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四面楚歌:影评老大淡出江湖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四面楚歌:影评老大淡出江湖

  • 作者:周黎明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ISBN:9787536054677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 页数:239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6054677
    • 作者
    • 页数
      239
    •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01日
    • 定价
      ¥30.00
    • 所属分类
    文章节选
    《赤壁》
    吴宇森的全球化攻略
    对《赤壁》(上集)的评价见仁见智,但期待的定位乃关键因素。拍得好不好,主要看吴宇森想拍一部怎样的影片。首映前的宣传给我一种预感,彷佛中国版《魔戒》即将问世;一看,原来是一部中国版的《特洛伊》。若抱持欣赏《特洛伊》的心态,就不会痛心疾首,即便失误也绝非不可原谅了。
    《赤壁》能拍成《魔戒》吗?可能性是存在的,吴宇森也是合适人选。诚然,《魔戒》属纯魔幻,更接近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记》。《赤壁》的故事基于史实,但普通百姓对于三国的了解多半来源于《三国演义》,以及由此演化来的戏曲、评书等大众接受度极高的形式。跟史料不同的是,罗贯中把三国人物做了戏剧化处理,不仅赋予人物明晰的道德标签,而且神化至半人半神的境界。
    吴宇森声称要恢复历史的原貌,比如将本应属于周瑜的功劳从诸葛亮那儿“夺”回来。然而,历史真实并非吴导的首要任务,也不必是影人的责任。只要历史学家不被罗贯中混淆视听,民间演义仅起到符合大众心理的重新解读作用,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奥斯卡*佳影片《莫扎特》细致地刻画了音乐天才莫扎特和宫廷乐师萨列瑞的关系,酷似《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萨列瑞的感叹完全是既生瑜何生亮。后来,我从史书上得知,这基本属于编剧的虚构。仔细想想,这个故事完全站在当代人的角度,若退回当年,萨列瑞没有理由妒忌莫扎特,他是功成名就的御用音乐家,相当于今天频频亮相央视的“艺术家”,他怎么会看中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只是偶尔得到恩宠在午夜后的春晚节目露脸的网络歌手呢?再打一个不恰当比方,余秋雨会妒忌韩寒吗?但,三百年后,野史作家光凭韩寒嘲笑余秋雨的博客记录,就可以编出关于他俩的《莫扎特》变奏,说不定还会加插一段争夺徐静蕾的三角恋哩。不妨设想,余秋雨通过青歌赛的直播道出他对徐的暗恋,但韩能赛车,*终徐选择了韩……天哪,我现在便把故事编出来,准备竞争2308年的奥斯卡*佳编剧。
    言归正传。吴宇森口口声声说他不想重复前人的叙述,客观结果也许比《三国演义》更贴近历史,但主观上是为了采用更写实的风格。正因为《演义》、偏夸张,放弃写实也就更适合脚踏实地的历史叙事。这跟沃尔夫冈•彼得森的《特洛伊》异曲同工。《特洛伊》的原始素材是希腊神话,完全可以拍成魔幻,但影片处理成古代战争片,肯定比神话更接近史实。
    为什么这么做?真正的意图是迎合西方观众的心理。你想,他们如果连希腊神话里的英雄都难以想象成超人,怎么能接受张飞一声怒吼吓到一大片敌军。那简直会成搞笑。你会反问:你怎么知道吴导是为了迎合外国观众?因为,让诸葛张飞关羽赵云一干在中国观众心目中从神变为人,要比让外国观众把他们设想成神稍微容易一些。
    写实的代价
    放弃《演义》的写意,实际上也放弃了吴宇森的特长。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广而言之中国武侠电影的风格,是以写意为主的,那些靠威亚加慢镜头拍出来的动作,空灵飘逸,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而非真实能力,否则奥运跳高像乒乓球那样被中国队垄断了。吴宇森虽然惯以拍现代戏,但香港的警匪片黑道片其实就是现代版的武侠,“子弹芭蕾舞”是对这种风格的概括。
