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设计工作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设计工作

  • 作者:李海峰,王成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95082
  •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 页数:24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07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比尔·博内特(Bill Burnett)和戴夫·伊万斯(Dave Evans)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开设了一门以“设计人生”为主题的全新课程,后来被**国际商业媒体《快公司》(Fast Company)评为“斯坦福受欢迎的选修课”。 2020年,设计人生教育体系正式引入中国。设计人生基于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理论和工具,帮助学员探索人生目标及可能性,创造性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并在做出选择前,通过原型测试和体验的方法,小步试错,快步迭代。 本书是重新设计你的工作 授权讲师的第二本合集,是《设计人生》的姊妹篇,由34位**的认证讲师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走出困境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生存和发展,那就势必离不开工作。这里的工作是一个宏观概念,而不仅仅指给我们带来收入的那份差事。比如,全职妈妈在家照顾宝宝,是一份有巨大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工作,她们同样能从本书中获得很大的收益。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当下的工作不满,觉得当初选错了行、入错了门,于是每天心情都很糟糕,离职、跳槽等念头由此形成。遇到工作不满意,不是每个人都能想换就换,再说换个新工作
    文章节选
    不按照你想的去过,就会按你过的去想

    王小芳

    你看到了什么样子,就会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子。

    如果没有新的见识,生活就也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并且对爸爸妈妈白天都在忙些什么尤为感兴趣,所以,有一些家庭教育理念就会特别强调,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到爸爸妈妈工作的场所去看一看。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了解甚至理解爸爸妈妈的辛劳。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家庭,爸爸妈妈务农,所以,在出生之后,我看到的就是妈妈每天起床、烧饭、干农活。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我开始和妈妈一起坐在家门口择韭菜。爸爸呢,每天把这些择好的韭菜拿到市场上去卖。一家子乐呵呵地过着小日子。那时,我跟大多数小孩一样,对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没有一点点概念和想法。

    那什么时候,我好像突然有了那么一点点想法呢?差不多是在四五岁的时候。

    我的大伯当时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去学校上班有时会带上我。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看见的场景:一抹暖暖的阳光洒在教室里,老师手拿粉笔不停在黑板上书写着,其间也会停下来,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给学生们讲讲话。后他说:“今天的作业是把第66页、73页做一下,明天我来检查。”

    后来有人再问我:“长大了,你想干什么呀?”我就会说:“想做老师。”“为什么要做老师呢?”没有人问我,但是我自己有答案:我发现,原来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自己不用做作业——这真的是太**了。年幼的我,不知道的是: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哪怕是老师,他也是要从做学生、做作业开始的。并且,老师这份工作,也不是只有布置作业这一项,还有很多的价值、意义和辛苦在其中。但我不懂。

    带着“做老师可以不用做作业”的想法,我入学了。

    一年级,我是在自己老家读的。那时候,爸爸去上海做生意,妈妈在家里带着我和弟弟。当有人问我妈:“你老公干啥去了?”她的回答是:“他去上海做生意赚钱了。”所以,我知道了,爸爸赚钱去了。为什么要赚钱?为什么那么辛苦?没有人告诉我。但因为有妈妈在,也就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的小日子依然有滋有味。

    二年级和三年级,爸爸妈妈还有弟弟一起去上海了,我被留在外婆家读书。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我才跟爸爸妈妈和弟弟在一起过。其间,我也尝到了一些别离的痛苦。

    有一次过完年,我知道他们第二天要走,就不敢睡觉。但身体终究是扛不住的,还是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他们已经走了。外婆说,他们乘船走的,会路过外婆家后面那条大河。我赶紧随着外婆一起去了河边——还真的看到了爸爸妈妈,还有弟弟。我开始哭,我开始埋怨,为什么你们要去上海啊?为什么要赚那么多钱啊?一家人在一起不好吗?……但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

