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苏东坡传
QQ咨询:
有路璐璐:

苏东坡传

  • 作者:王水照 崔铭 著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81162
  • 出版日期:2023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到元丰六年,变法运动已经持续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来,神宗皇帝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国富兵强的理想却始终难以成为现实,相反的,似乎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渺茫了。他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多么希望有一批强有力的助手来帮助他应付这日见艰难的局面啊!可是环顾四周,曾几何时,朝廷要职都被一群无能之辈所占据,一想到这一点,神宗心中便涌起一阵悲哀。 熙宁初年,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神宗也曾想将各种力量都集中到自己的变法大旗之下,然而,政见之争竟是如此激烈,变法的阻力又是如此巨大,他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黜退反变法的官员,专门任用拥护新法的人,这种推行新法的强硬态度又因他本人的个性而走向**,从而导致专制独裁政治的出现,有才华有主见的大臣,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无论是主张变法还是反对变法,都难以与他长久共处,唯有王珪这样唯唯喏喏、见风使舵的“三旨相公”可以始终不倒。改革陷入困境,神宗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作为一位有为的君主,他不得不反思以往,开始考虑起用一些反对新法的官员,并曾公开表示“欲取新旧人两用之”。司马光、范纯仁、苏轼、李常等都在神宗的考虑之中。可是起用这些人并非易事,王珪、蔡确等居于高位的既得利益者都坚决反对,他们唯恐反变法派重新登上政治舞台,自己的位置便将不保,所以,千方百计从中作梗。为了不引出更多的矛盾,保持全局的稳定,神宗多次妥协。 神宗**次试图起用苏轼是在元丰三年的九月。**,神宗与几位宰执大臣商议人事,议论一开始,神宗便拿出一份预先拟定的名单,王珪点头哈腰地走上前去,接过来一看,不由暗自一惊,表上赫然写道:御史中丞司马光,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轼。此外还有其他反变法派大臣都各有任命。 御史中丞有弹劾百官的权力,中书舍人掌管起草皇帝诏令,如果事有不妥,或任免非人,可以直接奏请皇上重新考虑,实际上已参与核心决策。王珪心想:如此重要的职位,神宗都打算任命反变法人物,看来一不当心,政局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心不由突突地猛跳起来,外表上却依然强装镇定。这时,他听见神宗说:“这几位大臣虽然在此之前立朝议论有所不同,但都是各行其所学,对于朝廷还是忠心不二的,怎可以长期弃而不用?” 王珪不愧为久戏风波的“三旨相公”,神宗话音刚落,他就高声说:“领圣旨。”真是字正腔圆,训练有素。 退朝后,王珪、蔡确等人又忙不迭地开起了小会。蔡确一个劲地说:“这事如何使得,必须将死马当作活马医。” 几个人叽叽咕咕一阵商量,终于想出一条诡计:设法使西部边境接连不断的小规模军事冲突扩大为战争,吸引皇上的注意力,此事便可不了了之。 于是,他们一边采取拖延战术,每当神宗问及起用司马光等人的事情,总是毕恭毕敬地回答:“臣等正商量执行。”一边由蔡确授意庆州知州俞充,上了一道所谓“平西夏策”,夸大西夏的内乱,声称趁此大好时机,可以一举征服西夏,大振天威。 果然,神宗接到俞充的报告,龙颜大悦,几位宰执大臣对此心照不宣,在一旁煽风点火,极力主战,一场征讨西夏的战争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准备开了。神宗再也无心过问旧臣的起用,王珪等人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但是,战争使**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不久,朝廷商议修撰国史,神宗又想到了苏轼。他对王珪说: “修国史是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可叫苏轼主持编撰。” 王珪等人个个面有难色,神宗不便违拗众意,只得说:“如果苏轼不合适,那就用曾巩吧。” 王珪、蔡确积极主张的这场对西夏的战争,于元丰四年正式打响。与此同时,针对愈演愈烈的“冗官”之弊,从元丰三年八月开始进行的官制改革,经过一年的准备,也已基本就绪。**,神宗主持御前会议,商量官员任免名单,总的宗旨仍是“新旧人两用之”。会上,神宗提出:“著作郎(掌管修纂日历,为文臣清贵之选)非苏轼不可。” 大家都不说话,这次神宗不肯妥协,沉默一阵之后,便继续讨论其他官职的任命。会议结束时,神宗说:“朕与高遵裕(攻打西夏的主将)有约,待他攻下灵武,捷报一到,即举行庆贺大典。今天议定的任命名单,也将在大典上宣布。所以,在此之前,诸位爱卿务必保守秘密,不可泄露。” 谁知,等到十月,消息传来,宋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高遵裕的捷报,神宗预备的庆赏,都成了泡影。新官制则推迟到元丰五年五月才正式颁行,但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初议定的名单,已改动了十分之五六。苏轼的名字自然也早就被王珪等人设法除去了。 元丰六年六月,听说苏轼病逝,神宗十分悲伤;此后又很快证实,不过是个谣言,他的心中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喜悦。这一悲一喜,更激发了神宗对苏轼的珍惜。**,他和身边近臣谈论古今人才,神宗说:“苏轼可与哪位古人相比?” 近臣回答:“颇似李白。” 神宗说:“不然,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却没有苏轼那么深厚广博的学识。” 这样一个旷代奇才生长在自己的时代,确实是人主的福气和骄傲。倘若不能为我所用,岂不是*大的遗憾?再也不能优柔寡断、拖延时日了! 元丰七年正月的**,神宗忽然亲书手札: 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 诏令将苏轼改授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一招非常巧妙,不撤销原有处分,只是量移到离京城较近的州郡,算不得重新起用,因此王珪等人不便反对,但是,皇帝亲下手诏量移逐臣,意义非比寻常,等于神宗已将自己对苏轼的眷顾昭示众人,为将来的起用埋下了极为重要的伏笔。 读过诏令,苏轼百感交集居住在黄州这么闭塞的小城里,苏轼自然不知道,围绕他的起用朝中所发生的这一系列斗争。 .......
    目录
    目 录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1 **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15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15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21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26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28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30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35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39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42 第二章 世事惟艰力难任 46 宋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46 神宗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49 神宗与王安石,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战略性错误 52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57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一介书生,但苏轼却拥有巨大的舆论声势 61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66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69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71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75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待下去了 76 七月,苏轼携带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78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81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88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88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94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97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101 杭州三年,苏轼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104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10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115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 118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121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123 苏轼此时的词作虽与传统词作没有本质差别,但已表现出新的倾向 126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128 第四章 惟有悯农心尚在 131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131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136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140 重读《庄子》,苏轼豁然开朗,开始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144 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148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152 苏轼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155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158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160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164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167 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169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173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176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陷入关于人生**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176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180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182 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185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188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192 代表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展开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仗义执言 194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198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202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208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209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创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214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216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219 苏轼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221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228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231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234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239 苏轼对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达到了极至 243 苏轼将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246 苏轼躲在书斋,著书立说,以期有补于世 249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254 在自然的怀抱中苏轼无忧无虑,享受着官居时不可能拥有的自在与闲逸 254 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257 随着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苏轼的书画艺术也日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260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264 《前赤壁赋》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坚持人生理想,超越苦难的心灵缩影 267 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274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 277 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百川归海,汇聚于苏轼麾下 279 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门谢客,于是谣言顿起 284 苏轼善于从普通生活中发现美感,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287 苏轼不仅享受着自然的慷慨赐予,而且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美 291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 296 读过诏令,苏轼百感交集 299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302 苏轼即将离开黄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话别的人络绎不绝 302 初入庐山,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 308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