    好莱坞请他过去,希望他发扬光大这种特长,但结果并非我们想象那么顺利。《变脸》和《碟中碟2》有浓厚的吴氏印记,也很卖座,但有人认为三位男主角的号召力不可小觑。从他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的口吻,他拍的**部西片《**标靶》对他伤害不轻,那个愚蠢的尚格云顿屡屡否决吴氏招术,观众似乎也不同情导演,看到超脱的细节就跟我们看《无极》似的。
    你可以拿出一大堆证据,来反驳西方观众排斥夸张写意的结论。除了叫好叫座的《魔戒》,那些动漫改编的影片没有一部能经得起科学推敲,更别说青少年热衷的网络游戏了。这要追朔到东西方电影传统。我们的武侠片从主题到精神均贴近美国的西部片,主角往往是独立精神的化身,但主题的包容性非常强,可以传递各种内涵,既可以维护传统,也可以颠覆传统。但武侠片中的动作场面却完全不同于西部片的枪战,而更像好莱坞六七十年代的歌舞片。这不是我瞎猜,吴宇森等多位港片大导演均表示有美**舞片情结。当然,吴氏风格的显性影子来自佩金帕的《日落黄沙》。总体上说,美国西部片的打斗场面因为缺少风格的升华,可看性不强,正如五六十年代港台黄梅调电影(即中国的歌舞片)远不如美国的经典歌舞片,太实,无法复制传统戏曲的虚拟性——不信你比较一下《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后一场。可以说,这是文化嫁接的歪打正着,歌舞片没学像学好,反倒把武打武侠片提升到一个傲视世界的地位。
    我惋惜《赤壁》没有保留吴氏风格,或者说保留很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卧虎藏龙》。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处不是夺了多少个奥斯卡及提名,而是它承担了**座跨越太平洋电影文化的桥梁作用,它让西方人接受了东方美学,也许他们说不出所以然,但无论教育程度,他们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美,这种美就是写意。写意是一种风格化,但它只是风格化的一种,而且是老外不熟悉的一种。呈现于动作戏的处理,它的打斗从实到虚层层递进,有层次感,为观众的心理过渡做了必要的铺垫。比如,**场章子怡和杨紫琼的追逐,两人的脚步只是稍稍离地,彷佛是中文里“三步并作两步”。假设把这场戏的顺序跟竹林大战换一下,观众的接受和期待就完全打乱了,很可能就引发《**标靶》似的笑场。
    《卧虎藏龙》之后,西方影人对于中国武侠有了基本的了解,但他们的借用常见于卡通片或喜剧桥段。 《功夫熊猫》有中国元素,有向中国武侠致敬的诚意,但风格不是中国的。风格,有时比内容更能反映文化精神,而风格的关键在于拿捏。
    忘了三国,《赤壁》便不难看
    *能佐证我观点的,大概是赵云长柏坡单骑救刘禅的戏。《赤壁》中的胡军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可信,但缺一点神采;《见龙卸甲》中的刘德华打得很有层次,从地上到马上,夸张,但令人大呼过瘾。《赤壁》中的关羽仍有一丝《演义》的痕迹,跟张飞不搭调,但符合我心目中的关羽。
    我很反感高大全式的人物,但三国人物早已上了神坛,为世代百姓所认可,而且是个性鲜明的高大全,一旦请下神坛,观众肯定会不适。幽默乃降神为人的捷径,《赤壁》中的笑料跟《无极》有本质的区别,《无极》的主创没有幽默感,太正襟危坐而令人喷饭;《赤壁》是故意不让人物坐正,目的就是逗你笑。我们不能想象古人能像我们这样讲笑话,正如我们不能想象前辈也曾性欲旺盛。当然,真实性的考证毫无意义,周瑜真的问过诸葛亮为什么老拿着扇子?那个问题是吴宇森替西方观众提的,因为我们早就接受了诸葛亮摇着羽扇(似乎也是罗贯中从周瑜那儿“偷”来给他的),而老外不明白,于是老吴先下手为强把答案端出,堵住无知者的嘴。
    评价《赤壁》,只能用它自己的标准。糟就糟在,影片宣传时给你中国版《魔戒》的假象,说穿了,中国大片屡试不爽,但观众还是会上当,因为大家太真切地期望出一部顶天立地的国产大片。一旦我明白了它的目标是中国版《特洛伊》,我就把思想内涵、历史积淀、民族精神什么的从标准中剔除了,只问,作为一部骨子里很现代的商业片,它是否成功?
