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在更热烈的风里相遇(百花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得主李汉荣的救赎系散文,书中多篇文章入选语文教材、中高考试题)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在更热烈的风里相遇(百花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得主李汉荣的救赎系散文,书中多篇文章入选语文教材、中高考试题)

  • 作者:李汉荣 著 时代华语 出品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9474711
  •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 页数:320
  • 定价:¥5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百花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得主李汉荣的散文作品集,**收录入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精彩篇章,同时收录部分全新作品。 他的文字灵气飞扬,有着强烈而饱满的生命意识,仿佛在云层之上和地表之下开出的花朵。 当我们困于生活的墙角,在沉闷的现实中无法脱身、无法喘息时,翻开本书,任思绪在云层之上,感知力朝着泥土之下延伸。如同置身于一汪山泉水般丰盈和清澈,洗涤灵魂的疲惫与焦躁。 献给每一位在孤独之境跋涉的行者,迎着逆风,行走在更辽阔的时空里
    文章节选
    李白——梦游的孩子 一、人类精神史上的奇迹、奇才、奇人 李白是伟大的诗人,是天才,也是酒徒。打开李白的诗,就会感到一种铺天盖地的侠气和酒气,扑面而来。好像整个唐朝就是一间巨大的酿酒作坊,长江黄河都是酒的波浪,风雨雷霆都是大唐���冲霄汉的酒令,地上的三山五岳,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高高举起的酒杯。我是太羡慕生在盛唐的古人了,他们简直是在激情、月光、酒和诗的笼罩下过着浪漫、微醺的日子,天天都在体验生命的高峰状态,时时都有脱口而出的千古佳句!不得了,简直了不得!大地变成了酒坛,也变成了诗坛,整个盛唐就是一个飘着酒香和诗香的巨大酒坛和诗坛(在唐朝所有的官员和书生人人都能吟诗咏文)。
    诗与酒,成为整个民族的生存仪式和生命信仰,这简直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迹,是人类精神历程的奇迹。我当然也知道唐朝(包括盛唐)也有不幸,也有苦难和阴影,但我相信李白时代的唐朝是*浪漫、*富诗意的,是大地史册上*精彩的一页。人的*高生存境界是“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受诗意之光照耀的唐人,曾经创造了*好的栖居方式。
    唐朝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李白是中国精神史上的奇迹,是我们民族的千古骄傲。宇宙中有无数个太阳,宇宙中却只有一个李白。自然现象可以无限重复,无法重复的是巨大的精神现象。感谢李白,他用天真的诗情为我们打磨和保管了*好、*皎洁的月亮,我们的夜晚从此不会变得伸手不见五指,即使在漆黑的夜半,也总有他月光一样的诗句为我们照明。感谢李白,他用瑰丽的诗篇为我们酿造和储藏了*好的生命美酒,即使在市侩当道、伪劣盛行、诗意稀薄的浑浊年代,我们打开他的诗,就打开了真情弥漫、灵性芬芳的千古窖藏,我们仍可以邀明月共饮,与北斗碰杯,与永恒共醉,我们一度变暗的心灵又被盛唐的月光照亮,我们萎靡的情怀又被不朽的诗情重新激活,重新敞开,向真理和无限的星空敞开。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诗中的李白和传说中的李白,一次次进入我们的精神和生命,为我们重新配置灵魂重新换洗性情,凡是受过李白感染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注入了古代中国的纯真情思和浪漫气息。“安能折腰摧眉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天真得可爱,纯洁得可爱,豪放得可爱,我不知道如今世上还能找到几个像李白这样可爱和有趣的人。反正我找了半辈子,至今还没见到踪影。 二、他在梦境里梦见另一个梦境 李白的一生,是醉酒和梦游的一生,随便翻开他的诗,就有一种酒气和醉意扑面而来。他是浪漫主义的酒仙和超现实主义的诗仙。左一杯黄河,右一杯长江,诗笔一挥就是半个盛唐。凡他足迹所至,都留下动人的酒令和精彩的诗句。天生一个月亮照亮了万古夜,天生一个李白浪漫了万古心。山因李白增色,水因李白添美,月亮因李白更皎洁,宇宙因李白更深邃。我们的大地,因留下了李白的足迹而更值得留恋;我们的母语,因收藏了李白的韵律而更富于魅力;我们的人生,因沐浴了李白的诗情而更值得一过。