    等我大一点的时候,我开始明白,其实爸爸妈妈走的时候,也有很多不舍——哪有爹妈舍得跟自己孩子分开的。但是他们不懂如何表达。

    上四年级时,我转学到了上海,一直到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基本都是跟爸爸妈妈和弟弟在一起生活。那时候,爸爸妈妈还有身边的家人都跟我讲:农村来的孩子,的出路就是读书!好好读书!爸爸妈妈现在那么辛苦努力,就是要给你和弟弟创造好的条件,你要好好读书啊!这样才能上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收入。我觉得,这也有道理。

    我用了两年的时间,让自己逐步适应上海的氛围。升了初中之后,我开始不断对自己说:之所以前几年我落后很多,是因为我和其他同学的起点不一样,但既然上初中了,那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我就有机会可以超过他们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强调要预习和复习,我了解到自己只要预习了,就不会好好听课了,因为我的脑袋在告诉我,我会了(其实真的不一定会了)——但大脑有时候就是会骗人。试了很多次之后,我发现这不对,然后就直接不预习,只在上课时聚精会神听老师讲。

    这样下来,我的学习成绩是相当稳定和不错的,排名从来都是班级前三、年级前十。同时,我在初二入团,成为团支部书记;初三,入选上海市三好学生,并且获得加分,中考时,考入了徐汇区**学校。我爸爸也以此为自豪。

    如果你问我:当时为什么可以做到节节攀升?我的回答是以下四个原因:一,当时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之中;二,在爸爸妈妈和身边家人的帮助之下,我了解到了好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三,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懂得了不是在别人身上有用的方法就一定能在自己身上起作用;四,当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时候,带着清晰的目标,就会比别人跑得快。

    哦,对了!当时还有个小故事,就是在我初二结束的那个夏天,我们家买房了。过了一年后,我观察到,当时外面比较流行的面包房和奶茶铺,新家附近好像没有。于是,我就给爸爸建议开一个——这是我次对赚钱有想法。



    但,我的建议被爸爸否决了。他说:“没有钱。”后来几年下来,事实证明我是对的:我们家附近的面包房和奶茶铺一个接一个地开起来了,并且好像都还赚得挺多的。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们家当时开了面包房和奶茶铺,是不是生活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呢?

    因为户口的原因,我高一下学期又转回了老家的学校读书。我非常清楚,自己回老家读书的原因,是要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有份好收入。因为两地教材不一样,我不适应——按照小学和初中的经验,又得需要两年来调整,可是高二、高三……已经没有机会了。

    我高中毕业后,没有考大学。当时家里经济情况确实不大好:弟弟即将读高中,接下来要上大学,要花很多钱;如果我考上了,又要花钱,如果考不上,我干吗浪费一年时间复读呢?我倒不如先工作,后面再参加自考。于是,高三毕业后,我直接没有参加高考,而是选择先工作。

    总结我人生前18年的经历,有三点比较重要:

    一,不但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工作,还要跟他多讲一些相关的内容,让孩子了解到,其实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价值,不直接等于价格,也不直接等于钱。别人为什么要给你付费呢?是因为你的工作为对方创造了价值,对方是因为你创造的价值向你付相应的报酬。

    二,不要忽略孩子提出的任何一个创意和想法,提出来的都可以让他去尝试一下,并且不断鼓励他进步——具体到每一个行为。成功了,会增强他的信心;失败了,其实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让他知道不是什么事只要干了就会成功。其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会自己总结经验教训的,下一次他会做得更好。

    三,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孩子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认知。

    不按照你想的去过,就会按你过的去想。

    别人的话,都只能作为参考,终的决定还是要自己拿主意。

    那个年代,外地人在上海不怎么好找工作,所以我当时的想法和认知是自己学历不高,又是外地人,只要能去上班,干什么都行,哪怕只是做个小文员。

    当我的想法只是做个小文员的时候,有**,我的初中同学对我说:“那个旅行社老板缺个人,你看看你要不要去做?”“天哪!旅游我不懂啊!做点啥啊?”“没什么的,你就给他们当当文员。”这也正如我愿——我的想法就是,先上班,哪怕只是做个小文员。

