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苔枝缀玉(昆曲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陈均随笔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苔枝缀玉(昆曲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陈均随笔集)

  • 作者:陈均 著
  •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 ISBN:9787552644937
  •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 页数:388
  • 定价:¥8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52644937
    • 作者
    • 页数
      388
    • 出版时间
      2023年01月01日
    • 定价
      ¥8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苔枝缀玉》是昆曲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陈均的随笔集,全书共三卷。卷一、卷二收录文化随笔四十余篇,从汤显祖到白先勇,从莎士比亚到李安,古今中外,皆在笔下。卷三以生动的笔触讲述近世及当代昆曲名家故事,细数昆曲发展之历史,读来隽雅而余味悠长。
    文章节选
    汤显祖的思想世界 2016 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世人仍然不能免俗地去争论汤翁与莎翁孰高孰低。自然,在知名度与影响力上,据说莎剧是地球上仅次于《圣经》的印刷物。套用流行语,汤翁与莎翁之间,应至少隔着几个塞翁(塞万提斯。2016 年亦是塞翁逝世四百周年,但国人势利,不太提及)。 在中国频频召开的研讨会上,学者们为汤翁抱不平,譬如,云汤翁比莎翁要伟大得多。莎翁只是个戏子与编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只能是李玉(清初文人,写过不少有名的传奇,但因是奴仆出身,故而身份较低)那样的角色,连李渔都不是。而汤翁呢,是明代中后期的典型文人。所谓典型文人,既是进可安邦治国的政治家,又是退则诗酒风流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家。 上戏剧课时,我也不想免俗,主动拉众生谈论这个热门问题。首先说,汤翁与莎翁,其实是一个“拉郎配”。因为我分明记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一对“男神”是莎士比亚与关汉卿,因为据说二人都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录》,而且彼时都以他们为人民性的代表。但是风水轮流转,过了几十年,关汉卿变成了汤显祖,大家谈论莎士比亚的关注点从“人民性”变成了“人性”。 所以我们谈论莎士比亚,谈论关汉卿,谈论汤显祖,说到底,谈论 的还是我们自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我们的头脑与意识。 一**表意见曰:汤显祖还是比不上莎士比亚的,因为莎士比亚挖掘人性很深,譬如《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云云。但是汤显祖呢,《牡丹亭》里还是中国式的大团圆。我对这种观点早已司空见惯啦。于是,赶紧去颠覆中学语文教育。 **之一来自《易经》大学者潘雨廷。潘先生曾言及汤翁之“临川四梦”,明代王思任以“四梦”为“情侠道佛”,“情侠”可归之于“儒”,因此汤翁的“临川四梦”其实说的就是“儒道佛”,而三教合一正是明代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因之,汤翁在“临川四梦”里体现出来的思想世界,即是中国思想发展到明代时的一个典型样态。儒是现世,道为出世,佛则是度世,*后所达至的是众生平等之佛家境界。《西游记》《红楼梦》差不多也是这样,儒道佛互证或互相对话,展示的皆是明清中国人思想的程度。 在世人眼里,知晓汤翁,多是从《牡丹亭》,而将汤翁仅作为一位戏剧家来看待。但汤翁少年时即追随罗汝芳,是陆王心学的信徒,因此在《牡丹亭》里标榜“情教”。而于儒家经典,自是熟稔非常。郑志良君偶然发现了汤翁讲《尚书》之书,约二十万言,由门人所撰写的序言即说汤翁以研究《尚书》闻名于世。 汤翁与达观之间的交往尤可一说。