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

  • 作者:翟燕
  • 出版社: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20973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21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3320973
    • 作者
    • 页数
      421
    •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01日
    • 定价
      ¥3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力求描写出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系统内部新旧成分的更替、内部关系的调整、特殊助词的形式变化及用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对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系统表现出的特质及产生原因从语言事实、理论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思索,并找出与共同语、其他方言区之间的一致性及差异性。
    文章节选
    **章 绪论
    一、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意义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重要的一类,也是汉语虚词中非常活跃、能产的一类。句法关系的调整、语义的变化等都会促使助词系统内部成员根据表达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包括新旧成分的更替、使用频率的或增或减、表达功能的或扩展或萎缩等。这些都使得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助词系统内部有不同的构成成分和不同的特点。明清处于近代汉语后期,这一时期汉语的助词系统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各助词类别内部成员的分工趋于明确,交叉混用的现象减少;在用字七开始走向规范,写法混乱的助词逐渐固定在某个较为通用的字形上;受语音规律的制约,很多助词因音变而出现新的书写形式;在沿用、调整、规范原有助词的同时,亦有新的助词产生,特别是大量复合语气助词的产生等。可以说,明清时期是助词系统规范、整合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现代汉语方言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各个方言区域的语言特色开始趋于明显。该时期出现了很多方言背景明确、可以充分反映方言语法面貌的通俗文献。如以南方方言为背景的《朱子语类》、《西游记》、《三言两拍》、《型世言》等;以北方方言为背景的《老乞大》、《朴通事》、《歧路灯》、《儿女英雄传》等。即使同属一个大的方言背景的文献,还可以继续划分为范围更小的次方言区。如同属北方系语料的《歧路灯》和《醒世姻缘传》,若细分的话前者以河南方言为背景,后者则以山东方言为背景。这些方言色彩浓厚的通俗文献的大量存在,为贯彻语法研究的地域观念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
    助词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词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明清时期处于近代汉语后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语的助词系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书以明清时期同属山东方言的三部语料——《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为基本研究素材,综合考虑以往研究成果,在穷尽调查三部语料助词的基础上,以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语气助词、假设助词、概数助词、比况助词七大类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与其密切相关的实词,尤其是相关句式,从句法、语义、表达功能等方面多角度观察,调理出每类、每个助词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中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一方面归纳总结其基本功能及个性特征,一方面向上溯其源,向下探其流,力求描写出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系统内部新旧成分的更替、内部关系的调整、特殊助词的形式变化及用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对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系统表现出的特质及产生原因从语言事实、理论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思索,并找出与共同语、其他方言区之间的一致性及差异性,提出了助词词素化的观点,以期对汉语语法史、方言语法史及现代汉语助词研究提供有益的素材。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一、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意义
    二、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系统的拟定
    三、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基本方法
    五、其他问题的说明
    第二章 结构助词
    **节 底(的)
    一、“底”的字形及字音变化
    二、“的”字结构的类型
    三、“X+的”的句法功能
    四、“的”的特殊用法
    第二节 地(的)
    一、“地”的字形及字音变化
    二、“地”字结构的组合类型及语法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得(的)
    一、结果补语标记“得”
    二、可能补语标记“得”
    三、“得”的特点
    第三章 动态助词
    **节 着
    一、“着”的用法
    二、“着”的特点
    第二节 了
    一、“了”的用法
    二、“了”的特点
    第三节 过
    一、“过”的用法
    二、“过”的特点
    第四节 将
    一、“将”所在的句法结构
    二、“将”所在句法结构的特点
    三、“将”的消亡
    第五节 得(的)
    一、“得”的用法
    二、“得”的特点
    第六节 讫(起)
    一、“讫(起)”的用法
    二、“讫(起)”的特点
    第七节 子
    第四章 事态助词
    **节 了
    一、“了”的用法
    二、“了”的特点
    第二节 来
    一、“来”的用法
    二、“来”的特点
    第三节 的
    第四节 着
    一、“着”所在句式有语法标记
    二、“着”所在句式无语法标记
    第五章 语气助词
    **节 么
    一、“么”的用法
    二、“么”的特点
    第二节 呢
    一、“呢”的用法
    二、“呢”的特点
    第三节 哩
    一、“哩”的用法
    二、“哩”的特点
    三、“哩”、“呢”、“那”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呀
    一、“呀”的用法
    二、“呀”的特点
    第五节呵(阿、啊)
    一、“呵(阿、啊)”的用法
    二、现代汉语中语气助词“啊”的来源问题
    三、“啊”少用的原因
    第六节 也
    一、“也”的用法
    二、“也”走向衰落的原因。
    第七节 罢
    一、“罢”的用法
    二、“罢”的来源
    三、“罢”的特点-
    第八节 着
    一、“着”的用法
    二、“着”的来源
    第九节 的
    一、“的”的用法.
    二、“的”的来源
    三、“的”的特点
    第十节 着哩
    一、“着哩”的用法
    二、“ 着哩”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
    第十一节 哩么
    一、“哩么”的用法
    二、“哩么”的来源
    三、“哩么”的性质
    四、“哩么”的相关语气词
    第十二节 罢了-
    一、“罢了”的用法
    二、“罢了”的来源
    三、“罢了”的音变
    四、“罢了”的相关形式
    第十三节 也罢
    一、“也罢”的用法
    二、“也罢”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
    第十四节 便了
    一、“便7”的用法
    二、“便了”的发展演变及性质
    第十五节 便是
    一、“便是”的用法
    二、“便是”的发展演变
    第十六节 就是(了)
    一、“就是(了)”的用法
    二、“便是”、“就是”的消长
    第十七节 不成
    一、“不成”的用法
    二、“不成”的语法化过程
    三、反诘语气词“么”、“不成”的比较
    第六章 假设助词
    **节 时
    第二节 着
    第三节 可
    第七章 概数助词
    **节 来
    第二节 把
    第三节 数
    第四节 多
    第五节 许
    第六节 左右、上下
    第八章 比况助词
    **节 明清以前比况助词的概况
    第二节 明清山东方言比况助词的概况
    第三节 明清山东方言比况助词的特点及相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引书目录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