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皇皇后土(典藏古河东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皇皇后土(典藏古河东丛书)

  • 作者:宁志荣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21219593
  •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01日
  • 页数:288
  • 定价:¥5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21219593
    • 作者
    • 页数
      288
    •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01日
    • 定价
      ¥5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美丽富饶的河东大地,令人神往的万荣脽上,雄伟壮观、历史悠久的后土祠,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上演了许多美丽的故事,书写了许多感人的诗文,承载了许多历史的重量。作者对万荣后土祠的兴衰、沉浮历史进行细致探究,记录了黄帝扫地为坛、先秦两汉唐宋金元明清帝王和民间祭祀后土的史实,以及君子对后土的敬仰等内容,揭示后土文化对历代文化产生的影响,表达了君子应当效法大地之德,包容万物,善待世人,有所作为的现代追求。
    文章节选
    **章 黄帝万荣建地坛 **节 万荣脽上 传说一—— 万荣县民间传说,女娲在万荣汾阴脽上抟土造人。天生伏羲,地生女娲,两人互生爱慕之情,在汾阴脽上定情盟誓,担负起了繁衍人类的使命。可是,十月怀胎是十分艰难的事情,速度十分缓慢。于是,伏羲协助女娲在脽上抟土造人,孕育万物。伏羲用黄土和泥,女娲用黄土捏人,十分费劲。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用一条长绳蘸泥,举起来朝着大地甩去,飞溅的泥点变成了一个个人,从此,人类在大地上繁衍生息,生生不已,世界充满了生机。 《太平御览·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人也。”意思是,民间传说,开天辟地之初,还没有人类。女娲捏黄土造人,十分繁忙,有心无力。于是,她把绳子蘸上泥浆,甩到地上的泥变成人。富贵的人是用黄土捏的,贫贱平庸的人是从泥浆中甩出来的。 传说二—— 汾阴脽上是古代巨灵神治理洪水的地方。《山西通志》道:“汾阴���治脽之上,后土祠在西。脽在巨灵坐处。”孔尚任总纂《平阳府志》中记载:“脽者,河东岸特堆堀,长四五里,广一里余,高十余丈,巨灵坐处以形高起如人尻脽,故名。”在远古时期,中条山和华山连在一起,洪水肆虐,毁坏田地,人类无法生存。巨灵神本来是守卫天宫的大将,力大无穷。天帝命令巨灵神来到河东大地,治理洪水,救苦救难。巨灵神站在河汾之间的土丘上,伸出两条有力的臂膊,把中条山和华山一分两半,洪水从两山之间经过后,一路奔向大海,消除了洪灾,从此,人类过上了美好生活。巨灵神治理好洪水后,坐在汾阴土丘上休息,人们把巨灵神坐的地方叫作“脽上”。 后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源远流长,发扬光大。万荣后土祠堪称轩辕黄帝之坛、社稷江山之源、中华祠庙之祖、礼乐文明之本、黄河文化之魂。史料记载,汾阴脽上有高丘,耸立在黄河和汾河岸畔,形状如人之臀部,从侧面说明了黄帝选中脽上作为祭祀后土地点的重要原因。大地是人类的母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天然形成的汾阴脽是黄帝在此祭祀后土的原因。 后土祠位于黄河和汾河两大水系交汇之处,雄踞于两河之间的绿洲之上。它见证了从黄帝开始至先秦、两汉、隋、唐、宋、元、明、清的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印证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汾阴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算起,华夏民族对后土的祭祀已经有五千余年;从汉武帝公元前113年在汾阴建筑后土祠算起,已经有两千一百余年,有八位皇帝二十次亲自祭祀后土,六位皇帝七次派大臣祭祀后土;汉武帝、汉宣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四位皇帝,为了祭祀后土,或改年号,或改县名,或作诗,或作文,或立碑刻石,都证明了后土在传统中国的尊崇地位。 写作本书之际,笔者伫立在山西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堡子崖之上,远望黄河的金色飘带萦绕在黄土高原上,汾河在这里汇入黄河,滔滔不绝,地老天荒,动人心魄。白云在山间飘动,大雁在天空飞翔,绿色的蒲苇随风摇曳,与岸边激荡的浪涛共鸣,令人遐思无边。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黄帝扫地为坛的地方, 这是汉武帝建后土祠的地方, 这是唐玄宗发现宝鼎的地方, 这是宋真宗刻碑立石的地方, 这是黄河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祖庙! 第二节 文明渊薮 有个成语叫皇天后土,皇天指的是天帝,后土指的是地神,天地为众生之母,养育万物。后土祠作为祭祀大地之神的场所,实际上也是祭天的场所。祭祀是古人类沟通天地、祈祷福祉的活动,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媒介,也是沟通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在人类蒙昧时代,对自然充满神秘和敬畏,作为祭祀大地之神的地方,必须选择风水**。那么,万荣县这块土地有什么魅力呢? 万荣县位于晋南——河东地区,这里属于人类*早活动的区域之一。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远古时期水草丰茂,森林覆盖,飞鸟鸣啾,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在其《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一文指出:“晋南地方是当时的‘帝王都所’。帝王都所曰‘中’,故曰‘中国’。而‘中国’一词的出现正在此时。‘帝王都所’意味着古河东地区曾经是华夏民族的先祖创建和发展华夏文明的活动**。”从远古文明到石器时代,从类人猿到能人、智人的进化,从人类燃起**个圣火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这块土地都充当了亲历者和见证者。 有关“河东”的说法,源于《禹贡》的记载。当时的河东属于冀州。冀州,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西南部。