达观乃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也是彼时禅宗之代表,与汤翁则是亦师亦友。在一首诗中,汤翁写道: 思达观 何来不上九江船,船头正绕香炉烟。 **人从欢喜地,取次身居自在天。 语落君臣回照后,心消父母未生前。 看花泛月寻常事,怕到春归不直钱。 这是一首表达汤翁与达观之间的心意的诗。从诗中看,汤翁对禅宗之境界应是了然于胸,如“**人从欢喜地,取次身居自在天”,虽是套语,但表达了汤翁对达观及自己的期许。而“语落君臣回照后,心消父母未生前”,则是**的禅宗曹洞宗的公案与话头,也即达至前述境界的参修之法门。而*后一句“看花泛月寻常事,怕到春归不直钱”,则是汤翁的印证之句,也即通过此句,能窥见汤翁此时修证的境界到何等地步。因前几句不过是禅宗之套话,*后一句才是转语,*能见作者的修为。解读者多认为此句反映了汤翁对禅宗的“当下性”的领悟。但此语却可商榷,因“看花泛月寻常事”仍是套语,而“怕到春归不直钱”却又似《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之感慨,不能说是境界较高的顿悟之语。 或者,此诗仍只是士大夫之禅学,只能代表汤翁此时所至为《牡丹亭》之儒家境界,还未能到《南柯记》之佛家解脱。而汤翁辞世之《绝笔诗》云“含笑侍堂房,班衰拂蝼蚁”,或者可说近乎其境了。 *后,我又说:《牡丹亭》里杜丽娘生可死、死可生,莎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只能借助**,而且都是不可逆转的。哈姆雷特、李尔王诸角色感天动地、人神共怒,但毕竟是落花流水春去了。说起来,虽然“还魂”在中国故事里并不稀奇,但汤翁之“还魂”还需以“尽情” 为三生之证(民国时俞平伯又赞之曰“尽情”即“尽美”),明显高出志怪笔记一筹,且也足以证明汤翁的思想世界比莎翁更深一层哩。 载《醒狮国学》2016 年第 8 期 罗浮枝头美人魂 —— 汤显祖的南粤之途与“临川四梦” 2016 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逝世四百周年。世界史上有一个轴心时代,即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生活的时代。那么,汤、莎、塞生活的十七世纪,或许也可算作一个文学的“轴心时代”吧。 但是,长期以来,汤显祖其名不显,一般只能在古代文学史、曲谱、戏场偶闻,与莎翁、塞翁在本国及世界文学的位置及影响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因,大约是大家都把汤显祖当作一位“戏剧家”,而戏曲小说,直至近代,才在文学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翻读新出版的《汤显祖集全编》,读到汤显祖因上疏,被贬到广东徐闻做典史,从家乡江西临川一路而来。在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里,柳梦梅从广州城跋涉至江西南安,花了三年的工夫,千辛万苦。汤显祖则只用了数月时间,中途还至罗浮山一游,作诗甚多。其中有一首云: 夜酒朱明馆,参星倚户开。 梅花须放蚤,欲梦美人来。 汤显祖应是知晓“罗浮美人”之典故:一名书生,游罗浮时遇见一位美人,饮酒交谈,不觉大醉,醒来只空余一株梅树。怅惘之情可见。在《牡丹亭》里,书生梦见一位美人(即杜丽娘)立在梅树下,于是易名为柳梦梅,从此历经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成就三生因缘。或许《牡丹亭》里的意象、氛围也能从此次罗浮山之游找出若干源头? 一 汤显祖之所以被贬官徐闻,而有南粤之行,实是因为向明神宗上疏弹劾首辅申时行等大臣营私舞弊。汤显祖彼时虽只是南京的一个冷职闲官,但上疏之后便是天下惊,在《明史》的汤显祖小传里也录有这篇疏文。 世人往往将汤显祖视作一位“戏剧家”,写有“临川四梦”四部传奇,而以《牡丹亭》流传*广。其实不然,汤显祖首先是一位典型的明代中后期的文人,一位素有天下之志但无所用,*后寄情于戏曲传奇之“小道”的士大夫。 汤显祖的仕途生涯挫折重重,虽则少年成名,诗文播于世间,他 写的文章还成为当时为科举考试而刊行的八股文范文,但他本人的科举之路颇为不顺。多次应试,及至中状元后,先是在南京当了多年的闲官,又一贬再贬,到徐闻当典史,到遂昌做县令,*后挂冠,不告而去,被朝廷免职 …… 人生看起来就是在抛物线式地下滑,从起点回到终点,在家乡筑园自娱(据说所居玉茗堂很简陋)。 汤显祖这一命运,大半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汤显**里称其“小锐”,这既是对他外貌的描绘,也可作为他性格的素描。换言之, 汤显祖志向高远,性格较烈。