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体解剖手稿(人体解剖30000年,展现人类的自我探索与艺术狂想)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体解剖手稿(人体解剖30000年,展现人类的自我探索与艺术狂想)

  • 作者:英国费顿出版社 张翰林 黄永发 唐珂韵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21740240
  • 出版日期:2022年08月01日
  • 页数:352
  • 定价:¥3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解剖刀从不漫无目的地使用,皮肤的伤口背后藏着一颗好奇之心。 肺、静脉、瓣膜、骨、胃壁的断面、颅神经——在掩藏于皮肤之下的人体被解剖学祛魅之前,它是迷信、秘密、传说、观察的来源和对象。“解剖学”(Anatomy)源于希腊语,指代以系统的方式解剖身体,进行实践;以及建立对身体内部的清晰认识。解剖学所激发的,正是我们对人体真正的敬畏。 《人体解剖手稿》汇集了来自公元前30000年至今的250余幅图像,用并置、视觉押韵、蒙太奇手法,将医学插图、古代文物、微观视图和当代艺术并列排布,以展现自人类智识诞生伊始,便不曾停止的对自我的探寻——从中可以窥探解剖学家与艺术家通过解剖对破坏、变质、生长、再生等母题的研判。 弗兰肯斯坦的肖像与在塑料芯片上创造人类器官的科学实验并行,弗里达·卡罗《破碎的脊柱》和脊柱腰椎部分的上色X射线照片形成对比,曼·雷的摄影插入胚胎神经系统与针灸学之间,弗里茨·郎《大都会》中的机器人是否可以视为解剖学的延伸?……通过这���或邪典、或震撼、或艺术化的影像,也许我们能够更深入思索这一问题:人体如何塑造我们的过去,又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
    文章节选
    引言
    穿越人体研究的历史长河 人体神秘莫测,堪称奇迹。我们依赖人体从事生存活动:行走、欢笑、哭泣、跳跃、跳舞、布道、倾听、交谈等。我们依赖人体展现独特的个性。我们依赖人体与他人接触,结识朋友,并创建家庭、**、文化和政治。我们依赖人体与物质世界相连接,并超越物质,思考生命的本质,追逐内心的信仰。 然而,人体将其外部展露在我们面前,隐藏于皮肤之下的世界难以窥见。它向我们抛出深刻的疑问:身体内部是什么?如何运作?人体与生俱来的隐蔽性导致了早期认识人体的双重角度:它既是执行具象任务的巨大机器,又是知识、灵魂和人格的栖居地。纵观历史,不同的文化使用各异而多样的策略来探索人体的秘密,其中包括解剖学这种切开身体进行仔细检查的方法。这种解剖学方法起始于西方医学,由古希腊和罗马的自然哲学家提出。 “Anatomy”源于希腊语,指代两方面,一是以系统的方式解剖身体、进行实践,二是建立对身体内部的清晰认识。解剖学的研究不涉及任何特定个体的构成,而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个体。解剖将物理切开和细致观察相结合,揭示了不同的器官(如心脏和大脑)和结构(如肌肉和肌腱、血管和神经、组织和细胞)。人体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其形式和功能,处于特定的位置,并与整体相互作用。通过细致解剖和观察逐渐积累知识的过程,便是谱写解剖之书的过程。随着对人体组成元素的形式形态、相互作用(生理学)的理解深入,医学、社会改革和视觉艺术等领域均有所进步。 视觉解剖学 从早期开始,解剖学家们便通过文本和视觉媒介记录他们所发现的人体结构与功能,包括二维图画、木刻画、蚀刻画、石版画、照片、扫描和数字图像,以及用象牙、蜡、木材、石膏、瓷器、纸、玻璃和塑料制成的三维人体模型。艺术家们或独自工作,或与医学家们携手合作,从未放弃探寻人体结构的清晰版图和人类演化的踪迹。一些画家和雕塑家执刀切开人体,如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更近时期的艺术家们或在作品中借用自身体验,例如弗里达·卡罗(见第52 页)和让- 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见第46、47 页),或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素材,例如奥兰(ORLAN,见第195 页)。这些艺术家转向生物学现实构造外的社会和政治维度,强调对身体的迷恋、身体创作的潜力,抑或裸体的情色意味(见第177、268 页)。 …… 解剖刀从不漫无目的地使用,任何皮肤的伤口背后都藏着一颗好奇之心。由解剖观察到的图像,捕捉到了人体的组成部分和结构排列,衍生出关于人体的奇思妙想,也解释了人类这一物种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在并非坦途的漫漫历程中,人类对于自身的理解随时间推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近观其详。 观人体内部 在解剖学家切开人体前,解剖学知识已经存在了。公元前8 世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作者在一篇关于身体结构的详细记述中描述了一位战士身上的140 余处创伤。