黄河在山西由北向南流,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战国中期,秦国夺取了魏国的西河和韩国的上党以后,魏国为加强防守,遂置河东郡。其辖境相当于今沁水县以西,霍山以南地区,这里原是魏国的国都安邑所在地。公元前290年,秦昭王在兼并战争中迫使魏国献出河东四百里之地,秦沿袭魏河东郡旧名不变,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移治临汾(今山西曲沃北)。汉代时期,河东辖今山西阳城、沁水、浮山以西,永和、霍州以南地区。东晋时期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辖境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改蒲州为河东郡。河东所辖的地区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但其疆界基本上以现代的山西西南部为**。现在所谓的河东地区,特指山西运城市一带。 河东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运城盐池在古代是重要的食盐产地,在春秋时称“盐邑”,汉代改称“司盐城”,宋元时名为“运司城”“凤凰城”等。因盐运而设城,中国仅此一处,史书曾称运城有“盐铁之饶”。黄河和汾河两河交汇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植被和盐业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运城市遗存着“古中国”许多标识和遗迹。文献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又有“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之说。史籍载:“舜生于诸冯,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都于蒲坂,崩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诸冯就是永济市的舜帝村,历山存有尧王台,蒲坂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尧王台曾是尧帝的祭天台、禅让台。从尧舜禹时代开始,运城便是古代帝王的建都之地,是当时的“万国之中”,即“中国”。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等传说,都发生在河东大地上。 运城市万荣县以及周围的几个县,远古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1995年5月,考古学家在垣曲县寨里村的黄河北岸,发现了世界上*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猿类化石——牙齿化石和颌骨化石,命名为“世纪曙猿”。“曙猿”的意思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据专家考证,曙猿是生活在距今四千五百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比非洲发现的高等灵长类动物早一千万年,这个发现在考古学和人类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芮城县西侯度村,是中国*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距今大约一百八十万年,那时,河东大地森林茂密,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生长着至少二十二种哺乳动物,包括巨河狸、剑齿象、平额象、步氏羚羊、晋南麋鹿、纳玛象等,它们在森林里徜徉,在河边漫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原始人类生活在动物成群的地方,他们学会制作简单的石器维持生存,用砍斫器、刮削器砍伐树木;用石核、石片等制作生活用品;运用三棱大尖状器同动物搏斗。他们用火将动物的肉烤熟,享受丰盛的美味。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一百八十万年前,人类文明的**把圣火在河东大地燃起,显露出“万物之灵”的智慧。
    目录
    001 绪 论 004 **章 黄帝万荣建地坛 004 **节 万荣脽上 006 第二节 文明渊薮 010 第三节 华夏部落统一 012 第四节 祭祀条件具备 017 第五节 扫地为坛 020 第二章 先秦帝王拜后土 020 **节 二帝三王祭祀后土 024 第二节 嬴政封禅 028 第三章 汉武秋风唱大歌 028 **节 刘邦《重祠诏》 031 第二节 汉文帝建后土庙 032 第三节 汉武帝改元“元鼎” 045 第四节 李峤《汾阴行》与李适《汾阴后土祠作》 047 第五节 汉成帝祭祀后土与扬雄《河东赋》 050 第六节 祭祀不辍 053 第四章 盛唐开元获宝鼎 053 **节 秦王苻坚拜后土 055 第二节 隋朝和唐初礼制 058 第三节 唐高宗封禅 061 第四节 开元盛世 068 第五节 后土大典 076 第六节 唐玄宗封禅、祭孔 081 第七节 宝鼎城 088 第五章 大宋盛典冠海内 088 **节 赵匡胤遣使祭后土 090 第二节 咸平之治 102 第三节 荣光幂河 111 第四节 《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 118 第五节 海内祠庙之冠 124 第六章 金元明清祀不绝 124 **节 皇皇后土 127 第二节 金朝遣使拜后土 129 第三节 忽必烈祭后土 130 第四节 朱元璋纳奏建坛 131 第五节 天坛源自后土祠 133 第六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35 第七章 祭祀文化越千古 135 **节 礼乐之源 139 第二节 **祭祀 144 第三节 《政和五礼新仪》与后土礼仪 147 第四节 民间祭祀 150 第八章 纵览万荣后土祠 150 **节 祠庙变迁 154 第二节 古建瑰宝 174 第九章 社稷文化发祥地 174 **节 社稷 179 第二节 社稷坛 181 第三节 社日 188 第四节 土地庙 189 第五节 后土与农耕文明 192 第六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 198 第十章 后土文化面面观 198 **节 信仰文化 205 第二节 厚德文化 209 第三节 报恩文化 212 第四节 包容文化 215 第五节 祈求丰年 218 第六节 求子文化 221 第七节 忠孝文化 226 第八节 生态文化 231 第九节 五行思想 234 第十节 和谐文化 239 第十一节 盟誓文化 243 第十一章 后土庙会誉天下 243 **节 庙前村 244 第二节 祭拜仪式 246 第三节 戏剧表演 247 第四节 名吃名产 249 附录一:诗文 257 附录二:历代帝王、皇帝祭祀后土年表 259 后 记 262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