当他进京赶考,和朋友们诗酒往还时,首辅张居正为使其子中举,邀请名士入府,以为其子获取名声。汤显祖拒绝了,因此便有了一次次的落选。 在一次次赴京赶考路途上,不知汤显祖是否有《邯郸梦》里卢生行于邯郸道的梦幻之感? 二 在南粤之行途经肇庆时,汤显祖曾遇到两位天主教徒,见到“画屏天主绛纱笼”,教徒则“自言天竺原无佛”。后来汤显祖又绕道去过澳门。因此在《香岙逢贾胡》一诗里,就有“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之句。香岙即香山岙,明时泛指澳门一带。这一段经历,也就留下了汤显祖是否见过利玛窦的公案。其时,利玛窦居于澳门,在广东传教已有二十余年,汤显祖所遇就算不是利玛窦,也应是利玛窦的弟子。算起来,汤显祖算是中国*早一批接触天主教的文人了。 在《牡丹亭》里,柳梦梅从广州出发,在路途中遇困,于是到香山岙里的多宝寺向前来祭宝的钦差求助,大约正是取自汤显祖的澳门之游历。汤显祖描绘赛宝会的耀目,想必外国商人及其贸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思想里的儒道佛,自东汉以来,经过碰撞、冲击和互相渗透,到明代,已成“三教合一”之局面,从而成为彼时文人的基本知识世界。汤显祖亦是如此。江西本来道教盛行,他的祖父信奉道教。汤显祖自己也受到泰州学派的影响,曾跟从罗汝芳学习。罗汝芳在各地讲学,开设书院,宣扬王学,而反对彼时正统的程朱理学。而与达观的交往,更是对汤显祖有着直接的影响。达观即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 紫柏尊者,他曾见汤显祖题壁诗,认为有佛缘,后来相见,便一直想度化汤显祖,并给汤显祖起法名寸虚。因之,汤显祖之思想,渐由儒道转为禅宗。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虽都是取自传奇小说,但恰好对应了汤显祖以及明代文人的三个世界。《紫钗记》《牡丹亭》是儒之世界,《紫钗记》说的是霍小玉和李益的悲欢离合,因为黄衫客的侠义行为,*终团圆;而《牡丹亭》则是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天上地下的三生情,历经地府人间,终得团聚。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记里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他以“情”与“理”相对,而自称是“情教”。这又和同时代的徐渭、李贽等诸狂狷之士精神相通。 此处又要说到《艳异编》,此书有多个版本,其中有一版署作王世贞编、汤显祖摘评。王世贞何许人也?乃是彼时之文坛**。而汤显祖则是以《牡丹亭》风行天下,尽管此书之编者、评者至今仍有争议,但是对“艳”和“异”的兴趣,却正好是明代士人及社会的好尚。《牡丹亭》不正是如此吗?杜丽娘之“艳”,梦中情、死而复活之“异”,恰好是这部传奇里*突出的部分。难怪尽管很可能这部《艳异编》的评者并非汤显祖,但书商们、后世的文人们都相信汤显祖是这一类选本的标志。而且,《艳异编》之后,又有《广艳异编》 《续艳异编》……成为明代小说的一个潮流。 三 近些年,浙江遂昌与江西临川都在争夺《牡丹亭》的诞生地,有人说汤显祖在遂昌任上开始写《牡丹亭》,回临川后完成。亦有人说《牡丹亭》是在汤显祖回临川后才开始写作并完成。这种争执有一点点“七城争荷马”的样子。但不管《牡丹亭》何时出现,汤显祖的南粤之行,以及遂昌的经历必定在他其后创作的传奇里留下声影。 《邯郸记》即是言“道”,说的是中国人都熟知的“黄粱一梦”,卢生在邯郸道上,一梦之间,度过了中国读书人所梦想的和可能的一生,做官、钻营、权势、遭谗、贬官 …… 其时发出欲求如当日在邯郸道中而不能之哀叹。梦醒后方知只是一瞬。如果说《紫钗记》 《牡丹亭》还是热热闹闹的人间小团圆,《邯郸记》则是通过**故事,让人在瞬间体悟世间的虚幻,而力求超越。 而《邯郸记》里,当卢生遭谗,幸免于法场之后,被贬之地就是海南。汤显祖任徐闻典史之时,对海南描绘甚多。如在徐闻登高望海南: 珠崖如囷气朝昏,沓磊歌残一断魂。 但载绿珠吹笛去,买愁村是莫愁村。 一曲明珠老会稽,客行长忆夜乌啼。 琼潮不解人朝夕,半月东流半月西。 此正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之类的感慨。他还一度到海南游历,到过五指山。在《万州藤障子歌》《黎女歌》《槟榔园》诸诗里,汤显祖则如风土志般细描了海南的风俗与节庆之景。 《邯郸记》里,当卢生出生入死,一路遭遇老虎、强盗、渔夫之后,来到“鬼门关”时,遇到了樵夫,应是汤显祖当时所见的海南,譬如 “崖州蛮户,生来骨髓都黑”,又如以石头的“碉房”和树上的排栏为室等。而卢生召还时,受崖州司户的欺压和“黑鬼”的照顾,或许又**作汤显祖在徐闻创贵生书院的典史生涯。 