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彼得罗夫流感 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著 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当下俄罗斯社会的寓言 中信出版社
QQ咨询:
有路璐璐:

彼得罗夫流感 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著 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当下俄罗斯社会的寓言 中信出版社

  • 作者: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 李春雨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21756456
  •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 页数:332
  • 定价:¥6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灵车向前,高烧不退 在白雪皑皑的城市中,宿醉的旅程将彼得罗夫变成了俄罗斯人生活的隐喻:一个无人爱、发着烧、萎靡不振的家庭,一个狂热的世界,正等待着一颗神奇的药丸和微小的爱。 后苏联时代的叶卡捷琳堡,一种可怕的病毒性流感正侵袭着彼得罗夫一家,家庭成员间各自隐藏的秘密也逐渐浮出水面。小说以后苏联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流行在社会中的一场精神流感。疑似染**感的男主角在返家路上,遭古怪大叔和求死作家不断耽搁,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 流感的隐喻是将后苏联时期社会,尤其是“锈带”老工业区的破败现状描绘成一种众人难逃的传染病,通过一场流感影射弥漫在俄罗斯普通人中的失落与焦虑。人被无助的感觉、被压抑的梦想撕裂。彼得罗夫以POV视角带领我们危险地行走在谵妄和现实边缘、虚无和癫狂之间,犹如漫游在马雅可夫斯基笔下的《城市大地狱》中。面对无力改变的生活,他用幻想抵抗现实,把爱意留在回忆的至深处。 苏联解体后,几代人的信仰化为泡影,在痛苦的社会转型期中,普通人陷入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每个人为梦想的破碎付出代价,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彼得罗夫正是这样一
    文章节选
    **章 阿·伊·德
    每次彼得罗夫一上无轨电车,立刻就会冒出一大群神经病,拼命往他跟前凑。只有一个人例外——一个安静的、胖乎乎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像个挨了欺负的小男孩的小老头。反倒是彼得罗夫,每次一见到这个小老头,都忍不住想从座位上站起来,再狠狠地欺负他一顿。这种野蛮的无从解释的冲动将他攫住,如同蓬勃的达尔文之力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习气的紧密结合。每每觉察到彼得罗夫逼视的目光,小老头便会怯生生地别过头去。
    偏巧小老头这个神经病是个固定角色,彼得罗夫打小便隔三差五碰见他,甚至不只在电车上。其他神经病都只是偶然地闯入彼得罗夫的生活,就好像他们三十年来**一次从西伯利亚大道八公里街冲出来,跳上3路无轨电车,只为了向彼得罗夫骂两句好的,然后永远消失。
    有过一个老婆子,非要给彼得罗夫让座,坚称他是残疾人,胳膊腿儿都是木头的,还得了癌症。有过一位大叔,酷似苏联电影里的铁匠,厚身板、大嗓门,说起话来整个车厢的铁皮都嗡嗡震颤,如同半空的敞口玻璃瓶近旁轰然驶过了一辆重型卡车。这位大叔用一扇膀子将彼得罗夫抵在电车皮上,竟给售票员大婶朗诵起诗歌来——真想不到,在浸透着铁屑味、汽油柴油味的棉袄底下,居然埋藏着一颗温柔的诗人心脏:“岁月飞逝,我们的年华如鸟群飞过。”大叔将“年华”和“鸟群”读得尤为深情。售票员大婶则温顺地微笑倾听。
    有过很多次,坐到彼得罗夫身边的人似乎也并没有多大年纪,却一个个如同得了老年消瘦症,他们跟彼得罗夫随便打声招呼,便开始喋喋不休,什么神秘失踪的苏共黄金啊,什么以前年年发放免费疗养券啊,什么如今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啊。每次听到这话,彼得罗夫脑海里便浮现出那些五花大绑等待枪决的贪官。他们脸上仍是之前现身电视屏幕时的那种神情,有的和蔼可亲,有的道貌岸然。
    有一次,彼得罗夫眼睁睁看着两位退休的老大爷差点动起手来。二者的立场其实是相同的,连政治阵营都大差不差,却仍旧争得面红耳赤。彼得罗夫不禁怀疑他俩是不是脑袋有毛病,因为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分明是一致的:诸如叶利钦是被别列佐夫斯基搞下台的,诸如塔吉克人太多了,诸如从前才是真正的民族友谊,如今只剩下了犹太人,诸如叶夫图申科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只是因为他谴责了大屠杀,等等。这一情形动摇了彼得罗夫全部的逻辑认知,他想破脑袋也想不通,他们怎么会梗着脖子朝对方喊叫。他觉得自己也快疯掉了。眼看俩老头就要大打出手,终点站到了,二人下了车,气定神闲地各自散去,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争吵似的。两人到了也没能辩论清楚,到底哪个时期的苏联*幸福: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还是勃列日涅夫时期。
    这一次,彼得罗夫得了流感,自觉颇有些神志不清。他晃晃悠悠地站在车厢后部,使劲抓住扶手。车上人并不算多,但座位都被占满了。司机每到一站都重复着同一个玩笑:
    “小心,门不关了。”
    从建筑学院站上来一位老干部模样的人,一尘不染的灰大衣,裤管笔挺的灰西裤,手里拎着一个公文包,胡须几分像列宁,几分像捷尔任斯基,几分像利马诺夫。他撩起暗红色方格围巾的一角,擦拭起镜片上的白雾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起身给他让了坐。老干部道声谢,坐下了。
    沉默片刻,老干部按捺不住,问小姑娘:“今年几岁啦?”
