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中药方剂理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 中药方剂理论

  • 作者:沈涛,陈曦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708052
  •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 页数:962
  • 定价:¥3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丛书”四个系列之一,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理论》《中**剂理论》《针灸理论》和《养生理论》五个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通过全面研读历代代表性医学论著,选取其中围绕某一概念或命题,较为精要地进行论证、阐述和辨析,且学术观点较为明确的章节或完整段落,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范畴进行分类;旨在全面展现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的原创性理论观点和独到临床体会,并对所选专论加以提要钩玄,力求要点突出,以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应用。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中**剂理论》为《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之“中**剂理论”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中**剂理论》选择历代本草、方书论著及相关著作中,阐释中药、方剂理论基本概念、重要命题的内容,将其分别纳入中药、方剂之“总论”与“各论”,并阐释原文主旨。内容兼顾系统性、代表性和说理性。
    目录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凡例 上篇 中药理论专论 中药总论 1 分类 4 1.1 三品分类 4 《神农本草经》论三品药性 4 陶弘景 释三品药性 4 1.2 十剂分类 5 陈藏器 十剂论 5 寇宗奭 论增补寒热二剂 5 刘完素 论十剂 6 张子和 论十剂 7 王好古 十剂 8 陈嘉谟 十剂 8 李时珍 十剂 9 缪希雍 十剂补遗 13 贾所学 论古圣用药十八法 14 陈士铎 十剂论 14 陈士铎 辟陶隐居十剂内增入寒热二剂论 18 陈士铎 辟缪仲醇十剂内增升降二剂论 19 沈金鳌 十剂分类要药 19 沈金鳌 论增补升降二剂之失 20 1.3 自然属性分类 20 《周礼》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 20 陶弘景 分类论 21 李时珍 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分类法 21 1.4 功效主治分类 22 王纶 药性分类 22 黄宫绣 分类论 23 2 产地与采收 24 2.1 土地所出 24 陈嘉谟 出产择土地 24 黄璐琦 张瑞贤 论道地药材 24 2.2 伐取得时 25 陶弘景 论采药时月 25 沈括 论采药 26 陈嘉谟 收采按时月 26 2.3 司岁备物 27 《素问》 论司岁备物 27 李时珍 采药分六气岁物 27 张志聪 论司岁备物 28 3 炮制 29 陈嘉谟 制造资水火 29 缪希雍 雷公炮炙十七法 29 张志聪 炮制辩 30 王洪绪 诸药法制及药性 30 徐灵胎 制药论 31 吴鞠通 雷公炮制论 31 莫枚士 制药论 31 唐容川 论炮制 32 4 性能 33 4.1 概说 33 4.1.1 辨识之法 33 《圣济经》 论**形色自然之法象 33 《圣济经》 论**性用 33 刘完素 论药性自然之理 34 刘完素 论**形色性味体 34 李东垣 药性阴阳论 35 王好古 用药根梢例 35 陈嘉谟 咀片分根梢 36 陈嘉谟 用药法象 36 李时珍 草部论 36 杜文燮 药性阴阳论 36 龚廷贤 **性用论 37 缪希雍 