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哲学指南(欧诺弥亚译丛·不列颠古典法学丛编)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哲学指南(欧诺弥亚译丛·不列颠古典法学丛编)

  • 作者:(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 著,张亚萍,王涛 译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028942
  •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 页数:48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亚当·斯密首先是一位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位社会科学家,《国富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而且涉及许多哲学议题。 本书作者认为,亚当·斯密首先是一位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位社会科学家,《国富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而且涉及许多哲学议题。 本书从哲学角度着眼,结合思想史视野,清晰而生动地从分析了《国富论》的主要思想,与此同时也呈现了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法理学讲义》、《哲学文集》等作品与《国富论》的内在关系,使我们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国富论》。
    文章节选
    从道德人到经济人 总的来说,斯密的人性图景*非同寻常的一点就是它毫无非同寻常之处:并没有任何违反我们直觉的论述,也许(我之前分析的���他有关人类平等的极强立场可以除外。斯密关于我们动机的论述,尤其没有任何违背我们直觉的地方。人们有自爱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人们的仁慈随着他们对仁慈对象了解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人们需要自制以恰当地运用自爱和仁慈;人们能够超越对自己及对他人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的无偏私;当人们以这种无偏私的眼光看待人们并将他们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对象时,他们就是公正的;人们拥有宗教情感、愤恨、勇敢的能力,这些既能为自爱和仁慈情感服务,也可能与之脱离;人们*大程度的幸福,来自德性,不抱过度的期望以及他人的高度敬重,这(在诸多“外在”善中)*需要的是健康、朋友、交谈的机会,以及有机会体验自然及艺术的美。*后,所有这些特征构成了人性的基本图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随着文化、历史阶段以及经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这似乎看起来过于中庸,过于四平八稳,与我们通常的直觉相去不远。我们甚至会对此感到失望,如果这样,我们就是忘了或是拒绝接受斯密自己对哲学家的界定,即哲学家就是对我们已经拥有的常识进行提取,其长处在于能够将我们已经信奉的东西进行连贯而清晰的呈现和组织。斯密并不赞同违背我们的直觉,将所有类型的幸福都化约为某种愉悦情感的不同程度及组合,边沁的功利主义让边沁骄傲地宣称“图钉和诗歌”所带来的幸福感并不存在内在差异。斯密也无法接受曼德维尔很喜欢的将人类所有动机都反直觉地化约为自爱。
    斯密满足于或受驱迫于理论需要,勾勒了一幅常理之中的人性图景,自爱仅仅是我们天性的许多组成部分之一。这一观点与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高中或大学**次听说斯密时所获得的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在《国富论》中,斯密难道不曾阐述人类是纯粹自利的吗?事实上,难道这不是斯密对经济学作为科学的伟大贡献之一吗?所谓“伟大”贡献是指界定了整个研究领域,以至于如果否定这一立场,就可能要否定这个研究领域。如果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采取了不同的立场,难道不是表明斯密在自己的两本著作中改变了立场,而《道德情操论》在思想上更为保守,斯密还不具备足够勇气为了能够以真正科学的态度研究世界而放弃自己的道德主义?
    毫无疑问,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该是“不”。我不认为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对人性持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认为斯密为了将经济学作为科学加以研究,需要这样一种不同观点。我之所以不这么认为,部分原因是斯密在写完《国富论》后,继续对《道德情操论》进行了修改,并没有在其后的多版修改稿中转向对人性更为自利的理解;另一部分是由于为了支持纯粹自利的人性图景,斯密将不得不放弃我认为是斯密所有著作根基所在的常识方法论;而还有部分原因是我不认为《国富论》的文本解读支持纯粹自利的人性图景。在这一章,我讨论了拒**《国富论》进行“纯粹自利”的解读的历史原因和方法论原因;下一章将讨论文本方面的依据。再下一章讨论摒弃另一种对斯密经济学的更巧妙的解读——认为它基于一种反直觉的人性图景——的文本依据:这种解读主要依赖于《道德情操论》并主张,斯密认为激发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涉及自然对我们施加的“欺骗”或“幻觉”。在这两种情况下,斯密的标准看法都是将经济人理解为一种完全不同于道德人的动物。而相反,我认为从道德人(homo moralis)到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是(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如果斯密确实是一位如他所展示的那样周到细致的哲学家,那么他会希望在道德和经济领域活动的是同一种动物。我希望这一部分的其他章能够证明,为什么道德人和经济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合在一起。
    目录
    致谢 / 1 缩写 / 2 引言 / 6 **部分 方法论 **章 写作方法 / 13 第二章 认识论和科学哲学 / 51 第三章 道德哲学 / 81 第二部分 人性 第四章 概述 / 101 第五章 自利 / 138 第六章 虚荣 / 169 第三部分 经济学的基础 第七章 经济学的基础 / 199 第四部分 正义 第八章 正义理论? / 231 第九章 财产权 / 275 第十章 分配正义 / 320 第五部分 政治 第十一章 政治 / 359 尾 声 第十二章 斯密对今天的启示 / 403 索 引 作品索引 / 435 一般索引 / 44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