牲口棚和厨房似乎是仅次于战场的观察尸体的地方。诚然,他们观察的身体不一定是人,但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预计,在被宰杀食用的动物身上发现的结构同样可在人体内发现。 ……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形态变得十分有趣。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留下了许多与身体部位对应的供品(见第87、108 页),如耳朵、眼睛、手、脚、乳房、躯干、生殖器等,以此祈祷或庆祝疾病痊愈。大部分供品展示的是身体的外部,但罗马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的躯干部位供品展示了开放的腹腔和向外突出的肠道(见第34 页)。现代学者仍不知道为何身体的内部会突然以开放的形式展示在外。 体液医学 公元前5 世纪,医学知识变得更为理性,但距离解剖学出现还有一段漫长的时间。古希腊的医生认同希波克拉底的观点,认为人体由基本元素组成。与4 种元素——火、水、空气和土壤相似,他们发展了4 种“体液”的概念,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体液混合物需保持平衡以维持身体健康。他们对于实体器官和人体结构的兴趣不及对于体液和体质(如冷、热、潮湿和干燥)内部和谐的兴趣。古希腊人从体液类别中定义出了人的气质: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几个世纪以来,医师们对于体液概念深深着迷,以致他们从不深入观察实际的身体内部。相反,他们将人体和人类生命投射于更广阔的宇宙,*终甚至认为恒星有助于决定个人的健康与其他方面。不规则的脉搏或多变的尿液颜色暴露的身体失衡,可以通过平衡的生活方式和严格的饮食规则来纠正。若内部体液不平衡,*常见的**干预是放血。在中世纪晚期和现代早期,放血图示显示了切开特定静脉的*佳位点(见第180 页),而黄道十二宫的占星则显示了切开的*佳时间(见第83 页)。 血液至今仍是人类主要的幽默感来源。当代艺术家用血液——通常是他们自己的血液,挑战科学和社会中关于身体的僵化观念。例如,马克·奎因(Marc Quinn)用自己的血液制作了头部的模型肖像并冷冻,表达了实体物质、流体物质和易逝去的物质之间脆弱的平衡(见第115 页)。 …… 解剖的三维形态 不断增多的人体研究向更**的视觉表现提出要求。尸体不同部位被标记为“湿标本”和“干标本”。标本作为解剖学插图的模板,帮助解剖学插图日益精进,这些插图常被印刷为真人大小(见第274 页),有些采用四色印刷(见第93 页)。这些标本也成为制作解剖模型不可或缺的模板。 18 世纪的意大利北部流行用蜡制作人体模型,早期女性解剖学家兼模型制作师安娜·莫兰迪(Anna Morandi)便在那里从事着她独特的模型制作事业(见第260 页)。佛罗伦萨的斯皮奥拉博物馆是塑料解剖学**,该机构旨在通过逼真的颜色和三维形态展示真人大小的人体解剖结构,从而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但不需要令人不适的尸体处理过程。克莱门特·苏西尼(Clemente Susini)等解剖模型制作师可徒手工作,也可利用模具铸造蜡质模型;伦敦的医学模型制作师如约瑟夫·汤(JosephTowne)等也使用模具进行制作。今天,艺术家们以**创造性的方式展示身体造型的技术,例如罗恩·穆克(Ron Mueck)创作的巨型生命造型,他利用或放大或缩小的人体复制品来表达虚幻特质(见第36 页)。 佛罗伦萨蜡质解剖模型令人印象*为深刻,揭示了复杂的解剖整体结构,但有着大波浪卷发、戴着一条珍珠项链的模型“解剖维纳斯”吸引了更多注意力(见第178、179 页)。“解剖维纳斯”的腹壁和内部器官可以被移除,以显示她怀孕的子宫,里面容纳着一个完全成形的未出生的婴儿。早期现代(early-morden)的传统是使用解剖翻板,它可逐层展开以显示身体的层次(见第17 页),而翻板如今已变成三维图像。伦纳特·尼尔森(Lennart Nilsson)于20 世纪60 年代拍摄了子宫保护下的胚胎,受到观众认可,这类照片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见第277 页)。 对人体解剖的三维复制艺术仍持续进行。当代***的解剖模型制作师——冈瑟·冯·哈根斯,使用他的**塑化技术制作横截面标本和塑料标本,尤其是人体较柔软的部分(见第209 页)。而当冈瑟·冯·哈根斯以“动态”姿势展示完整的人像雕塑时,解剖叙事有时似乎发生了变化,由此衍生出对人体解剖的更自由的解释。对许多旁观者而言,这位**的解剖模型制作师的行为超出了寻常伦理可接受的范围。 …… 解剖学的未来 未来的解剖学家可能会受益于更广泛的成像技术;与此同时,艺术家们继续使用他们复杂的成像策略集中于人体创作。二者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的含义,以及保持人性。一些观察者意识到,越来越逼真的拟人态机器人(见第281 页)和允许机器“思考”的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存在的定义可能变得模糊。*终,人类的意识可能被移植到一个物理意义上非有机体的机器中。与此同时,基因工程将人体视为一组健康或不健康的细胞,可以将其改变、纠正或改善,从而创造一个“**人类”种族。这些给人类的本性和道德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技术发展会给我们的物种带来什么,但很明显,在解剖学家和艺术家不断探寻身体内部、了解人类自我的旅程中,人类这一物种的一切演变均会被仔细观察和记录。 托马斯·施纳尔科(Thomas Schnalke)
