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

  • 作者:王小健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04332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01日
  • 页数:375
  • 定价:¥3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性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生物学的,它关心的是人类体质上的差异,因而是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层是社会学的,它关心的是社会赋予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在我国把它概括为“男女有别”,我想知道的是中国古代的男女有别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形成的,进而探询男尊女卑的社会根源。西方性别理论用“社会性别”表示两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此性别分析实际是一种文化解构,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结构性因素构成的社会机制如何架构、统摄了中国古代两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人们的性别观念。这种研究需要一种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学科手段与方法,这正是文化史学的长项。文化史学是以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弄清现象由哪些因素综合而成,以及这些因素在综合体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在分析现象形成的相互依存条件时发现它们的结构形式。现象分解的*终目的是发现历史文化的通则、原理或规律,从而服务于社会。我国古代两性关系的表现形式——男女有别,正是文化史学可以把握的具有稳定性、齐一性的文化现象,如《国语·鲁语上》所云:“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不可无也。”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是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传统性别结构以改头换面
    文章节选
    **章 摩尔根母系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妇女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反思
    **节 群婚制的理论依据——类分式亲属称谓
    在这一节中我要详细讨论摩尔根对原始民族亲属称谓的解释,这看来与性别没有关系,但这是他构建群婚、母系理论的基础,因此不得不拿出较大篇幅进行分析。他认为亲属称谓制是婚姻和家庭形式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样的婚姻家庭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亲属称谓与之相适应。现实中之所以没有发现他所说的血缘婚和伙婚,是因为亲属称谓的滞后性,而婚姻形式却早发生了变化。所以见到一个社会现在的亲属称谓,就可以推断前一阶段的婚姻家庭形式。因此要真正了解他的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理论,必须从摩尔根的有关亲属称谓的意义说起。亲属称谓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所采取的称呼方式,在原始部民中,这些称呼方式往往是根据亲属所属的范畴或类别来确定的,这种称谓制度被摩尔根称为“类分式称谓”。促使摩尔根对原始民族的亲属关系发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亲属称谓。他相信,这些称谓反映了它们*初使用时所指代的婚姻制度,并通过对易洛魁人和夏威夷人的亲属称谓的研究得出了群婚制曾经存在的结论。
    一 易洛魁人的亲属称谓
    简单说来,易洛魁人的男子把自己的子女和自己兄弟的子女都称呼为自己的儿女,而这些孩子也无差别地称他们为父亲。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姐妹的孩子称为外甥或外甥女,他(她)们称他为舅父。同样,易洛魁人的女子把自己的和自己姐妹的孩子都称呼为自己的子女,而他(她)们都称她们为母亲。她们把自己兄弟的子女称为内侄或内侄女,她们则被他(她)们称为姑母。应用这种称谓制的原始部族很多,这种称谓方式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把亲属分成父方的和母方的,父方亲属和母方亲属的称谓不同,这种区别往往是与单系继嗣相联系,如该社会为母系,则父方亲属较母方亲属疏远;如该社会为父系,情况则正相反。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分平表和交表,交表较平表为疏。
    ……
    目录
    序言
    自序
    绪论
    **章 摩尔根母系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妇女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反思
    **节 群婚制的理论依据——类分式亲属称谓
    第二节 “知母不知父”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节 母系与母权
    第二章 劳动生产中的性别分化
    **节 劳动中的两性分工
    第二节 两性分工与两种生产
    第三章 公共关系领域的性别分化
    **节 宗教活动中的两性区分
    第二节 男性团体对妇女的排斥
    第四章 三从——婚姻家庭中的两性关系原则
    **节 三从——妇女的人身权归属
    第二节 聘娶婚——妇女人身权的转移方式
    第三节 丈夫对妻子的人身权
    第四节 丈夫家庭对妻子的人身权
    第五节 妇女人身权与其他方面
    第六节 婚姻的社会意义
    第五章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节 教育与性别角色
    第二节 从礼仪看两性关系
    第三节 礼——性别的社会规范
    第四节 性别角色内化与母子情结
    第六章 性别观念与性别哲学
    **节 《周易》——中国古代的性别哲学
    第二节 《周易》的性别哲学与《圣经》“上帝造人”之比较
    第三节 两性形象、“女祸论”与妇女的商品化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王小健博士遵循了自涂尔干以来人类学家开创的科学传统,希望从中国妇女史上归纳出一些有益的知识来。为此,她首先批评了摩尔根的家庭、婚姻理论,这一点在西方人类学上也许已是老生常谈,但在中国妇女史、婚姻史研究上还有相当的新颖性。她主要以先秦时代中国妇女生活为范围,分析了曾经影响过两性角色分化和不断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描述了男权社会建立的过程,这些因素包括性别分工,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礼节仪式和主流意识形态,这些因素在今天有些已被淡化乃至为法律所禁止,有些则还以变相的形式顽固地保留在社会生活中,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研究就获得了应用的价值。
    ——常金仓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