    我常想,我这一生乏善可陈,**可以自慰的是我与李白同姓,即使我一生碌碌无为,即使我一路荆棘缠身,我也不会轻易自杀,万一不小心一念之差把绳子刀子套上脖子,我会忽然记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好诗,啊,去你妈的刀子绳子,我哥哥李白亲口给我叮咛过:我随黄河天上来,我怕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于是,我“砰”一声踹开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提了一瓶五粮液,去找我的李白哥哥,换他的一千三百年唐朝陈酿老窖,我与他,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杯一杯复一杯,与尔同销万古愁,喝上三天三夜,再喝三天三夜,还要喝三万三千六百个日日夜夜,直到喝干天上一千条银河。
    当你知道天才的唐朝是醉醺醺的,天才的李白是醉醺醺的,唐朝的文化是醉态文化,唐朝的人生是梦态人生,你就会明白,李白的诗,绝不能以清醒的、常人的意识去解读,更不能以实用的、狭窄的、庸俗的、小资的,过于唯物主义的眼睛去解读,那就看走眼了,把李白看偏了、看俗了、看小了。为什么呢?因为李白是满怀着激情和醉意,用一双天真的、清澈的、飞扬的、迷狂的醉眼俯仰宇宙,激赏万物,领略大美。他的眼睛看见的宇宙万象,类似于婴儿**次睁开眼睛打量世界,那是投向世界的**瞥,那是一个精灵**次与宇宙发生的类似于开天辟地的神话般的、如梦似幻般的相遇和初恋!如同天真看见了天真,如同彩虹看见了彩虹,如同梦境里梦见了另一个梦境,他们看见的不是我们这些俗人眼里的这个见惯不惊的世界,这个住久了、用旧了、活腻了的过于熟悉和沉闷的老世界,不,映入他们——映入孩子眼中的,是亦真亦幻的“幻象”,是宇宙展开的不可思议的奇迹,以及这奇迹对他们心灵的持续震撼、无边笼罩、多情撩拨和神秘暗示,是宇宙的万千幻象带给他们的一连串的惊奇、惊讶、惊艳和惊叹。 三、世故社会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我通读了《李太白集》里的千余首诗,我对李白有一个不容商量的印象:李白哥哥,他就是一个一生都没有长大的好哥哥,一个可爱的大孩子,他到老都没有我们所谓的“成熟”,没有丝毫的世故和圆滑。在儒教占统治地位的古老中国,在等级森严、城府深深的宗法伦理社会,绝大多数读书人为了进入**社会,为了求得功名富贵,都把自己打磨成处事练达、待人得体、进退有方、心机颇深(所谓“外圆内方”)的阅世高人或处世人精。而李白一生似乎都没有接受所谓的主流价值观,一生都拒绝进入伦理等级的樊笼,一生都没有学会也不屑于去学会攀龙附凤、趋炎附势的人生依附学、溜须拍马学、随波逐流学。“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可见李白不屑于做孔教的信徒,这不只是理性的选择,更源于他与生俱来的精神血统和价值认同。他祖籍碎叶(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着桀骜不驯的游牧血统,大约五岁时他才随家人迁居内陆**,在文化根性上他先天就属于另类,后来也极少受世俗伦理文化的习染而过分崇尚功名利禄,骨子里多的是傲骨而没有媚骨,心性里多的是浪漫激情而很少实用理性。他崇尚的文化,是楚地那弥漫着神性和巫性、蒸腾着醉意和诗意、将有限人世和无限时空打通得如痴如狂、如梦如幻的诗性文化。他崇拜的人物,是庄子、屈原这样的集天地万物灵气于一身的“天人”和“赤子”,而对那些终生都浸泡在世俗等级池塘里经营功名利禄的士大夫**,他是看不起的。他不屑于像他们那样把人生的赌注都押在体制的赌场上,那种孜孜于追求仕进的“君子”,在他眼里,其精神格局和生命气象,如同在蜗牛犄角里做道场,在蚂蚁窝里争输赢,那境界和格局,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李白一生都在不停地跋涉和漫游,在山水间跋涉,在梦境里漫游。他是在瑰丽奇幻、深挚迷醉的浪漫梦境里漫游了一生。这个大孩子好像没有家,他是以天地为家,以万物为友,以日月星辰为路灯,以无限宇宙为旅馆,以浩浩长风为导游,以银河为专列,以彩虹为专机,他游遍奇峰巨壑,他阅尽万里山河,他还想游遍宇宙星空!他想在有限之生里,穷尽无限之谜,猜透这个无比庞大、无比神秘、无比深奥的永恒宇宙的哑谜!他走在追寻的长路上就是走在家里,他走在地球上,却幻想着他就要走进宇宙的**办公厅,就要走进储藏着无穷神话和奥秘的上帝的那间神圣密室。
    大孩子,这就是我通读李白全部诗作之后对他的整体印象。
    四、呼作白玉盘:大孩子心中的月亮 孩子总是多梦的,李白这个大孩子的一生,就是做梦的一生,是在梦境里漫游的一生。
    此文仅以李白诗中呈现的月亮、山水之意象,略窥诗人的梦态人生和醉态诗境。
