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思考的痕迹: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上下册)(杨耕文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思考的痕迹: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上下册)(杨耕文集)

  • 作者:杨耕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76032222
  •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 页数:676
  • 定价:¥1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思考的痕迹: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是从作者发表的260余篇论文中精选出来50篇编辑加工而成,按照时间顺序编辑的,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演变,反映了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的理论途径。同时,从内容上看,这部著作是一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专著,涉及到哲学观、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全书分上下册,由50篇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论文构成。
    文章节选
    后记 《思考的痕迹: 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是从我的260余篇论文中精选出来汇编而成的。论文的选编主要依据历史原则: 一是依据时间顺序,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展现我重读马克思的心路历程;二是依据我在不同时间关注的不同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展现我的思想的演变历程。因此,从形式上看,这部著作是一本论文集;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学术专著。形象地说,这是一部我的“思想史”的自传。 除了历史原则,论文的选编还考虑到论文的学术影响、社会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的转载。1987—2022年,《新华文摘》先后转载了我的32篇论文;2008—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先后转载了我的9篇论文,从而扩大了这些论文的学术影响、社会影响���在此,一并表达我对《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其他“文摘”编辑们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编审慷慨地把《思考的痕迹:
    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列入出版计划;项目部主任朱华华副编审精心组织这部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责任编辑王海玲编审以其精湛的编辑技艺,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著作的编辑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杜丽娟编辑不辞辛劳、不厌其烦,打印了这部著作的全部书稿,并校对了全部引文。在此,一并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 要求感恩,这是皇权思想,是对他人的蔑视;懂得感恩,这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对每一位以不同的形式帮助过我的人,我始终怀着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在我看来,不懂感恩,意味着从“猿”到“人”的转变还没有完成。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77年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45年,自不量力地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诗,那就是“一篇读罢头飞雪”。45年来,尽管我的思想处于剧烈的变化中,尽管我的“身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我一致没有放弃哲学,一直在哲学这个荆棘丛生的领域艰难跋涉、艰辛探索。如果说当初是我选择了哲学,那么,后来就是哲学选择了我。哲学教会了我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懂得我们都是“社会个人”,因而力图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哲学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过五关”与“走麦城”,懂得“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马克思),因而“我把命运的摇晃都当作奖赏,依然在路上”(《摆渡人》);哲学教会了我“荣辱不惊”、“波澜不惊”,懂得“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因而痛到肠断忍得住,屈到愤极受得起;哲学教会了我“看破红尘”、“看透人生”,懂得人的生与死本身都属于自然规律,而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律,因而在“向死而生”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哲学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成为我书写生命的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人生,那就是哲学人生。 当这部著作定稿时,北京正是隆冬时节。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冷得让人似乎喘不过气来。可是,我仍然喜爱冬天超过春天。冬天的雪,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把自己的“生命”溶入土地之中,容易催生人们的遐想。李白就写出了“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这样浪漫主义的诗句。伟人毛泽东则写出了《沁园春·雪》这样的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凝望着“万里雪飘”,由景及人,谈景评人;由古及今,评古论今,他的遐思、感叹和期待,他的眼中景、意中事和胸中情,他的宏大的历史观念和深沉的哲学思考……都在这首词中表达出来了。词意游走于天上人间之中,才情穿越于时空环境之外,我深深地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我喜爱冬天,还因为冬天的严寒冷酷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没有坚强的意志,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成功。人的意志与生命同在。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汪国真) 杨耕 2022年1月于北京世纪城时雨园
    目录
    序言/1 上册 |**编1984—1988年| 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思维逻辑/3 论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3 论《哲学的贫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3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线索的同与异/42 从历史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视角认识历史唯物主义/51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发展的再思考/66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的再思考/72 |第二编1989—1999年| 拒斥形而上学: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则/85 实践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90 实践唯物主义: 我们时代的哲学旗帜/96 人的本质: 三种整体的探讨 ——关于费尔巴哈、舍勒、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再思考/113 关于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的再思考/125 论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建构原则/137 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148 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对落后**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探讨/157 论西方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必然性观念及其演变 ——兼论马克思历史必然性观念的基本特征/171 论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 ——兼论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185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的再思考/199 论实践的世界观意义/216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再思考/225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的再思考/24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再思考/253 下册 |第三编2000—2015年| 建构·反思·反映: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思考/273 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复归”: 关于辩证思维的再思考/288 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 ——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305 马克思: 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关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关系的再思考/317 历史唯物主义: 批判的世界观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空间和理论意义的再思考/329 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344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347 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364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 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379 马克思哲学: 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38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形成与演变/396 哲学的本性与位置/434 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442 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五个重大问题的再思考/458 关于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再思考/487 |第四编2016—2020年|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再思考/499 关于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的再思考/519 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再思考/545 关于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再思考/564 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与否定性思维的再思考/583 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592 |附录| 一般和个别与共性和个性/605 论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及其特色/608 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风格/6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629 **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637 在实践中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表40周年/639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651 后记/65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