    医学历史和医学博物馆学教授,柏林查理特医学历史博物馆馆长
    象牙质女性人体模型
    她究竟是在沉睡,抑或已然死去?她头向后仰,面带微笑,泛白的象牙质躯体像躺在棺材里一般伸展开来。这尊年轻女性人偶的肩部可以活动,因此可以做出举手或胳膊弯向头后的姿势。与现代早期的解剖学插图中绘制的皮瓣类似,人偶的胸壁和腹壁只是松散地固定在躯干上,可以取下,从而显露一些位于躯干**体腔内部的器官:心脏、肝脏、肠道——均为微缩版。在一些与成人手掌大小相近的人体模型中还会装有子宫,其中含有由红色的脐带与之相连的小胎儿。这类小模型大多数描绘了女性解剖特征,这在解剖学历史上较为鲜见。它们大多数是在17 世纪生产的,其中许多是纽伦堡象牙雕刻家史蒂芬·齐克(Stephan Zick,1639—1715 年)的作品,但图中用于举例的这尊模型的创作者仍然未知。雕刻家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如果被用作教具,那它们可能不会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当时的解剖学知识已经比塑像所描绘的要完善多了。也许它们曾作为带有情色意味的供人把玩的小物件被收藏在“珍奇屋”或“好奇心陈列室”里?抑或它们是医生们在逐渐发展且富有挑战的产科领域的成就象征?或者它们曾是怀孕和生产、出生与死亡的冥想对象?无论创作意图为何,现今它们仍是外观温柔平和却又带有重重谜团的人偶。 人类骨骼和内脏器官
    这幅人体躯干的上色三维CT 图像给出了惊人的解剖细节。颜色暗淡的躯体外层几乎与背景相融合,凸显出构成躯体内部坚实框架的黄色骨骼。上肢高举过头,使肩部外展、锁骨呈翼状抬升。躯体两侧对称的肋骨形成一层外壳,将蓝色网状的支气管树保护在中间,二者中间由肺组织填充。黄色的心脏偏向脊柱中线左侧。胸部膈肌的蓝色轮廓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在腹腔内可见图中左侧的肝脏和右侧的脾脏受到肋骨的保护。两个染成橙色的肾脏位于上部腰椎的两侧,卷曲的呈管状的粉色小肠和蓝色大肠充满腹腔并向下延伸入盆腔。这一图像由香港放射学家冯启雄(KaihungFung)创作,他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制作CT 图像的方法,将数层图像堆叠起来以创造有景深的图像,并辅以多种颜色以增强视觉效果。

    破碎的脊柱
    在18 岁时经历一次严重的交通事故后,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卡罗使用一种犀利的现实主义风格描绘了她躯体上的痛苦,这种表达在她*超现实的画作中也有体现。《破碎的脊柱》作于卡罗接受脊柱手术后不久,这次手术是她一生中接受的多次手术和截肢中的*后一次,画中37 岁的她年轻、美丽、高傲、无所畏惧,但从脸庞垂下的两行泪水透露了她的脆弱。与贫瘠龟裂的荒原相映衬地,站立的艺术家本人被一道从喉咙到盆腔的裂伤打断,从中露出替代脊柱的像生殖崇拜图腾一般的柱状碎块。卡罗身着的金属支架紧紧箍着她的躯体,防止她的后背散架——这套支架仍然存放在她的家中,那里现在变成了一座博物馆。像痛苦和忍耐为殉道者授记一般,卡罗扮演了曾被绑到树上身中数箭的圣塞巴斯蒂安的角色。钉子代替了箭矢穿透了她的脸和身体,并沿她的右腿下行;这些图景将她儿时感染脊髓灰质炎**的无休止的强烈慢性疼痛可视化。*大的一根钉子在她的心脏上方穿透了她的左胸,可能象征着她从与同是艺术家的丈夫迭戈·里韦拉(Diego Rivera)的关系及多次流产中承受的情感痛苦。另一根在脊柱正中的大钉子标记了卡罗在青少年时的车祸中被撞碎的脊柱。” 脊柱腰椎部分
    人体有5 块腰椎,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将上半身的重量传递给骨盆,*终经下肢传递到地面。这张上色的X 射线照片画出了前4 块腰椎,图片顶端是*后1 块胸椎的下缘,而图片底端是第5 腰椎的上缘。这张图并没能准确传达解剖特点,但是一种使用色彩和形状进行的更具艺术性的表达。如果这张图片是写实的,那么第2 腰椎横突的不对称性及奇异的大小次序是高度反常的。这张图提醒我们专家们既可以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品,也能够将真相与幻想分离开。这张图看上去像是三维结构与二维介质的重叠:每对相邻的椎骨都由椎间盘处的软骨环相连,横突则像摸索的手臂向外伸展;棘突在中线上与椎体重合,看上去像暗色的泪滴;关节突则是被限制在椎体轮廓内的成对卵圆形。
    目录
    引言:穿越人体研究的历史长河 6 解剖相关作品 10 时间线 314 人体解剖与人体系统 326 术语 330 部分人物小传 333 索引 338 鸣谢 35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