药性差别论 38 王肯堂 药说 38 贾所学 辨药八法 39 张志聪 药性形名论 39 张志聪 本草纲领论 40 张志聪 草木不凋论 41 汪昂 药有形性气质 41 汪昂 论**各以其类相从 42 徐灵胎 药性变迁论 42 徐灵胎 药性专长论 42 徐灵胎 药石性同用异论 43 许豫和 药性解 43 吴鞠通 药不能治病论 44 吴鞠通 **体用论 45 吴鞠通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45 黄凯钧 古今药味不同论 45 黄凯钧 论金石药 46 莫枚士 药性刚柔论 46 石寿棠 用药大要论 47 张秉成 用药法程 48 唐容川 总论根实茎枝叶药性 49 唐容川 论金石禽兽昆虫药 49 陆士谔 辨药论 50 《医学言志录》论**之产地与药性 50 4.1.2 纠偏之理 51 朱橚 用药偏胜论 51 莫枚士 用药论 52 徐灵胎 形气药性论 52 徐灵胎 补偏救弊论 53 吴鞠通 万物各有偏胜论 53 吴鞠通 论药不论病论 54 丹波元坚 药性皆偏 54 唐容川 论**以偏调人身之盛衰 55 4.2 四气五味 55 4.2.1 概说 55 《素问》论气味阴阳厚薄 55 《神农本草经》药有四气五味 56 张元素 论气味之用 56 李东垣 五方之正气味 57 陈嘉谟 **用气味 57 徐春甫 药有四气五味 58 徐春甫 **气味所宜 58 缪希雍 原本药性气味生成指归 59 张介宾 气味篇 60 贾所学 药性清浊 61 冯兆张 **用气味 61 南部生 药气味 62 4.2.2 四气论 62 寇宗奭 四气当称“四性”论 62 陈嘉谟 四气 62 李时珍 四时用药例 63 李中梓 论四气 63 李中梓 药性合四时论 64 张志聪 四气逆从论 65 傅学渊 论四性之用无一定之治 65 4.2.3 五味论 65 《素问》 地食人以五味 65 《素问》 论五味之所合 66 《素问》 论五味所入 66 《素问》 论五味入五脏,久而增气 66 《素问》 论五脏苦欲补泻,五味之所宜 66 《素问》 论五味阴阳之用 67 《素问》 论五味所禁 68 《素问》 论五味过伤 68 《灵枢》 论谷气五味入五脏 68 《灵枢》 论谷、果、畜、菜之五味 69 《灵枢》 论五脏病之五宜 69 《灵枢》 论五宜 69 《灵枢》 论五禁 70 《灵枢》 论五走 70 《灵枢》 论五裁 70 《灵枢》 论五味偏胜致病 70 《圣济经》论五味自然之理 71 寇宗奭 五味 71 李东垣 药本五味歌 71 王肯堂 五味补泻 72 李中梓 论五味之用 72 贾所学 五味所主 73 贾所学 五味所能 73 4.3 升降浮沉 73 张元素 药性要旨 73 张元素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74 王好古 论东垣先生用药法象 74 李时珍 升降浮沉 74 尤在泾 制方用药必本升降浮沉之理 75 唐容川 论升降浮沉之理 76 4.4 归经引经 76 张元素 各经引用 76 王好古 东垣报使 77 李时珍 引经报使 77 汪昂 论诸药入诸经 77 吴鞠通 引经论 78 韦协梦 药有经络 78 徐灵胎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79 张睿 药引 79 龙之章 大药引子甚是得力 80 赵竹泉 不先辨症乱用药引 80 唐容川 黄杰熙 论归经引经 81 谢海洲 漫话“药引” 82 颜德馨 引经药之奥旨 82 4.5 毒性 83 《素问》毒药治病无使过之 83 《神农本草经》毒药疗病取去为度 84 王履 神农尝百草论 84 虞抟 论药性相畏相恶相反同剂而用 84 王绍隆 潘楫 论无毒所以疗病,有毒所以发病 85 黄宫绣 论毒物 85 原昌克 五毒五药 86 长尾藻成 毒药 87 5 应用 88 5.1 选药 88 5.1.1 概说 88 《神农本草经》论用药各随其所宜 88 曹其旭 浅谈中医用药 88 5.1.2 诸病主药 89 张元素 论随证治病用药 89 刘全德 治病主药诀 90 龚廷贤 诸病主药 90 朱时进 治病主药论 92 朱时进 证药增损歌 93 龙之章 诸病主药论 94 陆晋笙 论病有对待药亦有对待 94 5.1.3 脏腑病主治药 96 《素问》论五脏苦欲补泻用药 96 张元素 五脏补泻法 96 王好古 五脏苦欲补泻 97 李时珍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98 缪希雍 五脏苦欲补泻 102 黄宫绣 