    恰如天下的孩子都痴迷那凌空出现的月亮,都喜欢在月光下仰观宇宙之大,冥想万物之谜,都喜欢在月夜里奔跑、丢手绢、捉迷藏、数星星、看银河、想嫦娥、说牛郎,大孩子李白也是这样。他一生都酷爱着月亮,礼赞着月亮。在他眼里,月亮,那不大像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他在梦中遇见的一个神物,或者,那是宇宙在它自身的恢宏大梦里梦见的一个幻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从那白玉盘里,手一伸,就可以取出嫦娥姑娘送给我们的桂花糖。白玉盘,白玉盘,不仅是玉盘,而且是洁白的白玉盘,可以看见盘子边上吴刚师傅亲手画上去的精致花纹——此刻,你不妨抬头看天,你还能找到那个白玉盘吗?你看见的是什么呢?如今的月亮已经变成了一个灰不溜秋的破瓦罐!对不起唐朝,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嫦娥吴刚,对不起李白哥哥,我们弄丢了你的千娇百媚的白玉盘,我们头顶只剩下了一个灰不溜秋的破瓦罐!我们若是丢了十块钱,就会难过三天,我们丢了那么好的无价的白玉盘,却不知道心疼,我们傻啊!我们得赶紧连夜行动,找回那个千古宝贝,找回那个白玉盘,还给李白,还给人民,还给众生,还给童年,还给爱情,还给心灵,还给诗歌,还给上苍,还给宇宙。在长大了的李白眼里,月亮仍然是那梦中幻物,而非物化的实在之物:“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瞧,大孩子举杯相邀,月亮立即应声而来,天、地、人、月顷刻相依相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亮,是这位大孩子的贴身信使,瞬间可达千里,将真挚友情进行超时空快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妇孺皆知、明白如话的童谣似的短诗,何以能感动千古读者?那是因为这个大孩子说出了我们人人都有的情感体验:无论身在故乡或他乡,在寂静的月夜,当我们一梦醒来,低头看见,床前,月光厚厚地、一层挨着一层落下来,积攒在那儿,似乎是可以用手掬起来赠给友人和亲人的。呀,这伸手可掬的月光,既是渺渺天意,也是厚厚人情,明月在这里,明月在所有的地方,明月在所有的夜晚,明月在所有思念的床前,明月把所有的故乡都幻化成陌生的他乡,明月又把所有的他乡都塑造成相似的故乡。
    李白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呢?大孩子李白,到*后的时刻他仍是一个大孩子,仍保持着他的赤子之心,做着他的赤子之梦:“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一生一世,这个大孩子都沉浸于宇宙万有的**之谜,都在纯真的心里发着永恒的天问。传说李白是抱月而去的,他的死不是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大孩子,一个宇宙之子抱着月亮远游他乡去了,月亮照耀了他一生,*后月亮带着他走了,重新开始了他永恒的浪漫梦游。 五、相看两不厌:大孩子眼中的山 且看这个大孩子眼中的山:“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险峻的山从人脸上陡然耸起,乌云傍着马头磅礴飘卷,人与山,同构了一个**惊险的意象;云与马,共舞于一个深不可测的瞬间。人与马,既是天地的过客,也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根源和万有之谜的一部分。
    短短两句诗,寥寥十个字,似乎不经意间脱口而出,却浓缩了可以无限阐释的象征意味和诗学蕴藏,我们可以联想到:宇宙与生命的悲剧起源和惊险处境,想起必然降临的生命之旅和同样必然降临的生命终结,如山耸山崩,如云生云灭。这既是自然险境的写实,也是梦境的实录和造像,更是万物命运的象征。在李白那里,自然和人世万象,都不是逻辑和理性的产物,而是不可思议的宇宙大梦中闪现的奇异情景,是非理性的生命舞蹈和梦幻造型。
    在我国古代诗人中,*富于浪漫情怀、**关切和宇宙意识的有两位诗人,即屈原和李白,这两句诗就包含着追问天地如何起源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诗句有四个意象:山、人面、云、马头;两个虚词:从、傍;两个动词:起、生。极有限的篇幅,却压缩着无限的内涵,因为在诗人的瞬间直觉里,挟带了长久积压于潜意识中的生命困惑和宇宙冥想,天才的灵思和精良的造句,构成了一个浓缩着无限能源的语言和情思的核反应堆,足以释放远超过其语言体积无数倍的精神能量。
    由于平日沉浸和笼罩于心的,总是对万有之谜和生命奥秘的无限关切和永恒冥想,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旦灵感袭来,脱口而出,总能倾泻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长意味,寄托遥深,意境幽眇,有如神谕。这两句诗,是直觉的和具象的,有着如临其境的现场感、惊险感、压迫感,却在直觉和具象里,灌注了抽象的追问和无限的冥思,由眼前险境,引人沉思和联想关于生命与宇宙的**奥秘。于是诗就具有了大于诗高于诗的宗教追问、哲学幽思和宇宙隐喻——这并非我的过度阐释,因为,孩子的天真话语里,看似无心无意,却有着天地心和无限意。小孩子常常就是大哲学家,不经意间说出了庸碌成人决然想不到也说不出的深刻的真理。对李白的天真诗和豪放语,当作如是观。