所提到的“抱布贸丝”是布帛之布,属物物交换,而不是指布币。直到战国时期,因为广泛流通后引起上层重视才有记载,如《管子》书中的“束布之罚”,指的就是布币。
    空首布作为我国早期重要的金属铸币,自殷商至战国,在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王畿地区流通使用一千多年,为我国初货币的产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其原始体形上的先天缺陷,如方形中空的、大而薄的形体,既不容易保持完整,又不便于大量携带或储存,这对其货币功能的发挥多有限制。特别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贸易的繁荣,流通区域扩大之后,体形上的这一缺陷体现得更为明显。空首布逐渐开始发生变革,终演变成为平首布。
    目录
    上册 前言 透过钱眼看历史 引言 钱币的起源 第1章 先秦及秦 1 璀璨的先秦钱币 2 半两钱与秦统一 第2章 两汉 1 汉武帝政治韬略中的货币手段 2 被钱币玩砸的王莽改革 3 四出五铢:预言东汉行将崩溃的钱币 4 董卓“恶钱”:摧毁了两汉货币经济的劣币 5 汉佉二体钱:东西方钱币文化初的相遇与融合 第3章 魏晋南北朝 1 钱币版“三国演义” 2 北周三品:北朝励精图治的象征 3 太货六铢:南朝行将灭亡的写照 第4章 唐五代 1 命运迥异的两种开元通宝钱 2 乾封泉宝:武则天政治试水的工具 3 见证了安史之乱的三种钱币 4 记载了文化交流、**认同的钱币 5 周元通宝:可以入药治病的钱币 中册 第5章 两宋 1 钱币上的北宋 2 钱币上的南宋 第6章 辽夏金元四朝 1 辽钱:体现了契丹民族非凡的创新能力 2 西夏钱币:揭开了尘封千年的王朝面纱 3 金代钱法:极富创新思想的币制 4 元代的币制 第7章 明朝 1 落后的币制 2 币制的调整 3 见证明朝灭亡的三枚钱币 4 琉球钱币:琉球国历史兴衰的见证者 下册 第8章 清朝 1 见证清朝崛起与成就康乾盛世的钱币 2 记录乾隆“十全武功”之半的钱币 3 反映清朝国势转衰的钱币 4 自铸银币的历史 5 中国通商银行兑换券:我国早的银行兑换券 6 币制改革与边疆治理 7 状元及第:记录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民俗钱 第9章民国至今 1 “汉”字银币:保路运动引发辛亥革命的见证者 2 记录了边疆危机与治理的钱币 3 现代币制的初步建立及崩溃 4 人民币:人民的货币及其国际化 参考文献 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