    “九岁。”小姑娘说着,不自然地抖了抖背上的书包。
    “你知道吗,在印度和阿富汗,女孩子七岁就嫁人了。”
    彼得罗夫心想,老头儿肯定是在说胡话,要么就是自己听错了。他看向老头儿,只见后者继续蠕动嘴唇,发出声音。
    “你想想看,你都已经结婚两年啦,”老头儿促狭地眯起眼睛,“已经跟自己男人滚了两年床单,没准儿都给他戴过绿帽子啦!你们女的呀,都一个贱样。”他说完这话,依旧和善地微笑着,促狭地眯缝着眼,抚摸着小女孩的书包。
    “高尔基站!”司机边喊边打开了车门。老头儿正待继续,坐他身边的一个十七八的、苍白瘦弱的、此前一直透过车窗冰花上的指甲刮痕欣赏郊外景致的小伙儿,像被突然惊醒了似的,猛然转向老头儿,拿掉他的眼镜,照他脸上来了一拳。这一拳虽来得突然,却轻飘飘的,似乎都没怎么用力。一个垫圈似的东西骨碌碌滚到彼得罗夫脚边——是老头儿的假牙套。
    “嘿,你!”老头儿恼羞成怒,“我为了你在安哥拉十五年——”
    “小心,门不关了。”司机又提醒道。
    小伙儿揪住老头儿的围巾,像拽一条撒泼抵赖的老狗一样,三下两下将他拽下了车。彼得罗夫弯下腰,从湿漉漉的网纹塑胶地板上捡起假牙套,扔到了正在进行体罚的街面。车门关闭,电车继续前行。小女孩若无其事地坐到了空出来的靠窗位置上。彼得罗夫不知怎的,不敢和她挨着坐,径直走到了电车尾部。后挡风玻璃大体干净,没有冰花。玻璃外侧贴着一张广告宣传画,上面写着一个缩略语——Росгосстрах,从外面看去自然是指“俄罗斯**保险公司”,但从里面看去就变成了一串荒诞无意义的字母。宣传画上还莫名其妙地画着一头斗牛犬,从外面看得很清楚,从里面看去却略显惨白,酷似那头隐在迷雾中的巴斯克维尔猎犬。透过玻璃,彼得罗夫看见几个警察把小伙儿和老头儿一并带走了,老头儿还在反抗,甩着公文包连番攻击警察,后者则毫不客气地以拳头和警棍做出回应。“也许真的是安哥拉吧。”彼得罗夫漫不经心地、用彻底被流感高烧占领的那部分大脑想着。
    殴斗场景逐渐从彼得罗夫的视野中隐去,他又端详起保险公司的广告,心想,也不知道中国人有没有缩略语,还是说只用汉字就够了。他每呼出一口气都觉得鼻咽部火烧火燎,空空荡荡的。真想来上一大瓶冰镇汽水,再抽上一支烟,吃上一片阿司匹林,再来上一瓶冰镇汽水,然后倒头睡上一大觉。
    “这样的人以前被尊为圣愚,”一个老太婆的声音在彼得罗夫身后以教训人的口吻说道,“人们敬重他们,专门寻访他们,如今却成了这个样子。”
    “……”彼得罗夫漫不经心、混混沌沌地想。
    “养老金,”那个声音继续说,“你看看如今电视上播的那些个破事,可却连一句话都不让人说。”
    彼得罗夫不无快意地想,要是他一回头,发现身后的车厢空空如也,而声音却仍在继续,那可就真的太搞了。但想归想,他却并没有回头。他垂着眼皮,盯着路面从电车屁股底下没完没了地滚将出来,不由得一阵头晕恶心。他抬眼去看路面上的车辆,发现一辆灵车正紧跟在电车屁股后面。那是一辆绛红色的“瞪羚” ,两宽道黑垂直相交,纵贯车头。副驾驶上的人正兴奋地挥舞手臂。并非彼得罗夫的眼睛,而是他滚烫的大脑缓缓聚焦到挥手者脸上,半晌才反应过来:那是他的一位老熟人,伊戈尔。伊戈尔使劲儿朝他招手,意思是叫他过去。彼得罗夫真后悔没坐到小女孩旁边,因为上次碰到这个伊戈尔,彼得罗夫跟他,俩人趁着酒劲儿,差点儿没跑到两百多公里以外的伊尔比特去。好在伊戈尔还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就冲着行人骂骂咧咧,又赶上空降兵日,这场说跑就跑的旅行才以斗殴和醉酒狂欢收场。在乌拉尔国立农学院 附近的小岛上,伊彼二人跟一群古铜色皮肤的、满是文身的、仿佛从“蓝蚝酒吧” 里涌出来的肌肉男干了一架,继而与之一起狂饮,齐声高唱蓝色贝雷帽。
