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II 德国的浪漫派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II 德国的浪漫派

  • 作者:( 丹 ) 勃 兰 兑 斯 著;刘 半 九 译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68866
  •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德国的浪漫派》介绍了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蒂克、霍夫曼、沙米索、诺瓦利斯、艾亨多夫、阿尼姆、克莱斯特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分析了德国浪漫派文学的源流与特质。
    文章节选
    那时我已在恐惧中感觉到 你们想怂恿敬仰神明的心 为卑劣的目的服务, 还要我跟你们一样鬼混。 滚吧!我眼前不能看见这种人 ——荷尔德林 参观矿山的旅客随着一个提灯笼的人,蜿蜒地走进了地下的坑道,借助摇曳不定的灯影在深坑里左顾右盼。我想邀请读者也来做一次同样的旅行……我们想走下去的坑道,就是德国人的心灵,这个坑道几乎像任何坑道一样深邃而黑暗,一样独特,一样富于贵重金属和废料。 立身有正道, 蔑视天下强豪, 决不折腰…… ——歌德 一 心理学的文学观。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丹麦的浪漫主义文学 前一卷的读者了解我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的计划。他们知道,我想描述本世纪的文学运动,即正在萌芽和成长的反动,先从其原则写起,再沿着它的过程写到它的顶点。然后我将指出,它怎样遇到从十八世纪吹来的自由主义的微风,这阵微风又是怎样越刮越大,刮成了一场风暴,横扫了一切反对派。这里有许多作品需要评论,有许多人物需要描述。我的任务是尽可能鲜明而确���地勾勒出这些人物的侧影。当然,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只从一个方面来照明整体,使主要特征突现出来,引人注目,乃是我的原则。我一方面将努力按照心理学观点来处理文学史,尽可能深入下去,以图把握那些*幽远、*深邃地准备并促成各种文学现象的感情活动。另一方面,我试图尽可能以一种深入浅出的形式将结论表达出来。要是我能够采用侧影和轮廓之类**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作为各种文学现象之基础的隐蔽的感情和抽象的观念,那么我的任务便算完成了。出于偏爱,我始终将原则体现在趣闻逸事之中。 首先,我将处处把文学归结为生活,这一点可以从下列情况来证实。丹麦文学界早期的一些论争,例如海贝格和豪赫之间的论争,甚或巴格森和欧伦施莱厄之间的**笔战,都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专门在文学原则上交锋;可是,本国关于我的著作的激烈论争,则不仅由于对手的无知,同样还由于本书的性质,涉及了一系列宗教上,社会上和道德上的问题。并不是说,我认为我的书由于引起这许多争议,便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毋宁是一个渺小的本身微不足道的成就。但是,它在本国宣布了一个新的原则,并由此引起了一场猛烈的斗争。维克多·雨果说过,*平凡的地带一旦成为战场,便会获得某种光辉:奥斯特里茨和马伦哥都是伟大的名字和渺小的村庄。我不揣冒昧,试将这句名言具体而微地应用于本书。 正是我对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这个见解,决定了我所讲演的文学史不是沙龙文学史。我将尽可能深入地探索现实生活,指出在文学中得到表现的感情是怎样在人心中产生出来的。然而,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座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沙龙文学史像沙龙文学一样,把人生看做一个沙龙,一个张灯结彩的舞厅,里面的家具和舞客光泽照人,辉煌的灯火排除了一切阴暗的角落。谁高兴,谁就这样去观察事物吧;我可不敢苟同。正如植物学家不得不既要采摘玫瑰,又要采摘荨麻一样,文学研究者也必须习惯于以科学家和医生的大无畏的眼光,来观察人性所采取的各种各样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诸形式。植物刺人也罢,吐香也罢,都不会使得它们更有趣或者更乏味。——所以,我也不得不一会儿谈谈这,一会儿谈谈那,一切视方便条件而定。请大家不要见怪,不妨注意一下事情的精神实质,注意一下我谈到所谓燃烧性问题时的认真态度和充分的冷静。 首先要谈的是德国文学。源源本本地描述德国的浪漫派,这个任务对于一个丹麦人困难到令人灰心。首先,这个题目大得吓人;其次,它被德国作家写过许多次;*后,由于分工的缘故,又被他们如此精深地研究过,以致一个外国人(何况是一个并非随时能够掌握资料的外国人)甚至比不上那个**的儿童,那些儿童从小就熟悉了这个文学,而外国人却是在一个很难大量吸收知识的年龄才来结识它。所以,他所依靠的力量不得不一部分来自他借以采取和坚持个人观点的决心,一部分来自他尽可能发挥本国作家少有的气质这一事实。这里所说的气质,是艺术家的气质,我指的是“旁观者清”的才能。德国人的性格是如此内向和深沉,这种才能在他们身上比较罕见。简言之,有一种要素,外国人比本国人更易于觉察,那就是种族的标志,也就是德国作家身上使他成其为德国人的那种标志。德国的观察家太容易把德国人和人类视为同义词,因为他但凡和一个人打交道,心目中总免不了有一个德国人。许多令外国人惊诧的特征,本国人往往熟视无睹,因为他早已司空见惯,特别因为他本人就具备着这种特征,或者就是那个本色。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