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创意传媒经济
QQ咨询:
有路璐璐:

创意传媒经济

  • 作者:周鸿铎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社
  • ISBN:978750629896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09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创意传媒经济》在全面分析中国特色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传媒经济应用理论体系、传媒市场营销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传媒二重性、传媒模式、传媒流通、传媒革命;传媒经营、传媒管理、传媒策划、传媒控制;传媒市场、传媒主体市场、传媒市场营销等理论,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是传媒人、传媒经济研究者和教师以及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
    《创意传媒经济》按照时间顺序将作者30年来随笔记录下来的一些观点奉献给读者。实践证明,作者所阐明的珲论是正确的,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创意传媒经济》中收集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发表,对于研究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和对实体媒介的运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操作价值。
    文章节选
    **章报业改革“办报”是为了什么?(1978年)①
    今天(注:指1978年10月25日),我国**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在全国第四次按劳分配讨论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说的是在高技术基础上发展生产,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忘记了这个目的,就会走向为生产而生产,或者为积累而生产的道路,使社会主义生产受到损失,人民的生活也得不到提高。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于光远同志还举例说:我曾找过一些工厂、公社的同志,请他们介绍一下他们的工作成绩,他们通常讲的都是总产量是多少,单产量是多少,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是不讲的,好像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这些数字。
    于光远同志的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办报”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出版报纸而办报?也就是为了“这些数字”?我带着���个问题请教了一些老报人,他们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六种:
    一是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斗争的工具,是为实现党的利益服务的。
    二是说,报纸是无产**革命的一种武器,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战争服务,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为社会主义革命服务。
    三是说,报纸是一种**斗争的工具,任何占统治地位的**都可以利用它为实现本**的利益服务。
    四是说,报纸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五是说,无产**的报纸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地告诉人民群众。 从1978年起,我国传媒界就开始了对传媒经济的研究和实践。当时,我作为一名报社记者并协助总编辑做一些报社的业务工作,对于媒介的困难还比较了解,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困难,真是一言难尽。面对这种困难,不要说一名小小的记者,就是总编辑、社长企图在短时间内解决报社经济短缺问题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办?许多办法都是逼出来的。“逼”能使你产生“点子”和“智慧”,“逼”能使你产生“创意”。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我有幸结识了许多经济学界的朋友,有些就是我国经济学界的泰斗,比如于光远、董辅初等,他们为了祖国经济的振兴,组织了许多研讨活动,有代表性的就是按劳分配研讨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研究等。这些从宏观的角度大胆探讨我国经济建设方略的活动,我基本上都参加了,同时还参加了于光远同志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稿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丛书)的撰写工作。在同这些经济学家的接触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特别是于光远同志的学识和为人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这样说,我选择报业作为研究传媒经济的切入点是同我参加经济学界的理论研讨活动分不开的。我国经济能够持续不断增长,一方面是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学家们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启发和带动下,我作为一名报社记者也就悄悄地开始了对报业经济的研究,并利用业余时间把这些想法记录了下来。由于这种随手记录的感想、评论、学习心得只是一种想法,尚未成熟,也没有打算公开发表,因此,在整理内务时,许多很有价值的随笔草稿都随着对采访本的处理随手扔掉了,本书奉献给读者的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有关传媒经济研究的政策也不断放开,这样,我就把许多能公开发表的随笔经过加工后,要么以论文的形式公开与读者见面,要么以专著的形式奉献给读者。
    目录
    **章 报业改革
    ◇“办报”是为了什么?(1978年)·1
    ◇报人能在经济上为政府分忧吗?(1978年)·2
    ◇中国媒介可以刊播广告了!(1979年)·4
    ◇中国报业向何处去?(1979年)·4
    ◇“口号”的深思(1980年)·8
    ◇关于编写《报业经济》的设想(1980年)·9
    ◇一个没有“想通”的问题
    ——政治是否需要经济?(1980年)·10
    ◇从“马克思没有使用过‘报业经济’概念”想到的(1980年)·11
    ◇报社应该如何改革?(1981年)·11
    ◇报纸宣传如何适应政策的变化(1981年)·13

    第二章 创意广电
    ◇“课堂上”构思的“新计划”(1982年)·15
    ◇学生应从教师那里学习些什么?(1983年)·16
    ◇关于成立北京广播学院教育实验电视台的建议(1983年)·16
    ◇“两万元”收入引起的成就感和自信(1983年)·17
    ◇广播电视经济⑧
    ——1984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提纲(1984年)·18
    ◇广播电视经济概念提得好!
    ——与浙江大学王教授的谈话(1984年)·21
    ◇“广播电视经济”能研究吗?(1984年)·23
    ◇评发展广播电视经济会导致“新闻的商品化”说(1985年)·24
    ◇非新闻节目的有偿服务(1985年)·24
    ◇从“社”、“资”之争想到的(1985年)·25
    ◇广播电视经济研究的切入点分析(上)(1985年)·26
    ◇广播电视经济研究的切人点分析(下)(1985年)·27
    ◇广播电视经济研究的预期结果(1985年)·28
    ◇广播电视精神产品的特点浅析(1986年)·29
    ◇传媒机构能否改革开放(1986年)·30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了!(1986年)·32

    第三章 广电经营
    ◇电视剧可率先实行公司化制作(1987年)·33
    ◇论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①(1987年)·34
    ◇应该编写一本“广播电视经济常识读本”(1988年)·38
    ◇广播电视节目成本探讨(1988年)·39
    ◇从政治经济学到广播电视经济学(1988年)·40
    ◇三次讨论会的启示(1988年)·41
    ◇注意向不同意见者学习(1988年)·42