四 汤显祖离开徐闻,回家乡小住后,又前往遂昌赴任。在遂昌数年,汤显祖颇有政绩,譬如除虎、兴学。《牡丹亭》里有《劝农》一折,说的是太守下乡,农家的陶然之乐,此戏在宫廷里也常常上演。这里当然少不了汤显祖作为县令去劝农的经验。而且,*有趣的是,在遂昌流传有汤显祖看蚂蚁打架的传说。 《南柯记》写的是佛之世界,以蚂蚁之国为寓言。淳于棼在大槐树下做了一梦,化身为蚁,在蚁国里度过了一个人的生死哀荣之一生。汤显祖写这个南柯的蚂蚁之国的灵感,除了来自佛经,是否也因在遂昌的日常生活的引子?《邯郸记》和《南柯记》写的都是梦,但《邯郸记》是以人来写人的一生,而《南柯记》是借蚁来写人的一生。与邯郸梦相比,南柯之传奇已超越人之世界,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因为不忍矿监的催逼盘剥,或许亦是对宦途和人世的幻灭和悟解,汤显祖终于抛弃了仕途,私自回到家乡临川,开始度过他隐居、写诗文传奇、“自掐檀痕教小伶”的晚年。《牡丹亭》里“标目”的【蝶恋花】一曲恰也是他的心曲: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载《海南日报》2016 年 2 月 22 日,署名“罗孚”
    目录
    /卷 一/ 003汤显祖的思想世界 007罗浮枝头美人魂—— 汤显祖的南粤之途与“临川四梦” 014谭鑫培为何被喝倒彩?——《盗魂铃》琐话 021《天女散花》:现代中国艺术的初曙 028 司徒雷登与梅兰芳 035《国剧画报》:宫廷戏曲研究的起点 041 陈梦家先生看地方戏 047 从戏曲史窥见清代社会日常—— 读《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053 京剧史与掌故学 058 近世中秋应节戏的变迁 062 民国昆曲与民国文人 066 “北京大学与昆曲”琐谈 072 吴梅与北京大学昆曲教育 078 昆曲中的古琴 084 “传统”与“回向”:昆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087 青春版《牡丹亭》 091 昆曲与文人、商人、官人 095 “非遗”后的北京民间昆曲活动之一瞥 104 昆曲作为一种“文人艺术”—— 张紫东、补园与晚清民国苏州的昆曲世界 109 穆儒丐的戏曲撰述 113 穆儒丐和《北京梦华录》 119 奇人·奇书·奇史—— 谈穆儒丐和他的《北京》 128 《牡丹亭》版画摭谈 / 卷 二 / 141 “庄周梦蝶”寓言的三重含义 146 隐之境界——谈船子和尚 151 陶渊明《形影神》读解 157 《西游记》、顾随与禅宗 161 废名乃金圣叹之转世也 163 《潇湘水云》的“万古愁” 167 近代琴史上的失踪者——读《庄剑丞古琴文稿》 173 顾随札记 187 驼庵遗事 191 沧海月明珠有泪——略谈朱英诞及其散文 196 周汝昌的红学世界 200 平行世界的张爱玲——读张爱玲《少帅》 206 莎士比亚:开启现代世界的“潘多拉盒” 212 “看懂”李安 217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谈胡金铨及其电影 224 《茶馆》及蓝天野一代 228 杨典诗散论 236 一截陈寅恪式的心史 239 诗成珠玉——读志坚诗集 243 国士风——孙玉石先生印象记 卷 三 /近世昆曲逸闻录/ 257 吴梅自许词曲** 259 “余桃公”的纸上“传奇” 262 白永宽:昆曲中的谭鑫培 264 “铁嗓子活猴”郝振基 266 听陶歌似诵陶诗 269 民国昆曲的“一台双绝” 271 一百年的两个“活钟馗” 273 韩世昌与“伤寒病” 275 韩世昌演《游园惊梦》 277 民初的一场昆弋义务戏 279 中途陨落的昆旦白玉田 281 “思凡”“双思凡”“反思凡”与“丑思凡” 284 顾传玠弃伶学农 287 徐朔方、胡兰成与昆曲 292 丑角大师的百年 /当代昆曲人物志/ 296 岳子散记 300 幽兰犹是幽梦来——记丛兆桓先生 304 艺兼京昆,六场通透——记北昆名净周万江先生 309 汪世瑜:巾生魁首 还魂圣手 312 仁者之“甜”——蔡正仁先生印象记 317 中国好声音——张继青先生印象记 323 昆曲之儒——洪惟助先生印象记 329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340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李淑君的人生与艺术 355 哀董萍 359 红楼梦·高腔·张卫东 362 听张充和的故事 366 桃花鱼 370 花开阑珊到汝——《京都昆曲往事》后记 375 俞平伯与昆曲——《俞平伯说昆曲》前言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