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这个总在梦游的孩子那里,现实和梦境,此岸和彼岸,碧落和黄泉,有限和无限,人界和仙界,是没有距离的,它们本是一体的多面,是渺渺大幻里纷呈的心象,“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人在红尘,心通苍冥。在这座夜的山顶上,那伸向星空的手,已然与永恒相握,能否升天已不重要,此时,他的心魂已经抵达天庭的深处,他已经是天上人,有了天上的户籍。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面对的山,不是我等俗人眼中的石头之山,更不是用于“开发利用、升官发财”的商业矿山和旅游景点,而是有着**风骨的朋友,是从远古就一直站在这里,等待倾心交谈,等待生死相托的忠诚不渝的伟大朋友,李白与山久久相望,他望见了什么?他望见了一种侠肝义胆,望见了一种地老天荒也不会风化的忠贞情感。 六、别意与之谁短长:大孩子眼中的水 再看这个大孩子眼中的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水从何而来?大孩子说���从天上来。是的,这大水是从天上来,这大地还不是从天上来?这地球还不是从天上来?这万事万物,皆是从浩茫天宇间奔涌而来、一闪即逝的壮丽幻象;同样还是那条大河,梦游的大孩子再看它依然是:“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那一根细若游丝的琴弦,弹奏着万古烟云,送走了百代过客。他看长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看见的是不停地与我们相遇又不停地与我们告别的长江,那已不仅仅是一条大河奔涌于天地之间,那是一位独自穿越茫茫时空的孤独大侠的苍凉背影;同时,孩子眼中的一切,既是如此神奇,又是这般多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长江之水已经够深够长了,而李白心中的感情,比江水更深更长,一切物化的实用的尺度都无以测度和丈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李白眼里,天地间浩荡的春水秋波,绝不是被科技异化了的我们这些现代俗眼里的所谓“氢二氧一”,不是所谓的化学元素,不是所谓的用于买卖和消费的水资源,不,不是这样的。在李白眼里,那清清泉水、盈盈春水、耿耿秋水、浩浩江水,都是荡漾于天地间的情感波澜和思念深泽,都是永恒地奔涌轮回于时间河床上的记忆波涛!汪伦,一位酒馆的小老板,一个民间知音,一个草根友人,在大孩子李白心里的地位,却超过了帝王将相,超过了一个王朝的分量。古往今来,在秋水之渡和春江之岸,有多少惜别和相逢,有多少泪眼和惊喜?因了岸上的汪伦对李白的踏歌相送,全中国的河流,从此都有了桃花潭水的幽深,千年的河岸,绵延着动人的诗意和温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你看,这个离家远渡的游子,这个可爱的深情的大孩子,他在动荡不已的岁月之舟上,看见了人世的深情;你看,这满当当的一江澄碧,正是从故乡一路追来的水,紧紧抱定他的倒影不放,依依地诉说着,叮咛着,依依地为他送行……
    目录
    **章 我在人间,看看月亮 李白——梦游的孩子 千古诗圣赤子心——读《杜甫全集》 诗与药 点亮灵魂的灯 心中的月亮 不朽 记忆的暗河 第二章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远去的乡村 老屋 外婆的手纹 寂寞的稻草人 父亲的鞋子 那一串血的殷红 母亲的眼睛 父亲的东篱 父亲的露珠 一双脚的故事 回忆初恋 童年的星空 如果伤口会说话 想念杨老师 第三章 万物有灵,自由且美 我对不起那只兔子 鸟是懂得美感的 为蚂蚁让路 小白 牛的写意 放牛 猫 水边,那只白鹤 燕子筑窝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第四章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苔藓 树木的美感 与植物相处 少年的松林 丝瓜葫芦 白菜的菩萨心 芦苇,激动人心的大美 一株野百合开了 房前屋后药草香 第五章 有趣的人生,一半是山河湖海 小时候的河对岸 看云 瀑布 钟乳石 星空 雪界 凝视一朵野花 又见南山 月光下的探访 夜晚的河流 林中溪水 山中访友 第六章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对孩子说 时光倒流 目光 心说 诗意和美感的源泉 我们为什么活着 生命中柔软的部分 第七章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伞铺街 藤椅 贝壳发簪,秘密海潮 银手镯:乡村的华丽 顶针:一生的戒指 红木梳子 雕花木床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棒槌:河流的尤物 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