    彼得罗夫也冲伊戈尔打手势,意思是叫他自己找乐子去。彼得罗夫整个表情都写满了拒绝:不了,不了,我没空,我不舒服。何况他也的确不舒服,一见到伊戈尔就更不舒服了。可伊戈尔却跟没看懂似的,要么就是将彼得罗夫的决绝当成了故作姿态,因为他没来由地将后者当成了开心果。其实彼得罗夫也知道,打手势也是白搭:但凡伊戈尔需要谁的理解和陪伴,还从来没有人能躲得掉过,简直邪门。更有甚者,有一回,他俩被一队巡警给拦下了,伊戈尔眨眼的工夫就把巡警们全灌趴下了。当他举杯祝愿他们“像联邦**局一样横行无忌”时,一位好动感情的巡警差点儿没以佩枪相赠。不消说,一分钟以后,彼得罗夫和他的无轨电车就被拦下了,而彼得罗夫本人则心不甘情不愿、脸上笑得难看、嘴上期期艾艾地被拽到了灵车上;七八分钟以后,彼得罗夫已经举着一次性塑料杯跟伊戈尔在棺材盖上碰杯了。每次瞪羚尥蹶子时,伏特加就会洒到棺材盖上,司机就会忧心忡忡地问:“没洒上去吧?你俩小心点儿,别再整出幺蛾子来!”司机显然已经后悔让彼得罗夫上车了,要没他,伊戈尔一个人也不至于喝得这么凶。而此时的彼得罗夫却已悔意全无,早把有言在先(“就一杯,然后你们就把我顺路丢下”)抛在了脑后。伊戈尔又劝司机也一块儿整两口,但司机坚决不肯,继续装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
    司机说:“先把死人搞定,然后再痛痛快快地喝。”
    “咳,你还怕他跑了不成?”伊戈尔说,“再说了,你一个送棺材的,谁会拦你的车?”
    司机终究架不住堵车的郁闷和伊戈尔的蛊惑,喝了一杯。随后他又喝了一杯,但已经是自愿的了,并随即打开了话匣子,说他在苏联时期上过航海学校,还拿过全苏拳击亚军。从未来的海员、未来的拳击**沦落到如今的灵车司机的曲折经历,像一柄大锤敲击着彼得罗夫混沌不清、疼痛不已的脑袋,迫使他的思绪同时朝两个方向裂开:一面感叹于司机的讲述,并为其感到淡淡的忧伤,一面为自己感到心安理得——他这辈子从未有过任何非分之想,因此也从未体会过失望。自然,他也有些小小不言的麻烦,但都不至于为他的生命插上十字架,像他青年时代的朋友谢尔盖那样。他也可能会遭受一些严重损失,比如儿子也许会出什么事,前不久不就有个跟儿子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带着冰鞋出了门就再没能回来吗?妻子也许会另找个男人,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妻子跟他已经离了婚。除此之外,还能出点什么事呢?彼得罗夫只顾审视自我生命的周遭,但 竟对眼皮子底下的危险熟视无睹:他很可能是在参与偷运遗体的勾当,甚至已经干出了亵渎尸体的行径,为此,他很可能会被判为伊戈尔和司机的共犯。
    司机仍在絮絮叨叨。他说,他们殡仪馆里几乎全是他这样的。有个从前的歌星,六岁就开始学音乐,*后却一路从天上掉到地下,全是因为愚蠢,其实也不光是愚蠢,准确地说是好运和背运的交替。很多亲人都在他身上寄托了希望,但与此同时,显然也向他遗传了一些不良基因。这位前歌星不过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还在幼儿园音乐老师就发现了他的天赋,青春期变声时嗓子也没坏,上中学时被老师们当成宝,后来考上了音乐学院,却只待了半年不到就被劝退了。再后来进了部队音乐连,一度名声大噪,可没过多久就因为酗酒被踢到了基建工程营。再后来他换过很多份工作,组过好几支乐队,换了好几任老婆,一人一笔赡养费,就这么的,二十年不到,前歌星已经在乌拉尔挖坟坑了。
    目录
    **章 阿·伊·德 第二章 彼得罗夫的梦 第三章 新年枞树联欢会 第四章 彼得罗娃发疯了 第五章 彼得罗娃平静了 第六章 彼得罗夫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第七章 小彼得罗夫的流感 第八章 成年期待者剧场 第九章 雪姑娘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