    我承认,影片颇具可看性,至少它没有《无极》的好高骛远及虚伪,没有《十面埋伏》的一波三折或称刻意。它对宏大叙事进行了大幅度枝蔓裁剪,对历史的厚重进行削磨打平,它甚至引进了很现代的意识。除了幽默,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很有嚼头,既延续了吴氏兄弟情谊的脉络,同时模拟《特洛伊》中两位男角的暧昧打斗,把弗洛伊德原理悄悄塞进周瑜诸葛亮的眉来眼去和谈情说战。如果《黄金甲》的暗喻是为了鼓起政治内核,那么,吴宇森应该是为了增加谈资,故意挑逗好事的言论**。
    断背很时尚,幽默很酷,但《赤壁》上集的文戏存在着针毡般的节奏缺陷,对周瑜诸葛亮的渲染几乎到了忘情的程度。修笛子、找水牛、接生小马,无需铺陈,点到就行,现在起码有半小时是多余的。如此精雕细刻,桥段却很俗套,还不如刘备的DIY制鞋术和关羽的希望小学呢。估计到上下集合一的海外版中,这些精华全得割舍。我很想知道烛光衬托下周和诸葛弹琴是否会保留全过程,老外又会作何感想。
    你尽可以骂我好事者多心,其实,《赤壁》把原来三国的三角关系演变出多个更紧密更个人的小三角:曹操要和周瑜争夺小乔;诸葛亮在某种程度是要和小乔争夺周瑜(周瑜一旦迎战曹操,他的居家时间势必大大减少);孙权和刘备的第三角是孙尚香。千言万语,*终的落脚点在林志玲,一个毫无光彩的花瓶,跟《特洛伊》中那个史上**美女海伦如出一辙。那海伦,不管请谁演,都会令人失望。谁也无法取代读者心目中的海伦, 《赤壁》也不可能颠覆明代以来的三国故事,但尝试一下也无妨。
    《画皮》
    一张婚姻道德的皮
    新版《画皮》把自己定位为“东方魔幻史诗”。“东方”表面上是为了有别于“西方”,实则暗示着“西方水准”,让你往《魔戒》《加勒比海盗》方向靠;“史诗”或“巨献”强调影片的格局,“大片”的同义词;“魔幻”则是用来取代原本的类型,“恐怖”或“惊悚”也。从审查角度,后者属于敏感区域,而且离“大片”较远(恐怖片多半是小制作)。此一改动属行销招术,反正谁不知道《聊斋》为何物,无需再点破那廉价的卖点。
    在我看来,《画皮》是一部古装爱情片,更进一步,是一部借古喻今的道德教训影片。这是它跟以前所有版本以及原著的根本不同,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接近陈嘉上的《画皮》的,就我目所能及,不是蒲松龄的故事,而是1987年的美国故事片《致命诱惑》,一个貌似简单的出轨故事,蕴含着严肃的道德反思和生动的反面教材。
    《致命诱惑》的人物结构是一个单纯的三角形,《画皮》相比之下复杂得多,六个角色全部有感情纠葛,说是六角恋一点也不夸张。戚玉武饰演的小易和孙俪饰演的夏冰爱恋着更主要的人物,同时也是他们的搭档,免得周迅的小唯和甄子丹的庞勇借助画外音表达心声。甄子丹的海报头像*大,但从剧情结构看来,他也属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周迅、陈坤和赵薇,即小唯、王生、佩容的三角恋,跟《致命诱惑》毫无二致。
    已婚男人的选择
    王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人,可媲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Everyman”,无论他的身份是书生、将军、官员,用当今的术语,他属于“成功人士”或“中产**”,家庭事业双丰收。我能想象,佩容大概是他的初恋。中国男性对于初恋非常认真,人人都有罗米欧情结——sorry,应该是梁山伯的潜质,因为罗米欧在爱上朱丽叶之前,刚跟一位大姐型女子发生过一段死去活来的恋情。美国男人通常在结婚前(尤其是大学时期)疯狂恋爱,尝遍性爱百味,结婚后,则相对安于家庭生活,不会轻易受到诱惑,曾经沧海难为水嘛。中国男人刚好相反,年轻时的恋爱即便不是从一而终,也每每暗藏着白头偕老的誓言,待人到中年,忽然发现,世界上还有如此美妙的花花草草。我认识好几对上山下乡的患难夫妻,爱情基石牢固得钻井钻头也砸不烂,一旦生儿育女,事业有成,便互道拜拜了。我的中西方对比乃一概而论,未必适用于所有人,但这类观察,很多人能佐证。