脏腑病症主药 103 吴鞠通 五脏六腑体用治法论 116 赵术堂 肺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17 赵术堂 大肠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18 赵术堂 胃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19 赵术堂 脾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0 赵术堂 小肠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1 赵术堂 膀胱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2 赵术堂 肾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3 赵术堂 心包络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5 赵术堂 三焦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6 赵术堂 胆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7 赵术堂 肝经补泻寒热用药式 128 王旭高 治肝卅法 129 5.1.4 六淫病主治药 131 黄宫绣 六淫病症主药 131 王旭高 六淫治法 137 俞根初 六淫病用药法 139 5.1.5 辨病位选药 141 俞根初 六经用药法 141 俞根初 三焦用药法 142 5.1.6 依四时选药 142 徐彦纯 论用药必本四时 142 李时珍 四时用药例 143 缪希雍 脏气法时并四气所伤药随所感论 143 5.1.7 论治法相同药效有异 144 5.1.7.1 补益 144 黄宫绣 温中 144 黄宫绣 平补 145 黄宫绣 补火 146 黄宫绣 滋水 146 黄宫绣 温肾 147 5.1.7.2 治气 147 缪希雍 论治气三法药各不同 147 徐春甫 治气药论 148 梁学孟 诸气药性主治 148 黄宫绣 论气药 149 唐容川 论降气药 151 5.1.7.3 治血 151 徐春甫 治血药论 151 张介宾 论血证用药 152 梁学孟 失血各经药性主治 153 梁学孟 失血分经引用便览 154 黄宫绣 论理血药 155 黄宫绣 论温血药 155 黄宫绣 论凉血药 156 黄宫绣 论下血药 157 5.1.7.4 发散 158 黄宫绣 散寒 158 黄宫绣 驱风 158 黄宫绣 散热 159 黄宫绣 平散 160 5.1.7.5 泻实 160 黄宫绣 泻热 160 黄宫绣 泻火 162 黄宫绣 平泻 163 黄宫绣 下气 163 5.1.7.6 温里 164 黄宫绣 温散 164 5.1.7.7 祛湿 165 黄宫绣 散湿 165 黄宫绣 渗湿 165 黄宫绣 泻湿 166 5.1.7.8 利水 167 黄宫绣 泻水 167 5.1.7.9 祛痰 168 朱丹溪 治痰用药法 168 汪机 丹溪治痰活套 169 汪机 治痰饮大法 170 徐春甫 治痰药味各有所能 171 徐春甫 燥热药治痰之误 171 王肯堂 痰火 172 吴澄 积痰禁用滋降 172 黄宫绣 降痰 172 黄宫绣 痰病证主药 173 心禅僧 痰症随宜施治论 174 5.1.7.10 收涩 175 黄宫绣 温涩 175 黄宫绣 寒涩 176 黄宫绣 收敛 176 5.1.7.11 涌吐 176 黄宫绣 吐散 176 5.1.7.12 重镇 177 黄宫绣 镇虚 177 唐容川 论金石药性本镇静 177 5.1.7.13 杀虫、祛毒 178 黄宫绣 杀虫 178 黄宫绣 发毒 179 黄宫绣 ** 179 5.2 配伍 180 5.2.1 君臣佐使配伍 180 《素问》论方制君臣 180 沈括 论君臣 180 李东垣 君臣佐使法 181 徐春甫 **君臣佐使 181 张介宾 反佐论 182 贾所学 君臣佐使论 183 《景岳全书发挥》反佐论 184 韦协梦 论君臣佐使 184 倪维德 君臣佐使逆从反正说 185 蔡陆仙 君臣佐使 185 蔡陆仙 反佐法 186 5.2.2 七情配伍 187 5.2.2.1 概说 187 《神农本草经》论七情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