    然后,我就去了——虽然给我的工资只够交通费,虽然每天在路上耗费3~5小时、往返乘6辆不同的车,我也还是去了——我几乎没有真正想过,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也没有想过,自己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会有怎样的收获。当时,我清晰地认识到:无论做什么,我都是在积蓄实力。有实力了,还有什么是干不成的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因为老板的激励,我在份工作期间去考了导游证。他说:“你看你现在20岁,对吧,等你到了40岁的时候,你跟人家说你已经做旅游做了20年,那多了不起呀!另外,还能增加不少收入呢!”我想想也是,于是,就去考了。

    如果当时老板没有让我去考导游证,我这样一个说话就脸红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走这条路的。但后来,我真的靠着它吃了十几年的旅游饭,其间顺带锻炼了很多能力,也认识了很多人,甚至赚到了可以养家糊口的钱。

    我的任老板,什么都好,就是总给我放寒暑假。过了假期,他就又会打电话让我去上班。这么来回几次,搞得我有些腻了,我就提出了辞职。我回家跟妈妈说:“我不干了!”面对我的次离职,妈妈说:“没事,上班要开心点,不开心咱就不干了。”妈妈对我的支持,让我知道:愉快工作,这件事很重要。

    日子还要继续过,在我需要懂得一些正规企业该有的规章制度时,我的第二位老板出现了。这次我依旧是在旅行社上班,新公司的老板从日本回国创业,带回来很多现在看来还是非常顶用的管理经验,并且经常给员工开会和做培训。

    其中有一次培训的时候,他问大家:“你工作是为了什么?”有很多同事脱口而出,有人说是为了赚钱,有人说是为了养家糊口。我愣住了,也不好意思说。因为,我发现自己好像不是那么想的,我的想法是:我工作是为了提升能力。

    带着要愉快工作,以及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可以提升能力的想法和认知,我工作了好多年。尤其是在我工作的第三家旅行社,这家旅行社是在我整个旅游行业从业过程中,待的时间长的一家——前后差不多8年。这8年也是我在职场上成长为快速的8年。我从一个什么事都需要打电话请示汇报的小职员,逐渐成长为能单独支撑起整个计调部门的经理。

    当然,其间也发生了些小故事。比如,有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老板每过几个月就给我换岗。说实话,我有那么一小阵子是挺埋怨老板的。说好好的,为什么总是给我换岗位呢?但后来,我还是蛮感恩的,没有这样的频繁换岗,我不会知道自己身上其实有那么多潜能。

    同时,我也更加坚定自己之前关于“在工作中,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提升能力”的想法和认知——这种能力,只会在我做完具体事情的时候,“长”到我身上。是的,这是我次真正将完成工作和能力成长放到一起,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

    想通了这点,我就觉得干劲十足,甚至有种所向披靡的感觉——我经手的单子,没有一个会让老板和领导不放心。然而,我开始自信心膨胀,谁说的话都听不进了。后来,有人跟我说:这个阶段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快速成长期”。

    这个时候,我人生的另外一位贵人跟我讲:王小芳,你单打独斗很行,可是人际关系有点弱、团队协作力不够啊!这真的是当头一棒!

    我开始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难道我之前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吗?那什么是对的?我突然发现,好像之前所有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经验、技能,还有这么多年积累下的职场经验,不一定全部是正确的了。那我该怎么办呢?当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变得迷茫和不知所措。

    一旦出现迷茫和不知所措,就代表了过去的那些旧知识已经不够用了,认知出现了边界。这个时候,我就需要通过另外的方式去扩展这个边界。我的方法是,参加培训课程,以及不断践行所学。

    其中,对我影响的就是DISC课程和DISC 社群。2015年2月,我遇到了DISC。当我听说,DISC专门研究人的行为风格,可以用来能提升人际敏感度之后,立马就报名参加学习了。然后,我从新学员开始,慢慢成为馆长,一步步调整自己的行为风格,一步步成长为真正的多面手。

