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教育原乡:寻根与展望 大夏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教育原乡:寻根与展望 大夏书系

  • 作者:严华银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027709
  •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 页数:130
  • 定价:¥5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教育原乡:寻根与展望》是严华银老师多年来对教育诸多方面问题进行反思与追问的合集,全书共分为八辑,既有对生活的审问,也有对教育教学中“激励”的负效应及其消除、警惕学校教育教学中“组织依赖症”的滋长等问题的理性思考,还有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学校领导力提升等问题的详细分析。
    文章节选
    人类未来究竟听谁的?
    在咱们中国,我们平时听谁的?这不是问题。小时候,在家里,听父母的、长者的;在学校,听老师的;逐渐长大,有了单位和组织,听领导的,听有经验的老师傅的。稍稍有些个性、主见和理性思维的,常常会有些“怪想”和“怪论”:为什么总是听信他人?我为什么就不能听我自己的,我的事情我做主?于是就有一句话,叫作“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内心,从来是人类的理想,但在当下的中国,真正做到有个性、能独立、有主见的实在少之又少。你从这许多年来,大地上“粉丝”的“疯行”就可窥见其详了。
    这说的是现实。但未来呢,在“已来”的未来,我们会听谁的呢?
    很多人畏惧开车,主要是因为找路困难。晕头转向,找不着北,是许多初学开车的人都经历过的“痛”。导航仪的普及,使得开车变得越来越简单、放松、爽快、大胆。坐上车,还未发动车,先打开导航仪,几乎是每一个开车人的标准仪式。不熟悉、未去过的地方也就罢了,即便是不知去过多少遍的地方,似乎是下意识的,也得开着导航仪,否则似乎就不踏实,若有所失。到国外,坐着留学生的车外出,按照中���人的习惯和思维,总会情不自禁地问:朝哪个方向开?而听到的常常是莫名的惊诧:方向?我也不知是哪个方向?似乎人家就没有东南西北的概念。跟着导航仪走,好像当年我们高唱“跟着感觉走”,现下的感觉就是“导航仪”。
    说白了,在开车这件事情上,人类现在听谁的?不听他人的,不听自己的,也不听地图的,就听“导航仪”的。导航仪实际是借助了人工智能的原理,是一种地理和方向的“定位”系统。
    何止是开车,生活中的“粉丝”们,其习惯、行为和思维方式不也是听命于他人,唯“粉主”是瞻吗?
    有科学家对于未来,特别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技术不断升级并且联姻“整合”的未来,又有了崭新的想象、描述和预测。
    不久的将来,人类身上极有可能都将随身“附带”一个叫“生物传感器 量子计算”的装置,说白了,也就是层次极高的“人工智能”。一个人平时的生活,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思想行为、喜怒哀乐都会被“传感器”滴水不漏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海量数据”了;“她”会毫不犹豫地实时地传送给“计算机”,计算机则会用极快的速度——远远超过人脑反应“运算”的速度——加以综合“运算”处理。于是,一个改变人类的奇迹和故事产生了,那就是,“外挂”的附着于人体的“她”,综合处理你的“海量数据”的速度是人脑的数十倍甚或千百倍,其获得的结果、结论也比人脑精准得多。于是,依据“优胜劣汰”原则,人类未来将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的大脑,一意孤行地听从、遵从、顺从一个叫“算法”的怪物!
    尽管大脑依旧,但它不如计算机好使;尽管思维仍在,但它比不上“算法”精准;尽管还有“反应”,但它赶不及人家“迅捷”。这时候,我们就很好理解“粉丝”了:无自我,不独立,少思想,总是遵从、依附,向来跟风、赶潮,人云亦云,一辈子就不知道自己是谁属于谁。这也好啊,无抉择之烦苦,有麻木之“轻松”;说白了,所谓“粉丝”,就如顺风翻飞的蓬间雀,就是行尸走肉的代名词。
    当“算法”主宰人类,当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全都听从“算法”,人类还是人吗?还是具备人类基本特征——能思维有思想的灵性生命吗?答案是显然的。
    尽管如此,我仍坚信总有那么**,随着“人类”观察、学习、经历、体验,或者某一场景的重现,或者某一故事的上演,又或者某一人事的遭际,强烈的刺激,慢慢的唤醒,先知先觉者会如同古希腊的先哲一般怀疑、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家园在哪里?我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于是,人类开始逐渐觉醒,开始苦苦探寻。向人工智能学习,学习其深度学习;向量子计算学习,学习其快捷、精准。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逐渐修复我们丧失已久的“理性”。
    *终还是得依靠思维“理性”,我们可以精准地走上回家的路,并*终回家,直至回到“人”本身。
    目录
    **辑 审问生活 001 / 教育:科学还是文学(代序) 003 / 人类未来究竟听谁的? 006 / “朋友圈”里有没有朋友? 009 / “孤独”是智者*好的朋友 011 / 也说“无知者无畏” 013 / 从“三省”说开去 015 / 成就“逆商”的关键在于知道自己要什么 018 / 对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甚解” 020 / 在道德和法律之间 025 / 从师范院校培养“**教师”说开去 第二辑 慎思理念 029 / 道德:一个民族战无不胜的力量 031 / 重塑**课程的刚性 034 / 尊重和敬畏,才有文化的生生不息 036 / 何为“洞见”? 039 / 词不达意说“分享” 041 / “格局”是个“立方体” 044 / 我们会不会“讲理”? 046 / “讲理”也是一种科学 049 / 人格修炼是一生的工程 052 / 师生关系的三重境界 第三辑 明辨人事 057 / 没什么“门脸”的普林斯顿大学 060 / 在大学寻找围墙 063 / 沈茂德:校长教育家的江苏样本 第四辑 溯源教育 071 / 陪伴,是*好的教育 073 / “福泽”,是*好的教育 075 / 教育启蒙:教育转型的关键 077 / 理性:“赏识”教育的精髓 ——《常州市丽华中学赏识教育案例集》序 081 / 正心·用心·进取心 ——有感于《河滨路小学教师文集》 084 / 教育教学中“激励”的负效应及其消除 095 / 警惕教育教学中“组织依赖症”的滋长 第五辑 追问教师价值 103 / “育人”是什么? 106 / “立德树人”,关键在“树人”者“立德” 108 /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110 / 多少年之后还能有多少学生念起我们? 114 / 知行合一:班主任工作成功的不二法门 116 / 找回中国教师的“实践自信” 119 / 教师故事是*好的德育 ——读《通州教育故事》 第六辑 寻觅教师发展 127 / “三友”伴行可致远 130 / 多方协力,共襄教师发展 132 / **者依然任重而道远 135 / 从“自觉”走向“改变” ——应试雾霾中的教育人应有的姿态 138 / 一专多能:未来教师发展的方向与** 140 / “互联网 ”时代:教师发展的路向 150 / 师德 知能 思维 ——谈未来教师的基本素养问题 第七辑 深味学校元素 161 / 思维力培养:前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抉择 165 /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172 / 校长,首先是教师之“长” 175 / 教文化的学校一定有“文化”吗? 178 / 学校文化“写”在哪里? 180 / 规律 人性 常识 ——教学行为的变革需要坚守的底线 185 / 课程标准建设也应该有“标准” 193 / 教育转型,也需要实践智慧、基层经验 第八辑 透视阅读真谛 199 / 读阳刚大美,发理性光辉 ——《读天下》宣言 202 / 阅读,是*好的自我唤醒 205 / 阅读的丰厚与创造的辉煌 207 / “有我”:阅读的*美境界 209 / 整体感、主观性、概括力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