    第四章 广电属性
    ◇广播电视经济学应解决的问题(1989年)·43
    ◇探讨广播电视事业的经济属性②(1989年)·45
    ◇我的**本《广播电视经济学》出版发行(1990年)·50
    ◇所谓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问题(1990年)·51
    ◇理论要解决实践和思想认识问题(1990年)·51
    ◇电视台内部管理问题(1990年)·53
    ◇应重视“艰苦台”职工的待遇问题(1990年)·5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经济管理体制(1990年)·54

    第五章 广电管理
    ◇从对重庆、巫山广播电视产业调查想到的(1991年)·57
    ◇关于编写《中国广播电视经济管理概论》一书的设想(1991年)·58
    ◇重视对有线电视的研究和经营管理(1991年)·58
    ◇非新闻类节目可以走向市场(1992年)·60
    ◇广播电视媒介市场与**控制(1992年)·61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1992年)·62
    ◇广播电视经济管理体系(1993年)·63
    ◇解放思想析(1993年)·65
    ◇《中国广播电视经济管理概论》前言(节选)(1994年)·65

    第六章 传媒经济
    ◇中国广播电视经济及其发展趋势(1994年)·69
    ◇应从整体的角度研究传媒经济(1995年)·81
    ◇自以为是和自以为非(1995年)·83
    ◇“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1995年)·84
    ◇传媒经济还是传媒经济学?(1995年)·85
    ◇科学的理论一般都产生于社会变革时期①(1995年)·85
    ◇关于电视节目市场研究(1996年)·86
    ◇所谓广播电视节目走向市场的“后果”分析(1996年)·92
    ◇广播电视信息产业及其功能(1996年)·95
    ◇市场经济呼唤制片人制②(1996年)·99
    ◇北京广播学院传媒经济研究所成立(1996年)·105
    ◇我的《传媒经济》一书将与读者见面了!(1997年)·106
    ◇传媒经济及其经营方式(1997年)·107
    ◇对我的博士生研究方向的思考(1997年)·110
    ◇传媒经济与应用传播学分析(1997年)·112“
    ◇传播媒介的六次革命(1997年)·113

    第七章 传媒集团
    ◇产业化、集团化是我国广播电视业发展的总趋势①(1998年)·119
    ◇广播电视必须走产业化、集团化道路(1998年)·127
    ◇广播电视集团及其组建原则(1999年)·130
    ◇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应注意的问题(1999年)·135
    ◇电视产业经营的必然性(1999年)·139
    ◇媒介资本运营分析(1999年)·143
    ◇邮政媒介产业及其市场经营(1999年)·145
    ◇电信媒介产业经营(1999年)·151
    ◇西部地区电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2000年)·152
    ◇经营和电视产品成本经营(2000年)·155
    ◇广播电视财务管理模式研究(2000年)·156

    第八章 媒介机遇
    ◇网络经济“热”的冷思考(2001年)·159
    ◇走进新世纪的我国西部广播电视产业及其发展对策(2001年)·161
    ◇抓住机遇创出我国电视品牌(2001年)·165
    ◇科学、公正地对待地方电视台(2001年)·167
    ◇WTO是“狼”吗?(2001年)·168
    ◇图书是知识分子成功的劳动产品(2002年)·170
    ◇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2002年)·171
    ◇收看《话说文明小城镇》电视系列片有感(2002年)·172
    ◇适度规模经营保证持续发展(2002年)
    ——从新闻集团经营之道想到的·173
    ◇中国传播媒介的现状和对策(2002年)·175
    ◇感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81
    ◇《传媒经济导论》序言(2002年)·181

    第九章 媒介制度
    ◇中国民营电视产业及其发展走势(2003年)·191
    ◇“制播分营”制是21世纪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2003年)·194
    ◇关于地方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研究(2003年)·197
    ◇当前地方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策略研究(2003年)·199
    ◇传媒产业转制研究(2003年)·206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产业所有制结构(2004年)·211

    第十章 媒介投资
    ◇广播电视产业投资战略模式分析(2004年)·217
    ◇抓住少儿心理活动规律(2004年)·220
    ◇中国报业产业发展模式演进(2004年)·221
    ◇电视媒介人力资源经营与管理(2004年)·225

    第十一章 媒介学科
    ◇论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两个并举”方针(2005年)·239
    ◇如何促进中国广播电视产业集团的大发展(2005年)·241
    ◇“民生新闻”现象浅析(2005年)·244
    ◇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
    ——我的传媒经济理论形成过程(2005年)·245
    ◇评“报纸消亡论”(2005年)·250
    ◇《应用传播学》丛书前言(2005年)·252
    ◇《传媒经济“三论说”》前言(2005年)·254
    ◇科学把握中国媒介的走势(2006年)·258
    ◇要注意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性(2006年)·264

    第十二章 媒介品牌
    ◇创造性地打造电视媒介品牌(2006年)·267
    ◇科学地认知“独播剧”现象(2006年)·269
    ◇电视媒介品牌意识及其经营战略研究(2006年)·270
    ◇媒介产品创新、创优是增强其竞争力的根本(2006年)·278
    ◇电视频道要注意科学定位(2006年)·281

    第十三章 媒介整合
    ◇《洞析媒介——回应传媒变革》序言(2006年)·283
    ◇当前北京报业经营困难的真正原因分析
    ——建立“大北京·金三角媒介产业体系”(2006年)·286
    ◇传媒整合是中国媒介发展的基础推动力(2007年)·290
    ◇“互动”、“融合”是新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2007年)·294
    ◇传媒产业整合营销分析(2007年)·297
    ◇电视媒介品牌整合研究(2008年)·302
    作者主要著作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