    海峰老师经常会在DISC 社群推出一些品质比较高、在业内口碑特别好的包班课程,80%的课程我都参加了。比如,“克服团队协作的五种障碍”里面讲如何让团队走向更有凝聚力;比如“领越领导力”里面讲作为一个**领导,必须具备的5大品质和10项行为;比如“正面管教”里面讲要和善而坚定;“MONEY&YOU”里提到工作是为了创造价值,而我们为对方创造了价值之后,对方会为此而付费……

    因为不断地践行,很多小伙伴都说我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可是,当我过了40岁之后,我发现这些所谓的成长好像又不是我要的了。我开始希望和期待自己可以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可是如何实现呢?还没有等我想好,全世界迎来了疫情。

    这几年的疫情,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以前大家还能从控制工作进度的角度,来调节和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是疫情期间,包括现在,几乎每个人在工作这件事上渐渐有一种近乎失控的感觉——严重的时候,工作说停就停下来了,基本无法确定重启的时间。2023年,好多之前没有做完的工作和任务,仍然等在那里,需要尽快完成。有的公司为了挽回前几年因为疫情的经济损失,一再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任务。到大街上,随意找一个人问他:“你近的工作还好吗?”80%以上的人都会说:“忙!忙!忙!忙死了!……唉,真的好累啊!”言语中,或多或少带着一些无奈。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很无奈,但我们可以调整和改变的是自己的状态。所以,接下来要怎么办呢?当然是赶紧理清楚现状、管理好能量,想想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具体到我个人来讲,疫情期间,我一点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持续不断问自己:你接下来的人生要怎么过?是继续像老驴推磨一样,不停地转吗?后来,我想清楚了。我要做我喜欢和热爱的事情,我要让我和家人生活得更美好。所以,我立刻开始行动:创业。创建团队,用各种方式进行磨合,再出产品,后实现盈利;寻找客户,珍视和发现每一次可以为对方创造价值的机会。

    只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即便当下不喜欢、不热爱,也要锻炼出能及时把它变成“喜欢和热爱的”能力来。

    每天留有足够多的时间给家人。如果冲突,家人优先。

    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不管是工作,还是人生,此刻请你思考:你究竟要的是什么?因为如��你不按照你想的去过,你就会按你过的去想。

    希望我的这些经历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和借鉴。感恩与你的相遇。







    年轻人的干劲与长者的智慧双向赋能

    武春丽



    年轻人的干劲要和长者的智慧相结合,这句话对我在职场中的影响特别大,可以说是我职场的加速器。

    我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是在2003年。那时候我工作3年多了,陷入了迷茫,当时的工作状态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看看身边的同事和环境感觉在公司一眼看得到头,我想着再回校园深造读书,换个专业和工作环境,甚至还写了离职报告。

    其实原因大概有两个:是公司机构和业务重组过程中伴随的不确定性引起了自身职业规划的焦虑,当时的状态不是我希望的,但我想要的是什么也没那么清晰;第二是感觉自己有很足的干劲,也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没有施展的机会,简单说就是自我感觉太良好,自以为满身的潜力得不到发挥、才华不被组织重视。

    递交离职申请后,没想到收获了一份**大礼:公司高层领导找我面谈,从理论上讲,领导是没必要亲自与我这样的普通小员工谈话的,但故事就这样发生了。领导分享了几个职场成长故事,给了我一些建议,重要的是对我说了那句话:“年轻人的干劲要和长者的智慧相结合。”当悟到这句话的精髓后,我瞬间有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然后立刻去人资部撤回了离职申请。接下来,我开启了观察记录、拜访公司内部长者的行动,从每一位前辈身上学几招、再对照理论知识总结提升,将他人的经验转变成自己的能力。