    王生是不是陈坤扮演,帅不帅,中年偏下还是偏上,都不重要。关键是,他面临着小三的诱惑,这种诱惑显示出中国中年男人的共同窘迫,大致相当于胡续冬所谓的“到了成都后悔有妻”。
    再来看他生命中的这两个女人。妻子佩容端庄贤淑,情人小唯艳丽妖娆。按照编戏的路数,你若想讴歌王生和小唯的爱情,*简洁的方法就是把佩容塑造成一个刁钻蛮横的黄脸婆,再加上一点“爱情像自由的小鸟,必须任其翱翔,否则不符合人性”的原理,五四后很流行的;如果你把同情的秤砣偏向佩容一边,那么,*好的办法是丑化小唯,把她塑造成专门破坏他人家庭幸福的妖精,再加上一番传统道德的说教,引用一点《论语》什么的,高尚的感觉便浮出水面,八级台风都刮不走。在过去一百年里,传统道德从尖峰到谷底,现在又回到尖峰,所以,上述观点取任何一方都可以做到公婆各有理。有趣的是,《画皮》选择了较少脸谱化的第三条路,即肯定了原配,但也没有无情鞭挞第三者。
    当然,不是一点都没贬低,毕竟小唯是一个挖人心当食物的妖精,而且,她一心要取代佩容。但,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她真爱王生,并非图人家的钱财地位;二,她曾经考虑过跟佩容有夫同享,而非你死我活;三,她*终选择了放弃,并且为之付出了代价。假设我们完全丢掉《聊斋》,把小唯设想成一个仙女——研究中国精怪文化的专家别生气,我知道仙跟妖有所不同,但容我混淆一回。小唯不吃人,她也不吸凡人的阳气,她只是犯了花痴病,愿意为一个花样美男重归凡尘。(为什么一定要贫困男的?也太矫情了吧?)这样一来,事情就更复杂了,因为简易明了的道德判断就会失灵。
    现实中,小三的形象往往是由男方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如果那男的是一个文人、艺术家、政治家,那么,评论界的形容词多半是“风流倜傥”等等;如果那男的经济社会地位偏低,人又长得猥琐,他的行为也随之变得下流不堪。可以说,在公众眼里,小三是否动真感情无关紧要,男的地位越高,社会对他、们也越宽容,甚至连纯粹的沾花惹草都可以演变成动人的爱情故事。小三到底是妖精还是仙女,完全因视角而异,在天下所有的佩容们眼里,她当然是妖精;而王生则可以把她当作七仙女,在卡拉OK里跟她合唱《夫妻双双把家还》。本片中类似桥段被演绎成梦境,王生一次次抵挡诱惑,又一次次败下阵来。他肉体没出轨,但感情出轨了。按照中国规矩,估计他*多只能拿黄牌,而换一个角度,他更应吃红牌。我们把情形颠倒过来,假设他肉体出轨感情没出轨。那就成了一夜情,只要没染上病菌什么的,家庭和谐相安无事,虚假繁荣照常维持。诚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感情和肉体截然分开,但至少理论上两者未必紧紧缠绕在一起。
    ……
    目录
    一面楚歌:大家的大片
    《赤壁》:吴宇森的全球化攻略
    《画皮》:一张婚姻道德的皮
    《英雄》:一半是杰作
    《满城尽带黄金甲》:可能暗藏杀机
    《黄金甲》的“老谋深算”
    《黄金甲》的七层面纱
    《无极》:等待冬天紧接春天/A.O.斯格特
    美国影评界如何看待《无极》
    《夜宴》:冯小刚的一道新菜式
    《哈姆雷特》的影子
    名言的出处
    《色,戒》:假作真来真亦假
    误读《色,戒》只因文化鸿沟
    你会因为喜欢梁朝伟而去出卖**吗?
    《黑鹰坠落》:让细节更清晰,让背景更模糊
    《蜘蛛侠》:少年蜘蛛精,替天把道行
    现实痛苦需要电影麻痹
    《木乃伊3》:杀他!杀他!兵马俑是一种很扯的木乃伊
    《绝地战警2》:对豪宅靓车绝不手软
    《古墓丽影2》:野性美眉再闯天下
    《耶稣受难记》:梅尔的致命诱惑
    《达芬奇密码》:影像未必擅长智力游戏
    二面楚歌:自己的经典
    《公民凯恩》:*伟大的电影?是的!
    “凯恩学”初步
    《小城之春》:什么叫清淡?什么叫隽永?
