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北京中轴线史话:云游中轴线纵观八百年
QQ咨询:
有路璐璐:

北京中轴线史话:云游中轴线纵观八百年

  • 作者:北京史地民俗学会 , 北京东城区图书馆编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ISBN:9787512699083
  •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 页数:276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稿是一本有关北京中轴线建筑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稿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缘起、演进以及文化渊源,后选取了中轴线上的先农坛公园、天坛公园、天桥、前门、天安门广场、故宫、钟鼓楼七个大景观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不仅介绍了这七个大景观的发展、演变足迹,还介绍了其中一些重要建筑的发展轨迹以及流传在民间的历史故事。本书稿作者团队包括朱祖希、董绍鹏、徐志长、赵兴力、郭豹、谭烈飞、阎崇年、郑毅等人,他们都曾在前文中提到的公园、博物馆等机构任职多年,是研究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的专家。本书稿文笔流畅、史料丰富,有利于读者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进而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章节选
    北京天坛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后的一处郊坛建筑,它吸收和继承了五千年中华文化和历代祭坛建设的成果,满足了祀天礼仪形式细腻烦琐的需求。天坛面积 273 公顷,是紫禁城的 4 倍、英国白金汉宫的 40 倍。其内容、设施、总体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技术、艺术均属历代祭坛之*。 明朝永乐皇帝初建北京宫殿城池时,这里只是京城南郊偏东的地段。地面上有少量树木,几处建筑残址,地表多有起伏,有着自然的沟渠和沼泽地,有分散的农户房舍和几片坟丘,这里原是元大都南郊燕下乡海王村和高义村的地界,四周一片郊野景象。 永乐皇帝却选定了这个位置建造天地坛,要在这里行大祀天地之礼(古代大祀是***重要的礼仪活动)。究竟朱棣是别出心裁还是随意为之呢,或者是确有古法所依如法炮制的呢?远古早期的祭祀活动的地点,只强调要求在“郊”。选择城郊祀天的两个理由,是洁净和广阔。《礼记》有“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的说法。依阴阳五行之说东方为阳,西为阴;南为阳,北为阴。都城的南郊,属正阳之位,选南郊设坛祭天是*合适的选择。事实上古代“十里为郊”,南郊建坛,距都城、宫城都不会太远,既脱凡俗之界,又省跋涉之劳。真是又方便又**的好主意。对此后世帝王都乐于接受,并一直沿用。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故,建文帝继位。封地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手握重兵,才能过人,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夺权即位登上皇帝宝座,年号永乐。 朱棣登基后就开始做政治**北移的部署。永乐元年(1403)升其旧封地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五年(1417)六月将北京原南城垣南移二里,以南垣中门为基准确定北京城的中轴线 和“天地坛”坛位。自此,天地坛和北京宫殿城池坛庙工程,大规模开工。 明代永乐年间所建的北京城池,在京城的南城墙设有城门三座,中间一门为丽正门(正阳门)也就是“**”。明初正阳门外均属于京城南郊,天地坛位居南大道道东,**建筑大祀殿(今祈年殿),与“**”直线距离恰为五里。因此天地坛选址是完全遵照古代定制,精细测量定位的,并未受原地地貌和原地自然景观的影响,当然更不是朱棣别出心裁或随意为之的。 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癸亥(二十九),“天地坛”和宫殿城池同期竣工。北京天地坛以洪武所定“合祀天地为永制”为据,只建了南郊天地坛未建北郊方泽坛。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正月甲子(初一)永乐皇帝命太子到天地坛奉安昊天上帝和后土皇帝神主。正月乙丑(初二)永乐皇帝到天地坛,行告祀之仪(迁都)。正月甲戌(十一)永乐皇帝在天地坛举行合祀天地大典。 十天内就在天地坛连续举行了三次典礼,从此明朝开始了在北京依洪武祖制,每岁孟春在大祀殿行天地合祀之礼的惯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前期,共九帝十朝前后 110 年均在天地坛行合祀天地之礼。 明初所建的北京天地坛,**是大祀殿,占地面积较小,只有“周九里三十步”,约为 1800 市亩(合 119 公顷)。天地坛是明清北京天坛的*初形式。明嘉靖朝(1522— 1566)初期,仍行天地合祀于大祀殿。 嘉靖九年(1530)更变礼制,恢复洪武初期所行天地分祀之制。这就需增建圜丘坛专以祭天,设方泽坛以祭地。于是选位于天地坛大祀殿之南建圜丘。直至清末,这里仍是专以祭天的祭坛。同期北郊建方泽坛以祭地,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次年工成。 嘉靖十一年(1532)春,皇帝于大祀殿举行祈谷礼。这是首创的祀典,前历朝历代均所未有。嘉靖十三年(1534)二月,皇帝诏令定名南郊祭坛为“天坛”,天坛名称才正式出现。天坛坛域,总面积 2750 亩,平面形状仍保持北圆南方。 嘉靖十七年(1538)将圜丘正位所供奉“昊天上帝”,改为“皇天上帝”。改圜丘坛天库正殿泰神殿为圆形重檐,同时更名为“皇穹宇”。殿匾为嘉靖皇帝御笔,同年还诏令撤大祀殿,在原址仿明堂制建“大享殿”,拟行“大享礼”。 嘉靖十九年(1540)十月大享殿兴工,次年四月因太庙失火大享殿停工,后又开工。 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大享殿告竣。大享殿从建成至清顺治二年(1645)期间一直闲置,竟达百年之久。清代定都北京后,沿明制。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例行圜丘祭天,并在大享殿祈谷。但草创初期,未形成严格的典章制度,直至乾隆皇帝弘历登基后,才表现出对祭天礼制突出的兴趣和重视。这时已进入康乾盛世,经济能力十分强大。乾隆首先完善了祭天典章制度,随即对天坛做了全面的改建扩建。 乾隆七年(1742)诏令修缮斋宫。乾隆八年(1743)整顿神乐观,更名为“神乐所”。乾隆十四年(1749)开始改建圜丘。乾隆十九年(1754)整顿神乐所,更名为“神乐署”。总之,明代天坛的六大建筑群,无一不被他细心推敲改进、改建或拆除。天坛形成了一条轴线、三道坛墙、五组建筑、七星镇石、九座坛门的天坛鼎盛格局与风貌。乾隆本人,恭虔敬 天,身体力行,在位 60 年在天坛圜丘行祭天礼 59 次;行常雩礼 38 次,诣祈谷坛行祈谷礼 58 次,创历代帝王祀天之*。经清乾隆时期的改建、扩建和精减,天坛祈年殿更加宏伟 壮丽、圜丘更加圣洁。建筑轴线上祭祀建筑屋面统一为天青色,既突出了“天”的主题,也更加庄重、协调、简洁。天坛经明永乐年间初建,嘉靖年间增建,清乾隆年间扩建、改建,历经近 400 年,形成*终格局,并走向了鼎盛时期。
    目录
    中轴线文化渊源(朱祖希 北京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 先农坛史话(董绍鹏 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天坛史话(徐志长 北京天坛公园原总工) 天桥史话(赵兴力 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办公室主任) 前门史话(郭豹 北京正阳门文物管理处主任) 天安门广场史话(谭烈飞 北京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 故宫史话(阎崇年 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钟鼓楼史话(郑毅 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原所长) 中轴线遗闻逸事(勾超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番外:在后海过慢时光(郭宗忠)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