    找到榜样经验从模仿实践开始

    经常看到“寻找榜样、模仿榜样、成为榜样”这样的词句,但大多数人把它归类为心灵鸡汤。

    找到榜样后,要解读榜样的成长故事,因为榜样的辉煌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首先拜访了身边几位即将退休的有丰富经历的前辈,走进前辈的成长经历和各种故事中,我才意识到自己入职已经3年,但对公司的历史和公司的业务知之甚少。这算是我了解公司业务和发展、理解公司文化的开始,了解越多,我越觉得公司的舞台很大、公司内的机会很多。

    通过拜访并解读前辈的成长故事和智慧经验,我理清了自己应该蓄力储备的点与面;通过前辈的经历,我了解到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里程碑事件;通过解读前辈的榜样故事,我了解到前辈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了解到他们对人生价值和工作使命的理解。

    我基本做到了每周一访,大概3个月后不仅重新认识和理解了自己当下的工作和状态,重要的是看到了未来自己的多种可能性。

    总之,就是从前辈的智慧中看到组织的多种需求,从组织的需求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后做足储备、寻找机会。

    赢得长者支持从彼此圆梦开始

    解读榜样的成长故事、借力他们的经验和资源,这样的方式深深影响和改变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在脑海里迅速盘点谁的故事中有这方面的经验或者谁有解决问题的资源,解决办法或者说解决思路也就找到了。

    我在拜访长者的过程中,整理出他们曾经想做但囿于条件和环境限制而没有做成的事,有些是方案太超前,有些是受公司发展的卡点限制,有些是推进不力或者错失时效性机会导致半途而废,有些是因为技术或人员投入不够。不管什么原因,这些都是他们曾经努力想实现的创意或梦想,我们一起结合公司当前情况和形势任务再分析,在这里面找到我想做的、而且是自身现在的职位和资源有条件实施的。

    在实施这些源于前辈的创意和建议时,我不定期地去请教前辈或主动汇报进展,前辈们自然都无条件地予以支持,很多时候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比我还足。他们还非常感慨说,是我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自己曾经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有点圆梦的感觉。

    助力青年成长从培训咨询开始

    由于成长路上一直受到前辈的提携和关照,我也将做好经验传承、讲好前辈故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何让更多的青年员工受益?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培训。但我不是教培业务的人员,如何能参与培训呢?

    我就主动争取、毛遂自荐。从2012年开始,至今十多年来,每一年公司新员工入职集训前,我都会主动联系培训**,确认留出时间来安排我的课。每一年我都会讲起这段经历,也会把公司各专业和业务标杆人物列出来,简要介绍他们的故事,让新员工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2021年,省公司层面建立了“职辅宝”平台,专门为青年员工答疑解惑,我很荣幸成为平台的批专家,基本每周都能收到提问,问题涉及工作、学习、生活和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我深刻体会到“很多好答案在等一个好问题”。

    例如有人问:我参加工作半年不到,在很重要的工作中犯了错误,差点给同事们带来很严重的影响,幸好领导及时出面解决。我现在很自责、内疚,也很害怕同事们对我有看法,有时候感觉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失去了很多自信,我想问一下我该怎么向同事和领导道歉?我该怎么改变自责状态?

    我这样回答:感谢信任!也恭喜你,错误和觉察都是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1)内疚和自责是非常严重的内耗。不要为已发生的事懊恼,不要为未发生的事担忧。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以及从过去总结思考学习以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就好。

    (2)人生只有两件事,要不成功、要不成长;要不得到、要不学到。大家都是从年轻过来的,成长和学习是你近三年的重要任务,多读书、多学习、多输出,让自己快速成长(“职辅宝”里的学习资料就很好)。

    (3)要不要道歉或者同事们怎么看是你的担忧和困惑。晚上找个安静的空间写下事情的经过、你的感受和以后的行动等,把所思所想都写下来,想到哪写到哪(一定是手写),然后读一遍,再收起来。两个晚上后,再拿出来决定要不要把这段文字重新整理后发给领导。

    (4)如果还担心同事们怎么看,主动找一个你觉得很信任的同事或者身边的长者、智者求教,可以选择身边年龄大一点、团队内影响力大或者说大家敬重的热心同事,也可以和家人聊聊。

    (5)人生在世要处理四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改变你的想法和认知,你的世界大有不同。

    你内疚、自责,说明你是有责任心、对自己有高要求、追求**的人。

    放下包袱,吸取经验和教训,做好当下,迎接美好未来。

    后来,我收到了评价:太感谢了,您的回答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很糟糕,我要放下过去、把当下做好,我会写下事情经过和今后的行动,整理好心情,重新出发!