    田壮壮版:充满京腔的吴侬软语
    《外星人》:给人性一剂返老还童的灵丹
    给想象力丰富的人开一家糖果店
    《窃听风暴》:始于通俗剧,止于悲剧
    《松子被嫌弃的一生》:松子的悲剧
    《时时刻刻》:从**管窥一生
    电影音乐可以当“主角”
    那些难忘的电影配乐
    《断背山》:不仅仅是断袖之舞
    《撞车》:碰撞前后的火花
    《高斯福庄园》:高雅的背后藏着无穷的秘密
    《改编剧本》:似是而非的人生,异想天开的叙述
    《衰仔失乐园》:一个人的少年和一个**的少年
    《半梦半醒的人生》:等待清醒
    《太阳照常升起》:中年男人的怀旧春梦
    《太阳》意象诠释
    我心目中的姜文
    三面楚歌:佳片不必约
    《三峡好人》:一个被迫励志了的悲剧
    《三峡好人》必须为《黄金甲》殉情吗?
    《盲山》: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
    《十七岁的单车》:17岁的烦恼与憧憬
    《我叫刘跃进》:小偷继续疯狂
    《面纱》:异国背景下的先结婚后恋爱
    当老外遭遇中国
    《女王》:一个端着的女人
    《阳光小美女》:疯狂选秀热
    美女如云彩,银幕似苍穹
    《巴别塔》:纵隔千山万水,命运总是相联
    一部电影,几个故事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与人的回归之旅
    《逍遥法外》:真实比杜撰更离奇
    《少数派报告》:50年后无悬案
    《关于施密特》:酸酸涩涩夕阳红
    《钢琴家》:我要活下去!
    四面楚歌:烂片烂如泥
    《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龙尾续貂
    影评人的进攻:写在该片公映前夕
    哪部《星战》片*好?
    《终结者3:机器之起义》:终结阿诺的时候到了
    《缘分天注定》:缘分编导定
    《神奇西服》:神在哪里?倒是很西
    《吸血鬼女王》:一堆漂亮的垃圾
    《黑衣人2》:好莱坞抢钱大行动
    《蜻蜓》:凯文·科斯特纳再度为你催眠
    十大烂片明星
    《狼族盟约》:五味俱全的法国大杂烩
    《天脉传奇》:复制品的进攻
    《凶宅幽灵》:当**观众的智商都超过编导时
    夸夸《大电影2.0》
    《海神号》:翻船,但不在阴沟里(新京报)
    《功夫**》:一场没有胜负的友谊赛
    《风语者》:白鸽还下蛋吗?
    外国大导演 梦碎好莱坞
    电影大出血
    访谈:我为什么要写影评
    编辑推荐语
    对周黎明评论的评论(**网友):
    作为一名受过良好东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周黎明的工作和视野都相当具有国际化水准,他是那种很典型的新成长起来的横跨东西的精英分子之一。
    网上经常有人骂预测奥斯卡的周黎明是垃圾,其实,这些预测者说穿了,就是美国的周黎明。比周黎明还周黎明,比垃圾还垃圾。
    看影评*早是看周黎明的,此人写影评很专业的架势,且很会调侃逗趣,看他的影评既长知识又得乐趣,很长一段时间他是我的观影指南。
    这个“周老大”近来令我不太爽,他居然撰文认为《撞车》是一部感人的电影,把他感动坏了。要我说,《撞车》是2005年*装蛋的电影了。
    周黎明**是**级别的。他属于深藏不露不轻易瞎折腾的那种,看过无数电影,经历过无数场面,去过无数外国,就是不轻易显摆。眼尖的人,偶尔能从他的文章里看出点门道来。知道的,他是大侠,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普通影迷,会写字儿而已。
    周黎明等一批自由影评人的文章角度之新、笔法之奇,令专业的学院派影评家也难以望其项背,是《看电影》中含金量*高的内容。
    我比较欣赏周黎明的,是他对一些事情的独立判断,同时他对电影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普世价值也比较关注。
    周黎明的优势在于看片数量之巨,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了解。但是,随着更多的人到国外求学,而藏碟上千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这样的优势会不会有消减的**。难道几年之后,我们谈起周黎明,只能说他很有名,是影评界的“于丹”?
    说老实话啊,老周的文章俺看着有些累,弯弯绕讲了半天,不知道他想说什么,确实有些辞不达意。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类似小说的东西。之前我一心只想着等周黎明这个老家伙不行了,然后我也许能为大陆影评人争点面子回来。
    雷蒙周,是传媒江湖里一把好手,左手写中文,右手写英文,无所不谈,谈无不尽。我强烈怀疑,如果不雇佣枪手,这么多专栏他能照顾得过来吗?
    总有些影像周黎明也会怅然无语,总有些菜谱沈宏非也会因噎废食,总有些问题连岳也煲不出可口的心灵鸡汤,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