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笨”小孩也能上名校
QQ咨询:
有路璐璐:

“笨”小孩也能上名校

  • 作者:(日)和田秀树,湛庐文化出品
  •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 ISBN:9787522901671
  •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72.9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爱拖延?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学不会?碰到不会做的题目容易情绪失控烦躁?知识点看过就忘?……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日本“学习之神”和田秀树总结了68个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中的育儿沟通术,爸妈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轻松唤起孩子的学习动力,将孩子“说”上名校。 ◎妈妈的“勇气注入”战略——第1章 阿德勒理论:育儿,以人为本 ◎像刷牙一样将学习“习惯化”——第2章 引爆自学力 ◎越绝望,越不能给孩子贴标签——第3章 不让坏情绪伤害学习的欲望 ◎有想法的孩子与没想法的孩子差别在哪里——第4章 会主动思考才能主动学习 ◎不断调整,试出学习好方法——第5章 迎战“自卑感”,扫清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让孩子跌过的没一个坑,都变成“鲜活”的知识——第6章 孩子受挫时,家长怎么说 ◎爸爸的角色很重要,千万不能缺席——第7章 于深渊中赐予孩子向上的力量 ◎当一只独立思考的出头鸟——第8章 也许会失败,但不会认输 ……
    文章节选
    第1章 阿德勒:育儿,以人为本 激发孩子内生的自驱力 近年来,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在日本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是一位早在 100 年前即享誉世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也被誉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于 1870 年在奥地利出生,后移居美国��阿德勒的学术观点对儿童心理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人类天生就有无穷的竞争欲,求胜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天生看重输赢, 任何小孩都热切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上得**名”或“在体育比赛中夺冠”。但现实是残酷的,有人赢就意味着必定有人输。总有孩子会在学业、运动上表现不佳,自卑感便在他们心中萌芽并生长。那接下来孩子的消极情绪会何去何从呢?关键就看父母如何去承接、消解和引导了。我们要学会激发孩子的斗志,让他们心中的勇气之树即使历经风雨,仍能茁壮生长。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忠实支持者,不断地鼓励孩子:“下回咱们一定能赢!”“这是你的优势科目,冲啊!” 阿德勒理论*大的特色就是相信:“人会奋斗,并不是因为受困于不利的客观环境或被外界原因所迫。人的行为是由某种向上的意志支配着的,我们追求的是高处和远方的目标。” “我要考上东京大学。” “我以后想当医生,救死扶伤。” 有了远大的志向,孩子就一定找得到学习的自驱力,不待扬鞭自奋蹄。重要的是,家长不能陷在孩子过去的失败中,一想起来便抱怨或责骂一通。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助推孩子找到一个目标,由此激发出其内生的自驱力。 阿德勒说,家长想要扮演好助攻的角色,就必须对孩子的兴趣与关注点有到位的理解,甚至要做到比孩子本人还深入和投入。 本章将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其中的很多观念,对育儿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将在正文中看到更详细的阐释。 上进心是一种本能 阿德勒认为,人*重要的动力就是在人群中“追求优越感”。 这个观点也是他开创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想在竞争中获胜,上进心驱使着人们去超越他人。这种上进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阿德勒其实是在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什么?**临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回答过这个问题,但他与阿德勒的思考方向截然相反。 简略地说,弗洛伊德把一切人类行为都归因于性欲的影响。他在晚年又补充说,除了性欲以外,人类的本能中还有攻击欲。这两种动物般的本能欲望深深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伺机撩拨和刺激我们的心智,形成各种消极情绪与情结,严重时将无法自抑而显露于外,*终还可能给我们造成心理创伤甚至心理疾病。 不过弗洛伊德同时认为,人类是有先进性的。