    传承前辈经验从记录分享开始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传承前辈经验的两点心得。

    带入角色记录别人的发言。每一次参加会议是快速学习成长的好机会,别人发言一定要记录,不是按照做会议纪要的思路记录而是带入角色记录别人的发言。记录的过程一方面是了解学习其他业务的机会,如果是经常配合的业务也要看看哪些业务是可以相互协作实现的,或者可以促进自己目标任务的推进。带入角色听别人发言、记录的过程中,要思考如果是自己在这个岗位还能做哪些优化改进,要带着“向上严肃看问题、向下延伸想问题”的思考模式思考。

    领导交办的临时任务都是重要机会。完成领导交办的临时任务,是快速成长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再某种程度上决定职场赛道和发展速度。例如被安排替领导参加会议,一定要做足功课;被安排处理公司历史**问题、被抽调到临时项目组,也都要全力以赴。这些看似“打杂”的事情,都是加分机会。你完成了别人不愿意承担的或者完不成的任务,你在领导眼中的价值和意义才会更突出。
    目录
    章认识工作 不按照你想的去过,就会按你过的去想/ 王小芳/ 5 年轻人的干劲与长者的智慧双向赋能/ 武春丽/ 16 人生,因为设计而美丽/ 邹海龙/ 23 人人都是自己工作的设计师/ 张德光/ 29 跨界,是被“设计”出来的!/ Sylvia方方/ 39 以终为始,增加样本,活出理想状态/ 贺珍珍/ 49 认识工作/ 程红月/ 55 第二章生成式接受 生成式接受/ 陈韵祺/ 67 每一次困惑,都是逆风飞翔的动力/ 冯玉秀/ 73 阿美的“破圈”之术——生成式接受咨询实录/ 宋黎媛/ 79 生成式接受让人生更美好/ 马飞鹏/ 84 接受自己,接受当下的我足够好/ 吴颜佳/ 88 好的工作源于设计/ 杜晓波/ 94 16年探索,我终于找到职业归属/ 刘俊丽/ 98 顺势而为——重新设计工作的起点/ 吴春生/ 103 第三章能量地图 能量地图解救“996卷王**”/ 曾瀛葶/ 113 基层管理者的自我觉察与思考/ 董立静/ 120 亲爱的,这里没有别人——职场妈妈的能量平衡观/ 高高/ 125 让光辉的事业真的光辉灿烂/ 刘静/ 131 能量起来,能力释放/ 唐微/ 138 用能量地图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阿里巴巴三年成人礼(三年醇)工作坊/ 吴智才/ 146 重新设计你的工作——能量地图案例实录/ 笑笑/ 150 能量地图助你从低谷中找到调整的方法/ 妍妍/ 157 第四章工作重构 不要辞职,重新设计/ 林春敏/ 173 重新定位/ 陈小媚/ 179 “85后”青工和HRD在国企生存和茁壮成长的故事/ 林健/ 183 工作不满意想离职的职场妈妈/ 谢清华/ 190 四种工作策略助你实现职业目标/ 玛格丽/ 194 小李,如果我是你/ 李颖敏/ 198 来自音乐梦想的烦恼/ 禤伟强/ 202 工作不开心,是忍还是滚/ 刘曦阳/ 206 重新定位或重新创造/ 张兴/ 215 拥抱变化,迎接新的机会和转折点/ 程映雪/ 220 工作生活不平衡时,职场新妈妈如何选择/ 刘瑞群/ 22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