这体现在我们还是有一些能力可以压制一下这两大欲望。 这种学说有人性本恶的色彩,至少说明他对人性的理解是偏悲观的。 在弗洛伊德眼中,人与动物无异,都会被天性中的那股野蛮和残忍驱使而横冲直撞。这个解释若成立,那情形的确堪忧。如果不加教化,这恣行无忌的人世间必将面临源源不断的混乱和灾难。但这确实就是弗洛伊德的人性观。 阿德勒心理学则与之相反。这是一个更相信人性本善的学说,对人性有着更乐观的理解。 这个理念强调,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懦弱畏难,一开始就愿意输,甚至只求输。每个小孩都会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上取得**名”或“在体育比赛中夺冠”。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力 阿德勒心理学极大地影响了另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他就是卡尔·罗杰斯。罗杰斯做心理咨询时,有一条指导性纲领:“人活着需要一股自信,但这股自信必须由他本人亲自练就。” 所以帮助或教导他人时,我们无须给出具体指令。重要的是通过语言传达肯定和鼓舞,使对方形成强大的自信,以此再去滋养他的心灵,激发他的斗志。 近年来,有种人才培养的理念在日本深受欢迎,名为“教练式指导”。它的意思是,老师不要下达具体指令,像对待机器人般地操控学员。而要像教练一样,激发出学员自身的*大潜力。这与阿德勒的育儿理念不谋而合:父母或老师就是要帮助孩子释放潜藏的能力,缔造属于孩子自己的奇迹,而不是在既定的路线上拽着他往前爬。 人类的砥砺前行并不一定源自外界的鞭笞或胁迫。因为只要有了目标和激励,谁都会主动而忘我地拼搏。父母不用把一切悉数分析给孩子看,指示给孩子做。大道无形,*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大方向上的指导,帮助他去激发自己,约束自己,用自制力战胜诱惑,用自驱力行走天涯。 何惧自卑感 我们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绕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卑感。 生而为人,就会有旦夕祸福,难求事事完满。但人们却总会对自己些许的不如意耿耿于怀,比如个子不够高、跑得不够快、体质不够好等。我们硬给自己找碴时,从来不会缺素材。 上苍给每个人都安排了不同的天资和禀赋,非要去比的话,每个人都是输赢参半的。但落后仅是一种对状态的评估判断,人在主观层面对它的感知才是关键。如果人在主观上有了“羞愧”或“耻辱”的感觉,那么就出现了阿德勒心理学所说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人有一种不服输的欲望,所以总是在追求与他人间的公平和对等。而个子不如别人高、跑得没有别人快都是在痛击这种欲望。求而不得,人便容易自轻自贱:“我不行,我笨,我太没用了……” 自卑感不断累积恶化,直到人彻底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时,就产生了“自卑情结”,然后就容易患上神经症。 读到这里,你是否会把自卑感看作一种负面情绪体验?你可能还会进一步猜想:*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不会让孩子产生这种情绪体验的。 其实我们不必谈自卑就色变,自卑感也可能发挥催人上进的作用。 一把好剑是为万世开太平,还是屠生灵、杀无辜,关键看握住它的人是英雄还是恶魔。自卑感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只任它带来“自我否定”“消极抵抗”,那这些部分便如同压在心头的无数根稻草,无疑会阻碍他的成长;但一个人如果能化差距为动力,让自卑感以“自我激励”“发奋图强”的形式在心中登场,那他就获得了一股奋勇向前的动力。 胜者恒胜 阿德勒如此重视自卑感及其作用,其实源于他的童年经历。 小时候的阿德勒体质弱,还患有佝偻病。这种疾病是维生素D的缺乏等原因导致的,会让患者发育不良,引发腿骨畸形等症状,小阿德勒因此无法自由参加户外活动。但他家其他孩子又都很健康。在强烈的对比下,阿德勒心中不免滋生出酸楚的自卑感。 但阿德勒没有一蹶不振。他后来爱上了登山运动,征服高峰的成就感消解了佝偻病等生理缺陷带给他的自卑感。对阿德勒来说,与自卑感的狭路相逢也是一个契机,可以“促使人深入思考自身的状态”。 明智的反思其实并不强求以弱胜强,你恰恰还应“避开让你产生自卑感的地方,去其他领域发掘、发挥自己的优势能力,从而获得成功”。这才是对抗自卑感的“智胜”思路。 比如一个人天生就是矮个子,却非和别人比身高,那就注定了要一路输到底。他的自卑感在身高上就是无解的,但这个人却完全可以换个领域或目标去超越他人,也仅有如此,才能对冲个子不高带给他的自卑感。 比如,他可以放下对个子矮的纠结,转而施展自己过人的表达与倾听能力,定能广交知音,邂逅良伴;他还可以选择专心工作,既然拔不高个子,那就拔高业绩。反正东边不亮西边亮,只要找准属于自己的那道光,一样能赢得众人的钦佩。 只要能找到优势领域并获胜,其他的便不重要了。而且,这不仅能将自卑感变废为宝,还能激发出强大的自信心。 对于孩子的自卑感,父母不用花心思去否定或掩盖。我们可以与之进行迂回战,支持孩子用其他方面的优越感去冲抵甚至击碎自卑感。 这样看来,学习似乎是*公平又有效的赛道了。分数一高,能解百忧——“我跑不快又怎样?我学习好啊!”“我个子是不高,但分数不低啊!” 但要记住,家长不能仅仅只是喊口号,孩子也不能仅仅在心里形式化地想想便作罢。家长要刻意引导,全力相助,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几次成功后的惊喜和荣耀,帮助他获得胜利的实感。 母亲的“勇气注入”战略 一个人的获胜经验与其勇气值成正比。说到这个,我又想起了我的弟弟。 前言介绍过我弟弟小时候的可怜遭遇。家里就两个孩子,哥哥还处处领先,所以弟弟总被打压和轻视。此处容我自吹自擂一下,除了运动以外,我还真就是触类旁通,无一不晓的。 小学三年级时,父母把我送到了一个珠算补习班。一年内,我就考过了珠算 3 级。考级速度之快,惊艳了周围一众家长。 母亲见罢,大喜过望,还打了个新主意:“既然哥哥行,那弟弟肯定也不弱。”然后便把弟弟送进了同一家珠算班。 但弟弟的珠算学习之旅真是出师不利。他的计算基础本就薄弱,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还是个左利手。因为算盘要从右侧开始往左侧拨算珠,左利手的人就容易误触算珠,所以弟弟学得举步维艰。 没有悬念。不出一个星期,弟弟便已跟不上进度,无力再招架任何新内容。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可能会心碎一地,然后捶胸顿足地说或逼孩子:“才一个星期就不行了?你好不好意思啊!”“学费都交了,不能浪费。咬牙学下去!”“再坚持一个月好不好?” 仅仅一个星期,弟弟就已经学得身心俱疲,母亲却连半秒钟都未曾想过:“这孩子是不是笨?!” 母亲只是认为:“我没选对项目,珠算不适合我这个儿子。”她还觉得:“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太多了,咱不必非绑在珠算这一棵树上啊!”于是母亲爽快利落地把弟弟接出了珠算班,彻底挥别了这场噩梦。然后母亲又给他报了一个以个性化补习而闻名的课外学习机构。
    目录
    前 言 家长真的可以把孩子“说”上名校吗 第 1 章 阿德勒:育儿,以人为本 上进心是一种本能 003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力 005 何惧自卑感 006 胜者恒胜 008 母亲的“勇气注入”战略 010 补习班治好了弟弟的学习恐惧症 012 目标驱动行动 013 “未来”是*好的引路人 015 表扬的蜜与毒 017 发力要找准刀刃 020 能力与品性无须二选一 021 道德水平重于资产水平 024 “被讨厌的勇气”究竟是什么 025 第 2 章 引爆自学力 倾听是沟通之母 029 像刷牙一样把学习“习惯化” 031 先下手为强,先起步为快 033 用规则对抗成瘾 035 及时表扬,激发自信 037 父母的鼓励里都是爱 039 阅读滋养灵魂 041 有功就有奖,进步可以和奖励挂钩 044 多交友,少树敌 046 天道酬勤而不酬基因 048 吹牛要吹聪明的牛 051 第 3 章 不让坏情绪破坏学习的欲望 表扬好结果,批评坏行为 055 罚是罚不出效果的 057 不要禁锢孩子的人际交往 059 越绝望,越不能给孩子贴标签 062 事无巨细地追求**是种折磨 064 被爱养大的孩子有多幸福 066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068 我与筷子的恩怨 070 尊重孩子的学习成果 072 志存高远总不会错 074 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 077 事在人为,不必设限 079 针尖对麦芒可能激化矛盾 081 第 4 章 会主动思考才能主动学习 语言表达要有理,更要有据 085 即使被孤立,也不是世界末日 087 没想法的孩子与有想法的孩子差在哪里 089 孩子撒谎怎么办 091 创造价值就是塑造自信 093 语言表达在家就能练 095 尊重弱者才能彰显人性之光 097 规划并落实一件事情就是真正的领导力 099 看电视的讲究 101 老师的话不必照单全收 103 学会等待,未来一定会有回报 105 照顾与被照顾,就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议题 107 孩子遇到烦恼时,家长如何介入 109 第 5 章 迎战“自卑感”,扫清学习路上的拦路石 不断调整,试出学习好方法 115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脑子就笨” 117 所有的成功都有意义 119 偏心的危险和正确的对比方法 122 一切为目标服务 124 抗压性的提高 126 人生是场持久战,真英雄会笑到*后 127 学习能打开人的视野,提升人的格调 130 第 6 章 孩子受挫时,家长应该说什么 从失败中学习,才能反败为胜 135 父母也非圣贤,犯错就应道歉 137 教孩子分清道理与现实 139 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41 让孩子跌过的每个坑,都变成鲜活的知识 143 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搁置 146 第 7 章 于深渊中赐予孩子向上的力量 拯救深陷霸凌的孩子 151 理想一定要有,因为它真的可能实现 153 学习是一件光芒万丈的事 156 目标是**人前行的光 158 大大的梦想需要大大的空间 161 把命运的线抓在自己手里 162 父母踩过的坑,当然要提醒孩子 164 偶尔的消费升级可以激发出奋斗的动力 167 爸爸的角色很重要,千万不能缺席 169 第 8 章 也许会失败,但**不认输 变自卑感为奋进的精神 175 遇到压力,就是要发泄和倾诉 177 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循序渐进 180 别把孩子当机器人养 182 舞台那么多,何必绝望那么早 184 必胜的信念不需要前提条件,冲就对了 186 后 记 勇敢逐梦,陪孩子找到属于他的光和远方 189 再版后记 世界风云变幻,请用灵活与果敢武装我们的孩子 193 参考文献 19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